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摘要: 新文科建设作为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举措之一,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中国特色文科发展新范式、构建人文社会学科“中国话语”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不仅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层面的技术性革新,更强调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探索、学科的文化价值建构以及学术的自主性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为其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从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国际理解、建设文化强国多个维度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与此相应,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也需要在价值导向、育人模式、学科融合和对外交流四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索。Abstract: As one of the landmark initiatives lea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rving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exploring a new paradig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ing a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pared with the West, China'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not only focuses on technical innovations at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ar, and pedagogical level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structur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values in the discipline, and the pursuit of academic autonomy.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an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gathering value consensus,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building a strong cultural nation. Accordingly, to realiz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new liberal arts talent cultivation, we need to conduct in-depth exploration at four aspects: value orientation, cultivation mode,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
自201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及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四新”建设以来,其理论建构与教育改革实践成果斐然,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举措。其中,“新文科”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与文化软实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构建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人文社会学科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回应,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创新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遭遇严峻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种历史与现实交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显得尤为紧迫、突出和实在。各国对重塑全球秩序、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诉求也日益强烈。“新文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自主构建的学科发展新范式,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自我主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此,如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水平,构建人文社会学科的“中国话语”体系,探索文科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成为当前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本文围绕新文科建设的中国式新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导向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对文科教育改革的本土化实践有所启示。
一. 解构与重塑:新文科建设的中国式新探索
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改革诉求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最近的半个世纪,整个人文学科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虽然危机在每个国家的表现有所不同。”[1]全球场域中的文科教育变革为我们展示了专业重组与学科融合发展的内在趋势,却没有指明如何以人文精神对抗单边主义造成的“逆全球化”思潮以及“技术统治”带来的功利主义倾向。人文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发源地,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知识积累与学科建构,源于其内在的公共精神的价值依归。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不但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强调一种“学科德性和文化责任”[2],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文化价值导向,彰显大国担当,是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新探索。
中国的文科教育天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不能把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与西方的新文科改革简单划等号。学界普遍认为,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他们对新文科阐释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3]。而中国的新文科建设在顶层设计、战略地位、价值导向、学科融合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已远远超出了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单一层面。国内学者们围绕新文科“新”在何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并且提炼出新文科提法的“中国特色”。如刘小兵认为,传统文科教育存在功利化、缺乏人文关怀和创新思维的弊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主要不是解决传统文科当中存在的一些发展瓶颈,而是要打造一种全新的格局”[3]。李凤亮认为,“‘新文科’概念的出现,源于新形势下对传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强调适应国际局势、国内形势、产业趋势、学科态势而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做出战略性调整与根本性变革”[4]。黄启兵、田晓明指出,中国“新文科”既具有世界学术体系革新的普遍性特征,更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是一项“政府主导型”“自上而下型”的国家战略,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继承[5]。这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基于时代背景的困境突围、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等多个层面阐释了中国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2022年5月,在巴塞罗那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重塑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未来”,将“重塑”(reinvent)作为引领新时代全球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词。“重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对高等教育旧有发展路径的鼎故革新:打破区域间、学校间、学科专业间、教育形态间的壁垒,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的探索与创新,使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小逻辑服务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6]。这一理念的提出印证了中国“四新”建设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如何在专业化的背景和市场化的条件下重塑一种真正有自主性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界?这就要形成一个文化的、知识的新空间,来思考这样的挑战[7]。这既是对新文科建设提出的挑战,也是对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 适应时代发展,催动人文社会学科求新应变
以往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主要是政府和区域性组织的政治经济合作,较少涉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交流与教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8]。“新文科”的提出,回应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无论是对人文社会学科的融合升级、对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中国智慧”,还是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也应求新应变,不断探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改革路径,主动获取被西方学科体系遮蔽的“知识资源”与学术话语权,发挥人文交流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的重要支柱作用,落实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中国学派”的战略发展任务,为世界高等教育变革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新范式。
二 服务国家战略,凸显中国学术的主体性追求
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一环,“新文科”旨在破除人文社会学科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对脱节的现状,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将人文社会学科建设成为能够主动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文科建设对于展示中国教育发展成就、分享中国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而如何让世界看到中国教育的成效,包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范式、解决全球教育问题的中国经验等,对于学术话语权的获得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更多是以跟随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因此一些西方学者曾认为,“中国人只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而没有过多考虑他们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9]。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打破这种既定的刻板印象,实现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设定目标”[10]。从宏观层面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中观层面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再到微观层面的教育交流实践,都离不开“共同体”价值理念的引领,更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提升。因为“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或)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思想”[11]。
从这个意义出发,新文科建设大有可为,通过强调“中国化学术”的主体性追求,以本土教育实践积极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在满足国家对高质量文科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创造人类共同价值与知识财富、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 坚守与超越:新文科建设的文化价值导向
人文社会学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文科占大学全部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对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科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带有“精神统一性”的指向,它更强调对人与社会的价值引领和道德规训之核心功能。因为“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12],属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范畴。然而,随着“知识整体性”的消解,技术化的专业文科教育取代了精神化的思想文科教育,文科学习成为一种“专业化规制的过程”以及“碎片化知识的接受过程”[13]。为避免陷入价值缺失的困境,高等教育应将对人文理性的重视提升到与工具理性同样的地位,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建构坚守人文精神底线、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人文社会学科。“我们的文科必须是首先立足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新文科,是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维护人类的尊严、保护人类文明的新文科,是更加注重价值层面、而非知识层面的新文科,是回归于道、而非纠缠于术的新文科。”[3]为此,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个体与共同体的利益关系、国家公民与全球公民身份差异、本民族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的逻辑关系,成为新文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凝聚价值共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国情、把握全球格局、展望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大势做出的重大判断,也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而提出的开创性理念。自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该理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其经由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多个决议之中。
新文科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是对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担当的思考,本质上都“源自解决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共同问题的现实需求”[14]。新文科的人文主义立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关注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是“跨界融通”,有助于解决全球性、共同性、综合性的人类社会问题,如战争、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信仰危机等;能够打破僵化的学科壁垒,集众学科之所长,回归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信念,其中人格塑造与价值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教育,既要进行人类基本价值教育,又要进行国家、民族的价值教育,既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价值的教育,也要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教育。”[15]高校需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思政教育与价值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将其作为文科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
二 促进国际理解,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
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传承与创新对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探索知识创造的世界性及价值观塑造与探索创造人类共存的文化意识宇宙,是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本源性依据[16]。在促进多元文化理解、多元价值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公民,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的问题上,高校人文社会学科责无旁贷。保罗·孟禄(Paul Monroe)曾指出,“教育是促进国际理解的重要方式,民族的相互理解及理解程度取决于具备良好品质的合格公民”[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直秉持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把教育视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石。从2015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利益”,到2021年《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提出“教育应成为一种具有公共价值、共享愿景的社会契约”,无不凸显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纽带和聚合作用,具有非常清晰、强烈的人文关怀立场。
当代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富有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兼具世界公民意识与民族文化精神,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完整的人格修养。换言之,文科建设和文科教育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外,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以文化人”,即新文科很重要的任务是要面向高校所有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及面向社会、面向全民进行基础教育[3],因为“高精尖的应用型人才,在具备对前沿知识的极高敏锐度和卓越专业技能的同时,需要有对于人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进而实现科技与文明的平衡共进”[18]。从这个意义上,人文社会科学的革新与进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演变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为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力的全球公民、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实践。
三 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新文科建设是构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从文化他信向文化自信转换的思想教育基础。“文化自信意味着扬弃文化单极主义,建立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文化发展新常态。”[19]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要素,文化自信在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引领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文科建设大有可为”[20]。当前,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硬实力,而软实力的提升则需依靠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充盈储备与先进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等路径。新文科建设服务于国家战略,通过培养优秀专业文科人才、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国民整体文化素养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有助于中国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文科教育的改革创新。新文科建设要以构建中国特色学科知识体系为发展目标,服务社会经济改革与国家战略需求,抓住历史机遇,面向未来,发出中国声音。“走中国教育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的经验。给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经验与借鉴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最大的贡献。”[21]因此,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改革一方面应汲取教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彰显民族文化底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不应局限于本土视野,应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趋势,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文明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成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价值引领,为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和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要人文社会学科积极发声。教育领域的文化建构与文化交流能够改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媒介单一的现状,使“中国声音”能够“说得清、有人听、传得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民心相通相融。为此,教育领域的全球治理还需“重心下移”,即面向民众,重视民间交流,减轻几十年来通过政府获取国际话语权的“路径依赖”[22],改善西方对于中国文化“价值输出”的误解。高等教育作为文化教育与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重视知识产出与思想创新,促进人文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对话,探索高等文科教育的多样化形式与核心价值塑造。
三. 整合与创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新文科建设应以此为契机,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和务实举措,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解决国际化创新性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3],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新文科的提法源于对传统文科的学科划分及育人模式的反思,反映了人文社会学科对社会变革新形势下教育新需求的回应。从学科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换意味着学科之间需要进行深度交叉融合,通过学科整合破除学术壁垒,通过知识整合贯通培养路径,通过价值整合优化育人模式,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而现阶段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对新文科的建设方针与发展路径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导致教育改革实践的规模和层次具有较大差异,也会导致新文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缺乏实效性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容易陷入形式化的“潮流追逐”。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新文科育人模式的内涵与目标有清晰的认知。首先,需要明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和自主性诉求。其次,需要强化新文科的学科理论基础、话语体系建立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联。最后,需要在国家对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人文学科人才培养长期性、渐进性发展的内在规律之间保持平衡,逐步建立起真正能够长期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学术和文化发展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文科教育与建设体系[24]。鉴于此,本文将新文科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拆解,从国家层面、高校层面、学科层面、对外交流层面提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几点策略。
一 树立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25]。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其中人才是根本。随着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性问题日益综合化及复杂化,培养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质量、创新性专业人才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质量的文科人才应该是创新精神突出、知识结构优越、学科背景合理、理论视野开阔、价值立场坚定、个人能力卓著的专业性人才。然而,过去传统的文科教育受到单一学科划分、功利化评价体系的限制以及求职就业压力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价值引导,使得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
对此,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应秉持非功利主义的内在价值取向。面对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解决人文社会科学失声失语的“卡嗓子”问题。加强对文科关键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增加文科学生对关注中国国情、关注社会民生、传播中国声音的自主意识培养,避免短期功利主义,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将培养具有中国“根”、中国“魂”的人才[26]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战略的根本原则。
具体而言,新文科人才培养应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的综合考量。第一,培养学生始终坚定政治立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把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放在第一位。第二,培养学生建立以共同价值为追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开放包容的全球责任感,善于借鉴和吸收他国优秀文明成果,主动关心、思考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第三,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学习能力,提升其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素养,顺应全球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使其具备语言、历史、法律、制度等文化知识储备和学科交融的知识结构体系,实现理论知识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第四,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能讲、会讲中国故事,通过人文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对话发出“中国声音”,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二 探索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
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从传统的注重知识技能转向注重思维创新。“四新”建设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提出皆是围绕高等教育变革这一内在逻辑,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有力回应。高校应通过引导人文社会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与新技术、新领域进行结合,实现提档升级,进而保障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尤其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将立足于知识生产、课程设计、教学范式等文科教育的技术性革新上升到中国特色育人模式、价值塑造、体系建设的结构化探索。
面对世界高等文科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与发展的新趋势,各高校应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历史使命,结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将文科拔尖人才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的培养基础;通过“探索本硕博一贯制培养、创新跨学科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18],提升新文科人才的培养能力;通过培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跑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拔尖人才之所以拔尖, 不仅是指他们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理解精深, 还意味着他们能够对挑战性的知识进行改造、转向与创新[27],具备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有深度的学术积累。长期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都受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缺乏主体性与创新性。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改变这一困局,通过跨专业、跨文化、跨形态等方式实现学科知识交互融合和深度联结(deep bonding),建立基于建构主义的学科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
同时,新文科人才也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这离不开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价值塑造与文化熏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秉持中国立场、民族文化认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信念,使价值教育与专业教育偕行相融。
三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课程集群创新发展
目前,文科人才培养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科之间缺少交叉性与互动性。受历史条件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整体的科学领域被划分为狭窄的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随着传统的学科划分越细化,学科之间的隔阂也越大,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局性受到影响,形成了较为狭隘的思维方式与较为固定的学科范式——“孤立、静止、片面地研究某一领域”, “以一种片面、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发展变化的总体,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28]。同时, 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名称也与现行学科分类体系出入甚大,这种论争、差异体现了现行学科分类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知识创新的现实要求及未来发展趋势[29]。学科之间缺乏相互启发与相互影响,容易造成学生学术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等弊端,极大程度影响了复合型文科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其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打通人文社会领域各学科之间存在的学术壁垒,贯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进行专业技能的整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全局观与通识教育基础,能够用更广博的学术眼光和跨界创新意识去思考和解决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全球性复杂问题。现阶段,国内各高校都在布局宽口径和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创造有利于高质量文科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机制。共同的思路是采用平台式协同培养机制,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由学科内“单兵作战”转向跨学科“集体发力”,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成型成熟[30]。
在现有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已无法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变革的现实需求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引入“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的视野,甚至“当需要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复杂问题时,超学科也是不够的,因为它还需要跨越种族、文化、制度、国家地区之间隔阂的合作,需要将‘超学科’视野与‘共同体’思维进行结合”[31]。具体到新文科建设,可以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通识教育理念,建立文科课程集群,弱化专业界限,重视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主建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书院制、学堂制、导师制和小班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行有力支撑。新文科建设不仅要通过本土化实践和探索在世界高等教育场域中构建自己的学科话语体系,还要用这套话语进行国际交流与对话,为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四 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对话平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国际交往的快速发展,中国跨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拓展。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不仅需要对内推动人文社会学科的变革创新,落实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也需要对外完善人才交流对话机制,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与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新文科人才培养也应关注高校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与文化价值认同。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形成中国话语体系,发挥教育的公共外交作用,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而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之一,能够将教育国际化与国家发展进行价值整合,使留学生成为推动构建教育共同体及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对待中国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不仅会对其文化融入程度产生影响,而且关乎其学业成就,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因此,应充分认识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在教育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作用,创设有利于对外文化传播的校园场域,增强对优秀国际学生的文化吸引力,储备亲华、友华的人才资源。
具体来讲,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来华留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增强其文化价值认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置于跨文化交流与人文教育的总体实践过程中,凸显其文化引领价值;将思想道德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公民教育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使其在文化接受和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中实现价值内化。第二,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的现实性与实效性,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果,如中国在消除贫困等全球问题上做出的贡献;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切实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与国际影响力。第三,改进留学生教学模式,打造情境课堂,实施包括案例分享、参观考察、文化体验、模拟演练、文艺汇演等“浸润式”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搭建多主体间的沟通对话平台,鼓励来华留学生讲出亲历的中国故事,通过他们与世界各国建立更紧密的文化关联,培养大批“知华友华爱华”的文化交流使者。
新文科建设是在时代发展与教育反思中提出的,不仅顺应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且顺应了新形势下世界文科教育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新探索,集人文价值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人文社会学科转型和跨文化交流媒介四个层面的职责于一身。“新文科”以塑造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历史使命,以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长远目标,定能从更广阔的教育场域出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与深化。
-
[1] 乔·古尔迪, 大卫·阿米蒂奇. 历史学宣言[M]. 孙岳,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6. [2] 刘振天, 俞兆达. 聚焦"新文科"建设: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117-128. doi: 10.3969/j.issn.0438-0460.2022.03.011 [3] 樊丽明, 杨灿明, 马骁, 等.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 10-13. doi: 10.16298/j.cnki.1004-3667.2019.10.02 [4] 李凤亮. 新文科: 定义·定位·定向[J]. 探索与争鸣, 2020(1): 5-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SZM202001002.htm [5] 黄启兵, 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2): 75-8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ZJK202002007.htm [6] 吴岩.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11): 21-2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J202211002.htm [7] 汪晖. 科技变革时代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EB/OL]. (2016-12-22)[2022-12-01]. https://www.sohu.com/a/122194716_484992. [8]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9)[2022-12-01]. http://www.scio.gov.cn/31773/31774/31783/Document/1478145/1478145.htm. [9] WANG H Y, ROSENAU J N. China and global governance[J]. Asian perspective, 2009, 33(3): 5-39. doi: 10.1353/apr.2009.0009
[10] 刘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参与路径[J]. 教学与研究, 2020(12): 67. doi: 10.3969/j.issn.0257-2826.2020.12.007 [11] 肖映胜. 论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问题及出路[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3): 35-40. [12] 新文科"新"在哪儿?并非"科技+人文"那么简单[N]. 光明日报, 2019-07-23(8). [13] 吕林海. 中国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 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5): 49-59. doi: 10.3969/j.issn.1672-0717.2021.05.06 [14] 宁琦. 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 13-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JX202002003.htm [15] 冯建军.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1): 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IGH201801002.htm [16] 汪明义. 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使命及实践方式[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7): 35-4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J202107007.htm [17] 陈光春, 周洪宇. 孟禄文化交流视域下的国际理解观点述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21(1): 3-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JY202101001.htm [18] 赵婀娜. 护学术志趣育文科优才(两会后探落实·基础学科人才培养④)[N]. 人民日报, 2022-03-25(11). [19] 张继龙.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文化自信构建的辩证考察[J]. 湖湘论坛, 2017(5): 10-16. [20] 教育部. 《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EB/OL]. (2020-11-03)[2021-02-18]. 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21] 谢维和. 世界变局中的教育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2): 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J202102002.htm [22] 李宇明. 语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 外语界, 2018(5): 2-1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YJY201805002.htm [23] 新华网.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 (2021-04-19)[2022-12-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473380461511475&wfr=spider&for=pc. [24] 陈周旺, 段怀清, 严峰, 等. 新文科: 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复旦大学教授谈新文科[J]. 复旦教育论坛, 2021(3): 5-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WZX202103003.htm [25] 教育部. 培育大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系列报道之三[EB/OL]. (2022-11-25)[2022-12-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11/t20221125_1002986.html. [26] 张天舒. "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7): 71-7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CY202007015.htm [27] 阎琨.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论争及其启示[J]. 复旦教育论坛, 2013(4): 5-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WZX201304002.htm [28] 刘曙光. 新文科与思维方式、学术创新[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 18-2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JX202002004.htm [29] 马骁, 李雪, 孙晓东. 新文科建设: 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Z1): 21-2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CY2021Z1006.htm [30] 教育部. 介绍"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有关情况[EB/OL]. (2019-04-29)[2022-12-25].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601/twwd/201904/t20190429_380086.html. [31] 赵奎英. "新文科""超学科"与"共同体"——面向解决生活世界复杂问题的研究与教育[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7): 130-13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SH202007017.htm -
期刊类型引用(16)
1. 吕平,马若涵. 地方类外国语大学发展“区域国别学”的战略路径研究.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01): 34-48 . 百度学术
2. 杨旭.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的新文科之思.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01): 112-120 . 百度学术
3. 李苗苗.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研究.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04): 123-127 . 百度学术
4. 胡嘉琪. 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传播与版权. 2024(13): 79-82 . 百度学术
5. 余嘉.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 华章. 2024(07): 168-170 . 百度学术
6. 刘蕊,王达. 新文科视野下跨境电商主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闻研究导刊. 2024(17): 36-41 . 百度学术
7. 凯琳. 习近平关于共同体论述理念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北京教育(高教). 2024(11): 52-54 . 百度学术
8. 何倩. 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探究. 新闻研究导刊. 2024(23): 136-140 . 百度学术
9. 韩晔,郑艳静. 新文科背景下“瑜伽”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07): 86-89 . 百度学术
10. 刘德群,陈周庆. 新文科视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 传播与版权. 2023(14): 111-113 . 百度学术
11. 苑帅民,刘一诺. 基于AHP的高校新文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昭通学院学报. 2023(02): 82-88+94 . 百度学术
12. 胡青蜜,李晓萍,王建.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物流研究. 2023(04): 85-92 . 百度学术
13. 张晶晶,陶夏. 新文科内涵及其建设路径.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3(05): 113-119 . 百度学术
14. 任嵘嵘,路颖,石云汇.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6): 104-111 . 百度学术
15. 戴莹莹,万雨亭.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天府新论. 2023(06): 8-16 . 百度学术
16. 俞兆达. 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切口、战略隐忧与行动前瞻:一项跨案例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6): 226-23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6
- HTML全文浏览量: 149
- PDF下载量: 110
- 被引次数: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