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接受史的“指南针”——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

陈才智

陈才智. 白居易接受史的“指南针”——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 171-188.
引用本文: 陈才智. 白居易接受史的“指南针”——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 171-188.
CHEN Caizhi. The Compass of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BAI Juyi——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AI Juyi's Anthologies Through the Ag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 171-188.
Citation: CHEN Caizhi. The Compass of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BAI Juyi——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AI Juyi's Anthologies Through the Ag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 171-188.

白居易接受史的“指南针”——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I206.2

The Compass of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BAI Juyi——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AI Juyi's Anthologies Through the Ages

  • 摘要:

    在层出不穷的历代各类诗文选集中,白居易作品的入选比率是其接受史地位高低的“晴雨表”,也是其作品受关注程度的“显示器”,对接受者的选择及阅读趣尚有导向和牵制作用。以白居易诗之多之冗,必待甄选而后始精,删汰而后始善,而选政固亦不易。待选者少则无以取精,待选者多亦难乎所删。梳理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考察专门专题性白居易诗文篇目,分析比较其选目、凡例、评点、批校、序跋等,是研究白居易接受史的重要一端,称之为“指南针”也不为过。

    Abstract:

    Among the numerous poetry and prose anthologies of all dynasties, the selection ratio of BAI Juyi's works serves as a barometer of hi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reception and a display of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to his works. It also plays a guiding and restrictive role in the choices and reading interests of the recipients. Given the abundance and redundancy of BAIs poems, they must be carefully selected to achieve refinement and elimination for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process is not an easy task. If there are too few works to select from, it is difficult to extract the essence; if there are too many, it is challenging to make eliminations. Combing through 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AI Juyi's poetry and prose anthologies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investigating the specialized and thematic selections of his works, and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ir selection criteria, general principles, comments, annotation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study of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BAI Juyi. It is not an exaggeration to call it a compass.

  • 与其推崇的前辈杜甫相比,白居易诗歌经典化的比率相形见绌。这不能尽归因于其诗歌数量太多,拣择不严。选本的因素其实也很重要。作为古老的文学批评方式,选本与评点、序跋、诗话等,共同构成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形态,影响力不可小觑。选本这一特殊的文学批评形态,既消化着诗话等评论形式的结论性话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乃至左右具体的诗歌品评和审美趣味的作用。许多操选政者以数年甚至数十年发凡起例,编选抄录,完善定编,或申一家之言,或寓一代之思。在某种程度上,“选书者非后人选古人书,而后人自著书之道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选本、家族型还是地域性选本,在层出不穷的历代各类选本中,一位作家作品的入选比率是作家地位高低的“晴雨表”,不同体裁、题材作品的入选分量,也是其被关注程度的“显示器”,对接受者的选择及阅读趣尚有导向和牵制作用,正所谓“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归者,归附也,趋向也,宗旨也,也训为终也,归宿、结局也,所谓天下殊途而同归。

    唐以来的选本,或只选诗作,或选诗之外另附作者小传,或选诗兼夹评点,或选诗兼夹注释,还有加以综合性评价者——这几种形式有时还相互交叉,不少选本兼具两种以上的功能。肇其始者,唐人选编白居易诗者,多只选诗作,不加评骘,如《又玄集》《才调集》。韦应物是白居易推崇仰慕的前辈,韦庄(836?—910)则是韦应物四世孙,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传诵一时,乃“元白长庆体”之一脉、《秦中吟》之晚唐版。韦庄编选《又玄集》三卷,盖承姚合《极玄集》,更采其玄者,成于入蜀之前的光化三年(900)七月,韦庄时在长安。此集宋人多有征引,后中土失传。清王士禛《十种唐诗选》中有《又玄集选》一卷,惜为伪书。日本有享和三年(1803)江户昌平坂学问所官板本,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始重新为世所知。其序曰:“总其记得者才子一百五十人,诵得者名诗三百首。”今本实存146家诗299首(序当为举其成数),取则较宽,以杜甫、李白为首选,卷中选白居易诗仅《答梦得》《送鹤上裴相公》两首,加上误置于刘禹锡名下的《鹦鹉》一诗,实为3首,均为七律。其中《答梦得》云:

    分无佳丽比西施,敢有文章敌左司?随分管弦还自足,等闲吟咏被人知。花边妓引寻香径,月下僧留宿剑池。可惜当时好风景,吴王应不解吟诗。

    白居易集题为《重答刘和州》,题下自注:“来篇云: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又云: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唯是欠西施。”上引“比西施”,白集作“敌西施”;“敌左司”,白集作“替左司”;“管弦还自足”,白集作“笙歌聊自乐”。《送鹤上裴相公》曰:

    司空怜尔尔须知,不信听吟送鹤诗。羽翮势高宁惜别,稻粱恩厚莫愁饥。夜栖少共鸡争树,晓浴先饶凤占池。稳上青云勿回顾,的应胜在白家时。

    白居易集题为《送鹤与裴相临别赠诗》,“怜尔”,白集作“爱尔”。以上异文皆为仅见,足可珍惜,而《白居易集》《白居易集笺校》《白居易诗集校注》等失校。但这两首既非白诗代表,也与《又玄集序》标榜的甄选标准相距颇远。

    《才调集》十卷,韦縠编选,成于广政中后期,是唐人选唐诗中时间最晚、范围最广、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其叙云:“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遂采摭奥妙,拜诸贤达章句,不可备录,各有编次。或闲窗展卷,或月榭行吟,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可见以“风流挺特”及“韵高”“词丽”为选取标准,收诗以秾丽蕴藉的闺情诗为主,兼取其他题材。每卷百首,全书共收诗1 000首,有署名的作者180多人,自初唐沈佺期至唐末五代的罗隐等,包括僧人、妇女及无名氏在内的诗作,无不备录,而以晚唐作者为多。其中,选韦庄诗63首、温庭筠诗61首、元稹诗57首、李商隐诗40首、杜牧诗33首、李白诗28首,数量位居第七名的白居易诗入选27首。而杜甫则一首未选。吴玉纶(1732—1802)《才调集序》释曰:“或有以是集载李与元、白,不载杜,且多以一人互见各卷,及叙次诸人不拘时代为说者,自属择精语详之义。然縠生五代文敝之际,惟以浓丽秀发救当时粗俚之习,故所录多晚唐而不及少陵,义各有当。《四库全书》称其于诗教有益,洵定评也。至于传抄日久,间有凌佚,存参考而寄幽情,好古者往往如斯,况缘殷本而增之又增,其征引也博,其辨析也精,此真艺林之大观,庶几接笺注于《选》《骚》者矣。”《才调集》卷一开篇即白居易,收白诗19首,卷五收白诗8首,合计共27首,多为风情之作,内容冶游香艳,情感婉约细腻。其中《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为白集所遗收。

    韦縠(880?—?),京兆杜陵人,唐末宰相韦贻范之子。少博群书,有文藻。仕前蜀监察御史,后仕后蜀孟氏父子,累迁侍御史。其《才调集》,常见者有《四部丛刊》影印明覆宋钞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58年据以排印,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清人评注此集者颇多。清初常熟冯舒、冯班兄弟作《二冯评点才调集》(有清初刊本及《四库存目》影印康熙四十三年垂云堂刻本),纪昀复加批点,成《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因二冯评点本引用广博,初学者不易掌握,乾隆间殷元勋又加笺注,同乡宋邦绥复广搜博采,补其残缺,正其舛讹,成《才调集补注》。宋邦绥嘱其子宋思仁校刻刊印,二十年后付梓,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思补堂刊本。光绪二十年(1894),江苏布政使邓华熙有江苏书局重刻本。卷首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宋邦绥序,乾隆五十九年(1794)宋思仁序,乾隆三十九年(1774)吴玉纶序。另清吴兆宜《才调集笺注》十卷,有吴惠叔抄本;周桢《才调集集注》十卷,仅存稿本;赵执信《才调集》批校本,山东博物馆藏康熙重云堂刻本。《才调集补注》于刘瑶《暗别离》题解全录白居易《潜别离》,虽无必要,但可见较为熟稔。崔仲容《赠歌妓》“水剪双眸”引白居易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为注,然崔仲容未必在白居易之后。

    宋人选编白居易诗者,有姚铉(968—1020)《唐文粹》,郭茂倩(1046?—?)《乐府诗集》,洪迈(1123—1202)《万首唐人绝句》,林之奇(1112—1176)编、吕祖谦(1137—1181)集注《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集》,赵蕃(1143—1229)与韩淲(1159—1224)选、谢枋得(1226—1289)注《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署刘克庄(1187—1269)《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周弼(1194—1255)《三体唐诗》,赵孟奎(1238—?)《分门纂类唐歌诗》,蔡正孙(1239—1300后)《诗林广记》,于济、蔡正孙编、徐居正(1420—1488)增注《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柯梦得《唐贤绝句》等。其中《万首唐人绝句》收录白居易绝句780首,数量居首。《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集》选录白居易诗文6篇,所选白诗为《江南遇天宝乐叟歌》《无可奈何歌》《长恨歌》《太行路》。《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专选唐人七绝101首,为唐诗选本较早有注释者,“章泉”指赵蕃(1143—1229),“涧泉”指韩淲(1159—1224),该选本白诗仅选1首,即《王昭君》,谢枋得注:“此诗从《汉武帝·李夫人传》变化来。”《三体唐诗》仅限七绝、七律、五律三体,选白诗3首,即七律《寻郭道士不遇》《送客之湖南》,五律《池上》。《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和《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各选白诗10首,均为律绝诗体。《分门纂类唐歌诗》是宋编唐诗集规模最大者,咸淳元年(1265)编者自序称“旁收逸坠,募致平生所未见者,得一千三百五十三家,四万七百九十一首,大略备矣,列为若干卷”,虽仅存十一卷,然所选白诗众体皆有,数量仅次于《万首唐人绝句》。

    宋代大型总集之属,《文苑英华》收录白居易作品多达25类,占全部38种文体的66%,其中诗体254首,歌行体34首,总计288首,超过李白、杜甫,位居冠首,可谓绝无仅有。《文苑英华》正文所据底本,为崇文院所藏《白氏文集》写本,相比现存最善之那波本,更好保留了《白氏文集》本来编集之态,校记及《辨证》还存有京本、蜀本、川本《白氏文集》散佚文本,对于考察《白氏文集》刊本系统有重要价值。

    元代选编白居易诗者,有方回(1227—1307)《瀛奎律髓》,戴表元(1244—1310)《唐诗含弘》,李存(1281—1354)《唐人五言排律选》,杨士弘《唐音》(明张震注、顾璘批点),裴庾《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等。其中《瀛奎律髓》收唐宋两代五七言律诗2 992首,以登览、朝省等为归类,凡四十九卷,其中唐诗1 227首,唐代诗人163位;白居易127首,亚居杜甫(221首)之后。《唐诗含弘》选录唐人诗赋歌曲,其中白诗6首,规模最大的七律一体,未选白居易。清敬业堂刻本《唐人五言排律选》选录白诗19首。《唐音》选录白诗4首,列于“遗响”。

    明人唐诗选本存世200馀种,选编白诗者以高棅(1351—1423)《唐诗品汇》居首,书中17处提及白居易,总叙谓“元、白序事,务在分明”。七言古诗卷评元白体,“其词欲赡欲达,去离务近,明露肝胆。乐天每有所作,令老妪能解则录之,故格调扁而不高。然道情叙事,悲欢穷泰,如写出人胸臆中语,亦古歌谣之遗意也,岂涉猎浅才者所能到耶?”论《琵琶行》“抑扬顿挫、流离沈郁之态,虽千载之下,宛然琵琶哀怨之声也”。在所选唐诗681家5 840首中,白诗仅28首,较之李白398首、杜甫296首,相对甚少,盖其标举者乃盛唐之音,故多选冲和平正、声律与风骨兼备之诗,偏于雄逸、清远、典雅、浑厚之作。所选白诗,如《劝我酒》《长安道》《生别离》《闺怨词》《听琴》《秋池》《闲坐》《江楼闻砧》等,多闲适之作,内容不外思乡别离、悲老哀逝,《新乐府》则未见收录。《唐诗品汇》之后,高棅又有《唐诗正声》。胡应麟《诗薮》认为:“《正声》于初唐不取王、杨四子,于盛唐特取李、杜二公,于中唐不取韩、柳、元、白,于晚唐不取用晦、义山,非凌驾千古胆,超越千古识,不能。”许学夷《诗源辩体》引述其说谓:“此论甚当,但所取五言古,杂用律体者众,既未可名《正声》,而五言律,于初盛唐虽得其风神,而不先其气格,终未免小疵耳。”清代学者罗汝怀(1804—1880)《七律流别集述意》也有相似议论,称《唐诗正声》“七律一体,自初唐晚,仅得三十五人,为诗九十三首,李益、李端皆存一首,而韩柳元白咸在所遗”,故“未喻其意旨所在”。

    高棅之后,明代唐诗选本收录白诗者,有敖英(1471—1551)《唐诗绝句类选》,万表(1498—1556)《唐诗选玄集》, 窦明(1511年进士)《参玄别集》, 钱穀(1508—1584)《苏州三刺史诗》, 周汝登(1547—1629)《类选唐诗助道微机》, 黄克缵(1550—1634)《全唐风雅》, 郝敬(1558—1639)《批选唐诗》, 周珽(1565—1645)《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胡震亨(1569—1645)《唐音统签》, 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唐诗归》, 曹学佺(1575—1646)《石仓历代诗选·唐诗选》, 陆时雍(1585?—1640)《唐诗镜》, 邢昉(1590—1653)《唐风定》, 万历间杨肇祉《唐诗艳逸品》, 徐用吾《精选唐诗分类评释绳尺》, 谭宗《唐律阳秋》, 张揔《唐风怀》等。其中《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选诗2 400馀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5%,入选诗人却多达550馀人,占唐代诗人总数20%,是很有代表性的唐诗选本。《全唐诗》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共249位,在《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中列前50位的诗人,占其总数1/5,基本囊括了唐代优秀诗人。前50位诗人入选诗作约1 500首,占《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全书近2/3。入选最多者为杜甫172首,其次为李白154首,再次王维124首;白诗仅选11首,其中七绝6首,五绝、五律和七律各1首,七古2首。此选本评《琵琶引》《长恨歌》“几许胆力!觉龙气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读者未易测其涯岸”,具体的文本细读也颇为精当,后人多有称引。此外,明末遗民海盐萧中奇曾评点品骘白居易集,惜未见流传。

    清代以降,收录白诗的唐诗选本更为丰富,选编形式更加多样,如费经虞(1599—1671)《雅伦》,施端教(1603—1674)《唐诗韵汇》,金圣叹(1608—1661)《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黄周星(1611—1683)《唐诗快》,徐增(1612—?)《而庵说唐诗》,李沂(1616—1701)《唐诗援》,顾有孝(1619—1689)《唐诗英华》,王夫之(1619—1692)《唐诗评选》,张潜(1621—1678)《诗法醒言》,黄生(1622—1696)《唐诗评三种》《唐诗摘钞》,毛奇龄(1623—1716)《唐七律选》,徐倬(1624—1713)《全唐诗录》,庄冋生(1627—1679)等《唐人咏物诗》,季振宜(1630—1674)《唐诗》,王士禛(1634—1711)《万首唐人绝句选》,陆次云(1635?—1690)《唐诗善鸣集》,高士奇(1645—1703)《续唐三体诗》,钱良择(1645—1707)《唐音审体》,查慎行(1650—1727)《初白庵十二家诗评》,顾安(?—1704)《唐律消夏录》,玄烨(1654—1722)《御选唐诗》,吴震方(1679年进士)《放胆诗》,康熙间胡以梅《唐诗贯珠》,康熙间朱存孝《朱选玉台新咏》,康熙间范大士辑评《历代诗发》,康熙间毛张健《唐体馀编》,康熙间岁贡生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何焯(1661—1722)《唐律偶评》,唐汝询(1665—1659)《唐诗解》,杜诏(1666—1736)、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屈复(1668—1745)《唐诗成法》,沈德潜(1673—1769)《唐诗别裁集》,薛雪(1681—1770)《唐人小律花雨集》,吴成仪(1701—?)《全唐诗钞》,宋宗元(1710—1779)《网师园唐诗笺》,孙洙(1711—1778)《唐诗三百首》,弘历(1711—1799)《御选唐宋诗醇》,姚鼐(1732—1815)《五七言今体诗钞》,翁方纲(1733—1818)《唐人七律志彀集》《七言律诗钞》《唐五律偶钞》,管世铭(1738—1798)《读雪山房唐诗钞》,雍正间陈法祖《中晚唐人七言绝句诗选》,乾隆间黄叔灿《唐诗笺注》,乾隆间钱大培《唐五言律诗选》,乾隆间吴瑞荣《唐诗笺要》,乾隆间徐曰琏、沈士骏同辑《唐律清丽集》,张世伟《唐七律隽》,王尧衢(1728年前后)《唐诗合解笺注》,史承豫(1767年前后)《唐贤小三昧集》,刘文蔚(1778年进士)《唐诗合选详解》,胡本渊(1796年进士)《唐诗近体》,金世绶(1751—?)《读全唐诗钞》,梅成栋(1776—1844)《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陈世镕(1787—1872)《求志居唐诗选》,王相(1789—1852)《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曾国藩(1811—1872)《十八家诗钞》,沈宝青(?—1901)《唐诗谐律》,王闿运(1833—1916)《唐诗选》,邹弢(1850?—1931)《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王文濡(1867—1935)《历代诗评注读本》,俞陛云(1868—1950)《诗境浅说》,高步瀛(1873—1940)《唐宋诗举要》,嘉庆道光间邹美中《唐诗中声集》,倪绍橲道光二十五年(1845)序刊本《唐诗》,光绪间陈溥《唐人七言绝句诗钞》,蔡蓉裳《眉影诗龛手抄唐诗近体》,丁鹤《唐诗撷华》,杨逢春《唐诗绎》,曹毓德《唐七律诗钞》,白川氏《唐诗窥》,佚名《唐人四明诗录》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万首唐人绝句选》《御选唐诗》《唐诗解》《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御选唐宋诗醇》《十八家诗钞》《诗境浅说》《唐宋诗举要》。《御选唐宋诗醇》选白诗八卷,共364首,极具导向意义。其中总评“太原白居易诗”云:

    唐人诗篇什最富者,无如白居易诗。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视甫为更多。史称其每一篇出,士人传诵,鸡林行贾,售其国相,诗名之盛,前古罕俪矣。且夫居易岂徒以诗传哉!当其为左拾遗,忠诚謇谔,抗论不回;中遭远谪,处之怡然;牛李构衅,绝无依附。不以媕娿逢时,不以党援干进,不以坎懔颠踬而于邑无憀,自非识力涵养有大过人者,安能进退绰有馀裕若是?洎大和、开成之后,时事日非,宦情愈淡,唯以醉吟为事,遂托于诗以自传焉。其《与元微之书》云:“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作诗指归,具见于此。盖根柢六义之旨,而不失乎温厚和平之意,变杜甫之雄浑苍劲,而为流丽安详,不袭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而杜牧讥其纤艳淫媟,非庄人雅士所为。夫居易之庄雅,孰与牧?牧诗乃纤艳淫媟之尤者,而反唇以訾居易乎?宋祁据以立论,抑亦惑之甚者。《冷斋夜话》所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亦属附会之说,不足深辩。尝考居易同时素相抵牾者,莫如李德裕。德裕每屏其诗不观,刘禹锡以为言,德裕曰:“吾于斯人不足久矣,览之恐回吾心。”此正欧阳修所谓“虽其怨家雠人,不能少毁而掩蔽之”者也。兹集之选,芟其体之重复,词之浅易者,约存若干首,全集佳篇,殆尽于此。居易生平出处,亦略见于此。彼耳食者,或犹加诋毁焉。韩愈不云乎:“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何损于香山居士欤?

    总评一反清初“神韵派”的贬白之风,予以白诗极高的评价,不仅通过强调白诗的史笔之实、立意之正将其纳入官修钦定的诗史序列,而且还将白居易提升至与李白杜甫并列的地位,给予其上承魏晋盛唐、下启苏轼陆游的历史定位。《四库提要》所言“平易而最近乎情者,无过白居易”,正承此论而来。《唐宋诗醇》所选白诗卷数,仅次于杜甫、陆游的十卷,与李白相同,皆为八卷。对所选的白诗有219条评语,广泛吸纳前贤之批语、考证和评论,对所选诗作之取材立意、风格气度和艺术技巧等加以分析,极少采纳宋明两代的指摘或批评性意见,可以说在清代白诗接受史上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

    唐诗选本和总集之外,更值得留意的是专门的白诗选集。明代有《王凤洲先生校选白乐天长庆集》二十二卷,王世贞(1526—1590)辑,收入徐守铭编校《元白长庆集》,万历三十一年(1603)徐氏宁寿堂刊本,张学礼参校。又,祁承㸁(1565—1628)《澹生堂藏书目》著录“《白诗甘露品》一册,陈陛辑”。按,陈陛(?—1627),字子素,夏邑(今属河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南礼部祠祭、吏部考功郎中、西宁兵备、天津粮储道、山东右参政。同僚有人倡议给魏忠贤建坊记功,以献媚取宠,遂引疾归乡,不久病死家中。为官清廉,以致“贫无以为殓”。善古文、诗词,书法“直逼古人”,死后“一纸值数金”,有《管言》《抚番议》《庚申笔记》《妙气斋遗稿》,今已散佚。《白诗甘露品》今也未见传本。不过,明末重臣颜继祖(?—1639)于之多有称许,其《与陈子素考功》云:“每读《白诗甘露品》,使人心胆澄澈,自非乐天之人,安能选乐天之诗哉!”推尊可见一斑。

    明释袜宏(1535—1615)编有《长庆集警悟选》。其《跋长庆集警悟选》云:“香山居士长庆集,今所传凡七十一卷,中为诗三十有八。大都雅澹平易,不刻意而意已独至,乃予更摘取其明了解脱,足于人世间警策懦顽、悟觉迷醉者,别为一小帙,名《警悟选》。若《琵琶》《长恨》等,虽感慨、讽谕,无忝风雅,而以模情写思,备极妍巧,恐失其旨者,则翻滋欲本,姑置弗录。唯此百篇,试展卷而诵之咏之,长歌而细味之,未必非大睡梦床前两部鼓吹,入乎耳,动乎心,恍然而寤,了然拭目乎明空皎日之下也,不亦快乎!居士之自道也,曰:‘达哉达哉白乐天’,是谓真语实语。”袜宏,杭州人,俗姓沈。17岁补诸生。27岁后,在4年间丧父、失儿、悼亡、丧母,即作《七笔勾》而出家受具,自号莲池。晚年居云栖寺,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大师,被推为莲宗第八祖,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并称明代四高僧。其《诗石》云:“何人学得香山老,千载精庐有梵音。”表达对前杭州刺史白居易的敬慕之意,可与《警悟选》相参。黄汝亨(1558—1626)《亡儿茂梧圹志》载其子从袜宏学佛,将《警悟选》置案头披览,“以是即病剧,无怖畏愁苦状”,真堪称接受之知音、警悟之写真。

    前明诸生、山东乐安李焕章(1614—?)有《白乐天诗钞》。其《白乐天诗钞序》云:“余幼时闻唐人诗有元轻白浅之论,又目元白诗曰长庆体,有志三唐者,讪薄而不足为。迨余长且壮,学为古文辞,遂置而不为理,而李杜亦束之高阁,何论乐天也。今忽忽年过七十,古文辞颇汇成帙,遂有意于诗,自李、杜外,好王、孟;王、孟外,好乐天。一日,篝灯良夜,展《琵琶行》读之,四顾泬寥,神寂意冷,若颜成子侍南郭子綦之坐,闻天籁地籁人籁而嗒焉,若丧其偶,不觉其心之动而情之移也。诗至于令人心之动,情之移,即乐天之诗,可以为王、孟,可以为李、杜矣。遂取《长庆集》,以己意钞之,得若干首,余序其本。”下文又论说白居易生平本末,颇有出于韩琦、苏轼之外者,尤其是《池上篇》胸次,更出乎李贺、卢仝之上,可惜这部《白乐天诗钞》未见传本。

    清人白诗选集,约有十馀种。较早者有杨大鹤根据马元调刊《白氏长庆集》本选编的《香山诗钞》二十卷。数量为马本十之三四,芟去马本所分门目,按照诗体编排,依五言古体与今体、七言古体与今体编次。其中,五言古诗六卷,七言古诗一卷,新乐府一卷,五言排律二卷,七言排律一卷,五言律二卷,七言律三卷,五言绝句一卷,七言绝句三卷。杨大鹤(?—1715),字九皋,号芝田,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左春坊左谕德。另编有《剑南诗钞》,参修《渊鉴类函》。《香山诗钞》卷首杨大鹤自序云:

    昔韩魏公作堂于私地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白乐天《池上》之诗,为醉白堂之歌,而属苏子为其记。苏子辄以乐天平生与韩公所得,较其孰有孰无,以为“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公与乐天同有之。夫乐天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自号醉吟先生,以终其身。韩公历相三朝,以宗社安危、生民利害为己任,薄海要荒,想闻风采,顾若深有羡于乐天而不能及,而苏子又为之反复辨论其美。以是言之,乐天之贤于人远矣。始乐天在元和初,作乐府诗百馀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天子悦之,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自以为不世之遇。慨然以直道自奋,犯颜敢谏,欲以其言为天下安危,为道路所忌,辄被摈斥,既虽复用,国益多故,愈偃蹇不合,居官即以病去,绝不以誉毁迁谪介意。盖自元和、长庆历开成、大和以迄会昌,数十年间,终乐天之世,邪正是非,君子小人,混然而无别,无他焉,忠义之风微,而势利之习炽耳。彼其所见者小,所持者浅,失意则相怨望,得意则相应援,睚眦发心,不啻蜂虿之蛰。士大夫生于其时,如入荆棘之林,钩衣刺眼,讫不得自解脱。乐天独逍遥掉臂其间,谓之党人,可乎?彼李相父子所忌于乐天者,只以救牛僧孺、李宗闵及元稹两疏耳。在乐天,自是公忠爱国、直道事君之言。当僧孺、宗闵、元稹作相,乐天移病再三,有退无进。裴度用吉甫策平淮蔡,荐德裕有相才,元稹目为倾危,挤出之。乐天力言度老臣忠勇,宜还召讨,旧任专军。德裕至不欲见乐天诗文,且曰:“见便当爱。”会昌二年,武宗欲相乐天,德裕言其衰老,不任朝谒,力阻之。以乐天之清风亮节、旷怀高致,其于若辈,真如鹓雏之遇鸱吓、孔雀之逢牛觝,而岂有所容心于其间哉!

    余论次乐天诗,而不推究当日时事,详考始末,则乐天之人品心术,不可得而见,即其诗固不可得而论也。是故就乐天之诗论,亦诗之无党者也。夫诗之作也,由于运会迁流、风气好尚不一,作者自辟户庭,学者争趋坛坫,卑者依以扬声,鄙者附而干进,仿佛形似雷同,窃和乐天,生于诗道大昌之世,前不为汉魏,后不为齐梁;初不为四杰,盛不为十子;所感触者,当世之时事;所发抒者,一己之性情;经之以六义,纬之以五音;务直接乎《三百篇》作者之意,而止于今。论其为人,所谓志合道同,肺腑无间。进而在朝,得一李深之;退而居洛,得一裴中立。论其为诗,禀经以立义,举类以见情。唐兴二百年,所可举者,陈伯玉《感遇》、杜子美《新安》《石壕》《塞芦子》《留花门》三四十首而已。余故曰:人与诗皆无党者,盖如此。然则乐天与元微之,往来唱和二十年无间,无问知不知,称之曰元白,岂尚有遗议欤?是不知微之之为人与其所为诗,皆非乐天匹也。乐天志微之之墓,言其始以直躬律人,勤而行之,坎而不偶,次以权道济世,变而通之,龃龉而不安。居相位仅三月,席不暖,罢去。通介进退,卒不获心,时乎命乎,不徒惋惜之,盖悲伤之矣。至于乐天之诗,有讽谕、闲适、感伤、杂律,自言:启奏间,有可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亦欲稍稍进闻,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遇,塞言责。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风鹏;时之不来,为冥鸿雾豹。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讽谕之诗,兼济之义也;闲适之诗,独善之义也,皆道也。当是时,微之方侥幸行险,因嬖人召相,以为得计,正与蜣螂逐蝉、鸡骛争粒,而岂知乐天翱翔寥廓之志哉!所得与乐天并称才子者,不过杂律小诗,行舟逆旅之所流传,僧徒妇女之所诵习,如《长恨歌》以下等篇已耳,其相与始终无间者,何也?曰乐天为人,深于情者也,杨枝骆马,犹恋恋不能忘情,而况于微之乎?夫君子之于朋友也,行有不合于道者,若己身之负疚,且惋惜伤悲之不暇,又何始终相间之有间?尝读《序洛诗》《醉吟先生传》,见其放意山水,疏沼种树,嗜酒逃禅,自号居士,以为自居恬处顺,安分知止,不树党援,不招党祸,超然远引,完节自高,其于身心性命之旨精研切证,所为梦幻,身世浮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不知老之将至者。中所根柢据依,实有此具,岂真以如满禅师,与酒徒琴侣共狎,三乘教典,与霓裳法曲杂陈,为雪朝月夕、陶情适兴之资者哉?尝试迹其生平,进而论之,实与吾夫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思子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孟夫子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之义,一一吻合,则乐天殆几于闻道者耶?宜乎苏子为之反复辨论其美之不置也。后之读乐天诗者,推究当时党祸始末,详考其人品心术,以求其根柢据依、得力之所在,亦可以得其作诗之本矣。嗟夫嗟夫!此则余《香山诗钞》所为作也夫。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巳十月既望,武进杨大鹤谨序。

    对白居易文学创作做出全面评价,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上推其为人与从政:赞许其为人具有旷怀高致,乃深于情者,性格上安分知止,完节自高;为政方面清风亮节,不树党援引,对于身心性命之旨精研切证。其《香山诗钞凡例》又云:

    《白氏长庆集》前后七十五卷,共有五本。一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在东都胜普寺(智按:应为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付侄龟郎,一付外孙谈阁童,各藏于家。此会昌五年夏,五香山(智按:应为白香山)所自定。明年八月,殁于东都。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今集中有《自咏老身示诸家属》及《六年立春日人日作》等诗,则当在七十五卷之外者也。唐代诗人著述之多,无过香山者。兹所钞不过十之三四,非敢强分工拙,第撮其最而已。

    白集余未得宋板,止见明万历时松江马元调所刻诗文总目,共七十七卷,其非香山手定原本可知。中间虽稍别年代,而前后错杂倒乱者,亦时有之。至讹字颇多,未可臆度。兹从同年张卣臣宫詹得所校对宋本,张又得之余门人汪若谷编修、吴元朗户部者。逐字比勘,澄心较量,其的然误书无疑者则改从宋本,而旁注俗本作某字;其辞句意旨本无背驰,各有佳处,间有或今本较善者则仍马本,而旁注宋刻作某字,务求折衷至当,俾读者勿作拘墟之见云尔。

    《长庆集》中,诗凡三十七卷,分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今所钞止以古体、近体、五言、七言部分卷帙,不更以类从也。五言古诗六卷,七言古诗一卷,新乐府一卷,五言排律二卷,七言排律一卷,五言律二卷,七言律三卷,五言绝句一卷,七言绝句三卷,共得二十卷。

    先生精于格调,雅工声律,分刌合度,不爽铢黍。故自定集中,有古调,有新乐府,有古体歌行曲引杂体,有律诗,有格诗,有半格诗。比来古调渐远,律吕鲜娴,正恐沿流转滋讹误。今所钞凡古调诗,古体诗,概入古诗。其律诗、格诗、半格诗内,有近似古诗者,辄次入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四句、七言四句有近似绝句者,辄次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非敢妄为改窜,良以便于楷模。

    有一题而诗数章者,间有去取,则题下注明选第几首;有一题而诗数章,章又不一体者,则分体编次,题下注明再见。若有序则刻于首章题下,后不复见。凡诗中四声小注,悉遵宋刻所载。如原本所无,不复更注。

    排律有五言、七言,他选多附于律诗之后。香山排律富赡巨丽,长篇最多,尤号擅场,故于五言古诗后即附五言排律,七言古诗后即附七言排律,俱编于五律七律之前,总欲撷其菁英,便于展读。

    周平园谓,香山诗语平易,疑若信手而成,而张文潜尝得香山诗草,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乃知惨淡经营,渐近自然也。王荆公评张文昌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移此以论香山,乃逾当耳。杜紫微之力诋,固不相知,而王黄州极力揣摩,亦似第得其浅易,未为入室也。夫其推敲句字既如此细密,则夫自定之外,所谓两京人家传写者,安保其能无异同耶?韦縠《才调集》亦多字面相异者,参而酌之,庶几尽善。

    元遗山《鼓吹》于李、杜、元、白四家,一首不入,盖谓当读其全集也。王元美晚年曾选《香山集》,然所录甚少,窥豹一班耳。方尔止、钱饮光皆祖述香山,未见其阅本。余业师澄江黄仔薪先生,朱墨点勘,不啻数番。少时频见其书,惜余在都门而先生老死无后,书散佚不可得矣。

    余弱冠在家塾,先君以诗课诵,尤醉心于香山。壬戌、癸亥间,请告里居,甲乙次第,汇成卷帧。书林频请问世,余辞不果。会有昌黎、剑南诸钞,已付剞劂,颇为大雅君子所赏可。频年以来,因于校士之馀,行簏中翻阅是钞,稍加诠次,用公同好;夫亦家有敝帚之见也。倘云定论,则余何敢。

    集中如《琵琶行》《长恨歌》诸什,皆公自创新格,缠绵婉□,即公所云“苦教短李伏歌行”者,又何尝不独喜自负哉!然在公全集中,不足为绝唱也。公诗之妙,全在平淡闲冷一种,真一语耐人百思。读者当另具只眼。《朱子语录》谓:“乐天诗中凡及富贵处,都说得口津津地涎出。”朱子盖恐后学不能深析先生寄言本旨,多致以辞害意耳。先生于转阶镌秩,虽多形之篇什,然忻喜忧戚,皆言在于此,而意归于彼。直是雪花水镜,一毫不著热闹场中。焚香展读,不啻一剂清凉散也。

    全面梳理白居易集的编纂历史,介绍编辑和甄选原则,回忆自己选刻白诗的因缘,最后总结白诗“平淡闲冷”,正如雪花水镜一般,是热闹场中的一剂清凉散。

    其后,曹文埴选编《香山诗选》六卷,篇幅要少得多,今存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乾隆写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光绪十七年(1891)黔县李宗煝(1828—1891)金陵书局重刊本;上海扫叶山房1915年石印本,上海扫叶山成为房1918年石印本,署曹竹虚先生选《香山诗选》;上海扫叶山房1927年石印五卷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年版,收入“拾瑶丛书”。又,《白香山诗》六卷,上海大中华书局1948年排印本,封面题“国学珍本、名家诗抄”,内署《国学基本诗选·白香山诗集》,实即《香山诗选》,删去了原序。曹文埴《香山诗选序》云:

    昔圣人教及门以学诗之益,曰“兴观群怨”,而其以一言以蔽《三百》者,则曰“思无邪”。盖六义之道,尽之乎此矣。自六义不讲,而作诗者专以字句声调相仿效,所谓风云月露,愈工巧而愈失其真也。反是而索之于空阔幽眇之境,则又至于以禅喻诗,谓之水月镜花,而故为可解不可解之语。《三百篇》之为诗,有如是者乎?且夫《三百篇》者,野老征夫、游女怨妇之辞皆在焉,其斐恻而缠绵者,皆足以感人之心于千载之下,又非特卿士大夫能文章、娴吟咏而然也。故诗果发于天籁,以陶写其性情,而合于六义之旨,即野老征夫、游女怨妇之作,圣人皆以其有关于风化而取之,而况卿士大夫之天性忠诚、识力深粹、娴吟咏而工文章者乎?其于风化之关系,更当何如也?

    汉魏以后,诗莫盛于三唐,其合焉者,亦《三百篇》之支流苗裔也。今学者争起而效之,而予则独以香山先生之诗,按之于圣人之言,尤为学者所易悟。故特于其讽谕、闲适二者之体精而择之,凡得古体诗若干首,近体诗若干首,镌为六卷,俾学者诵习于口,涵濡于心,自知诗之根于性情,流于感触,而非可以牵强为者。而彼尚戋戋焉,比拟于字句声调间也,则曷反之于作诗之初心,其亦有劝焉否耶。江西督学使者曹文埴题并书。

    《香山诗选》按诗体选编。选编者曹文埴(1735—1798),字荠原,一字近薇,号竹虚,歙县(今属安徽)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直懋勤殿,四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教习皇子,历任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府尹;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保。与其子曹振镛(1755—1835)世称“父子宰相”,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历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小半历史都在曹氏父子影响之下。为官持正,不阿附权贵和珅。以老母引退,谥文敏。其诗文、书法均有很高的造诣。收藏富甲,《上阳台帖》曾为其所有,另藏石鼓名砚,因号“石鼓砚斋”。著有《石鼓砚斋集》六十二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嘉庆本)。《香山诗选序》作于曹文埴视学江西南昌时,主要精择白居易讽谕诗和闲适诗,推尊其诗陶写性情,合于六义之旨,意在风化与劝善。任江西督学期间,曹文埴拓建省会院,增设四千馀席,就试者称便。选刻白居易诗集也可以算是其德政之一。

    稍晚,姚文田选编《白居易诗》四十卷,篇幅比前两种要多,今存道光八年(1828)选写本,一函二册。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号梅漪,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嘉庆四年(1799)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僖。著作颇丰。曾自称:“愧我生无白傅才。”路过九江时感慨:“浔阳郭外雨冥冥,千载琵琶送客亭。雁自南来人北渡,满江枫叶不堪听。”《两女孙哀辞》在怀念发妻之际追忆:“往岁冢妇恽之丧,女孙阿宜方十龄,次阿良才七龄耳。哭奠拜跪,哀痛如成人。予见之惨然以悲,迨闻其诵《木兰焦仲卿诗》及白太傅《琵琶行》《长恨歌》《新乐府》诸作,两人争背诵,如瓶之泻水,不讹一字,皆其母亲授者,则又悲不自胜。”可见其选编白诗,带着深切的感情。

    清嘉庆间,马允刚选编有《李杜韩白四家诗》,其《刻唐李杜韩白四家叙》云:

    唐李、杜、韩、白四家诗独刻之,何也?盖以四家均有不可混同于唐诸家者也。前人论之曰:“李,诗中之仙;杜,诗中之圣。”韩昌黎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李、杜之独高于诸家,人知之矣。而韩以文著,不以诗名;白则使老妪可解,世因有“元轻白俗”之议,乌可以配李杜哉?尝论之,韩诗流传不多,其《答崔立之书》曰:“今之所为举进士与应博学者,其所为可无学而能。”盖自有不沾沾于对偶声律以投时好为能者。今读其集,其立意用笔、抒写性情景物之处,其阔大处似李,其沉实处似杜,其光焰诚有不减李、杜者,学者特因其语多生硬,不似他家之顺适,故读者少耳。而其用意实有足羽翼《三百篇》者,不但文起八代之衰已也。至于白,诚为易晓,而究其用意,上关国家,下达里巷,其悯时病俗、安贫乐道、好贤嫉恶、望治忧乱之心时时流露,不独《新乐府》诸篇能以上表开国之盛德,下陈时政之得失也。广哉大哉,亦实非唐诸家所可及者!况李、杜、韩、白,前人早有此称,故遵其说而独刻之;亦使读诗者有所主而不至入于浮靡浅率,徒为吟风弄月之技也。是为叙。

    《李杜韩白四家诗》书前落款:诰授奉政大夫,陕西汉中府定远同知,甲子丁卯戊辰庚午四科乡试同考官,直隶开州马允刚见一氏撰。马允刚,字见一,号雨峰,贵州开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工诗善书。嘉庆十六年(1811)为定远厅同知。嘉庆十七年(1812)创建班城书院,亲为生员讲学,督教素严。官至池州知府。另编有《唐诗正声》四十七卷(嘉庆二十一年耘经堂刻本),系从康熙间刊本《全唐诗》所摘录。《唐诗正声凡例》谓:“白香山虽老妪可解,而博大,其长篇巨制,有关雅正者亦多,自非中晚人所及,故合李杜韩白四家另刻之。”又云:“元白并称,元不如白。白于君臣朋友间,情致绵密,有至情至性,至所作《新乐府》,自称‘十首秦吟近正声’,自道不虚,非元所能及也。”

    除上所述,清代白诗选本还有以下几种。

    《唐宋四家诗选·香山诗选》七卷,余元甲选编,清康熙间濂溪山房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藏。余元甲(?—1765),字葭白,一字柏岩,号茁村。江都诸生。工诗文。雍正十二年(1734),通政赵之垣以博学鸿词荐,不就。著有《余先生诗钞》。“筑万石园,积十馀年殚思而成,今山与屋分,入门见山,山中大小石洞数百,过山方有屋。厅舍亭廊二三,点缀而已。时与公往来,文酒最盛。葭白死,园废,石归康山草堂。著有《濡雪堂集》。选韩、白、苏、陆四家诗行于世。是园文酒之盛,以雍正辛亥胡复斋、唐天门、马秋玉、汪恬斋、方洵远、王梅沜、方西畴、马半查、陈竹畦、闵莲峰、陆南圻、张哲士园中看梅,以‘二月五日花如雪’为起句为最盛,载在《邗江雅集》。”所编《唐宋四家诗选》二十一卷,含韩愈四卷、白居易七卷、苏轼五卷、陆游五卷,又有台北图书馆藏旧钞本、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扬州刻本。康熙四十九年(1710),王渔洋在去世前一年为撰《韩白苏陆四家诗选序》。

    《白乐天七律诗选》二卷,周曰沆辑,乾隆三十四年(1769)静观草庐刻《六家七律诗选》十二卷本。其他五家为《元微之七律诗选》二卷、《刘梦得七律诗选》二卷、《温飞卿七律诗选》二卷、《李义山七律诗选》二卷、《杜樊川七律诗选》二卷。周曰沆,字松承,号樵林,贡生。著有《话雨轩诗集》。与郑性(1665—1743)、沈景运(1736—?)、顾宗泰(1749—?)等交游唱和。

    《白乐天七律钞》三卷补钞一卷,秦恩复选编,石研斋七律钞选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灰格抄本。秦恩复(1760—1848),字近光,一字淡生,号敦甫,江苏江都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读书好古,淡于荣利,供职未久即告归。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扬州乐仪书院,又膺聘校刊《全唐文》。笃志好古,蓄书万卷,丹铅不去手,校勘精审,深究录略。自编《石研斋书目》,于宋以降,板刻烛照数计,顾广圻称其可为“撰目录之模范”。所刻诸书,并称善本。著有《石研斋集》等。

    《历朝二十五家诗录·白居易诗》一卷,邹湘倜选编辑录,李桓等参订,光绪元年(1875)新化邹氏得颐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邹湘倜,字諮山,新化(今属湖南)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湘潭教谕,著有《雅雪园诗钞》。其《历朝二十五家诗录》三十七卷,辑录魏晋六朝至明季诗人25家,其中卷六至卷十九为唐诗,篇幅比例最高。除白居易外,还有张九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韦应物、韩愈、杜牧。

    《音注白乐天诗》,署沈归愚先生选本,音注者沈伯经,上海文明书局1924、1928、1934年石印本。当参辑自沈德潜(1673—1769)《唐诗别裁集》,分体编排,前有揭要,包括小传和编辑大意,每首诗正文间加音注,诗后均有词语注释。沈镕(1886—1949),字伯经,民国间吴兴人。又,《音注李太白诗·白乐天诗》沈归愚先生选本,上海文明书局1929年石印,共48页。《(音注)白乐天·柳柳州·韦苏州诗》,亦署沈归愚选,辑注者中华书局,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8月第1版,共90页;1941年1月第3版,共124页,系“中国文学精华音注”丛书之一种。共收白居易、柳宗元、韦应物三家诗156首,内容与沈伯经《音注白乐天诗》基本相同。

    还有两种未署名的白居易诗选。一种是《白诗选》七卷,佚名选编,清刊本;另一种题为《白香山诗集》二卷,佚名选编,清抄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据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而选。另,《嘉定县志》卷二八著录王初桐有《十家诗选》十卷,书名后注:“十家者,王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微之、白居易、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也。”王初桐(1730—1821),原名丕烈,字于阳,又字赓仲、无言,号竹所、巏堥山人,嘉定(今属上海)人。诸生。历任山东齐河县丞及新城、淄川知县。著有《海右集》,为阮元、王昶所推重。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间仪征学者江德量(1752—1793)心太平庵抄本《香山诗钞》(不分卷),有江氏朱笔圈点,或归于杨大鹤《香山诗钞》(二十卷)之下,恐非。又,《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古诗选本·香山集》,未言何人编选。《海宁州志稿》卷十四“艺文十一”著录《白氏长庆集选》二卷,乾隆间周文在编。按,周文在(?—1757),字振之,号了闲。海宁(今属浙江)人,周春(1729—1815)父,监生。周春《髦馀诗话》卷四谓:“先君子诗稿毁于丁丑之火,仅存《长庆集选》二卷,载郡邑志艺文。春同先兄谨辑《香山诗评》一卷,桐城张樊川祭酒夫子撰序,谓不减方虚谷,而出刘须溪、冯钝吟之上。”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香山诗评》一卷,乾隆间精刊本,又著录于《民国杭州府志》卷九五《艺文志》,即周春兄弟辑《白氏长庆集选》书中评语而成。

    上海会文堂石印本《白香山诗选》二卷,佚名选编,扉页书名“琴石山人署”,钤“琴石山房”“孙亚康”印。观其刊印形制,与上海会文堂据清汪立名刊本重刊之石印本《白香山诗集》十分相像,当亦据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而选编,选编者或为会文堂经理汤寿铭。按,汤寿铭(1873—1926),字笛先,更字涤先,号涤厂居士,晚号琴石山人,山阴天乐乡(今浙江萧山进化镇)人,汤寿潜幼弟。清附贡生,候选太常寺博士,著有《新式标点四书白话注解详注》《时令尺牍》等。

    白居易其人其诗,不仅海内存知己,而且天涯有知音。管见域外刊刻之白诗选本,有千种市兵卫、中村五兵卫刊印明释袜宏所编《长庆集警悟选》,元禄十一年(1698)刊本;中川茂兵卫《新刻拔萃分类白氏绝句五言,新刻白氏长庆集绝句七言诗》,元禄十五年(1702)刊本;源世昭编选《白诗选》八卷,宽政九年(1797)刊本;相马肇(1801—1879)以《唐宋诗醇》所选白诗为底本删定之《白少傅诗钞》四卷,嘉永六年(1853)立诚堂刊本;近藤元粹(1850—1922)评订《白乐天诗集》五卷,明治二十九年(1896)青木嵩山堂铅字活版(一函二册);井山灵山《选注白乐天诗集》,明治四十三年(1910)东京崇文馆刊本,二者也以《唐宋诗醇》为底本。近藤元粹的选本多次翻刻,流传与受众较广。

    专题专体性质的白诗选集,有敦煌抄本白居易《新乐府》及元白唱和诗,被公认为今存白居易诗歌的最早传本,王重民定名《白香山诗集》,认为是当时单行的《白氏讽谏》原本。但据考证,此本既非《白氏讽谏》蓝本,也不是白居易别集的早期通行本,而是一个既抄有元白唱和诗、白居易《新乐府》,又抄有岑参《招北客词》及女冠李季兰诗等多人作品的唐代诗文选抄本。这部袖珍折叶装白诗抄本,书法虽非上乘,但尚属工整流利。第一首为《寄元九微之》,下署“白乐天”;次为《和乐天韵同前》,下署“微之”;以下抄录《上阳人》《百炼镜》《两珠阁》《华原罄》《道州民》《别母子》《草茫茫》《天可度》《时世妆》《司天台》《胡旋女》《昆明春》《缭绫歌》《卖炭翁》《折臂翁》《盐商妇》等16首,无小序,排列顺序和字句与今本白居易《新乐府》皆不同,无疑具有特殊的校勘价值。

    明正德间,海宁卫指挥严震重刊宋本《白氏讽谏》二卷(卢文弨据以校入《群书拾补》卷三十六)。在此前后,正德三年(1508),四川布政司参政曾大有也刊《白氏讽谏》一卷,每页十行,每行十六字。《白氏讽谏》严震刻本与曾大有刻本皆在正德间,应同出一源,即明刻公文纸印本《白氏讽谏》(一卷)。至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费念慈影刻宋本《新雕校证大字白氏讽谏》一卷,有“健庵”朱文椭圆印、“彭城仲子审定”朱文长方印,知为徐乾学夫子传是楼旧藏,费念慈得之,付吴门刻工名手徐元圃覆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之影印。《白氏讽谏》原自单行。岁久墨敝纸渝,故曰新雕。“此新雕者,其字句与总集中稍异。”王大隆(字欣夫)曾据敦煌唐写本及常熟瞿氏所藏宋刻白集第三、四两卷统校一过。另,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1855—1905)有抄本《白居易新乐府》一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明代嘉兴隐士周履靖(1542—1611后)辑有《香山酒颂》二卷,先录白居易饮酒之诗,然后附以自己的和诗。可补者,尚有白居易《花下自劝酒》等。清末杭州学者胡玉缙(1859—1940)有《元白放言》写本一卷。周学熙(1866—1947)选编有《香山闲适诗选》二卷,一说周学渊(1872—1953)选编,辑入《周氏师古堂所编书·八家闲适诗选》(其他七家为渊明闲适诗选一卷、苏州闲适诗选一卷、少陵闲适诗选一卷、东坡闲适诗选二卷、剑南闲适诗选六卷、朱子闲适诗选一卷、击壤集选一卷)。清代浙江绍兴人樊镇辑有《白文公赠樊谏议诗》一卷,一名《香山先生诗文集钞》,附于《樊谏议集五家注》(山阴樊氏绵绛书屋刻本)之后。

    专门的白文选集,有明李春荣辑《白乐天先生文钞》二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刻白苏文抄本),明李宾编《八代文钞·白乐天文钞》一卷(明末刊本)等。专题选集有明刊本《白氏策林》四卷(台北图书馆藏明钞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翻宋本),莫友芝曾校以马元调本《白氏长庆集》卷六十二至六十五。还有《白居易判》二卷。

    笔者在《白居易接受史研究论略》中曾梳理白居易接受史研究,认为其研究的范围涉及以白集文献整理者为主体的白集编纂史,以历代白居易诗文选本与评点为主体的选本沉浮史,还有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接受效果史,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作品效仿史,以文学批评家为主体的作品评论史,以作家为主体的接受影响史。本文梳理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情况之大略,主要偏重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学思潮和审美特质,以及如何关联并影响白居易接受史的建构,姑待另文详述。

    接受美学理论有云:“注重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但它的主要兴趣不是某位读者在某个特定年代的反应,而是普遍的阅读大众在一段时期内不断变化的阐释性反应和评价性反应。”此论言之在理。在某种向度上,诗话笔记类的史料主要反映的是某位或某类读者在某个特定年代的反应,而诗文选集则颇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段时期内的整体性倾向,尤其是阐释性反应和评价性意见。今存白居易散文866篇,诗歌2 830首。释家称舍得,道家称损益,史家称剪裁,文家称删繁。以白诗之多之冗,必待甄选而后始精,删汰而后始善,而选政固亦不易。待选者少则无以取精,待选者多亦难乎所删。前人感慨:“选白诗,从无精识。喜恬淡者兼收鄙俚,尚气格者并削风藻,此子瞻所云‘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者也。”因此,考察专门专题性白诗白文篇目,分析比较其选目、凡例、评点、批校、序跋等,是研究白居易接受史的重要一端,称之为“指南针”也不为过。

    ① 谭元春:《谭元春集》卷二十二《古文澜编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601页。

    ② 钟惺:《隐秀轩集》卷十一《诗归序》,明天启二年沈春泽刊本;又见钟惺著,张国光等点校:《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第2页。

    ③ 李劼说:“若要说元、白首倡的新乐府运动至晚唐有何成就,那么就是韦庄的《秦妇吟》了。”参见李劼: 《唐诗宋词解:诗为心声,词乃情物》,上海三联书店,2018,第127页。远在敦煌之学郎也有多种《秦妇吟》抄本(详见柴剑虹:《敦煌学十讲》,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第100-101页),韦庄甚至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北梦琐言》卷六),与白居易被呼为“《长恨歌》主”并称佳话。

    ④ 宝历二年(826),作于苏州,白居易55岁,时为苏州刺史。

    ⑤ 大和二年(828),作于长安,白居易57岁,时为刑部侍郎。

    ⑥ 即所谓“掇其清词丽句”。“清词丽句”,语本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推杜诗之意,“清词丽句”指境界纯净高洁、情韵风雅秀美,可以涵盖屈辞赋之艳逸、南朝诗歌之婉丽,丽和清相配合,则作品具有清新风味,不流于浮靡繁缛。

    ⑦ 韦縠:《才调集·叙》,载《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第691页。

    ⑧ 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縠生于五代文敝之际,故所选取法晚唐,以秾丽宏敞为宗,救粗疏浅弱之习,未为无见。”载四库全书研究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下册,中华书局,1997,第2607页。

    ⑨ 吴玉纶:《香亭文稿》卷三,载《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清乾隆六十年滋德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378册,第267页。

    ⑩ 见韦毅夫妇墓志,收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编《四川文物志》上册“石刻碑志卷”,第四章“五代石刻碑志”,巴蜀书社,2005,第200页。同时参见陈尚君:《贞石诠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第287页。

    ⑪ 纪昀:《镜烟堂十种》,载《丛书集成三编》第3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第561-598页。

    ⑫ 殷元勋,字于上。宋邦绥(?—1770),字逸才(又作轶才),号况梅。二人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邦绥为乾隆二年(1737)进士,选庶吉士,丁父忧。七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甲子河南乡试正考官,迁侍读,督学湖北,旋丁母忧服阕,充日讲起居注官,寻授四川川东道。二十一年迁河南按察使,二十二年升广东布政使,二十五年调山西布政使,二十七年任湖北巡抚,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南巡抚,被革职。三十五年卒。

    ⑬ 陈尚君:《〈续修四库全书〉分纂稿二十篇》,载《蛾术薪传》,商务印书馆,2019,第623页。

    ⑭ 誉高槐、廖宏昌:《从〈万首唐人绝句〉看李白绝句的经典化历程》,《文艺评论》2011年第8期。

    ⑮ 南宋赵孟奎编《分门纂类唐歌诗》收1 353人诗40 791首,全帙据称三百卷(陈尚君:《述国家图书馆藏〈分门纂类唐歌诗〉善本三种》,《文献》2011年第4期),分天地山川、朝会宫阙、经史诗集、城郭园庐、仙释观寺、服食器用、兵师边塞、草木虫鱼八类。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宋刊残本十卷、汲古阁曹寅影宋写本和清钞本十一卷。宛委别藏本有所删节,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

    ⑯ 富嘉吟:《〈文苑英华〉所据〈白氏文集〉诸本考》,《文史》2019年第4期。

    ⑰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8页。

    ⑱ 高棅:《唐诗品汇》,第271页。

    ⑲ 同上书,第387页。清乾隆间吴瑞荣《唐诗笺要后集》卷五评《琵琶行》时亦云:“香山每有所作,令老妪能解则录之,故格调局而不高。”

    ⑳ 胡应麟著,王国安校补:《诗薮》外编卷四《唐》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91页。

    ㉑ 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364页。

    ㉒ 罗汝怀:《绿漪草堂集》文集卷十六,载《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九年罗式常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531册,第9页。中又云,高棅“自恐过繁复,陶汰为《正声》二十二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年刊本《唐诗正声》,桂天祥批点,万世德校正,一函四册。

    ㉓ 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二十五,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26册,齐鲁书社,2001,第115页。

    ㉔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239-240页。

    ㉕ 《唐宋诗醇》卷十七,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405页;参见王宏林:《〈唐诗别裁集〉与唐诗经典化》,中华书局,2022,第158-165页。

    ㉖ 郭聪颖:《〈御选唐宋诗醇〉对白居易诗歌“诗史”价值的重新审视》,《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㉗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宋氏漫堂抄本、郑诚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662页。

    ㉘ 《夏邑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553页。

    ㉙ 颜继祖著,曾绍熙注,叶国庆抄本:《双鱼集》卷七;参见葛恒新、安歌:《明末重臣颜继祖行事考述:以法图藏〈双鱼集尺牍汇编〉为中心》,《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㉚ 《云栖大师山房杂录》卷一,《嘉兴藏》本。

    ㉛ 《云栖纪事》卷四,《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28册,明文书局,1980,第73页;张景岗点校:《莲池大师全集》下册,华夏出版社,2011,第301页。

    ㉜ 《寓林集》卷十五,载《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天启四年吴敬、吴芝等刻本。

    ㉝ 李焕章:《织水斋集》,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乾隆间抄本。

    ㉞ 康熙四十年(1701)慎俭堂刊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所藏为一函四册,白页十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又有台南县庄严文化事业1997年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者亦康熙四十年刻本。

    ㉟ 《香山诗钞》,康熙四十年慎俭堂刊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

    ㊱ 曹文埴:《香山诗选》卷首,清光绪十七年金陵书局重刻本。

    ㊲ 有《学易讨原》一卷,《说文校议》十五卷,《说文声系》十五卷(嘉庆九年粤东督学使署刊本),《古音谐》八卷,《(嘉庆)广陵事略》七卷(嘉庆十七年开封节院刊本),《邃雅堂集》十卷,《邃雅堂文集》续编一卷等,收入《邃雅堂全书》,嘉庆至光绪间归安姚氏刊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扬州金石志》一卷(载《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六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阳宅辟谬》一卷(署梅漪老人,《榕园丛书续刻》本;《咫进斋丛书》第三集;《丛书集成初编》据《咫进斋丛书》排印),《历代建元重号》一卷(《半亩园丛书》本)。

    ㊳ 《邃雅堂集》卷七《杨丈(堉)见赠墨竹后复寄以尺幅作诗报之》,载《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元年江阴学使署刻本,第14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527页。

    ㊴ 《邃雅堂集》卷八《九江晓渡》,载《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元年江阴学使署刻本,第1482册,第549页。

    ㊵ 《邃雅堂集》卷三,载《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元年江阴学使署刻本,第1482册,第448页。

    ㊶ 《李杜韩白四家诗》卷首,清嘉庆耘经堂刻本。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第982页。

    ㊷ 《唐诗正声》卷首,清嘉庆二十一年耘经堂刻本。

    ㊸ 《扬州画舫录》卷十五,中华书局,1960,第347页。雍正辛亥,即雍正九年(1731)。“二月五日花如雪”即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作》起句,作于长庆三年(823),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程梦星(1678—1755)有《二月五日集筱园梅花下用香山诗为起句得虞韵》(见《今有堂集·山心集》)。

    ㊹ 王渔洋:《带经堂集》卷六十五,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㊺ 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中华书局,2000,第2067页。

    ㊻ 《吴县志》卷五十七“艺文考三”,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第965页下栏。

    ㊼ 顾广圻: 《思适斋集》卷十二《石研斋书目序》,清道光二十九年徐渭仁刻本。

    ㊽ 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目总录》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632页。

    ㊾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383页。

    ㊿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第464页;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383页。

    《中国善本书提要》,第630页。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第430页;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第355-356页。

    厦门大学图书馆藏《白香山诗集》二卷,上海会文堂石印本,2册疑即《白香山诗选》。参见林文庆:《厦门大学中文图书目录》,厦门大学自印本,1937,第192页。

    《白香山诗集》四十卷,上海会文堂1915年据清汪立名刊本重刊石印本,澹庐居士陈震题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四函十二册),山东烟台图书馆藏(二函十二册),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藏(一函十二册)。

    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仙。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浙江军政府都督。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萧山水利事业。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第295-301页;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505页;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第166-213页。

    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第21-40页。

    黄永武:《敦煌所见白居易诗二十首的价值》,载《敦煌的唐诗》,洪范书店,1977,第121-172页;谢思炜:《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载《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57-70页。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第505页;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668-669页。曾大有(1466—1523),湖广麻雄人,字世亨,号麟陂,弘治六年(1493)进士,知定远,升四川监察御史,巡按苏常,以忤刘瑾下狱,复职后任兖州知府,山西按察副使,累仕江西按察使。

    谢思炜:《明刻本〈白氏讽谏〉考证》,载《白居易集综论》,第86页。

    费念慈(1855—1905),字屺怀,一字君直、迪孙,号西蠡。室名归牧盦、趛斋。江苏武进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编修。工书画,精碑版,有《归牧集》。

    钱曾著,丁瑜点校:《读书敏求记》卷四,清雍正四年松雪斋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第132页。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瞿凤起覆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九“集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517页,其著录称卷首有“巢鸠书屋”朱记。

    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615页。

    《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第1758册,影印明万历间《夷门广牍》本,中华书局,1985。

    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第468页。

    至德周氏师古堂刊本、秋浦周氏1929年刊本。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二下:“《白氏策林》四卷,明翻宋本,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阑。首原序,次目录,次本文。卷中‘构’字注‘犯御名’,从绍兴本出。余曾取校马元调本,增改甚多。马本卷六十二至六十五为《策林》。”见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1993,第70页。

    《白居易判》,载《丛书集成续编》第52册,影印民国壁经堂丛书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陈才智:《白居易接受史研究论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M. H. 艾布拉姆斯、哈珀姆著,吴松江等编译:《文学术语词典(第10版)》“接受理论”词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第336页。

    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与《白氏集后记》相吻合。后经兵乱,小有散佚,今存七十一卷。张金亮《白居易感伤诗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据中华书局1979年版《白居易集》统计,存诗词2 905首,各类文839篇,共计3 744首(篇)。而中华书局总编室编《中华书局图书目录1949—1991》(中华书局,1993,第19页)则介绍说,《白居易集》共收诗文3 637篇。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称“全部《白集》及补遗诗文共三千七百馀篇”,未指明确数。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463页据该集逐卷细检,计得诗2 916首(含补遗109首),文866首(含补遗24首),总计诗文共3 782首。《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为全部白诗作品统一编号,卷一至卷三十七共计2 804首,三十七卷之外补11首,另《外集》作品147首,合计2 962首。谢思炜《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接续《白居易诗集校注》之编号,卷一至卷三十四共计850篇,另有补遗16篇,合计866篇。据笔者统计,今存白诗为2 830首。参见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附表《白居易诗歌创作分地细表》。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载《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367页;吴乔《围炉诗话》卷三,载《清诗话续编》,第566页;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三,载《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749页。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9
  • HTML全文浏览量:  19
  • PDF下载量:  1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4-10
  • 刊出日期:  2024-09-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