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Evolution, Spatial Spillov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cao's Economic Resilience: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
摘要:
经济韧性是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多次顶住外部超预期冲击,社会和经济发展初显韧性,但仍受单一产业结构转型压力的掣肘。运用指标建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对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济韧性互动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发现:作为微型开放经济体,澳门受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影响显著,其经济韧性呈现波动发展态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经济韧性溢出作用下,澳门的韧性网络中心地位有所提升但低于大湾区其他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品贸易、人口流动会对澳门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但资金流对提升澳门经济韧性无显著作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关联网络视角,澳门亟须积极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制度优势,把握以合作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权,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在增长中化解和防范外部风险,复苏、巩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以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高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澳门力量。
Abstract:Economic resilience is a crucial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Since its return to China 25 years ago, Macao has withstood multiple external shocks, demonstrating initial signs of resilience in it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ough it still faces pressure due to a singu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employs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index construction, the gravity model,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acao's economic resi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its invol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The study finds that as a small open economy, Macao i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y external uncertainty shocks, and its economic resilience exhibits a pattern of fluctuat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resilience spillovers among citie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Macao's centrality in the resilience network has increased but remains lower than that of other cities. Product trade and population flow within the Greater Bay Area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 on Macao's economic resilience, while capital flows do no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its resil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Macao urgently needs to leverage the uniqu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 to grasp the initia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haracterized by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his would promote moderate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mitigate and prevent external risks during growth, and consolidate the recovery to enhance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doing so, Macao may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China's broader development agenda and contribute to high-quality modernization efforts with its distinct strengths.
-
一. 问题的提出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尤其在国际科技竞争和外部遏制打压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或将持续承压。2024年1月,世界银行(World Bank)将全球经济增速下调为2.4%,延续此前两年的增速预测放缓趋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的研判,突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的现实基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前瞻性地提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区域合作发展拓宽了城市的经济边界,跨地域优化配置成为城市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那么,城市群对城市经济韧性有何影响?城市间经济韧性是否存在空间关联?空间联系何以影响城市经济韧性?
既有研究主要基于重大自然灾害或经济冲击,或从城市圈发展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群各城市韧性的差异性和地理分布特征;但关于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充分探讨澳门等小型开放经济体城市经济韧性的发展机理。澳门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相对于内地城市,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其周期性更加突出,经济结构的脆弱性也更为显著,经济转型面临更多挑战[1]。因此,揭示澳门韧性演化特征及其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互动关系,加强澳门与内地城市互联互通,对于优化粤港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
作为微型开放经济体,澳门回归以来,紧抓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高度依赖博彩业逐步转向经济适度多元,在区域分工中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尤其是在2023年,随着本地经济活动及服务出口有序复常,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80.5%,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约80%),体现了澳门强劲的经济韧性。然而,受内部发展张力约束,澳门经济恢复韧性的能力仍十分有限。一方面,澳门前瞻谋划经济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予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度重视。2023年,澳门发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旨在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澳门经济韧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澳门推进经济转型的力度仍有待加强。在新冠疫情期间,澳门旅游业产值下跌,带动本地生产总值大幅下滑,暴露了澳门产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程度不足引致的发展瓶颈。澳门经济结构以外向型及服务出口为主,受外围经济的影响波动较大,内源式韧性不足,产业调整和结构优化、寻求经济适度多元是澳门未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多次提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也建议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促进区域合作等,增强澳门的经济韧性。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和粤澳政府共同努力下,澳门区域经济合作以粤澳合作为重点,合作模式不断创新,行业逐步多元,规模逐步扩大。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澳门拓展产业合作的首要平台。澳门通过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人员往来,发展“旅游+”产业生态,用科技创新催动新质生产力,有效打通了与内地的经济要素流通渠道,推动了澳门产业转型和大湾区经济互联。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2024年3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实施封关运行,在合作区内探索推进“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分线管理政策,有效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跨境流动,助力澳门塑造更强经济韧性[2]。
在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澳门如何借助合作契机,通过导入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各类资源,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韧性水平以更好应对外界冲击风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鉴于现有研究对澳门经济韧性及其成因的探讨尚不充分,本文以澳门为研究对象,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关联网络视角,科学识别和深入研究不同冲击下澳门经济韧性的演化路径,继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网络结构,并探究澳门在大湾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网络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澳门借力大湾区建设来提升经济韧性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启示。
二. 文献综述
城市经济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应对、抵御和响应外部冲击,并恢复至常态的能力[3],即经济体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事前防范、事中应对、事后恢复的能力。Reggiani等首次在空间经济学分析中使用韧性的概念,揭示了城市经济韧性存在区域空间的关联性[4],认为经济韧性相似的地区会呈现集聚分布[5]和产业结构关联[6]等特征。伴随城市间联系紧密程度趋于上升,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学者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更为丰富[7]。就澳门而言,由于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越加紧密,其在塑造城市经济韧性时将有可能受到其他城市区域关联性的影响。
目前,与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关联性密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分支。一是基于城市经济韧性的内涵,从不同维度构建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指标。既有研究采用指标合成、单指标变量、反事实模拟等方法,识别韧性的特征,并考察其变化情况。例如,Briguglio首先用多变量构建指标的方式衡量经济韧性[8],此后中国学者结合本土城市经济实际情况,将韧性解构为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创新和转型力等维度进行综合指标测度[9-10]。Martin用单一就业率变化率测算了历次重大冲击下英国城市的韧性[11],其测算更为直接且能够克服因果识别混淆问题。近年来,学者广泛采用此测算方法。此外,还有学者通过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混频动态因子进行识别[12],刻画经济韧性的动态属性,提升经济韧性测度的准确性。二是基于经济韧性的时空和动态演进过程,识别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相似性和异质性。当前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差距问题依旧明显[13],“南强北弱”的发展不平衡问题[14]突出表现为经济韧性区域不均衡。为此,学者研究城市的韧性水平差异,聚焦不同的城市、城市群在面对风险冲击后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差异性,并以长三角[15]、京津冀[6]、粤港澳[16]等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空间比较分析。三是从空间经济学视角分析城市韧性的关联性。一方面,学者认为,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和经济合作关系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韧性水平[17]。区域内城市间合作能够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8],有效分散冲击风险并降低城市应对危机的成本,更好地进行经济恢复工作,从而增强冲击抵御性和恢复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19]。另一方面,城市间的经济活动互相关联,当一个城市受到冲击时,风险会迅速传染其他城市[20]。城市在受到外部冲击时,需要通过灵活调整内部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对外联系等措施,缓解冲击带来的经济波动风险,适应中长期的结构性变化。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演进,区域之间逐渐联结成为共同体。由于产业结构互补和技术经济联系,一个城市的内部调整将关联至其他城市[20],促使各城市结构联动变化,经济韧性因而具有了空间联系性。
此外,学界针对澳门的城市经济发展展开了多方面讨论[21]。较多学者从产业结构单一的角度出发,认为澳门是典型的“微型开放经济体”[22],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于依赖旅游业和博彩业[23],容易受外部不确定冲击[24]。部分学者基于对澳门的经济周期和就业波动的测度[25],发现澳门经济周期波动的频率和波幅在近年来显著增大,澳门城市经济韧性有待提升。为此,主流文献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澳门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26],并将关注焦点放在澳门与内地的经济、产业与技术合作上[27-28]。尤其是围绕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联系,学者从澳门与内地的经济耦合角度分析了澳门与内地城市贸易、投资、人员流动等的情况[29]。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间在交通、产业、社会等方面联系趋于密切[30-31],澳门也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了包括科技合作、人才引进、产业创新、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合作机制[32-33]。除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学者还聚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34-35]等具体的案例实践,对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体制机制合作、产业深度联动、城市深度融合方案和前景进行了专项研究。对澳门而言,大湾区是澳门拓展发展空间和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域。这意味着,澳门经济韧性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尽管现有文献对澳门的经济韧性发展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但较少从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化率的双重维度对澳门经济韧性进行定量测算。此外,尽管已有少量文献对大湾区各个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了系统测算[36],但鲜有刻画和厘清澳门自回归以来的经济韧性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忽略了澳门经济高度开放、产业依赖外部、地理面积狭小等因素在韧性表现上的特征映射。
基于此,厘清澳门经济韧性演化特征及其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有助于推进澳门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并将独特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经济红利。增强微型经济体抵御外部冲击和提升结构性调整能力是澳门城市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根据澳门在历次冲击下的韧性测算结果,从空间联系视角探究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经济韧性的关联性,为更好地塑造澳门经济韧性提供研究支撑。
三. 研究设计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为分析范围,探讨澳门城市经济韧性的构建程度、演化特征以及其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进而研究其作用机理。首先,本文通过1997—2022年各年度《广东省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和《澳门统计年刊》收集各城市的GDP、三产产值、社会从业人口等数据,建立GMM-SAR-RE反事实估计模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指数。其次,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粤港澳大湾区11市的经济韧性关联程度,分析在区域经济网络下澳门与其他城市的经济韧性关联程度。最后,深入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联系对澳门经济韧性的影响。
一 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
“韧性”用以描述经济体在受到冲击时,迅速恢复到冲击前状态,或产生新增长点、新形态、新业态的能力[12]。为了克服单指标变量波动性较大、合成指标法存在因果混淆难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可得性情况,本文借鉴已有文献做法[37-38],基于Dixon-Thirlwal的循环因果模型,利用静态凡登定律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回归方程,并综合考虑空间与时间滞后的影响因素,进行GMM-SAR-RE估计,测算得到经济条件与反事实估计之间的差异值,由此识别各地市的经济韧性。本文采取粤港澳大湾区11市的经济数据进行测度,具体模型如下:
lnemployt=ρWN lnemploy t−1+γlnemploy t−1+βlngdpt+εt (1) 其中,lnemployt表示t年的就业水平,lngdpt表示t年区域生产水平,WNlnemployt-1表示空间时间滞后项,其余因素由残差项εt表示。具体参数估计值如表 1所示,显示出在控制时间滞后影响情况下,大湾区内城市空间的依赖性正向相关,据此推算出反向就业水平(lnemployt)e。
表 1 参数估计值变量 参数 估计值 WNlnemployt-1 ρ 0.110*(0.065) lnemployt γ 0.810***(0.052) lngdpt β 0.052***(0.019) 注:括号中数字为标准差,*、***分别表示在10%、1%的水平下显著。 根据测算所得到的反事实水平就业值(lnemployt)e,本文参考Martin等[11]的敏感性指数法对经济韧性进行测算。具体运用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实际值与反事实估计法的差异衡量城市经济韧性(ERES):
ERES =Δ employ i−(Δ employ i)e(Δemployi)e (2) 其中,Δemployi为i城市实际就业水平变化,(Δemployi)e为反事实估计法所预期的各城市就业人数变化量。根据韧性的作用阶段,本文将各阶段冲击划分为冲击抵御期和恢复调整期,分别对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应对经济冲击时的抵御能力,以及冲击后期的恢复能力。具体来看,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澳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都造成了深刻影响,冲击效应分别在2000年和2010年有所缓解。此外,2014年受国内外政策影响,中国进入“三期叠加”时期[39],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澳门博彩业出现了深刻调整。2016年,随着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大湾区经济增速波动回升。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则再次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冲击。随着2023年逐步放开疫情管控,各地经济稳步好转。综上,本文具体研究四次冲击下的经济周期:一是亚洲金融危机,设定1997—1999年为冲击抵御期,2000—2007年为恢复调整期;二是国际金融危机,设定2008—2010年为冲击抵御期,2011—2013年为恢复调整期;三是政策调整,设定2014—2015年为冲击抵御期,2016—2019年为恢复调整期;四是新冠疫情冲击,设定2020—2022年为冲击抵御期,但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恢复调整期数据暂未可获取。
二 经济韧性的空间关联性测算
为明确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本文参考路兰等的研究方法,利用社会网络方法(SNA)构建了城市的经济韧性关联网络[40],计算公式为:
fij=KijRESi⋅RESjD2ij (3) Kij=RESiRESi+RESj (4) 其中,RESi和RESj代表城市i和城市j的韧性水平,Dij为两城市之间的中心距离。fij为i和j城市之间的引力,其值越大,则表明两地间具有更强的城市联系,由fij构成的关联矩阵F(i, j)=(fij)n×n则描述了城市间经济韧性的关联情况。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了城市间的关联强弱。此外,本文还将城市间的关联强度进行二值化处理,转化为非均匀网络。本文对元素设定阈值f*(去除矩阵异常值的均值):
˜F(i,j)={1,fij⩾f∗0,fij<f∗} (5) 基于计算所得的引力值和引力值矩阵,本文进一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网络密度等反映整体网络特征的指标,刻画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整体经济韧性的关联性。然后,本文采用连入度、连出度、中心度等度量指标,测算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韧性网络中的地位。
1 整体网络特征
采用有效联系轴线总数来衡量经济韧性网络两两城市间关联程度,以网络密度测度城市间经济韧性关联的紧密性:
D=IN(N−1) (6) 其中,I表示网络中的关联总数,N为节点数量。联系强度均值体现了整个网络中各个城市间韧性的直接关联程度,平均路径长度则刻画了网络的范围。
2 城市节点网络特征
为了刻画澳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网络特征,本文测算点度中心度DC、中间中心度BC和接近中心度CC,分别反映城市在区域韧性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中介角色以及与其他城市的直接关联程度。具体测算公式为:
DCi=Ki/(N−1) (7) 其中,Ki代表i城市与其他城市相连接的边数,N-1代表城市i最多可能与N-1个城市建立联系。
BCi=2(N−1)(N−2)N∑s=1N∑t=1δst(i)δst (8) 其中,δst为韧性联系从城市s到城市t的最短路径数量,δst(i)则表示从城市s到城市t经过城市i的最短路径数量。
CCt=1/(1N−1N∑j=1dij) (9) 其中,dij为两个城市的中心距离。
三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对澳门经济韧性的影响
为了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要素流动对澳门经济韧性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行衡量:
ERESt=α+α2GBAt+α3MACAUt+εt (10) 其中,GBAt表示广东与澳门要素流的大小,具体包括以广东对澳门出口规模(gdexport)、内地游客赴澳门旅客数量(travel)、广东对澳门直接投资金额(gdinvest)衡量的两地的产品贸易联系水平、人员联系水平和资金流动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同时,参考已有文献,控制澳门相关变量MACAUt,包括人力资本水平(edu)、产业多元化水平(hhi)和政府财政支出增速(gov)[15]。
四. 澳门城市经济韧性演化及空间关联特征
基于研究设计,本部分结合澳门在面对历次冲击时的政策措施、经济表现,测量并分析澳门城市经济韧性在四次冲击下的变化情况。鉴于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经济活动联系密切,本文从空间联系的视角出发,研究澳门在大湾区韧性网络中的作用与角色。
一 澳门城市经济韧性演化路径
回归以来,澳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23.28亿澳门元增长至2023年的3 794.78亿澳门元(见图 1),人均生产总值也从122 431澳门元快速提高至559 495澳门元②。回归初期,在澳门特区政府实施“循序渐进”以及“固本培元、稳健发展”策略的带动下,澳门经济在2000年恢复正增长(5.7%)。2002年澳门开放博彩经营权,2003年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在广东率先开通,推动澳门经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2014年政策调整、2020年新冠疫情大规模暴发等影响和冲击下,澳门作为微型开放经济体,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也较为剧烈。据此,本文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4年政策调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四个外生冲击事件对澳门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和分析(见图 2)。
图 1 1995—202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与实际变动率数据来源:澳门统计暨普查局,https://www.dsec.gov.mo/ts/#!/step2/zh-MO, 访问日期:2024年4月7日。1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期(1997—2007年):韧性在波动中逐步修复
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澳门与广东经济联系愈加紧密,韧性从回归前的低迷转向稳步提升。在冲击抵御期,由于本地经济结构单一、治安混乱、制造业萎靡不振等原因,澳门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经济系统韧性较差。1999年,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仍延续负增长状态,为-2.4%,失业率高达6.3%,经济韧性为0以下。回归后,澳门经济稳步进入恢复阶段。澳门特区政府开放赌权,使博彩旅游业迅速复苏和振兴;同时加强与内地经济联系,带动澳门经济形势全面恢复,经济韧性回升至正值。其间,特别是澳门与珠海市、广东省、泛珠三角经济圈、内地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由近及远铺开与内地的合作。澳门与广东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障碍不断破除。例如,澳门和珠海合作共建的“珠澳跨境工业区”于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于2006年正式启用。工业区以发展工业为主,兼顾物流、中转贸易、产品展销等功能,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澳门的商贸发展。2004年6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粤港澳三地举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激活了珠江流域的“9+2”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此机制体制下,澳门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粤港澳三地合作促进了经贸和人员往来,有效提高了澳门的经济韧性。
2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期(2008—2013年):韧性略降后迅速反弹
国际金融危机对澳门投资、货物及服务出口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冲击抵御期澳门的经济韧性滑落至0以下,但恢复期经济韧性上升较快。在冲击抵御期内,访澳旅客人数、本地就业人数大幅下降,2008年和2009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增速分别回落至3.4%和1.3%。为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研究出台了多项支持澳门的政策,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成为澳门的首要任务。2008年底,中央政府宣布出台支持澳门发展的6方面9项措施[41]。2009年1月,习近平视察访问澳门时指出:“对当前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定要科学判断;对中央政府出台的支持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方面9项措施,一定要积极贯彻。”同时,澳门也积极推进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合作,将拉紧合作纽带作为增强韧性的重要方略之一。2008年下半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实施。《纲要》从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合作、优质生活圈、合作方式四个方面进一步加速粤港澳地区经济一体化。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使横琴成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重要平台。在冲击恢复期,澳门经济韧性均为正数,经济增速较高,2011年实际增速达到21.5%。在此阶段,澳门持续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化战略、构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并取得了显著进展。2011年,粤澳签署《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携手建设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澳门塑造更加可持续的经济韧性提供了战略依据。
3 内外政策调整冲击期(2014—2019年):结构调整带来韧性长期回升
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各地产业结构出现深刻调整,带动经济韧性进入短期波动,但长期韧性上升趋势明显。由于旅客消费减少、公安部打击流动非法资金,博彩业行业增加值下降,澳门经济韧性降至负值。澳门产业结构高度依赖博彩业,2014—2016年澳门博彩业低迷,总博彩收入减少36%,导致澳门2015年实际本地生产总值变化率跌至-21.5%,经济韧性降至-0.7。然而,澳门经济多元化则有所提升,经济多元化熵指数从2013年的1.49上升为2019年的1.79[42]。2017年,澳门生产总值恢复上升趋势,经济韧性增至-0.404后维持上升态势。在此阶段,国家发改委与广东省政府、澳门特区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澳门与珠三角、香港的合作加速展开。粤澳合作从过去的“前店后厂”模式转变为多产业、多模式的合作[43],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人员流动方面,大湾区其他城市来澳门旅游人次波动上升,为澳门带来了丰富的旅客资源(见图 3)。在资金流方面,大湾区其他城市与澳门的双向投资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见表 2和表 3)。但在产品流方面,广东对澳门进出口有所下降(见图 4)。
表 2 大湾区部分城市在澳直接投资年份 广州 深圳 珠海 香港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2015 646 948 63 475 478 38 87 023 280 59 655 478 1 544 2016 677 565 66 1 115 268 41 186 557 307 68 856 668 1 681 2017 956 726 88 2 665 962 50 1 140 561 333 87 666 981 1 814 2018 772 618 111 2 433 820 66 1 155 292 451 81 596 076 1 766 2019 1 179 128 120 1 463 652 73 1 462 422 511 88 743 225 1 714 注:累计总额单位为千澳门元,企业数量单位为间;数据来自澳门统计暨普查署网站,https://www.dsec.gov.mo/BayArea/zh-CN/#s1,访问日期:2024年4月7日。表 3、图 3数据来源同。 表 3 澳门企业在大湾区部分城巿的直接投资年份 广州 深圳 珠海 香港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2015 # 1 1 075 410 3 1 775 817 26 5 616 349 14 2016 # 1 866 240 3 2 852 469 30 6 489 137 14 2017 1 502 777 4 # 2 8 112 184 41 13 584 634 18 2018 2 895 813 39 -76 274 20 23 693 564 495 10 994 486 24 2019 4 703 870 40 142 323 22 26 196 491 568 11 962 982 33 注:#为保密资料。 4 新冠疫情冲击期(2020—2022年):韧性显著下降暴露产业单一风险
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各地实施人口流动限制,入澳游客数量出现断崖式下降,澳门经济出现显著收缩,抵御期经济韧性受到较大冲击。2020年本地生产总值当年价为2 024.71亿澳门元,实质收缩54.3%[44],澳门入境旅客人次按年下跌85.0%,从2019年的逾3 900万人次大幅减少至不足600万人次[45],令博彩服务出口及其他旅游服务出口分别下跌80.4%、73.4%,收益下降甚至屡屡出现现金流紧缺现象,暴露了澳门经济韧性脆弱的特点。澳门经济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90%以上,旅游博彩及相关行业加总比重约为60%。在各地政府把防疫抗疫作为首要任务、出外旅游备受限制的情况下,澳门经济大幅下滑。澳门企业中90%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口约占总就业人口的60%[46]。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澳门特区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例如,发放百亿抗疫援助专项基金稳定经济、保障就业和民生,加之赌场集团的资金实力,为就业和消费提供了缓冲,但经济活动的急剧下滑仍然暴露了澳门在应对影响游客流量的外部风险时的脆弱性。澳门经济在博彩业之外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依旧迫切。
然而,疫情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澳门社会及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旅游消费市场的迅速恢复带动澳门本地生产总值明显增长,且随着澳门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入境旅客持续攀升,202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达3 794.78亿澳门元,同比增长80.5%;入境旅客约2 821万人次,游客量约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70%[44]。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入境旅客近136万人次,日均近17万人次。2023年,澳门发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对琴澳空间、产业、民生等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将从“琴澳同源”走向“琴澳一体化”,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大力支撑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建设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着力构建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强澳门的经济韧性。然而,澳门在新冠疫情前后GDP波动较大,这也反映了澳门以博彩业为主的旅游业对澳门经济的影响较大,体现了澳门一业独大、经济结构单一的发展短板,凸显了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升抗逆力的重要性。未来一旦博彩业政策发生变化,或受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将会导致访澳游客骤减,服务业规模遭受重大打击,澳门经济韧性风险将迅速出现。
总体来看,不同的重大冲击会对经济造成差异化影响[47]。澳门在新冠疫情抵御期的韧性远远低于在国际金融危机抵御期的韧性。这可能是由于,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影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 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和波及存在时滞, 作用效果较慢。相反, 新冠疫情的冲击同时影响需求和供给两端, 且疫情中的人员隔离措施限制了消费活动和需求, 导致社会生产短时间暂停。尤其对以服务业为主的澳门而言, 大规模人员管控对澳门旅游业短时间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但在放松管控之后, 前期受到抑制的消费投资需求集中暴发, 促进经济反弹。
二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澳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包容开放,融合度较高,经济韧性也具有空间联系性。因此,本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历次冲击下的城市经济韧性关联网络特征,并厘清澳门在大湾区韧性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
1 整体网络结构特征
当城市受到外部冲击时,由于区域间存在关联性,将通过风险传导将故障传导至区域其他地区,或是通过城市间的经济关联分散风险。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地缘相近,经济合作密切,可能存在较强的韧性联系。因此,本文基于引力模型计算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间的经济韧性引力值,并明确各城市经济韧性的网络结构特征(见表 4)。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韧性的网络密度、联系强度均值都有所上升,平均路径长度也有下降趋势,大湾区各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明显的网络关联特征。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各市联系强度明显降低。这表明,大湾区的交流与协作强度整体较强,内聚性较高,多数城市间已经形成了稳固的韧性治理合作关系。
表 4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网络结构特征年份 网络密度 联系强度均值 平均路径长度 1999 0.727 7.273 1.273 2007 0.727 7.273 1.273 2009 0.746 7.455 1.264 2013 0.727 7.273 1.282 2015 0.746 7.455 1.255 2019 0.836 8.364 1.164 2022 0.782 7.818 1.309 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经济韧性具有密切的网络联系。随着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合作规模的提升,韧性的网络关联性随之增强,协同抵御冲击的能力将不断升级。因此,加强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贸联系,将成为澳门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然而,新冠疫情对韧性网络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原有联系因为人员流动、货物流动等的管控而降低。随着各地经济逐步好转,要素流通更为频繁,区域组织内部协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将有所恢复。
2 澳门在大湾区经济韧性网络的中心性特征
为分析澳门在大湾区经济韧性网络中的地位,本文进一步测度澳门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见表 5)。首先,从点度中心度看,澳门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溢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均低于大湾区各城市均值。澳门凭借中葡平台的独特优势,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多元文化交流功能日益凸显。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中心性仍然不足,突出表现在连入度较低,澳门获得其他城市经济韧性溢出的效果不足,与大湾区结构调整的联动性较差。因此,要提升经济韧性,澳门需要探索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协调,实现多方共赢。从中介中心度来看,除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前后,澳门的中介中心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近年来持续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体现出澳门在大湾区韧性网络中并非扮演“中介”和“桥梁”的角色。这意味着,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关联网络中干预其他城市的能力较低,面对冲击时对于各类资源调配缺乏控制力,整体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接近中心度上看,澳门的接近中心度有所提高,且多数年份高于大湾区均值,说明澳门在大湾区经济韧性网络中主要扮演主动行动者,即与其他城市产生内在联系与响应程度较高,能在经济韧性恢复中成为“中心行动者”。尽管与其他城市联系密切,但澳门不轻易受其他城市的控制。例如,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下,澳门与广州、珠海、中山、深圳建立了穗澳合作专责小组会议、珠澳合作会议、推进中山与澳门合作专责小组和深澳合作会议等合作机制,与香港建立“港澳合作高层会议制度”,并签署《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已成为大湾区的关键中心节点之一。
表 5 澳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中心度时期 连入度 连出度 点度中心度 中介中心度 接近中心度 1997—1999年 6(7.27) 8(7.27) 1.4(1.46) 1.70(2.73) 0.83(0.80) 2000—2007年 4(7.27) 10(7.27) 1.4(1.46) 6.33(2.73) 1.00(0.80) 2008—2010年 4(7.45) 9(7.45) 1.3(1.49) 2.52(2.64) 0.91(0.81) 2010—2013年 9(7.27) 5(7.27) 1.4(1.46) 2.90(2.82) 0.67(0.80) 2014—2015年 7(7.45) 9(7.45) 1.6(1.49) 0.13(2.55) 0.91(0.83) 2016—2019年 8(8.36) 10(8.36) 1.6(1.67) 0.25(1.64) 1.00(0.90) 2020—2022年 7(7.82) 10(7.82) 1.7(1.56) 0.43(3.09) 1.00(0.84) 注:括号外为澳门的数据,括号内为大湾区各城市均值。 五.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对澳门经济韧性的影响
城市网络中的人力、现代信息、商品、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配置、集聚,能够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等,从而影响单个城市的经济韧性。因此,为厘清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与澳门的人力、资金、货物等要素联系,探寻澳门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之道,本文根据建立的模型即式(10)进行具体分析,回归结果见表 6。
表 6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对澳门经济韧性的回归结果变量 (1) (2) (3) RES RES RES lngdexport 2.223** (2.25) lntravel 0.940** (2.53) lngdinvest -0.033 (-0.12) lnedu -4.292*** -2.842*** -2.205* (-3.61) (-3.45) (-1.97) hhi 9.707** 7.569* 8.072* (2.59) (2.06) (1.85) gov 1.584* 1.699** 0.900 (2.02) (2.16) (1.09) Constant 29.034*** 7.918 16.111** (3.64) (1.20) (2.33) R-squared 0.406 0.431 0.257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表示p < 0.01,**表示p < 0.05,*表示p < 0.1。 由表 6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产品贸易联系和人员联系水平均对澳门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资金流的促进效果并不明显。广东与澳门的经贸联系密切,广东能够为澳门提供主要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制造品,保证澳门经济发展的需要。如表 6列(1)所示,在外部冲击下,广东与澳门密切的经贸联系能够保证澳门经济韧性维持在正常区间内。在破除城市间的要素流通壁垒后,城市将成为更为庞大的经济体,形成区域内更多元互补的产业结构,分散外部冲击对单个产业损害的风险。尤其是澳门加入大湾区能够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反哺内部经济韧性。此外,澳门旅游业的占比较大,大量依赖内地游客的客流量。在历次冲击下,澳门经济波动都受到了旅游业波动的影响,如表 6列(2)所示,内地游客量增加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水平。通过增强大湾区各城市的文化旅游联系,能够有效促进澳门经济韧性的建设。然而,在资金流动方面,澳门韧性受此影响不大,表 6列(3)表明资金流对韧性回归结果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资本具有高流动性,在外部冲击下容易产生悲观预期,加速资金的撤离。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澳门回归祖国25年以来,稳步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走深走实、琴澳融合逐渐落地实施。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构建更紧密的区域经济韧性网络,是澳门塑造更强经济韧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多元化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一步,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助力的重要路径。
本文在城际经济联系与要素流动的视角下,构建GMM-SAR-RE反事实估计模型,估计测度了澳门回归25年来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并分析在历次冲击事件下澳门的抵御性和恢复性韧性变化情况。进而,本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确定澳门在大湾区经济韧性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研究发现:第一,澳门经济韧性在回归以来处于波动发展态势。澳门属于微型开放经济体,受外界冲突影响明显,尤其是新冠疫情影响时间较长,对经济韧性的损害也较大。第二,澳门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溢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均低于大湾区各城市均值。澳门的中介中心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近年来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体现出澳门在大湾区经济韧性网络中并非扮演“中介”和“桥梁”角色。澳门的接近中心度则有所提高,说明澳门在大湾区经济韧性网络中是主动行动者,受周边城市影响较大。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品贸易、人口流动会对澳门经济韧性产生正向的溢出效果,但资金流对澳门经济韧性无显著影响。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并考虑澳门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本文提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支持澳门构建多元化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多元化、合作网络多元化等,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拓展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着力推动《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实施发展,促进博彩旅游业有序规范、可持续发展,构建符合澳门实际、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增强澳门城市经济韧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基于城市空间关联的特点,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各城市间的双向溢出效应与合作关系,提升经济韧性网络密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利用教育、科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注入动力。第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带动能力,推动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优势,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探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市间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进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强化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韧性空间网络。提高基础设施、人才交流、技术合作的网络紧凑性,开拓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澳门本地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创新创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作出澳门贡献。第三,借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化两地机制体制衔接,进一步优化合作区营商环境,促进粤港澳经贸合作关系。联合制定风险应对合作规划,构建更大范围的重大风险防范合作网络与协作应对体系。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联动,推动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精准化,从更高层次协调处理粤港澳三地发展问题。
① 2003年7月28日,“自由行”在广东四市(东莞、中山、江门、佛山)实施,同年9月扩大至北上广深和珠海,此后不断拓展开通范围。2003年10月,内地与澳门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粤澳两地产业合作更为紧密。
② 根据2024年7月发布的《澳门2023年统计年鉴》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更新。
-
图 1 1995—202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与实际变动率
数据来源:澳门统计暨普查局,https://www.dsec.gov.mo/ts/#!/step2/zh-MO, 访问日期:2024年4月7日。
表 1 参数估计值
变量 参数 估计值 WNlnemployt-1 ρ 0.110*(0.065) lnemployt γ 0.810***(0.052) lngdpt β 0.052***(0.019) 注:括号中数字为标准差,*、***分别表示在10%、1%的水平下显著。 表 2 大湾区部分城市在澳直接投资
年份 广州 深圳 珠海 香港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2015 646 948 63 475 478 38 87 023 280 59 655 478 1 544 2016 677 565 66 1 115 268 41 186 557 307 68 856 668 1 681 2017 956 726 88 2 665 962 50 1 140 561 333 87 666 981 1 814 2018 772 618 111 2 433 820 66 1 155 292 451 81 596 076 1 766 2019 1 179 128 120 1 463 652 73 1 462 422 511 88 743 225 1 714 注:累计总额单位为千澳门元,企业数量单位为间;数据来自澳门统计暨普查署网站,https://www.dsec.gov.mo/BayArea/zh-CN/#s1,访问日期:2024年4月7日。表 3、图 3数据来源同。 表 3 澳门企业在大湾区部分城巿的直接投资
年份 广州 深圳 珠海 香港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累计总额 企业数量 2015 # 1 1 075 410 3 1 775 817 26 5 616 349 14 2016 # 1 866 240 3 2 852 469 30 6 489 137 14 2017 1 502 777 4 # 2 8 112 184 41 13 584 634 18 2018 2 895 813 39 -76 274 20 23 693 564 495 10 994 486 24 2019 4 703 870 40 142 323 22 26 196 491 568 11 962 982 33 注:#为保密资料。 表 4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网络结构特征
年份 网络密度 联系强度均值 平均路径长度 1999 0.727 7.273 1.273 2007 0.727 7.273 1.273 2009 0.746 7.455 1.264 2013 0.727 7.273 1.282 2015 0.746 7.455 1.255 2019 0.836 8.364 1.164 2022 0.782 7.818 1.309 表 5 澳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中心度
时期 连入度 连出度 点度中心度 中介中心度 接近中心度 1997—1999年 6(7.27) 8(7.27) 1.4(1.46) 1.70(2.73) 0.83(0.80) 2000—2007年 4(7.27) 10(7.27) 1.4(1.46) 6.33(2.73) 1.00(0.80) 2008—2010年 4(7.45) 9(7.45) 1.3(1.49) 2.52(2.64) 0.91(0.81) 2010—2013年 9(7.27) 5(7.27) 1.4(1.46) 2.90(2.82) 0.67(0.80) 2014—2015年 7(7.45) 9(7.45) 1.6(1.49) 0.13(2.55) 0.91(0.83) 2016—2019年 8(8.36) 10(8.36) 1.6(1.67) 0.25(1.64) 1.00(0.90) 2020—2022年 7(7.82) 10(7.82) 1.7(1.56) 0.43(3.09) 1.00(0.84) 注:括号外为澳门的数据,括号内为大湾区各城市均值。 表 6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对澳门经济韧性的回归结果
变量 (1) (2) (3) RES RES RES lngdexport 2.223** (2.25) lntravel 0.940** (2.53) lngdinvest -0.033 (-0.12) lnedu -4.292*** -2.842*** -2.205* (-3.61) (-3.45) (-1.97) hhi 9.707** 7.569* 8.072* (2.59) (2.06) (1.85) gov 1.584* 1.699** 0.900 (2.02) (2.16) (1.09) Constant 29.034*** 7.918 16.111** (3.64) (1.20) (2.33) R-squared 0.406 0.431 0.257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表示p < 0.01,**表示p < 0.05,*表示p < 0.1。 -
[1] 杨爱平, 黄天. 港澳参与国家治理实践的三重向度及特质演变[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5-16. http://journal-s.scnu.edu.cn/article/id/44b05d07-a735-417a-adc0-050edae0fd00 [2] 鄞益奋, 曾栋.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共管体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17-25. http://journal-s.scnu.edu.cn/article/id/d3c8d053-72d7-487f-8abe-ed6124415b03 [3] 刘晓星, 张旭, 李守伟. 中国宏观经济韧性测度——基于系统性风险的视角[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 12-32. [4] REGGIANI A, DE GRAAFF T, NIJKAMP P. Resilienc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patial economic systems[J].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 2002, 2(2): 211-229. doi: 10.1023/A:1015377515690
[5] 谭燕芝, 海霞, 张文哲.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3, 43(11): 17-24. [6] 张学波, 付文硕, 马海涛. 京津冀地区经济韧性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耦合关联[J].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392-2411. doi: 10.11821/dlxb202310002 [7] 陈安平. 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韧性[J]. 世界经济, 2022, 45(1): 158-181. [8] BRIGUGLIO L. 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BRIGUGLIO L, KISANGA E J. 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small states[M]. Msida: University of Malta. Islands and Small States Institute & The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2004: 43-53.
[9] JUNTAO T, PINGYU Z, KEVIN L, et al.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case study of northeast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7, 27(3): 471-481.
[10] 陈勤昌, 王兆峰. 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时空耦合特征及互动效应[J]. 经济地理, 2023, 43(4): 41-50. [11] MARTIN R, SUNLEY P, GARDINER B, et al. 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 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16, 50(4): 561-585.
[12] 隋建利, 李悦欣, 刘金全. 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与异质分化特征——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混频动态因子模型的识别[J]. 管理世界, 2024, 40(3): 16-36. [13] 张军扩. 中国区域政策回顾与展望[J]. 管理世界, 2022, 38(11): 1-12. [14] 郝宪印, 张念明. 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化脉络与推进路径[J]. 管理世界, 2023, 39(1): 56-68. [15] 李博, 曲艺, 王泽宇, 等. 长三角城市产业演化路径依赖对经济韧性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23, 42(8): 2036-2052. [16] 王鹏, 钟敏.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与城市经济韧性[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38-55. http://journal-s.scnu.edu.cn/cn/article/id/ab909369-b291-4de4-b3f0-ccfa3a5154d4 [17] ACEMOGLU D, GARCíA-JIMENO C, ROBINSON J A. State capac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network approac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5, 105(8): 2364-2409.
[18] 王建康, 范倩夕, 胡家勇. 区域一体化能够增强城市韧性吗?——基于城市韧性多维度的视角[J]. 财经研究, 2024, 50(2): 4-18. [19] 李诗音, 苏欣怡, 符安平.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韧性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22, 42(10): 19-24. [20] 张明斗, 张震.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关联网络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 39(1): 69-79. [21] 吴江秋, 晏阳. 回归后"澳门模式"的经济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J]. 经济地理, 2014, 34(8): 1-7. [22] 陈朋亲, 毛艳华. 经济体特性与澳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J]. 港澳研究, 2021(3): 70-82. [23] SHENG M J, GU C L.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Macau (1999-2016): the role of the booming gaming industry[J]. Cities, 2018(75): 72-80.
[24] 张元萍, 施健伟.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跨区域溢出效应研究——以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为例[J]. 国际经贸探索, 2021, 37(4): 50-63. [25] 曹达华. 澳门经济周期与就业波动的关联效应分析[J]. 学术研究, 2016(8): 107-112. [26] 李鸿阶.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评估与路径选择研究[J]. 亚太经济, 2020(1): 127-136. [27] 张玉梅, 吴先明, 高厚宾. 资源"集聚"与"辐射"视角下国际创新中心的成长机制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1): 97-115. [28] 陈章喜, 阳星仪. 新冠肺炎疫情后澳门与内地产业链关系发展研究[J]. 亚太经济, 2022(2): 146-152. [29] 陈德宁, 陈军才, 刘冬林. 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内地与澳门经济耦合实证研究[J]. 学术论坛, 2019, 42(3): 89-97. [30] 韩永辉, 张帆.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分析[J].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8(6): 51-56. [31] 韩永辉, 沈晓楠, 麦炜坤. 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研究——基于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视角[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5): 72-91. [32] 李岚睿, 朱振东.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澳门高端服务业升级研究[J]. 亚太经济, 2020(3): 140-148. [33] 杨英.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视角的澳门经济建设思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24-31. http://journal-s.scnu.edu.cn/cn/article/id/3a6f206f-d5b6-4ebb-821f-2e745b777cb3 [34] 唐少清, 谢茜, 詹细明.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横琴支点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20(S1): 83-91. [35] 武汉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研究课题组.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新驱动发展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1(10): 1-8. [36] 刘逸, 纪捷韩, 许汀汀, 等. 战略耦合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12): 3382-3398. [37] DORAN J, FINGLETON B. US metropolitan area resilience: insights from dynamic spatial panel estim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18, 50(1): 111-132.
[38] 徐圆, 张林玲. 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来: 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J]. 财贸经济, 2019, 40(7): 110-126. [39] 孙久文, 陈超君, 孙铮. 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不同城市类型的视角[J]. 经济地理, 2022, 42(5): 1-10. [40] 路兰, 周宏伟, 许清清. 多维关联网络视角下城市韧性的综合评价应用研究[J]. 城市问题, 2020(8): 42-55. [41]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经济特区应对金融危机[EB/OL]. [2024-03-05]. https://www.gov.cn/wszb/zhibo296/content-1199344.htm. [42] 澳门统计暨普查署.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分析报告[R/OL]. [2024-03-05]. https://www.dsec.gov.mo/zh-CN/Home/Publication/SIED. [43] 钟韵, 梅敏. 回归20年以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联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41-48. http://journal-s.scnu.edu.cn/article/id/46d58663-c379-407f-be58-b6675b5e4f2b [44] 澳门统计年鉴(2023)[EB/OL]. [2024-09-05]. https://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85337f17-1f61-4318-a445-e4203ead1dfd/C_AE_PUB_2023_Y.aspx. [45]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 如何更好推进?[EB/OL]. [2024-03-05]. http://www.zlb.gov.cn/2022-03/08/c_1211600259.htm. [46] 澳门回归祖国22周年系列观察之六从纾困看澳门扶持中小企业度难关[EB/OL]. [2024-03-05]. http://hm.people.com.cn/n1/2021/1219/c42272-32311663.html. [47] 方意, 贾妍妍, 赵阳. 重大冲击下全球外汇市场风险的生成机理研究[J]. 财贸经济, 2021, 42(5): 76-92.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刘洋,汪奕鹏,陈广汉. 澳门现代工业发展简史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广东经济. 2025(03): 20-2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