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

张沛然, 李红瑶, 李广

张沛然, 李红瑶, 李广. 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 44-56.
引用本文: 张沛然, 李红瑶, 李广. 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 44-56.
ZHANG Peiran, LI Hongyao, LI Guang.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Growth Patterns, an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You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 44-56.
Citation: ZHANG Peiran, LI Hongyao, LI Guang.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Growth Patterns, an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You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 44-56.

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创新潜力评价研究” BIA220100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G642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Growth Patterns, an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You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 摘要: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拔尖创新人才则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路径。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融合的多重思维、执着的探索精神三大核心特质,受到环境孵化下的共生效应规律、能力涌现下的积累效应规律以及团队共建下的群体效应规律共同作用。针对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以引才聚才为目的创设梯次合理、衔接紧密的成长通道,以量才促才为核心制定契合度高、针对性强的评价政策,以容才敬才为追求构建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探索并推进一条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育之路。

    Abstract: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serve as the strategic force supporting China's high-level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which is crucial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Among them, you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are not only potential stars in this group but also the backbone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Their selection, cultivation, evaluation, and growth paths have always been core issues of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hrough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young talents, we find that they possess three key qualities: ethical integrity as the priority, a lofty sense of historical mission; thinking as the foundation, meticulous logical thinking; and willpower as the source, persistent exploratory spirit. Additionally, their growth is influenced by three major laws: the symbiotic effect law under environmental incubation, the accumulation effect law under the emergence of abilities, and the group effect law under team collaboration. Therefore,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you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firstly, attracting and gathering talents by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y graded and closely connected growth channel; secondly, promoting talents based on their abilities by establishing highly compatible and targeted evaluation policies; and thirdly, respecting and accommodating talents by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centive mechanisms.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and assist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天下之治在人才,人才是推动国家繁荣、提升国际竞争地位的核心资源,“卡脖子”困境的实质是创新人才的短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要阵地,肩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兼备的新一代人才的重任。2022年2月《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将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作为“双一流”建设首要目标,并将稳定支持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列为重点任务。面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需求,我们应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部署与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探究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进一步展望我国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新格局。

    明确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是推动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立德为先,是人才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为基,是人才破解难题的关键能力;意志为源,是人才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只有全面把握这三大核心特质,才能为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学术志向是个体选择学术道路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情感倾向;是个体发现自己的兴趣、禀赋、心之所向,认识学科专业领域和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大势,指向人类文明中崇高、伟大的价值,与个人兴趣相辅相成的立志和定向[2]。中华文化背景中“志”的内涵可以从孔子的“立志”思想中得到启发,“人无志则无以立”明确了人必须树立远大志向的发展前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则体现了以个人的生命自觉为起点,推动他人的生命自觉,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与深层思想完善[3],在关注个体追求的同时融入社会向度。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价值认同也呈多元化特征,既包含对学术独立价值的尊重,也包含学术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深远意义,对鼓舞创新人才不断克服学术挑战和坚定学术信心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将学术视为内在使命,使学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使学术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互融合,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增长相辅相成,正是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追求上的鲜明体现。

    社会责任感是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力的动力之源[5]。评价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不在于其学历、才智或头衔,而在于其对社会变革与转型所作出的杰出贡献[6]。拔尖创新人才应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将个人学术积累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道德、职业行为和价值观均体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并追随社会发展与需求的脚步不断累积与升华,肩负传播协作精神、团结互助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真正做到视服务社会为人生至高理想,以学术进步为职业发展的顶峰成就,敏锐观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人性”价值,致力于追求造福人类的终极学术目标[7]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是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有机统一,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民朴素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内构出浓郁的家国情怀[8]。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在专业领域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能紧跟时代步伐,以“国之大者”为使命担当,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深刻关注社会福祉,始终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和形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其兼具的教师角色也促使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将个人发展目标融入政策目标以及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趋势,把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融入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事业[9]

    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首要思维范式,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人才的本质要求[10]。批判性思维强调发现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背后的问题,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有逻辑地作出判断并生发新的见解[11]。拔尖创新人才时刻以严谨的眼光看待事物,具有在稳定事物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以批判性思维审视先入之见,进而形成新的创造[12]。批判的目的是推动更高水平、更有价值的创造[13],只有对“真理”保持严谨与审慎的态度,才能不断挖掘其中潜在的问题,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催生出全新的创新理念。

    反思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层次思维模式,是连续性的、精细入微的,对个体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4]。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特点是不断精准审视并优化自我,制定高效的提升策略,从而实现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双重提升。反思的本质是不断超越,长期对现有信念或假设进行质疑,通过全面收集信息、灵活运用知识、反复验证真伪,从多元化的视角和层次深入剖析问题,洞察问题的核心与规律,拓展思维的边界与深度,推动创新思维不断涌现,为问题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15],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见解和贡献。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高级思维过程,不仅代表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更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补运动的结果[16]。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从多种现象、过程和事实中形成新概念、建立新规律、完成新理论的思考[17]。创造性思维的推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促使创新者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不断以问题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表里相称,成为创新人才勇闯未知领域的核心动力,共同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和创新的发展。

    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促使拔尖创新人才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重要内驱力[18]。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各自领域的前沿引领者,在本领域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到的专业远见。一方面,以充满好奇心的状态面对一切未知[19],以充分的想象力辅助解决好奇心带来的问题,不断探索与创造,推动个体专业发展,促进人类学习和记忆活动的进步[20]。另一方面,以求知欲作为创新实践的起点和自我发展的动力,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积极探索真理、突破常规、大胆实践,在未知领域迎来新的发现。

    专注与坚持是开展科学研究必备的重要品质[21]。拔尖创新人才的专注与坚持体现在意志品质和行为两个方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强大的内在力量。一方面,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坚韧不拔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持,不断激发并持续推动他们的创新创造力,是其取得卓越成就不可或缺的内核[22];另一方面,他们擅长聚焦关键,对细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凭借卓越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迅速洞穿问题表象,直达核心,对难题发起精准有力的攻克。

    勤于探索、敢于挑战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灵魂。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对新兴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纵深探索往往充满挑战,其表现出的自觉调动智力和体力资源的持久性和决断力,不仅是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支撑,更是推动持续努力直至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23]。其次,拔尖创新人才在科技前沿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持续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针对热点、难点甚至空白点进行深入挖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他们需要坚定信念,保持毅力,勇敢面对并克服各种困境与挑战[24]。最后,在科研进程受阻、研究成果尚未显现之际,支撑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探索的核心动力源自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献身精神。

    探寻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塑造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向,对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环境孵化下的共生效应规律是人才专业成长的营养剂,能力涌现下的累积效应规律是推动人才不断突破自我的催化剂,团队共进下的群体效应规律则是促使人才在团队中共同进步的促进剂。这三种规律共同构成了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专业成长的强大动力。

    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围绕家庭和学校两个场域进行,教育资源的开放与优质有助于形成多思维和宽广的知识结构。一是家庭成长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年人才成长的起跑线。家庭经济优势确保青年人才有良好的教育条件,便于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积累[25]。和谐的家庭关系促使青年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家庭促使青年人才从模仿到内化,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二是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受学校环境影响。学校作为人才进阶发展的社会场域,帮助青年人才在求学阶段进行知识积累,为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工作实践场域。内容充实、品质卓越、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和科研平台,不仅能拓宽其国际视野,更能塑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为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26]

    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轻松、积极、自由、浓郁的文化氛围。首先,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以教学实践为起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共同点之一是重视并坚守课堂这一主阵地,在积极生动的高校课堂交流中获取真实的教学实践问题并转化成研究动机。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进行持续性学习,为未来的创新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以教学团队为发展支点。众多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所依托的科研团队,普遍建立了健全且科学的运作体系。团队的成员相互支持、深入理解、宽容接纳,极大地提升了每位成员的研究幸福感,促进了团队内部有效合作与协同攻关,推动了科研事业蓬勃发展。最后,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以国际交流为关键点。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大多有海外留学经验,他们有机会置身于更为成熟的学术圈与优质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在成长阶段吸收新的思维方式,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27]

    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健康有序、和谐融合的科研生态。深入观察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良性的科研竞争关系、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和重视科研学术道德是构建健康科研生态的关键要素[28]。首先,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在良好的科研竞争关系中增强创新动力。他们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不断追求卓越,为科研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良性竞争还能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科研领域的进步。其次,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在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中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不断追求创新,提高科研水平,为科研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最后,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所处的科研环境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和学术自律。他们能够摒弃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束缚,通过自我道德修炼和自我约束,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恪守科研诚信原则。

    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必须依赖学术设施作为技术支撑,而具备高精尖、数智化特征的学术设施是提升科技类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素养的重要基础。数字专业群与数字产业群的紧密结合,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推动了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进[29]。一方面,高精尖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指,与科研工作相关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建设,如科研器材、科研耗材等。硬件学术设施为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奠定了基础,而学术团队是否具有先进的科研硬件设施也决定了团队学术成果与学术能力的创新性[30]。另一方面,数智化软件设施的建设是指,各种无形的、但又切实对科研工作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或制约作用的建设[31]。信息化时代同样要求学术管理的信息化,即利用信息化平台精简学术团队的管理与运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琐碎流程。数智化的软件学术设施为拔尖创新人才专心学术研究创造条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速度与质量的提升。

    在学术职业发展阶段,优良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平台是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锚点。其一,学科交叉合作平台是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职业发展积累阶段的首要选择。学科交叉合作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深化学科素养的同时树立学科融合意识,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发展动力。其二,产学研合作平台是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成果井喷阶段的基础选择。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应视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通过一系列重大科研计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以及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途径,为人才实现理论与实践高效融合提供机会,推动其全面发展并实现个人价值。其三,优质国际合作平台是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影响力提升阶段的关键选择。通过接触广阔知识与前沿科技,建立国际化人际网络与合作关系,清晰把握国际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进而提升国家整体形象与软实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关键人才竞争力[32]

    学术品牌是一个学术团队乃至整个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彰显。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一是重视基础性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一切科学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基础的核心知识、规律、方法,基础性研究是科学体系的基石,在全面认识问题的性质、根源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才能寻求创新[33]。二是注重原创性话语表达。原创性话语不仅是“话语”的原创,其本质是理论原创、学术话语权与学术研究自信[34]。团队的话语原创意识既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团队成员应有的学术意识。三是擅于聚焦前沿性视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居于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之首。学术团队着眼于学术前沿,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既是时代需求,又能促进学术团队成员生成创新性成果。

    前沿化的团队定位为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方向性指引。导师的学术地位、团队成员的合作凝聚力、团队的知识与能力构成等,都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发挥着显性和隐性作用[35]。一方面,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所在的学术团队多锚定并深耕国家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人才在成长发展中得到更加直接的学术指导。此外,拔尖创新人才接受了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不断积累核心知识,深入理解并应用本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确保在学科研究中保持专业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扎根教学一线,遵循高学术标准和高质量育人的基本原则,科研反哺教学,注重科学研究的同时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国家培养新一批人才贡献力量。

    结构化的团队规模为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组织性引领。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团队以群体共同合作或分工协作的方式,聚焦某一学术领域或学科群,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36],团队规模与团队内成员学术产出质量息息相关。首先,明确的任务导向是凝聚团队成员的重要起点。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在团队合作中根据学科方向确立共同的有意义目标,该目标既属于群体,也属于群体中的个人,帮助团队确定群体的基调和方向,建立归属感[37]。其次,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所在团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学术团队的重要支点。学术带头人的学术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学术声望加速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最后,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流动于动态团队,团队在不同阶段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形成学科集成和互补优势。科研项目启动之初的团队规模比开展科学研究阶段小一些,不同的研究阶段需要的科研人员结构也有所不同[38]。合理的团队分工能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效能感与成就感,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动力。

    高质量的团队文化为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动态性支持。一方面,高效和谐的团队文化强调内部交流与共识形成。成员间频繁且深入的沟通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加速知识共享。团队带头人是文化塑造的关键角色,通过以身作则、关心青年学术发展、为海归人才营造自由开放的空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促进了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与实践中进一步发展[39]。另一方面,资源共享与精神传承是高效团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团队通过大项目的集体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与创新。同时,教师个人项目的自主管理,结合重点突破与自由探索的双重策略,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与实践机会,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锤炼能力,形成独特的创新视角。基于资源共享与精神传承的团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一个对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极为有利的高质量场域,为其提供持续成长的动力与空间。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原始创新,而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实现原始创新的关键。明晰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和成长规律,并以此为锚点构建人才培养策略,为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人才政策是人才发展、评价的主要指标,政策保障是人才专业发展的基石,从整体出发统摄全局。一是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注重区域人才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着重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明确人才分类定级评定、安家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二是政府在政策实施上应持续强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依托深厚的科教资源建强平台载体,源源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把科研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并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三是政府在政策配套上应制定更有力有效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以确保重点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关键载体建设与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够形成良好的统筹推进和相互促进机制,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40]

    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协同发展,多元的人员构成、多维的学科融合,保障并促进了人才的高效发展。一方面,在研究中积极推进跨区域、跨学校的实质性合作,共建由院士团队引领的“前沿交叉研究院”,协同推进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深度交叉并赋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技术性问题解决效率,以研究共同体推进研究合力的形成,提升研究效能。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构建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团队,聚焦一线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整合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资源,形成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学科交叉、工学交替、产教融合、订单式研究与协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集群。同时,积极创设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并建立实体协作机构与教学科研平台,以此为跨学科团队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41]

    搭建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交流平台,紧跟国际学术动态,追踪前沿理论,推动理论创新与技术升级,帮助人才走向个性化专业成长道路。一方面,强化中外交流平台,助推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走出去。科研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及时掌握领域前沿动态。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研究能力,拥有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42]。高校应积极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对外交流的资源、资金等支持,帮助其融入国际前沿学术圈,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助推国家发展。另一方面,强化中外交流平台,邀请国外优秀学者走进来。交流应该秉持在学习中质疑、在批判中继承的基本原则。邀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为拔尖创新人才答疑解惑,将国外优质资源更好地融入实践。总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持续互动的支持系统,并随着其专业水平的提升,扩大国际交流范围,提升学术合作层次,跟踪合作进展,切实实现“双路径”协同促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深度发展[43]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根本评价导向,深度挖掘组织内部人才的成长潜能,激励人才自发反思并改进不足,从而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扩大国家的整体创新优势。一方面,评价过去指评价人才已取得的创新成果,不唯论文但是要注重高水平学术论文评价,可采取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H指数等方式来进行评估[44]。同时,注重创新的“原始性”,把原始创新作为甄选一流科技人才的标准[45]。另一方面,评价未来强调合理考量人才发展曲线,注重发展性与动态性。积极洞察人才潜在的成长空间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其不断精进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依据青年人才的“最近发展区”,设立兼具挑战性和激励性的发展标准;以激发评价对象活力、促进评价对象成长、推动组织目标实现为根本目的,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评价、自觉性评价,其本质是激发评价对象的创新热情,调动评价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共同实现[46]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迫切要求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支撑。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分级分类推进的趋势,强调教育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也因此出现分类发展的价值取向,即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人才均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看积分,注重结果积累评价。评价个体创新创造潜能的指标突破单一维度走向多维并举,允许人才在不同评价周期内逐步积累积分,激励人才多阶段、多角度持续投入创新活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另一方面,看微分,注重多维细节评价。强化多元分类意识,人才类型不同,评价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基础研究注重创新评价,应用研究强调问题解决与成果评价。此外,评价还需依据领域、类别及学科具体展开,如破除偏重论文、专利及项目经费的评价倾向,强化多元分类评价,激发青年创新人才潜力[47]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高校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应设定合理周期,及时收集、整合人才评价数据,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评价,都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有效助推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调整发展目标。一方面,推进人才评价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提升及时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将大数据应用于人才评价,不仅能实现及时评价与反馈,助力人才明晰与调整发展方向,还能通过客观行为信息收集减少主观经验判断在评价结果中所占比重,保证评价的时效性与准确性[48]。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周期应与学期同步,促进人才发展的步调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相统一,使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得到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评价帮助青年人才从封闭、狭隘的“自我”管理提升到开放、合作的个人管理,从个人发展走向团体合作;既有完善跨学科成长能力的积极意义,又能在团体发展的获得感中提升自我效能[49]

    全链条复合式人才物质保障机制以人才为核心,关注其全面发展,提供从职业规划、教育培训、薪酬福利至生活服务等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在薪酬激励层面,适当提升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加班费、住房补贴、技术津贴等因工作而产生的额外费用;细化并完善福利住房的分配标准,确保有杰出贡献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优先获得福利住房资源;加速设立面向青年人才的创新基金等专项支持项目。在专业发展层面,设立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出国留学专项项目,加强出国深造与国际交流、学科统筹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工作学习及相关配套设施的物质保障,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50]。此外,高校不仅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更要在高校内部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认定机制,并不断调整和完善对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激励策略。

    全方位合作式人才精神引领机制主要针对自身发展与团队合作两方面。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是树立远大理想,在不竭的精神动力推动下,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首先,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指引下,着力构筑中国优秀教师培养体系,重点涵育广大教师的教育家精神,积极推进面向人民的教育家型教师专业成长,是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51]。引导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以爱国兴国为奋斗目标,锐意进取,勤奋钻研,开拓创新,勇攀学术高峰。其次,开展多维度量化评价,重点涵盖道德品质、学术精神等,避免仅对成果进行激励而陷入功利化的误区[52]。以评价激励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深化自我修炼,致力于服务人民、推动人类发展。最后,评选表彰精神卓越、品格优秀的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发掘并树立优秀高校青年拔尖创新榜样人才,通过示范展示其成长经历,引导其他人才提升精神境界,以高尚品德、先进思想、优良作风等自我武装、自我激励,实现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卓越发展。

    人才创新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与科学的文化环境。一方面,要构建扎根中国大地、凸显学校特色的“软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归宿是人才,营造和谐、自由、创造的学术氛围,倡导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的精神,开展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都是人才创新素质形成所必需的丰富营养和良好“软环境”[53]。鼓励人才传承学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研究中自主创新,在教学中生发独具特色的教学思想。同时,把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到加强使命感、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层面,把文化力量深深融铸于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54]。另一方面,要构建贴近生活、回归教学的“硬环境”。学校的物理环境、教学设施、科研平台以及生产生活资源等基础硬件设施,均被视为承载并传递特定文化意涵的载体。通过打造绿色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美化学习空间,还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教育。功能多元、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与体育馆等设施,能够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与活动平台。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改造工程,构建开放互联、高效畅通的校园网络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有效锻炼并提升人才的即时应变与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国际竞争的重点已逐渐聚焦于拔尖人才的竞争。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坚持并不断优化拔尖人才的自主培养道路,建立全面且高效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议题。高校作为传承和创新知识技能的场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力量,其专业成长、职业规划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亟须扎根中国大地,深度剖析我国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历程中的内在核心特质与外在成长规律,对其成长轨迹中的普遍性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与综合,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紧密贴合中国国情与国际需求,为构建新时代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贡献智慧。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2] 陆一, 史静寰. 志趣: 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J]. 教育研究, 2014, 35(3): 48-54.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g0OTAxODgwNBoIc2p2eTMxZmw%3D
    [3] 贺成立, 高丽波. 孔子立志思想及当代价值[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106-110.
    [4] 赵金敏, 周文辉, 付萌萌. 雄心与焦虑: 学术志趣何以影响博士生焦虑心理[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3): 21-29.
    [5] 阎琨, 吴菡, 张雨颀. 社会责任感: 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2): 28-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12.003
    [6] 高晓明. 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0): 65-67.
    [7] 徐祥运, 张童阔. 科学家社会责任感面临的新挑战及其重建途径[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 34(3): 49-54.
    [8] 杨葵, 柳礼泉. 家国情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德性素养与职业自觉[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6): 85-90.
    [9] 史秋衡, 李瑞.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关键要素与路径选择[J].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 15-24.
    [10] 钟启泉.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 全球教育展望, 2002(1): 34-38.
    [11] 肖薇薇. 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教育反思与培养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1): 25-29.
    [12] 赵晓芬. 批判性思维: 创新人才的首要思维范式[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3): 199-202.
    [13] 冯向东. 批判性思维教育融入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理、理念和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 44(10): 57-63.
    [14] 胡翰林, 沈书生. 生成认知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从概念的发展谈起[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6): 27-33.
    [15] 钟启泉. 批判性思维: 概念界定与教学方略[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9(1): 3-16. doi: 10.3969/j.issn.1009-9670.2020.01.001
    [16] 林崇德.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J]. 中国教育学刊, 2010(6): 1-4.
    [17] 李亚丹, 杜颖, 谢聪, 等. 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4): 519-534.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54bHhkdDIwMjMwNDAwMhoIN2d4cmJtZmw%3D
    [18] 陈希.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23): 7-9.
    [19] 沈悦青, 刘继安.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访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5): 1-5.
    [20] 黄骐, 陈春萍, 罗跃嘉, 等. 好奇心的机制及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4): 723-736.
    [21] 周光礼, 罗睿. 光环叠加: 中国科学精英的生成机制[J]. 教育研究, 2021, 42(10): 138-153.
    [22] 齐严, 刘佳佳, 洪清玲. 基于扎根理论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分析[J]. 商业时代, 2013(31): 78-80.
    [23] 叶怀义. 拔尖科技人才创造性素质及其培养[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6): 86-90.
    [24] 任飏, 陈安. 论创新型人才及其行为特征[J]. 教育研究, 2017, 38(1): 149-153.
    [25] 鲁世林, 杨希. 高层次人才成长周期及其对科技人才培养的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9): 1-5. doi: 10.3969/j.issn.1003-2614.2021.09.001
    [26] 季波, 刘毓闻, 陈龙, 等. 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以美国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 73-80. http://journal-s.scnu.edu.cn/cn/article/id/7a6ebb75-832c-4204-b6bc-1816ba791c7a
    [27] 姜璐, 董维春, 刘晓光. 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基于青年"长江学者"群体状况的计量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 87-91.
    [28] 刘兴凯. 高校科研生态的"异化"及其对策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7(4): 209-213.
    [29] 朱德全, 曹渡帆. 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使命——基于对就业市场变革的反思[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94-105. http://journal-s.scnu.edu.cn/cn/article/id/6dc31949-dc63-496f-81a6-cffb72c6e37f
    [30] 黄悦, 邓涛.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为、难为与可为[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 45(8): 97-104.
    [31] 高湘泽. 科研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刍议[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6): 52-54.
    [32] 齐彦磊, 周洪宇.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价值、机制与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7): 15-23.
    [33] 刘大椿. 文科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博弈[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6): 13-17.
    [34] 郭建宁. 话语权的实质是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J]. 理论视野, 2016(1): 1.
    [35] 张敏. 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素质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5): 41-52.
    [36] 程勉中. 论高等学校的创新团队建设[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6): 116-122.
    [37] 陈春花, 杨映珊. 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4): 79-81.
    [38] 曾德明, 张志东, 王泓略. 高校科研团队规模优化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5(3): 75-79.
    [39] 赵丹龄, 杨文超. 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团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访谈报告[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Z1): 28-30.
    [40] 肖士恩, 雷家骕, 刘文艳. 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评价及改进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4(5): 54-56.
    [41] 田贤鹏, 姜淑杰.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机制创新及启示——基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智能+"的案例考察[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23): 59-67.
    [42] 刘海燕, 蒋贵友, 陈唤春.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36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文本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 15(4): 93-100.
    [43] 阎琨, 吴菡.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研究, 2020, 41(6): 78-91.
    [44] 陈小平. 新质生产力人才评价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与启示[J]. 人口与经济, 2024(4): 14-18.
    [45] 韩旭东. "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全周期评价模式构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0(3): 192-202.
    [46] 蒋晓蝶, 景安磊. 构建以"五融"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考试, 2024(8): 12-21.
    [47] 李军锋. 深化高校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8): 53-55.
    [48] 萧鸣政, 陈新明. 中国人才评价制度发展70年分析[J]. 行政论坛, 2019, 26(4): 22-27.
    [49] 孙绪敏. 高校青年人才绩效评价的困境与突破[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3): 101-104.
    [50] 陆媛, 王伟. 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的探索与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2): 149-151.
    [51] 龙宝新, 杨飞.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涵育之道[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2): 18-25.
    [52] 吴爱华, 侯永峰, 陈精锋, 等. 深入实施"拔尖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3): 4-8.
    [53] 王建明, 王广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创新素质形成中的作用[J]. 江苏高教, 2011(5): 101-102.
    [54] 陈清龙.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18): 33-3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
  • HTML全文浏览量:  55
  • PDF下载量:  2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4-19
  • 刊出日期:  2024-09-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