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

学术新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 203-204.
引用本文: 学术新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 203-204.
Academic New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 203-204.
Citation: Academic New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 203-204.

学术新闻

Academic News

  • 6月9日上午,由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本科高校“新师范”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助推湾区新师范高质量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石牌校园行政楼第一会议室顺利召开。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姜琳,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文海、李川江,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宋冬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组长闫寒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未来教育学院袁莉教授,澳门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温佩娣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小华博士,我校教务处副处长赵艺,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副院长穆肃,师范生智能实训关键技术与场景示范产学研基地联合负责人宋东茂先生、技术负责人刘阳博士,以及湾区高校代表共80余人应邀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会议采取主题报告、专题发言、自由研讨、场景观摩、案例分享等形式进行,赵艺、穆肃分别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和报告环节。

    姜琳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赋能潜力。近年来,广东省教育厅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高校中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应用。作为我省“新师范”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推动实施的“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智能实训创新实践案例”,得到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认可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意义。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大湾区高校同行能够深入探讨、共谋发展,加快推进我省“新师范”建设再上新台阶。

    陈文海在致辞中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作为培养师范生的主阵地,师范院校面临着“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怎样的师范生?要怎样培养师范生?”的挑战和机遇。我校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服务师范生高质量培养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方案”,展示了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同时指出,在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要关注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提升数据安全和伦理风险的防范意识。

    姜琳、陈文海、李川江、宋冬生、胡小勇、宋东茂等共同为华南师范大学师范生智能实训关键技术与场景示范产学研基地进行揭牌。随后,专家们分别作了“师范生‘被课程’:如何突破,智能何为?”“内容为王、教师为本:面向数智化胜任力的学习研发”“智能升级、何以育师?人工智能助力师范生教学技能智能训练的创新实践”“为明天而教和学:探索智能时代师范生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基于计算思维的AI-STEM项目何以促进师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高校教学与教师培养的影响及应用”等主题报告。在自由探讨环节,各高校代表畅所欲言、现场气氛活跃,观点精彩纷呈。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体验了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师范生智能实训关键技术与场景示范产学研基地,反响热烈。同时,基地举行了“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智能实训系统”鉴定会。鉴定会由科技处处长赵灵智主持,专家组由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冬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广东省教研院院长傅湘龙和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汤庸教授组成。在观摩系统、功能体验、审阅科技查新材料、听取报告交流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系统的研发推广填补了国内同类系统的空白,同时建议扩大试点试用范围以提升诊断指导的精准性。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科水平上台阶、教师教育强特色”,重视以人工智能研究助推“新师范”内涵发展和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大局,为我校及大湾区师范生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动能,为全国师范生高质量培养提供了新样例。

    作者/通讯员: 赵艺梁剑莹吴迪华|来源: 教务处、科技处、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编辑: 卢嘉裕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本次重大项目全国共立项135项,我校获批3项,位列全国高校第10,全国师范大学第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层次最高、竞争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项目类别。近年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聚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扎实推进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此次获批3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我校3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龙教授的《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研究》项目,教育科学学院卢晓中教授的《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研究》项目,经济与管理学院董志强教授的《新征程上就业面临的突出难题与对策研究》项目。3个项目分别主要从党史·党建角度,教育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研究阐释。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研究》项目从理论维度深化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基本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厘清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的科学内涵、形成机制、基本特征、社会功能,明晰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内在关系,以及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的同在关系;从历史维度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历史过程、特点和成功经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历史研究,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空间和视野;从实践维度诠释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现实意义、路径选择,充分发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研究》项目聚焦于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国家经济一体化长效互促发展的新理论内涵与具体实践范式研究,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探究与建构最符合当前现实情况的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与改革路径,紧紧围绕时代意蕴与理论建构、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创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比较分析、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五个层面研究中国现代化发展、科技自强自立背景下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回应。该项目不仅对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具有理论基础作用,还对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目标达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征程上就业面临的突出难题与对策研究》项目以我国就业领域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以及由此而来的突出难题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新时代新征程就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既研究短期内紧迫的周期性失业冲击和就业总量压力,也研究中长期内我国更加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重要的就业质量问题和不可忽视的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问题,并识别新征程上就业突出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政策应对建议。该项目不仅拓展新时代新征程就业成就的理论研究,为新征程就业问题研究提供动态新视角,还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业理论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设计建言献策,推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通讯员: 林依|来源: 社科处|编辑: 卢嘉裕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 HTML全文浏览量: 
  • PDF下载量: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0-13
  • 刊出日期:  2023-07-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