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研究——以《性别歧视条例》为例

马聪

马聪. 香港地区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研究——以《性别歧视条例》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 140-147.
引用本文: 马聪. 香港地区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研究——以《性别歧视条例》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 140-147.
MA Cong.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nti-employment Sex Discrimination in Hong Kong——Based on the Sex Discrimination Ordinanc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 140-147.
Citation: MA Cong.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nti-employment Sex Discrimination in Hong Kong——Based on the Sex Discrimination Ordinanc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 140-147.

香港地区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研究——以《性别歧视条例》为例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马聪,山西朔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D922.5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nti-employment Sex Discrimination in Hong Kong——Based on the Sex Discrimination Ordinance

  • 摘要: 就业中产生的性别歧视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反歧视立法起步较早,且走在亚洲前列。以1995年港英政府颁布的《性别歧视条例》为切入点,分析香港地区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并评价其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中国目前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提供可借鉴经验。
    Abstract: Sex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has caused more and more social problems, so it has increasing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The anti-discrimination legislation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started early and stood in the forefront of Asia. Based on the Sex Discrimination Ordinance promulgated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in 1995,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and main content of anti-employment sex discrimination in Hong Kong and evaluat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ttempt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legislation of current anti-employment sex discrimination.
  • “在现代政党分类谱系中,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条红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报告全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特质及其内在逻辑,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一把钥匙。

    基于政党类型学的创新,结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我国学者提出了使命型政党这一政党类型,以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充当国家与社会的中介、以获取选票为目的的选举型政党或掮客型政党。使命型政党“不是作为‘国家与社会的连接中介’,而是‘国家与社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占据中心位置,具有领导国家、整合社会、表达民意、分配价值等重要功能。使命型政党有不同的形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使命型政党中的代表和典范。所谓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为前提,以实现民族解放、国家振兴、人民幸福为直接的使命任务,以实现共产主义、推进人类大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担当精神的政党类型。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可以发现,报告从更高的站位、更全面的角度,表达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

    忠诚担当、自信主动,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鲜明品格。使命型政党必须忠诚于自己的使命,担当好自己的使命;政党成员必须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党的事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使命型政党必须有清醒的认知,具备坚定的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引领历史向前发展,完成自己的使命任务,决不能彷徨犹豫,被动等待历史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重申了“四个自信”,强调对党忠诚,而且从伟大建党精神、“三个务必”、“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等方面,进一步彰显和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忠诚担当、自信主动的品格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气神”。担当使命、对党忠诚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分析,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忠诚担当、自信主动品格特质的直接表述和生动呈现。党的二十大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列入大会主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成为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基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忠诚担当、自信主动的品格特质的彰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句话被概括为“三个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忠诚担当的体现和要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斗争精神的强调和阐发,意味着自信、担当、主动和进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敢于斗争”列入党的重要历史经验。概而言之,无论是思想来源还是内容表述,“三个务必”都是对中国共产党忠诚担当、自信主动的品格特质的阐发和彰显。

    具有高度的历史自信,始终掌握历史主动,才能成为不断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型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就强调自信自强,强调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进一步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自信主动的品格特质和要求。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显著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报告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贯彻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工作和实践也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本质要求的表述一共有九个分句,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各方面的原则要求,其中三个分句中有“人民”二字,两个分句中有“人类”二字,“人类”是扩大了的“人民”,其他分句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民立场根本上是一致的。总体来看,可以说九个分句中每个分句都有“人民”,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其中。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五条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其中一条。此外,报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发展目标。可见“人民”二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创新必须守正,必须读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这本“真经”,如此才有科学的方法论,才能不忘初心,推动完成使命任务;创新必须开放和包容,使命型政党必须对新事物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推动党的自身发展,为实现崇高使命打下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国共产党开放包容的特质更为鲜明。在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并不断丰富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特质。“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从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对这一论断的领会最为深刻,运用最为纯熟。

    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特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彰显。比如,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两个结合”,提出了“两个行”的重要论断;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从“一个行”到“两个行”,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上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特质的生动呈现。又如,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的、特色的,也是创新的、包容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方略,始终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重要体现。

    使命型政党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是行动主义导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使命而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苦难辉煌的历史实践,造就了敢于斗争、使命必达的行动特质。毛泽东同志把敢于斗争和完成使命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党的探索奋斗为主线,全面总结了百年党史的伟大成就,强调“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些都是对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使命必达的行动特质的生动描述。

    使命和斗争这两个关键词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报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两个全面”的使命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开篇提出的“三个务必”中就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新时代10年的总结,突出强调“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调“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总而言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敢于斗争、使命必达的行动特质增加了许多新的权威论述,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使命必达的行动特质更加彰显。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先锋队政党,这决定了它有铁的纪律要求,必须高度自律。中国共产党成长于残酷的武装斗争环境,自律特质更为突出,管党治党全面从严、坚持自我革命是自律特质的根本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 1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从革命年代铁的纪律、“打扫思想上的灰尘”,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再到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无不是党的自律特质的发展和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从严治党”一词出现了8次,“自我革命”一词出现了5次,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 这些话语,无不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敢于自我革命的自律品格,表达了对自律品格的坚持和自信。

    使命型政党有三重内在逻辑,即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揭示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三重内在逻辑,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叙事。重大的理论创新来自“第二个结合”。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第一,从理论发展的一般原理来讲,只有植根中国大地、植根中华民族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第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宝贵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第三,从理论的特色来讲,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两个结合”的理论叙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理论逻辑进一步完备。

    其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的来源和根据。“两个结合”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既源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又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前者而言,正如唐皇凤指出的,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谱系中,无产阶级政党独特的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是实现人类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效承担这一使命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存在依据”。就后者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社会大同、革故鼎新等宝贵思想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使命目标、使命意识极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精神源泉,进一步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扎根本土、更具中国智慧的使命意识和实现路径。如黄相怀指出的,以“老百姓是天”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使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作为实现政党使命任务的主体与目的,而不是把人民群众当成实现政党任务的工具和手段,这就衍生出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激活、相互融合,中国共产党忠诚担当、自信主动,人民中心、人民至上,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敢于斗争、使命必达,全面从严、自我革命的特质更加鲜明。

    其二,夯实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理论基础。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忠诚担当、自信主动,人民中心、人民至上,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敢于斗争、使命必达,全面从严、自我革命等使命型政党特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阐释这些特质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中华文化则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提供了扎根本土的正当性论证和重要的道德证成。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举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诸多中国宝贵的传统思想,强调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无一不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提供了支持和论证。最为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及其带来“化学反应”。比如,强世功敏锐地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重提共产主义概念时,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格言,把共产主义的西方实证科学传统巧妙转化为中国传统的心学,共产主义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心学’”,中国共产党“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学重新激活了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所具有的精神能量”。可见,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最为重要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最为重要的命题、也是最集中的理论创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出场逻辑和历史必然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奋斗逻辑和历史发展性。

    其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出场逻辑。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形成了“出场学”范式。出场逻辑是出场学的首要问题。“就出场学提出的初衷和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出场逻辑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出场学范例。”厘清中国共产党的出场逻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任务。历史地看,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是“互构”的关系。如王韶兴所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危机以及现代化转型,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缘起的社会根源。”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传统东方大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探索等形成的历史合力,共同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使命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出场逻辑的核心,出场的使命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定是使命型政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场逻辑,其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引领的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以中国共产党这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为中心,引领和实现国家主权再造,完成国家的人民性改造,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探索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事物的出场逻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在场逻辑,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历史,使命型政党特质的出场逻辑始终坚持、始终伴随,这也构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底层架构,并贯穿始终。

    其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奋斗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使命型政党为中心、使命型政党引领的现代化,“两个一百年”是使命型政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逻辑体现为“两个一百年”前后相继的内在规定性和发展规律性,具体表现为主动式、递阶性、渐进式的奋斗和使命实现进程。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百年党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分别论述各个历史时期面对的使命任务和取得的历史成就,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现代化奋斗逻辑的具象化,全面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使命而努力奋斗的阶段性螺旋式上升的历史逻辑和实践进程。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的特定阶段发生过错误,走过弯路,但作为使命型政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逻辑始终没有改变。党的二十大强调,党在新时代新阶段要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任务,这是主动式、阶段性、递梯式奋斗逻辑和发展序列的要求与体现。

    使命型政党的实践逻辑,是使命型政党特质作用于社会实践、发挥使命型政党功能、推动使命任务最终完成的内在逻辑。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独特和重要的实践逻辑。

    党的自我革命的基本内涵是,党既是革命(历史实践)的主体,同时又将自身作为革命(历史实践)的客体,作为主体的党组织对作为客体的党组织进行革命性锻造,永葆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社会革命是一个宏大的范畴,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阶级斗争、改造经济社会制度、开展思想斗争等。共产主义的实现有赖于彻底的社会革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张,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社会革命,如中共二大就已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任务是“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实践逻辑是两重的:一是直接开展社会革命;二是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两重逻辑需要同时发挥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贯穿着这两重逻辑。不过,在一段时期内,我们对第二重逻辑一定程度上认识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第二重逻辑的认识不断深化,“坚持自我革命”已经成为党的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党的二十大承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逻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一方面,揭示了使命型政党实践逻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具有马克思主义大党的清醒认识,敢于将自身作为革命对象,坚持以自我革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而非被外部力量和社会洪流所“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的独特性所在,是那些被动接受社会历史选择的选举型政党所不能做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对完成肩负的使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此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另一方面,彰显了使命型政党实践逻辑独特的功能性和优越性。治乱循环、王朝兴替的历史周期率,是困扰各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中国历史的周期率现象尤为明显。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负有化解历史周期率,探索和建构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康庄大道的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关系,以自我革命引领和推进社会革命,同时通过社会革命巩固和深化自我革命,既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又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赢得人民支持,跳出历史周期律就有了条件和基础。党的自我革命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人民监督”相结合,就能从根本上跳出治乱循环、朝代更替。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的实践逻辑所在、最重要的功能和优势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及其内在逻辑的揭示和彰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意义重大。笔者认为,揭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及其内在逻辑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突出表现为“三把钥匙”。

    使命型政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底层框架,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使命型政党特质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线索和重要视角。彰显和把握使命型政党特质及其逻辑,为深层次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和主线、理解报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一把钥匙。

    比如,从使命型政党特质视角可以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的主题。细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二十大主题的陈述,从使命型政党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创造的最重要成果,其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完成自身阶段性使命任务和最终使命的唯一正确路径;“伟大建党精神”内含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含完成使命任务的原则要求和推动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含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主动式、阶梯式、递进式的使命任务提出和实现方式;“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是推动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应对内外挑战,完成新阶段使命任务的原则要求和精神动力。

    又如,从使命型政党视角可以解读“两个行”“两个结合”及其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终极使命、强大的使命意识以及完成使命任务的理论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具体的递梯式的使命任务和具体的战略战术、工作方法,二者共同建构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让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完成使命任务所需的本领。如此,才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如此,才需要不断推进和深化“两个结合”。

    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是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问的是,中国共产党究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什么内涵、本质特征和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究竟是什么关系?回答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是一把钥匙。彰显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及其内在逻辑,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三者间的必然联系,进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质和内核。

    其一,如前所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的重要历史逻辑。换言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内含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特质中。三者密不可分、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其二,以政党为中心建构现代国家,以政党引领国家发展为基本路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内核,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立场,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发展动力,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素。没有这些内在要素,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空心化”的,失去了依凭,党的使命任务也不可能实现。正如李海青所言:“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其内生的本质性因素。”

    其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互构的关系,推动和实现互构的内在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中国共产党忠诚担当、自信主动的品格特质,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特质,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发展特质,敢于斗争、使命必达的行动特质,全面从严、自我革命的自律特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就是锻造和丰富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展示其推动实践发展内在逻辑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前途命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

    相对于资产阶级的掮客型政党而言,使命型政党对自身建设有着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基础,为新时代新阶段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指引。彰显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及其内在逻辑,才能深刻把握新征程上党的自身建设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五重特质来推进,永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具体来讲,忠诚担当、自信主动是中国共产党首要的品质和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任务的根本保证,也是新征程上全面从严治党首要的任务要求;人民中心、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价值特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使命的价值对象和利益归属,是新征程上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鲜明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任务的根本动力,也是新征程上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敢于斗争、使命必达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行动主义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任务和推动自身建设的精神动力,也是新征程上必须保持和发扬的精神品格;全面从严、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自律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任务的根本保证,也是新征程上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途径。

    新征程上深化党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内在逻辑。要把握和运用其理论逻辑,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深化党的理论创新,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和激活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要把握和运用其历史逻辑,始终不忘党的出场逻辑,牢记作为使命型政党的本质;始终不忘党的奋斗逻辑,在奋斗和实践中不断激活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要把握和运用其实践逻辑,保持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中,永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特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①   唐皇凤:《使命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经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②   唐亚林:《使命型政党: 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

    ③   李海青:《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④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第1页。

    ⑤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9页。

    ⑦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9页。

    ⑧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24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2016,第406页。

    ⑩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7页。

    ⑪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161、1487页。

    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2页。

    ⑬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第2页。

    ⑭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

    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页。

    ⑯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页。

    ⑰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6-27页。

    ⑱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⑲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4、69页。

    ⑳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4日。

    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4页。

    ㉒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

    ㉓   唐皇凤:《使命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经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㉔   黄相怀:《马克思主义者初心与“使命型政党”的理论逻辑》,《理论学刊》2020年第4期。

    ㉕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

    ㉖   强世功:《哲学与历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解读“习近平时代”》,《开放时代》2018年第1期。

    ㉗   任平:《论作为一种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出场学》,《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㉘   王韶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㉙   燕继荣、王江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3期。

    ㉚   陈家喜、邱佛梅:《主动式、递阶式、渐进式:政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逻辑》,《科学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

    ㉛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第133页。

    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70、25页。

    ㉝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4页。

    ㉞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4页。

    ㉟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页。

    ㊱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页。

    ㊲   李海青:《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新时代的分析视域》,《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 期刊类型引用(5)

    1. 厉有国,张丝雨. 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经验.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4): 22-30 . 百度学术
    2. 黄烟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的三维论析.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05): 10-19 . 百度学术
    3. 李元元,曹聪敏. 基层政府预见性治理的实现机制与政治逻辑——基于鲁东莱西市D街道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2): 82-93+170-171 . 百度学术
    4. 冯游游. 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心学”实践进路. 东岳论丛. 2023(09): 33-40 . 百度学术
    5. 袁红,张延丽. 十八大以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研究述评.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06): 25-3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 HTML全文浏览量: 
  • PDF下载量: 
  • 被引次数: 8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4-0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19-07-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