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吴云鹏

吴云鹏.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 81-89.
引用本文: 吴云鹏.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 81-89.
WU Yunpeng.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1): 81-89.
Citation: WU Yunpeng.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1): 81-89.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高师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常用模式研究” BIA170214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G525.1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 摘要: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既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教育,又能为乡村振兴构建活力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振兴造就现代农民。所以,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然而,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着为乡信念的缺失、乡土知识的匮乏以及内生能力的弱化等诸多现实困境,这将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成效。基于此,乡村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寻求专业发展的突围之径,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精心培植个人的为乡信念,强化专业素养的内驱动力;其次,努力扩充自身的乡土知识,重塑专业成长的美好蓝图;最后,积极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强化专业发展的内生能力。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can not only enable them to provide high-quality educ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help to build a dynamic culture and cultivate modern farmer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owever, the rural teachers face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belief in service of the rural area, the lack of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weakening of endogenous capacity, 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teachers need to seek breakthrough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First of all, they should cultivate personal belief in rural service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Secondly, they should expand their local knowledge and reshape the blueprint of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Finally, the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ersonal role and strengthen their endogenous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众所周知,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内容。可以说,乡村教育的发展决然离不开乡村教师专业化的实现程度,因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教师”[1]。乡村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既关乎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又影响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成败。故此,我们只有把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现。

    “教师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2]若无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乡村教育的发展将无从谈起,乡村振兴的实现也会因此失去重要的内在动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临之际,新时代的乡村教育亟需走向现代化,那么,理解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成为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首要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知识获得与显性转化为基础,以专业化的教师身份构建为目的,具有规范性、阶段性及终身性特征的持续发展过程[3]。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经由教师教育体系,逐渐掌握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培养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内化乡村教师的专业信念,从接受教师教育开始,直至入职到合格乃至成为优秀乡村教师的整个过程[4]。由此不难发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信念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构成要素。并且,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专业能力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专业信念是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总体而言,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共同影响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既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教育,又能为乡村振兴构建活力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振兴造就现代农民。

    乡村教师不同于其他的教师,因为他们具有其他教师不可替代的职业使命。究其原因,乡村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成为乡村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因为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少数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除了要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有关乡土方面的知识。这些乡土知识一般涉及“乡村的风俗、具备乡村生活的一般常识性知识、了解乡村生活的风俗人情”[5]。譬如,乡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和感受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存在差异的现实问题恰好是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乡村教师的知识经验必须联系实际,必须了解和观照乡村儿童的现实生活。乡村儿童是未来乡村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从长远来看,要使儿童全面发展,保障乡村后续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养,教育土壤就必须要有丰富的营养,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在有关乡村生活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倘若这种知识和经验缺乏或不足,就难以挖掘乡村儿童的潜在优势,并难以激发乡村儿童内在的发展动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是城市化带来的严重教育问题,如何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乡村教师必须面对的教育问题。由于远离父母的悉心照料,留守儿童在乡村的生活状态令人担忧。隔代教育使乡村和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严重缺失完善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乡村留守子女,他们在这一阶段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一旦缺乏父母相应的指导,极有可能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误入歧途。其中,厌学、转学甚至辍学在乡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迫切需要乡村教师因地、因人制宜,切实加强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乡村教师,不仅要给留守儿童传授知识,也要善于做他们的人生导师,才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仅要造就攀登科学尖端的精英人才,同时还要提高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平。只有同时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在21世纪的竞争中,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乡村教师身处乡村, 自己的命运与乡村现代化及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乡村教师应对乡村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和热爱,要以乡村知识精英角色培养乡民、引导乡民、影响乡民。乡村教师之于农村,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角色,他们能发动农民组织、建设与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6]。他们应认识到自身在解决乡村问题、实现乡村现代化中的使命, 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密切合作使自身的社会价值发挥出来。乡村教师还要熟悉基本法律知识,了解乡规民约,能承担一些调解员的责任,特别是有效地调解家长群体中出现的“民事”纠纷,融洽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乡村教师还要具备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终端设备等基本技能,帮助乡民解决一些现代电子设备不会使用的问题,促进乡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升级,激活乡民不断学习新技术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乡村教师应了解国家、政府的有关政策,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能解答人民群众的一般疑惑,提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扩大乡村学校的影响力。

    众所周知,文化源于生活,生活滋养文化。由此,乡土文化势必滥觞于乡村生活,并在乡村生活中变化、发展。对于乡村教师而言,之所以被称为“乡村教师”,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乃至生活的场所都在乡村,并且浸染在乡土文化的氛围内。从这个意义上讲,乡土文化是构成乡村教师的重要内在规定。乡村教师与本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即便人们对此持有否定或者回避的态度,但自始至终也无法改变本土文化与生俱来渗透于人们血液与骨髓的事实。如何以城乡文化统筹融合为发展目标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应为当前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更是新时代乡村教师的使命担当。

    任何时期乡土文化的传承都主要根植于一代代的乡村民众在其日常生活中的“上行下效”,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场域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往往担负着文化传递和政治引领的责任。费孝通先生曾对“文化自觉”做出过阐释:“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7]亦即是说,“文化自觉”既不表示要“文化回归”,也不主张“全盘他化”,而是在适应和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认同。乡村学校曾被社会学者称为“村落中的国家”[8]。陶行知曾说过:“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9]究其原因,乡村教师常年身处乡村,不仅受到了乡土文化的浸染,更对乡土文化、乡村生活、民俗传统等都有着深刻的感知和体验。因此,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对我国数亿乡村人口的文化生活建构和长远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建立一种符合乡村传统的现代化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自觉”才能深入民心从而发挥稳定又持久的影响。当下的乡村人口热衷于城市文化,这是整个社会主流文化教化的结果,不能将全部责任归咎于乡村教师和乡村民众。唯有重构乡土文化并使之与城市文化融合,才能真正打破摒弃乡土文化的一家之言。待到“新”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合为一体、一荣俱荣之时,国家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政策的落实方能发挥真正的实效。乡村教师要将知识主动运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培养扎根乡村教育、服务农民子弟的信念,以“局内人”的社会角色,成为传统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播者[10]。另外,乡村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建设资源,发挥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在乡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重构乡村教师乡贤形象,努力扮演好有见识、有眼界的达人以及外来信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等角色。这就要求乡村教师要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乡村引入并传播一些现代文明新习惯、新风尚,与当地政府一道,推行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转变落后的节庆观念,培养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乡村文明。

    现代社会对农民基本能力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社会的掌握农业生产基本技能的层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机械化农业生产要求农民具有基本的机械操作能力、经济作物的生物知识、畜牧养殖的现代技术等一系列的现代知识和先进技术,可以说农业的现代化对农民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另外,社会整体的发展也使得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加强调合作意识、沟通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环境保护意识、食品安全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这些都是对现代农民的新要求。

    乡村教育对于提高农民个体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基础素养。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他们对结构调整的态度与积极性、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科技吸纳能力及能否真正实现增收,都在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11]。亦即是,若无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农民素质的大幅度提升,难以实现国家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由于中国农村地域极为复杂多样,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等多种因素,特别是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总体较低,导致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12]。由此,只有对农民开展相应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以及技术培训等活动,才可以把乡村丰富的“人力”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换言之,乡村教育是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也只有造就这样的农民才能真正契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价值理念日益冲击,乡村价值理念以及乡村文化精神不断被蚕食,致使乡村文化正在逐步远离人们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着为乡信念的缺失、乡土知识的匮乏以及内生能力的弱化等诸多现实困境。

    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离乡愿望的不断强化,乡村教师渐渐疏离了曾经的乡土情怀。究其原因,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村民的价值判断变化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乡之间流动的加快,特别是城市化带来的价值洗礼,导致工资收入的高低成为判别个人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志乃至唯一标志。而乡村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还远远低于农村普通工人的基本收入。再者,乡村教师的学历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不占优势,甚至一些乡村家庭的孩子考取大学后,也比乡村教师的学历水平高。因此,乡村教师自然难以成为乡村孩子奋斗的榜样,昔日乡村“最有文化的人”的光环已经黯然失色。此外,乡村教师的人际交往圈子相对狭窄,导致他们缺乏身份认同感和安全感[13],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局外人”,也就是既不是“城市人”,又不是“乡村人”。在此情况下,乡村教师无法真正融入乡村的人际交往中,也就很容易缺乏对乡村文化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希冀乡村教师能够产生为乡付出的信念是一件极度奢侈之事。乡村的生活不像城市那样灯红酒绿,而是单一平淡。若乡村教师没有融入乡村生活,他们势必会时刻想念城市生活的美好与繁华。当然,乡村生活条件的落后与闭塞在很大程度上遮蔽着乡村生活美好的一面。因此,不少乡村教师想方设法离开乡村,或者从最开始便把乡村教师这一岗位当作回到城市,抑或是回到县城的“跳板”,这也是近年来一些优秀乡村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土知识顾名思义即有关乡土方面的知识,它“使人们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14]。乡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说到底也就是了解农业、农村,了解乡民以及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15]。从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乡土知识意味着教师在村民心中距离的缩减,教师的外在形象变得可爱、可敬,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被村民所接受、悦纳。由此可见,乡土知识是教师融入乡村的重要基础。然而,乡村教师长期置身于单一的乡村环境中,容易被贴上“乡土味”的标签,加速了乡土知识的退化。如有些年长的教师长期在乡村工作,缺少进修和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机会,知识体系得不到更新,出现长期“吃老本”的现象和知识空化现象。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进取精神,认为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个人经验足以应对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知识水平不进反退,与现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相适应,表现在专业发展水平上停滞不前。与此同时,乡村人员中整体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也容易造成乡村教师缺乏学习的动力,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够主动,特别是对乡村文化知识缺乏主动探求、主动吸纳的意识,造成乡村教师知识来源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由于吸纳新知识不够主动,乡村教师专业知识面得不到扩展,知识更新不足便成为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乡村教师知识窄化,使得教师实践性知识变得“孤立无援”,这种片断性、零散性的知识,无法形成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导致教师只能依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无法跟上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从而影响教师教育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所谓“内生能力”,顾名思义即内部生长的能力,通常被看作是个人所拥有的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是体力与脑力的结合[16]。从某种意义上讲,内生能力其实就是个体自我成长、自主发展的能力。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内生能力指的是在缺少外力帮助和扶持的前提下,个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自我成长、自主发展的能力。从理论上讲,从事教师职业的乡村教师理应具有很强的职业认同感;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只是把从事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体现为内生能力的弱化。例如,有许多刚入职乡村教师的师范毕业生,当初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是完全自愿选择师范院校,他们毕业后踏入乡村中小学,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现状,导致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如果缺乏及时的疏导,这些新教师就会把教学仅仅当作职业,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一旦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不满,就会失去自我发展及自我成长的动力。而对于一些中老年乡村教师,在他们取得一定的职称后或觉得进一步提高职称无望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些原来专业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老年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他们安于现状,工作热情大幅度下降,失去再次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和愿望。总而言之,他们在教学上缺乏反思的欲望和研究的动机,大体上表现为“缺少创新”“墨守成规”的工作常态。譬如,不少教师的备课笔记、教学计划以及课堂总结的内容都是重复的,很难见到根据班级学情的变化相应调整个人教学行为的内容。就此而言,乡村教师的内生能力弱化主要体现为教育思维的固守以及教学行为的僵化。在这种情形下,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可能走上依附外在力量的歧路,并且使得乡村教师的内生力量不断弱化,继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需要加大外部社会条件的支撑,更需要乡村教师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创造专业发展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城市文明“疯长”的今天,“乡村”与“美丽”是连在一起的,美丽的原野,不单有天蓝水清山绿,而且潜藏着许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可以赋予它丰富的想象。人类返璞归真的情怀,容易对乡村地域和文化产生亲近感,容易在融入之中认同这一切。乡村教师厚植自身的为乡信念,才能寻回自我,真正地实现自我发展。

    为乡信念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金钥匙”。从专业信念的角度来看,乡村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所具备的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理念之外,还要有乐于扎根乡土的热心与情怀、善于享受乡村生活的心灵以及体验乡村文化的心境。一言以蔽之,即乡村教师应当具有乡土情结。换言之,即便他们当前生活在城镇,一旦成了乡村教师,就应有服务乡村与奉献乡村的理念,否则,很有可能存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职业心态,这样不仅阻碍了自身专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针对上述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应当加强乡村教师对自身专业和职业的认同。增强身份认同是培植乡村教师为乡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乡村教师把自己视为真正的“乡里人”,才能够切实了解乡里的人、事、物,甘愿长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与乡村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对此,乡村教师要深入了解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异性,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与使命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又合理的认识,以免落入城乡“边缘人”的认知泥淖。总之,乡村教师应在深切体认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对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理性认识,从而树立对乡村教育工作的正确观念;其次,以师爱、生爱共同浇灌交往之花,让乡村教师的内心有所寄托。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划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爱和归属的需求能够在精神层面上使乡村教师的心灵有所归依,也能够让乡村教师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为乡村教育奉献。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之间的教育爱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师生在真挚的交往中享受美好的学校生活。也只有在氤氲着爱的教育场所,乡村教师才能真正地拥有崇高的为乡信念并被赋予教育实践的强大生命意志;再者,在乡土文化中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乡土文化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之源,也是形成自身特色的文化基础。只有通过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才能使乡村教师真正融入乡土世界,成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一体。譬如,乡村教师要强化乡土社会实践参与,充分了解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现状,从优秀的乡土文化中寻找灵感,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性[17];最后,关注乡村教师的情感需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精神层面的关照。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情感的分析表明,人除了是理性的存在之外,还是感性的存在[18]。乡村教师的为乡信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的各种外在条件或环境,还会被个人情感因素所左右。因此,学校及社会应重视乡村教师个人情感的变化,增加可能发挥作用的情感因素的投入。

    一般而言,教师的必备知识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学习者知识以及学习情境知识。但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所拥有的一般性知识外,还应具备有关乡土方面的知识。乡土知识是指“了解并熟悉乡村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心理、道德情感等”[19]。反过来,乡土知识的学习又会帮助乡村教师重塑专业成长的美好蓝图。一方面,乡土知识能够帮助乡村教师更好地融入乡村社会,从而获取更多来自村民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乡土知识还能够彰显乡村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色,为其专业成长提供动力与源泉。所以,乡村教师理应扩充自身的乡土知识,以此达成专业发展之预期。

    乡土知识的扩充离不开富有乡土气息的课程。这种课程不是囿限于学校课堂中的教学,而是直接指向于生活的课程,亦即是所谓的“生活即课程”的理念。这种知识是可以直接从大自然中习得的。譬如,有关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果蔬的知识可以用来打造校园的环境建设。这些知识的获得至少需要学校和教师双方的努力才能有效达成。从学校层面讲,一方面,必须建立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乡土知识培训体系,在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中增加乡土知识的培训内容。有学者从“设立专项资金、聘请民间艺人、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建立交流平台”等四大方面建构乡村教师乡土知识体系[20],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建立学习乡土知识网站,搭建传授乡土知识平台。比如,以乡村教师的需求为基础,建立乡镇或县域乡土知识网站。又如,建设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数据库,以此促进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增长[21]。从教师层面说,需要提高乡土知识自我学习的意识。只有教师个人把学习乡土知识的意识转化为内在驱动力,才能够不断持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并且,对乡土知识学以致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譬如,乡村教师可以通过所处的乡村生活环境了解乡村里的人物和事物以吸纳乡土知识。具体而言,可以从乡村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名胜古迹、地理环境等方面切入。此外,乡村教师也要改变对乡土知识的态度,不能完全用统一的考试模式去衡量教育的质量。不宜抱着“入乡随俗”被“国际接轨”所代替的态度[22]。也只有这样,才能展示海纳百川的心态,真心实意地扩充乡土知识。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表明,培养新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已成了当下教育教学的核心与关键[23]。而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自然成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诚然,国家和政府对乡村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多,但在目前仍然改变不了乡村教育作为教育“短板”的事实。这就更加强烈地要求乡村教师发挥个人教育的主体性,增强专业发展的内生能力。

    首先,乡村教师要积极利用身边资源,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攫取潜在机会。亦即是,乡村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我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及时把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与资源。譬如,主动利用网络认真学习,通过观看诸如“微课”“慕课”等视频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并且及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反思以及完善。其次,乡村教师需要勤于积累知识、善于发现问题,乐于研究教学。显然,有关知识的积累、问题的发现以及教学的研究皆反映的是乡村教师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勤学善思的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地方性范式肯定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乡村教师应该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引领者[24]。这表明乡村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再者,乡村教师应当主动建构并积极参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共同体可以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共同体意味着共发展、共命运,通过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同伴之间相互激励的功能,进而调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此外,乡村教师内生能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外在条件的支撑。譬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对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专业发展等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只有严格按照文件的要求来做,满足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才能够为乡村教师的内在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为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乡村教师充分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以及社会的认可度。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进而使个体的专业成长为“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25]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党和政府力图破解乡村发展困局的伟大之举,不仅从整体上为乡村现代化勾勒出壮丽的蓝图,还为乡村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样,只有在发展乡村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才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最佳出路。总体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因此迈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继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补齐乡村教育这块教育发展的“短板”,让乡村教育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应该抓住百年未有之机遇,在乡村教育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宿,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进而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贡献应有力量。

  • [1]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10(1).
    [2] 左崇良, 吴云鹏.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进展与方向[J]. 中国成人教育, 2019(19): 74-7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CRY201919019.htm
    [3] 龚宝成.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疏解: 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9(3): 126-13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1903019.htm
    [4] 朱沛雨. 基于《专业标准》视角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8): 34-3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LL201608012.htm
    [5] 吴亮奎.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特质及其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24): 47-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GJ201524012.htm
    [6] 李志超, 吴惠青. 乡村建设的精神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救赎[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4): 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X201604003.htm
    [7] 费孝通.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 学术研究, 2003 (7) : 5-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SYJ200307000.htm
    [8] 蔡其勇, 郑鸿颖, 李学容. 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12): 81-8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X201812017.htm
    [9]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15.
    [10] 吴惠青, 王丽燕.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校的使命[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19): 69-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GJ201119018.htm
    [11] 杭宁. 海南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主导功能取向的思考[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148-1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SY201001033.htm
    [12] 杜育红, 杨小敏. 乡村振兴: 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76-81. http://journal-s.scnu.edu.cn/article/id/378
    [13] 席梅红. 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基于关心关系的伦理学视域[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4): 81-8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X201804019.htm
    [14]

    BEER J, WHITLOCK E.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the life sciences classroom: put on your de bono hats![J].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2009, 71 (4): 209-216. doi: 10.2307/27669414

    [15] 吴惠青, 郭文杰.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2): 150-15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SH201602027.htm
    [16] 张峻豪, 何家军. 能力再造: 可持续生计的能力范式及其理论建构[J]. 湖北社会科学, 2014(9): 41-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BSF201409009.htm
    [17] 朱胜晖, 孙晋璇. 乡土文化转型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8): 78-8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DJK201808017.htm
    [18] 欧阳康, 熊治东.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情感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 世界哲学, 2018(4): 5-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YC201804001.htm
    [19] 刘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根本属性、特殊性及其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23): 37-3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LL201823013.htm
    [20] 刘方林, 乔莉莉, 李宝庆. 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J]. 教学与管理, 2015(24): 64-6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GL201524021.htm
    [21]

    AVERY L M, KASSAM K A. Phronesis: children 's local rural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011, 26(2): 1-18. http://eric.ed.gov/?id=EJ914011

    [22] 刘方林. 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现状调查[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41.
    [23]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 2016(20): 2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S201620009.htm
    [24] 葛孝亿.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换--"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3): 82-8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X201203026.htm
    [25]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的信条[N]. 光明日报, 2017-02-21(13).
  • 期刊类型引用(82)

    1. 高凤霞,陈兴雷. 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机制与路径. 西部素质教育. 2025(04): 130-133 . 百度学术
    2. 李焕彦,杨丽萍. 互惠共生: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困境与突围. 基础教育参考. 2025(03): 15-23 . 百度学术
    3. 梁红梅,吴崇文,侯月明. 中小学教师工作内容:现实样态、结构困境与调适策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1): 60-68 . 百度学术
    4. 张春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01): 264-267 . 百度学术
    5. 谢志勇,王红. 乡村教师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对数字化教学素养的影响——组织支持感和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 105-116+206 . 百度学术
    6. 钟桂英,周起煌.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以龙岩市为例. 教育观察. 2024(03): 51-54 . 百度学术
    7. 汪路艳.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建构的困境与突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02): 51-60 . 百度学术
    8. 王钰彪,田爱丽. 教学正念何以影响乡村教师工作投入:异质性效应与作用机制. 教师教育研究. 2024(02): 109-116 . 百度学术
    9. 刘洋,靳淑梅,马龙. 中外乡村教师研究热点对比研究(1900—2022)——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应用. 大学. 2024(08): 24-27 . 百度学术
    10. 赵潇竹,张丽群.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内生发展策略研究. 大学. 2024(08): 42-45 . 百度学术
    11. 吴云助.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走出专业发展困境. 教育科学研究. 2024(06): 13-20 . 百度学术
    12. 杨海燕.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胜任力现状及供需匹配度提升对策. 教学与管理. 2024(20): 12-16 . 百度学术
    13. 刘颖,向磊,杨清涵,侯美恩,吴长城,武滨. AIGC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可及类型、行动逻辑与实施路径.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4(04): 84-96 . 百度学术
    14. 邓小草. 乡村振兴背景下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乡村论丛. 2024(04): 61-65 . 百度学术
    15. 马禄浩,王浩.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15): 276-278 . 百度学术
    16. 林雨,鲁嘉敏,王建平. 湖南省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破解路径. 教育观察. 2024(24): 82-85 . 百度学术
    17. 吕冰欣,康晓伟. 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述评.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11): 23-28 . 百度学术
    18. 梅丽娜,汤颖. 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及其培育路径. 关东学刊. 2024(04): 85-92 . 百度学术
    19. 李慧洁,辛夏夏.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研究.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4(05): 92-96 . 百度学术
    20. 许林枫,望宇烨,郑逸晗,胡璇.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机遇和策略研究. 荆楚学刊. 2023(01): 70-74 . 百度学术
    21. 袁芳,田果萍.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查.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02): 31-35 . 百度学术
    22. 孙芳,仲君. 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基于河北省相关地区视角.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01): 59-61+115 . 百度学术
    23. 张琦. 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 教学与管理. 2023(15): 61-65 . 百度学术
    24. 邹利,锁楠. 新时代乡村教师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07): 273-275 . 百度学术
    25. 王杰文,徐广丽,邓戬. 公费师范生履约意识动态变化及影响机制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西藏教育. 2023(03): 45-49 . 百度学术
    26. 安红,杨紫淇. 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与路向探析——基于98篇CSSCI文献的NVivo分析. 西部学刊. 2023(11): 135-140 . 百度学术
    27. 向天成,张亚超. 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向. 贵州民族研究. 2023(03): 200-206 . 百度学术
    28. 胡瀚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及优化策略——以A大学为例. 西部素质教育. 2023(14): 174-177 . 百度学术
    29. 陈虹吉.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背景下乡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3(12): 81-83 . 百度学术
    30. 崔友兴,李森. 乡村教师获得感的意蕴、结构与提升路径. 现代教育管理. 2023(08): 89-98 . 百度学术
    31. 邓安琦,宋文玉,程猛. 管理模式、专业资本与自主性——西部县域与东部发达城市名师工作室的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2023(04): 74-80 . 百度学术
    32. 张健. 专业自觉 专业自主 专业自我——乡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育界. 2023(23): 2-4 . 百度学术
    33. 王耀华,姚蓉,潘应刚,王耀斌. 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行动路径.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5): 114-118 . 百度学术
    34. 陈海萍,兰继军. 新时代乡村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意涵、培养困境与实践理路.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03): 59-66 . 百度学术
    35. 马宇祥,张丽,汤倩雯.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何以至及何以破——基于数字技术赋能的视角. 中国成人教育. 2023(19): 69-73 . 百度学术
    36. 赵忠君,姚玲,张伟伟. 工作要求资源框架下的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研究——心理韧性的作用.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05): 92-105 . 百度学术
    37. 黄春秀.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短缺成因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广西教育. 2023(34): 4-9 . 百度学术
    38. 朱艳,杜尚荣. 乡村学校在地化教学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以乡村振兴为背景. 教育文化论坛. 2022(01): 62-68 . 百度学术
    39. 陈光磊,李靖,许晓莲,晁保平,刘翠云.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三”模式探索. 菏泽学院学报. 2022(01): 33-36 . 百度学术
    40. 李宝峰.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土特质、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2): 63-68 . 百度学术
    41. 袁建涛.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02): 67-76 . 百度学术
    42. 孟令,马香莲. 梁漱溟乡村教师观及其当代价值. 继续教育研究. 2022(05): 36-41 . 百度学术
    43. 肖丽利. 乡土文化视角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需求及转型路径. 教育评论. 2022(04): 139-143 . 百度学术
    44. 段志贵,胡梦迪. 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审视与解构. 生活教育. 2022(04): 61-66 . 百度学术
    45. 邹扬,胡彩虹.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现状与提升策略. 亚太教育. 2022(03): 31-33 . 百度学术
    46. 李宁,张晓琳,王绍媛. 乡村教师何以坚守:基于教师职业信念视角的实证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 2022(06): 56-64 . 百度学术
    47. 张文彦,周长钰. 乡村儿童阅读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 科技与出版. 2022(05): 20-28 . 百度学术
    48. 贾雪枫. 城乡一体视域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困窘与解窘.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07): 70-87 . 百度学术
    49. 张光春,邱林芳,舒玉红.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审视及其突破. 英语教师. 2022(09): 98-101 . 百度学术
    50. 祝刚,钱冬明,钟丽波,申亮. 迈向专业学习3.0: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新课程评论. 2022(06): 58-66 . 百度学术
    51. 邓进红. 乡村振兴下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以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区为例. 龙岩学院学报. 2022(03): 112-117 . 百度学术
    52. 梁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认知与实践——基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 百色学院学报. 2022(03): 104-111 . 百度学术
    53. 张罗,李廷洲.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组织认同与职业认同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教育参考. 2022(03): 103-112 . 百度学术
    54. 王玉东. 乡村教师校本研修的问题分析及路径设计. 教学与管理. 2022(23): 34-36 . 百度学术
    55. 周丽君.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教师核心能力培育摭探. 成才之路. 2022(10): 58-60 . 百度学术
    56. 卢强,李霞. 乡村教师工作环境对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08): 60-69 . 百度学术
    57. 王元元. 新入职公费师资职业适应现状及提升建议——基于山东省公费师范师资的调查. 潍坊学院学报. 2022(05): 96-101 . 百度学术
    58. 卢尚建,潘渠鲸,叶佩霞. 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教师教育论坛. 2022(10): 28-31 . 百度学术
    59. 罗宵月. 乡村振兴视角下川渝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05): 78-82 . 百度学术
    60. 倪嘉敏,刘旭东. 超越构成整体论:一种审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哲学新视域. 当代教育科学. 2022(10): 55-63 . 百度学术
    61. 王玉意,张铁雄,胡慧娴.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体育教师本土化发展的主体冲突及化解策略. 体育科技. 2022(05): 126-128+131 . 百度学术
    62. 欧阳慧玲,杨文杰. 广东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基于“名师课堂”的对策研究. 中小学电教. 2022(11): 11-14 . 百度学术
    63. 王小红,王昀曦.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乡土文化指向——基于叶澜“自我更新取向”理论的视角.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2(06): 13-20 . 百度学术
    64. 赵兰. 谈乡村中层团队建设中如何构建教师发展内生力. 求知导刊. 2021(16): 93-94 . 百度学术
    65. 朴姬顺,李艳琳,王红,罗淦匀,马红亮. 乡村新任全科教师的入职适应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80-87 . 百度学术
    66. 卢尚建. 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8-21 . 百度学术
    67. 戴妍. 乡村教师的主体自觉及其培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92-102 . 百度学术
    68. 黄雯. 建设幼儿园男幼师师资队伍的策略研究——以R市为例.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1(08): 29-30 . 百度学术
    69. 文雪艳,古翠凤.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 教育观察. 2021(27): 10-12 . 百度学术
    70. 王爱民.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症”与“解”. 现代教育. 2021(04): 13-16 . 百度学术
    71. 柳立言,张会庆,闫寒冰. 智能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机遇和实践路径.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0): 105-112 . 百度学术
    72. 陈超惠. 乡村教师学习力的困境审思与突破. 教育观察. 2021(39): 17-20 . 百度学术
    73. 刘璐,李姗泽,褚远辉. 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儿童教育:价值、问题与路径.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10): 42-46 . 百度学术
    74. 傅冰玲.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2021(52): 130-131 . 百度学术
    75. 雷紫珺. 乡村教师信念生成与重建的乡土文化溯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21): 334-336 . 百度学术
    76. 王宇豪,郑光梁. 关于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天台县石梁学校为例. 黑龙江粮食. 2021(10): 118-120 . 百度学术
    77. 傅冰玲,伍世亮,邓中原.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 2021(51): 185-188 . 百度学术
    78. 刘小梅,谭顺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23): 298-300 . 百度学术
    79. 吕银芳,朱金星,王碧梅. 基于扎根理论的西部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当代教师教育. 2021(04): 27-32 . 百度学术
    80. 苏鹏举,王海福. 新时代我国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与突围. 教师教育论坛. 2021(07): 76-82 . 百度学术
    81. 苏鹏举,王海福. 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身份认同的遮蔽与重构.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69-74+128 . 百度学术
    82. 彭泽平,黄媛玲.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 现代教育管理. 2021(08): 65-7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9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76
  • HTML全文浏览量:  762
  • PDF下载量:  286
  • 被引次数: 17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1-0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21-01-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