2021年 第1期

特稿
摘要:
及至康熙时代,中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期。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机构与相关制度也日趋完善。然而,律例规定是一回事,行政与司法的实践活动却是另一回事。李煦是康熙的宠臣,出任苏州织造、两淮巡盐御史之职。《虚白斋尺牍》所收录李煦的三百一十九封信、文、启,约写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间。这些书启仅小部分涉及公务,其他都是李煦为亲友(特别是昌邑祖籍的姜姓族人和堂弟姜焯)的私事而写,它们反映了李煦利用特殊身份与权力资源建构官场网络的套路。为了庇护族人,李煦请托山东各级地方官员;为了姜焯的量移和仕途,李煦请托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各级官员。找门路、托人情侵蚀了国家正式制度,并呈现了不同于正式制度的另一种实践逻辑。
学术观察——经济周期与新冠疫情研究
摘要: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即绝大多数交易都不是现金交易,而是信用交易,从而形成庞大的债权债务链。在繁荣时期,维系债权债务链的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在危机时期,国家信用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大量的逾期债权债务只能靠市场出清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经济周期。在美国2007—2009年大衰退中所形成的巨额逾期债权债务,不是靠市场出清的,而是靠0基准利率和购买债券方式注入巨额国家信用以支撑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虽然实现了长达128个月的经济增长,却难以将美联储基准利率调升到正常水平,导致股市泡沫化而酝酿着又一次危机。新冠疫情刺破股市泡沫导致“大萧条”,美联储再次采取0基准利率和无限量购买债券方式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美国财政部则推出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股市泡沫被修补并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显然,即使新冠疫情结束,形成“大萧条”的根源也仍然存在,因此,美国“新冠疫情大萧条”是2007—2009年大衰退的延续。
摘要:
历史上的三次重大经济危机——大萧条、滞涨和大衰退——可以作为新冠疫情在去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的镜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孤立起来分析,必须认识到疫情发生在去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存在着加速去全球化的可能性。因疫情而加速的去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经济而言意味着脱钩,是极端不利的。在这个意义上,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相似,可能会带来世界经济格局重塑。中国经济应该高度警惕去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分裂成不同的体系,有必要采取重大举措,进行在意义上可与1978年改革开放相比拟的再改革再开放,维护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
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长波周期假说是最早描述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熊彼特在经济周期理论中从多个方面对长波的形成原因和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说明,认为在经济长波中技术创新是根本原因,“四阶段”模式是运动轨迹,“三周期嵌套”模式是内在循环,外部变化是影响因素。基于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和新熊彼特学派理论,从技术创新视角分析历史上的五次经济长波,可以发现每次长波的上升和下降都有相似之处,即长波的繁荣都由重大技术创新所推动,长波的衰退都由技术创新的衰竭所导致,而五次长波从繁荣到衰退的“拐点”也必然由股市泡沫的破裂所引发。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之时,特别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冲击下,中国应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教育部名栏建设栏目]
摘要:
教师考核管理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提高大学质量水平的关键抓手。南洋理工大学教师考核评价既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经验,也具有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的个性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教师考核管理制度,要针对现阶段教师考核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差异,从程序方法、对象区分、内容指标、机制设计、组织实施、结果运用等多个维度统筹布局和精心设计。
摘要:
心理教师是学校教育中一支重要的队伍,但他们因学科归属不明、岗位职责不清、工作业绩不显、自我发展不畅等原因表现出明显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他们还表现出富有情怀、渴望学习、改革创新的职业风格。通过教育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采用情感体制的理论框架,呈现心理教师在工作体制中的情感整饰和交往体制中的情感表演。研究发现,整饰与表演是学校心理教师极具特点的情感劳动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学校结构下,整饰与表演是心理教师自觉嵌入社会的情感策略与行动力量。
摘要: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既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教育,又能为乡村振兴构建活力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振兴造就现代农民。所以,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然而,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着为乡信念的缺失、乡土知识的匮乏以及内生能力的弱化等诸多现实困境,这将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成效。基于此,乡村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寻求专业发展的突围之径,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精心培植个人的为乡信念,强化专业素养的内驱动力;其次,努力扩充自身的乡土知识,重塑专业成长的美好蓝图;最后,积极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强化专业发展的内生能力。
摘要:
地方应用型大学是中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类别,个性化、特色化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战略选项。当今中国大学的特色发展通常局限于解决个体行为趋同化问题,这种单一的定位不但有悖于特色本义,而且难以反映对现代大学的多重解读。应然意义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特色发展包括国家特色、大学特色、类特色、校本特色等多维指向,每一指向都有其丰富的、具体的内涵。地方应用型大学特色发展从理念构想向实践层面的转化,关键在于明晰地方应用型大学特色发展的主体结构及其关系,并明确地方政府、学校与社会在推动特色发展中的实践策略。
经济学/管理学前沿——领导行为研究
摘要:
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不仅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政府及公职人员的监督,也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降低腐败容忍度是提高公众反腐败参与意愿和实际行动的关键。基于全国314个地级行政区的数据分析发现,政府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三个维度对公众的腐败容忍度有显著影响。地区的政府科教事业支出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离首都的距离越远,则公众的腐败容忍度越高;地区的社会信任度越高,对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度、索贿指数越高,则公众的腐败容忍度越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腐败容忍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前需要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公众的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度,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清除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从而切实降低公众的腐败容忍度,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反腐的合力,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摘要: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福利治理以长者服务为重要内容和手段。以广州市h街社区长者服务体系为观察案例,从微观行动者及其互动层面探讨内城区社区福利的治理状况,发现街区的长者服务体系未达预期的福利治理效果,其深层原因在于街居层面福利体系所涉及的各行动主体间处于割裂状态,未能有效整合成一体化机制来实现“1+1>2”的效应。未来需加强社区公共性平台的建设,推动嵌入式养老服务的体制机制设计,破解主体间的割裂性关系。
政法论丛
摘要:
组织卖淫罪基本犯法定刑设置过重,存在刑罚处罚严重程度与犯罪危害程度不协调的情况,有违罪刑相当原则,与刑法中其他基本犯法定刑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的社会危害性无法匹配。组织卖淫罪的司法适用面临困境,现有的司法解释不足以解决罪刑失衡问题。为解决该罪法定刑设置过重的问题,应坚持罪刑相当原则,重新制定组织卖淫罪的司法解释。新的司法解释应提高该罪主客观方面的构罪标准并提高入罪门槛,对某些行为作出罪处理;新的司法解释应明确组织卖淫罪的组织属性和管理控制属性,将不具备该两种属性的组织卖淫行为依法以相关犯罪论处。
摘要:
由于仲裁庭随意解释、扩大解释和背离缔约国缔约意图解释条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仲裁庭条约解释权的引导和制约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缔约国可以在投资条约中明确规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该公约引导和制约仲裁庭的条约解释行为,强化文本解释法与目的解释法的结合,发挥有效解释法和合理解释法的辅助性作用,积极运用系统整合解释法和演进解释法,以推动仲裁庭严谨解读条约条款、正确适用法律、兼顾投资条约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关系、平衡与投资有关的各方利益,进而确保投资条约的准确、真实、有效和合理解释。
摘要:
回顾网络时代的中国刑法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活性化积极立法、扩张性司法模式、摇摆型理论路径三大主体部分。在网络时代,中国刑法立足于有效性的延展予以回应,集中表现为立法的制度供给效果斐然、司法机制的有序衔接与潜能释放充沛、理论研究的网络化转型日渐“开化”,但同时也面临立法疏解的效能相对克制、网络化扩张的风险高位运行、网络知识转型的制度性迟滞等结构性困境。应当围绕网络时代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修正重点以及网络时代刑法典的构想等核心问题,进一步推动立法升级,缓和司法扩张的紧张生态。应当聚焦与时俱进的刑法变革立场,敢于拓展网络时代刑法学的知识变革面向与进化阶段,立足网络刑法学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之基本范畴,加速重构网络安全法益、主体、行为、制裁措施、定量体系等网络时代刑法体系的本体元素。
人文视界
摘要:
1931年底,新创刊的《文化评论》拒绝为国民党当局的“民族文艺运动”张目,提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这一说法引起左翼阵营的反应,一场“自由是否为文艺之基本价值”的论争在“自由人”与左翼阵营之间展开。之后,“第三种人”介入,自称代表“作者之群”发言,请求论争双方给文学放一条生路。那是1930年代初期新文学发生价值转向之际的一场大辩论。论争几方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重读这段历史可发现,“文艺自由论”并非如后来教科书所说的败阵下来,而是略占上风,至少是平局。至此,新文学的多元格局真正形成。
摘要:
《朝花夕拾》作为精品创制之一,呈现出鲁迅那异常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结构”。这种结构既属于鲁迅自身,同时也具有时代特征,象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奋斗与努力。从意义指向角度考察,它指向了破与立的辩证:既大力批判国民劣根性及其生成机制与背后的传统,又借父亲形象进行宏观、微观结合处理;既强调“立人”,同时也指向“立国”;而在关于自我的纠缠中,它既有自责也有自慰,彰显出某种救赎感。类似的,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也呈现出有效的诗学结构,其中最典型的则是“三”的辩证,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