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期

栏目
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教育部名栏建设栏目]
摘要:
从发生现象学的立场重新思考交互主体性,可以发现交互主体性作为认识得以发生的原初开端,揭示了人的一种类特性。在一定意义上,交互主体性奠定了教育发生的明见性基础,这为主体性教育回答“我们如何在一起”提供了新思路。反观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在“标准化”思维的裹挟下形塑着学生的占有性主体意识,加速了人之“类意识”的消弭。基于交互主体性的教育要透彻认识人的交互主体性,激发教育发生的原初意义,进而以敞开的教育方式,激活学生的“类意识”。
摘要:
“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减负提质”的新要求。然而,农村学校在践行“减负提质”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选取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并建构“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减负提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学校实现“减负提质”的改进策略:深化教师政策理解,加大政策对外宣传力度;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克服教师“唯分数”论;制定学校政策实施细则,保证“双减”举措严格落实;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政策执行能力;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切实保障教师权益;适当增加农村小学科教师数量,单列小学科教师职称评聘条件;挖掘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资源;转变家长育儿观念,营造家校共育环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摘要:
权力是观照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空间是权力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权力-空间视角出发,作为权力关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形塑主体的模式,其运作在根本上依托教育空间。教育空间既形塑师生作为主体的形象、关系和生存方式,也被师生所改造和生产。现实的师生权力-空间关系呈现出一种规训与反制的对抗形态,它败坏了权力之于教育的意义。恢复“权力”之为“引导”的本有意涵,师生权力-空间关系将呈现出一种共生的样态,师生的成长与其所处的教育空间将一同获得丰盈。
摘要:
身体哲学强调了身体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了身体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作用。身体与文化存在着互动关系,身体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和意义,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艺术与身体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这种紧密关联性为当前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身体的主体性作用,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身体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基于身体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艺术教育中提升身体意识和自我认同。基于身体哲学关于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发挥艺术教育的心理治疗作用,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经济学/管理学前沿
摘要:
利用2002—2019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PSM—DID方法,阐释“有形之手”在违背经济规律强行左右“无形之手”以及顺应经济规律配合“无形之手”的不同环境下,所制定的不同产业政策对于国有企业去产能作用效果的差异及其内在机制,发现:以政府补贴为代表的“有形之手”并不是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主要诱因,地方政府在“父爱主义”动机的驱动下强力扶持低全要素生产率国有企业,“有形之手”违背经济规律试图左右“无形之手”才是其产能过剩的内在根源。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只“有形之手”并不是国有企业去产能的“灵丹妙药”,只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配合“无形之手”,国有企业的政府补贴利用效率才得到显著提高,政府补贴对于产能利用率的作用也由抑制转为促进。这些发现对于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指导思想下,打造化解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及提高政府精准施策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
摘要: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于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发现:通过管理赋能、融资赋能、创新赋能与生产赋能,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有助于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短期单重优化”和“长期双重优化”作用,有助于中国企业在高质量“走出去”的基础上实现长远发展。由此得到三点政策启示:第一,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构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第二,聚焦数字技术的赋能功能,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第三,建立企业国际化的初期扶持机制,促进企业国际化长远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不断攀升,挤压了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的对公信贷业务。为应对直接融资的发展,农商行会否回归本源,增加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借助1 020家农商行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直接融资发展显著促进了农商行回归本源,增加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其作用机制为,直接融资发展加剧了金融脱媒,促使农商行调整信贷结构,更多地服务农户和中小企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农商行市场份额越大、所在地区土地确权进度越快,直接融资发展对农商行回归本源的促进作用越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优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
在中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利用CGSS跨期数据,全方位探讨子女数量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发现:总体上子女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女性工资收入下降7.4%,但对男性的工资收入影响不显著。从时间跨度看,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产生的影响不显著,但导致女性工资收入下降了6.5%—25.1%,这种差异化的影响无疑将导致性别工资收入差异的增大。从区域看,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在三个地区均不显著,却显著降低了东部和中部地区女性的工资收入,这体现了市场化程度对性别工资差异的不同影响。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在各分位点数上子女数量对女性工资收入的削减作用要显著高于男性,子女数量的增加对低收入女性的收入冲击要高于高收入女性。歧视仍然是导致性别工资差异的主因,给育龄女性以支持,消除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是缩小性别工资差异,同时提高生育率的关键所在。
政法论丛
摘要:
我国城镇“房改房”迄今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遗留问题,如“大小证”存在面积差、业主共有资产与产权单位资产不明、物业管理权责不明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房改中“一刀切”使用1.333系数测算房屋销售面积所致,而且建筑配套规范化程度低,物业管理市场化程度低。事实上,房改房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商品房是一样的。建议将“大小证”面积差部分有条件地让渡给业主共有,在区分业主专有、业主共有、产权单位所有和公共所有资产的基础上,确定物业管理的边界和办法;加大房改房小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物业市场化水平,做好维修基金续交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
监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政治素质为首要标准、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标准、以道德品行为重要标准的复合型监察官选任新标准。虽然该标准总体上满足监察官职业需求,但在实施范围、实施内容与实施程序三个层面上仍存有缺陷,在规范上表现为选任范围泛化、选任资格不具体、选任程序缺乏独立性等问题。对此,宜通过法解释学的方法明确监察人员、监察官及监察机构等名词的内涵与外延以界定选任范围,建立政治素养、品行操守、专业能力等考核标准以细化选任资格,完善选任程序及保障方面的相关立法以形成系统化的、独立的选任程序和监督机制,在弥补以上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监察官选任标准的贯彻实施。
人文视界
摘要:
以“道性善”为“孟子第一义”,以“称尧、舜”为“第二节功夫”,这是人们对《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为考释价值显著的大章,《道性善章》既涉及文史考证问题,又涉及哲学诠释问题,需要考证与诠释双管齐下。唯有在《孟子》单章研究的新范式下,《道性善章》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考证问题方能引起深切的关注,那些众所周知的哲学诠释问题方能得到更深的理解。全面地成就《道性善章》的单章研究,实质就是真切地重返“孟子第一义”的致思场域。
摘要:
在《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章》中,孟子反对将人性视为材料、将仁义视为后天制作的成品的观点,孟子认为此种说法会导致“祸仁义”。在思想史上,这其实就是以《庄子·骈拇》为代表的人性论表达,即强调人性的真,以真来反对后天制作出来的善。孟子的人性论,将仁义视作人性的内容,同时也摄真于善。孟子的人性论是真善合一的,也是人性的最终实现,也是人性之真的自然展开。
摘要:
“仁政”是孟子描绘天下国家治理思想的一幅宏伟蓝图,是《孟子》一书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命脉。孟子“仁政”是对上古三代时期国家治理思想的集大成,其中“尧舜之道”是“根”,“三代之治”是“脉”,“周孔之教”是“魂”,并决定它成为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圣贤集体的智慧结晶。孟子“仁政”并非“载之空言”的简单说教,而是以“施仁政于民”为中心,以“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以及“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为基本点,共同构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思想学说体系。
摘要:
清黄小坪《百孝图记》中的舜孝思想虽然引用了孟子的“大孝”说,但二者是有差异的。不同于贯穿《百孝图记》中感应和感动的观念,《孟子》关于舜孝的叙事所包含的哲学问题比较丰富,涉及亲情、正义和超越三原则的考量。孟子肯定了亲情原则的价值并对此有着自己的坚守。在亲情和公义两难问题上,孟子认为公义的原则对亲情之爱的限制是有限的。在孟子心目中,政治义务是有界限和限制的,自我“终身欣然”的价值高于政治义务的价值。孟子承认人承载天命,具有超越政治性的一面。当然,最好的情况是得兼,在“尽心”“尽性”的心境支配下尽人伦,包括亲情伦常和君臣伦常。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先秦儒家的相关思想,厘清理论疑难和现实应用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