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期

栏目
学术观察
摘要:
主流研究向来认为五四是启蒙理性运动。透过研究1923年爆发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可知当年有唯情与理性的认识论辩证。梁启超、蔡元培领导的人生观派提出“唯情论”,大力批判科学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与情感不能偏废,而情感的启蒙才能解决人生问题——此即五四的反启蒙。“唯情论”目的在解决唯物、唯心二元论,认为“情”融合了心与物、人生与宇宙、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理性只是“情”的一部分。人生观论述与美育运动合流,又与无政府主义者及“创造社”作家相互支援,在思想界、文学界与艺术界均引起深刻回响。人生观的概念来自倭伊铿1890年所使用的Lebensanschauung一词,1912年安倍能成翻译为人生观后, 由中国知识分子挪用,其主要关注点是人对自我、他人及宇宙的认识究竟是透过情感还是透过理性?人生观派呼应柏格森与倭伊铿的“人生哲学”,认为哲学应脱离纯理性的知识论,探讨生命力的特性——也就是“情”。“情”并非仅是情感或情绪,而是中国传统概念中源自《易经》的“情”,也是斯宾诺莎、尼采、柏格森、德勒兹等所关注的“情动力”(affect)。五四的反启蒙,值得我们深究。
摘要:
中国新文化经历了一百年发展的历程,形成了思想性艺术传统。新文化先驱者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新文化的设计与发动,往往首先聚焦于思想方面。为了表达和凸显思想及其意义,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便常常避免聚焦于讲故事、写人物的原初重心,而通向思想的探寻。思想的炫张常使中国现代小说体现出寓言的体态。思想的维度成为中国新文化百年的重要内涵和重要构成部分。任何时代的戏剧、音乐、美术和艺术设计都不会像这一百年这么重视思想的元素。思想的魅力在这些艺术类型中像在文学中一样,都常常以炫张的格调和方式呈现出来。
摘要:
当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时,梁漱溟正执教北大;但倍感压抑,以出世之心做孔子之研究,组建孔子哲学研究会,试图发出微弱的声音。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新青年》做出回应,以为陈独秀、胡适等人主张西方化,却将东西文化根本对立,错误地把孔子等同于他们所批判的中国适用之文化,没有透彻理解孔子精神对于中国人伦社会之意义,没有找到疗治文化破坏所造成的伦理崩溃的方法。从罗素、柏格森和倭铿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中,梁漱溟发现东西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相反,可通过某种途径调和融通为一个整体,以对新文化的偏向进行修正,即用孔子的有情的刚动的人生态度来容纳科学民主的精神,使新文化本土化、扎根化,破除所谓道器、体用之二元论,使东西文化相互牵连、彼此互渗、新旧会通,从而形成另一种五四新文化,促使中国的文艺复兴。梁漱溟并非学界所谓的反新文化的保守主义者,而是体现了五四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维性。
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教育部名栏建设栏目]
摘要:
图像转向使得敏感的质性研究者开始考虑将图像作为质性研究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图像阐释方法逐渐发展起来。教学空间的视觉属性与图像学方法具有天然的适切性。教学空间中的象征性符号、隐喻性形式和事实表达了教育中的“缄默知识”和“惯习”。通过显性的“事实”和“形式”到缄默知识的这一阐释过程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说的从图像志阐释到图像学阐释的转译过程。研究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分析D小学1988—2018的教学空间图片。前图像志层,D小学在教学媒体、空间权利、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图像志层,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接纳和内化, 学校机构对直观教学原则的重视、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和对新课改理念的践行共同促成了以上变化。图像学层,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现代教育思潮洗礼以及中国教育经费政策是促使教学空间变革的深层社会原因。
摘要:
在教育哲学界的长期争辩过程中,教学作为一种实践的观点逐步凸显并广为接受。传统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实践,将认识归为学生的认识。然而随着教学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实践主体、认识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实践认识论悄然诞生。教学实践认识论关注知识的情境化与教学实践的知识创造,凸显整体主义的行动研究与行动学习,并对课目教育学知识产生了新的解读,为教师发展教学研究的实施能力与表达能力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摘要:
教师实践逻辑是在实践场域内,源自教师实体性个体与关系、时间性经验与情感的长期积累而生成的自在逻辑。教师的实践逻辑虽然内隐性强,但它真实存在于教师的实践之中,探寻价值巨大。在现象学哲学观指引下,教师实践逻辑是可认识的。在认识教师实践逻辑时,需要尊重教师体验,尊重实践现象,回归实践情景,强调整体与联系性,用“还原的方式”去重构教师实践的实践关系。
摘要: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至关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是服务大学生的主要窗口,更是高校必不可少的育人平台,对其工作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第三方评估与其他评估模式相比更加独立、客观、公平,其评估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高校图书馆各项指标情况。目前,高校图书馆第三方评估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与第三方机构的资质、评估指标、制度安排等要素在评估活动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要:
作为著名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为了削弱帝国主义的主宰地位和文化霸权,促使后殖民地非主流群体的身份被认同和接受,斯皮瓦克从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的翻译思想。斯皮瓦克在“作为阅读的翻译”中阐述了“爱欲”“服帖”“忠实”和“直译”的翻译观,这些翻译观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与现实不符、存在矛盾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注定了她的翻译思想只能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
经济前沿
摘要:
鉴于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难以对无偏好性的中性指标进行考量,本研究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原理,将股票仓位、持股集中度等中性指标置于数据包络分析中,提出一种含有中性指标的DEA基金效率评价模型;通过在我国基金市场上随机选取的30只混合型基金,综合实证了下行标准差、beta、基金费率、年净值收益率、詹森指数和收益率偏度指标对基金绩效评价的影响,得到2007—2016年各年度基金的DEA效率值,并从基金股票仓位和持股集中度相关交易策略的角度为提升我国基金效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摘要:
自中国股票市场诞生始,分析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历程,考察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对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发现:中国股市尚属噪声环境市场,但随着信息披露制度逐渐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逐步提升,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也逐步提高。总体上,我国股价同步性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市场有效性差。然而,随时间推移与披露制度的完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的正相关关系有减弱趋势,表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排除投资者决策的不确定性,提高公司特质信息在股票定价中的含量。进一步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市场参与有助于增强市场中依据信息进行的理性交易,减少噪音交易,促进市场有效。
摘要:
从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可探讨创业板发审制度的有效性及其重构方向。研究发现,创业板为创新型企业持续融资提供了金融支持,但上市后企业研发强度、无形资产增长等持续创新指标和营业收入增长、营业利润增长等持续盈利指标并无显著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其主要制度性原因在于核准制下的实质审查由政府控制,为企业寻租提供了可能,借由资源效应与挤出效应,减弱了创新型企业上市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基于发审环节的制度重构方向,应是推动核准制逐步向注册制转变,促进实质审查向形式审查改革,将上市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推动政府监管重心转向信息披露和事后控制。
管理评论
摘要:
基于组织等级理论和公平理论的基本假定,以2011—2016年2 732家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高管为样本,探索高管团队权力和薪酬构成对高管下一年个人离职行为的跨层影响,结果发现,高管团队权力和薪酬构成特征对高管离职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从个人层面来看,高管与其他成员的权力差异能够显著抑制高管下一年的离职行为,且高管的权力水平加强了权力差异与高管离职之间的负向关系;然而,高管与其他成员的薪酬差异对其下一年的离职行为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高管的薪酬水平削弱了薪酬差异与高管离职之间的正向关系。从团队跨层影响来看,高管团队权力不平等对高管下一年的离职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薪酬不平等则显著促进了高管个人的离职行为。
摘要:
创新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动力,也是促进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模式改变的重要手段。企业给予的各种奖励政策,包括内在奖酬和外在奖酬,能否促进员工的突破性创新,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进步?从行为视角出发探讨我国社会背景下企业内外在奖酬对员工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以及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 发现:内外在奖酬对员工突破性创新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工作投入在其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组织创新氛围正向调节了内外在奖酬与员工突破性创新的关系;特别地,组织创新氛围对奖酬与员工突破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以工作投入为中介的。
摘要:
团队薪酬的优势在于能促进团队协作,但却可能产生抑制成员努力的倾向。目前研究者仍未能解释团队薪酬在何时有效而在何时无效。本研究尝试从团队质量绩效和效率绩效的角度进行解释,并引入了合作性努力和竞争性努力的中介研究。通过调查106个有效团队,发现团队薪酬对团队质量绩效有促进作用,对团队效率绩效有负向影响;合作性努力中介了团队薪酬对质量绩效的作用,竞争性努力中介了团队薪酬对效率绩效的影响;任务互依性对这两个中介都起到增强型调节的作用。对于追求效率的团队,个体激励可能是更好的方式,而对于追求质量的团队,则团队报酬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摘要:
基于锦标赛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从垂直薪酬差距与水平薪酬差距的视角探索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基于2007—2016年中国上市企业高管简历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高管团队CEO高管与非CEO高管之间的垂直薪酬差距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而非CEO高管之间的水平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联。在针对企业性质、所属行业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等企业特征的分组检验中,这两种关系依然稳健。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低市场化程度的区域,水平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有效差距范围内(PayHD>0)均为抑制作用。在中国高权力距离的背景下,锦标赛理论与社会比较理论在解释高管团队内部不同维度薪酬差距影响效应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政法论坛
摘要:
就业中产生的性别歧视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反歧视立法起步较早,且走在亚洲前列。以1995年港英政府颁布的《性别歧视条例》为切入点,分析香港地区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并评价其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中国目前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提供可借鉴经验。
摘要:
流行语是一种话语取向,是交往的时代性、价值性和动态性在话语空间的表征,它是自由自觉的话语样态。流行语的张力突显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个性,是交往自由的话语需求。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依据交往主体间的经济利益状况来判断主体的话语态度、思想倾向和意识形态信仰等,是正确对待流行语的科学方法。话语诉求背后受利益诉求的制约,思想诉求就是利益诉求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实现对流行语张力与限制的统一,才能更充分地激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活力。
人文视界
摘要:
大众史家的现实关切,就是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主动介入社会,以大众史书服务现实的一种自觉意识。它是生发出大众史家确立“为大众写史”宗旨的先决条件。“为大众写史”承现实关切于前,启内容侧重于后,指引大众史家从海量的历史内容中筛选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政治史聚焦重大历史事件与爱国主义,社会史青睐大众生活内容,个人史关注人生经历与经验。大众史书的内容侧重丰富了写史内容,有助于增强其社会吸引力,产生了历史回归大众的积极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史学社会功能。
摘要:
公共卫生制度是近代广州城市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主义为我们认识其发展变迁的制度逻辑提供了理论视角。广州公共卫生制度变迁分为传统城市卫生制度路径锁定和近代公共卫生制度突变两个时期,传统城市卫生管理虽然制度设计不完善,逐渐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但是由于其在时间序列上占优,并在治理中不断强化,因此造成了城市卫生治理中的路径依赖。1894年的特大鼠疫成为广州公共卫生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为了应对鼠疫带来的严重危机,政府开始承担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开启了近代广州公共卫生制度的一系列突破。通过对两个时期的制度环境、行动者和制度安排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近代广州公共卫生制度变迁的轨迹。由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制度变迁凸显了国家管理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城市的卫生治理。
摘要:
面对说谎者悖论的挑战,极小主义真理论以真谓词以及意义使用论为基础,以基命题作为甄别标准,通过限定等值模式的可接受实例,从而达到避免说谎者悖论的目的。为了弥补无基命题产生的不足,霍维奇进一步提出了语义认知方案,从语义层面配合基命题限定等值模式的可接受实例。
摘要:
根据库克等人的提法,雅布鲁悖论可看作是说谎者悖论的“展开”。这种展开被证明保持了说谎者的悖论度,从而也保持了它的循环性,并且这种保持对n-卡片悖论及其展开也成立。将这个结论进一步推广到更大的一类悖论——布尔悖论上,利用语句网来表达布尔悖论及其展开可以证明,任何一个布尔悖论与其展开都具有相同的悖论度,还可证明两者依赖了相同的循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