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审视

谭志敏, 张齐学

谭志敏, 张齐学.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审视[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6): 157-165.
引用本文: 谭志敏, 张齐学.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审视[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6): 157-165.
TAN Zhimin, ZHANG Qixue. A Systemic Exami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6): 157-165.
Citation: TAN Zhimin, ZHANG Qixue. A Systemic Exami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6): 157-165.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审视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共建课题“系统论视域下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3GZGJ135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青年拔尖人才(团队)揭榜挂帅项目 

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改革创新研究” 212043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G41

A Systemic Exami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New Era

  • 摘要: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深刻把握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系统的“系统”意蕴,以系统观念审视“大思政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系统观念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实践路径的“道”“法”“术”“器”四个层次,用系统观念来认识规律、审视矛盾、明确举措,“大思政课”建设才能做到有章法、有力度、有效果。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essential to deeply grasp the "systematic"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new era, and examin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rom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therefore to empower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ith a systematic concept at the four levels of "Tao", "Approch", "Technique" and "Tool". By using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laws, examine contradictions and clarify meas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n achieve a systematic, dynamic and effective approach.

  • 运用系统观念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自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要指示以来,学术界聚焦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实施目标、时代价值、实践路径等,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逐步展开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一门系统性的课程,但把相关各要素置于“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谋划的系统性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凸显了系统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性。只有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用系统观念来认识规律、审视矛盾、明确举措,才能深刻把握各要素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协同推进各方面建设,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才能做到有章法、有力度、有效果。

    “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应对系统外部环境变化、深刻把握受教育者认知规律的系统性变革,体现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谋划以及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提出的新理念,从学校思政课堂到“大思政课”,其过程和结构维度展现为开放化、多层次、非线性,具有典型的系统性特质,呈现出要素、结构、功能的全方位创新。

    从理念上讲,“大思政课”是指用全面的、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思政课而形成的新的思政课理念。从实践来讲,“大思政课”是指开门办思政课、善用各方面的思政资源,形成思政课“大课堂”“大平台” “大师资”“大格局”的生动局面,使思政课更加“合乎课程设置的本意、教学服务的真意、学生认知的情意以及课程发展规律的旨意”。

    理解“大思政课”,需要抓住其三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大思政课”的根本属性仍然是“思政”,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课程,脱离思政这一根本属性,理念上、实践上就会出偏差。其二,“大思政课”的关键在“课程”,即是说,课程仍然是思政的主渠道,“大思政课”不能离开课程这一基本载体,否则就会陷入没有依凭的尴尬境地。当前,对“大思政课”的理解存在泛化现象,脱离了课程这个基础,“主辅不分,把‘大思政课’泛化为一个包罗万象、没有边界的大筐”,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其三,“大思政课”的创新点在“大”,这是“大思政课”超越传统思政课的地方。所谓“大”,就是在理念上以系统的、宏阔的视野看思政,跳出思政看思政;在实践中建立系统的思政课体系,以课程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社会各种资源。《工作方案》从学校课程教学、社会大课堂、大资源平台、大师资体系、大工作格局等方面,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规定,既是立足于思政课程的本质属性,也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大”的特点和要求。这意味着,“‘大思政课’要走出学校,到广阔的天地之间,将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更大的教育场域,进而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可见,“大思政课”的根本指向,是思政课程本质属性和社会大课堂、大资源平台、大师资体系、大工作格局的结合。究其根本,是用系统思维分析和看待“大思政课”。“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系统论的视域。

    系统观念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整体、发展观念之上,同时也体现了系统论关于结构与功能、要素与整体、开放性的观点。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需要从系统与要素、功能与结构、内容与方法、机制与框架等层面协同发力,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统筹和过程整合。

    一是“大思政课”建设系统布局的整体性。系统观念强调按照客观事物的固有联系,把认识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有机的、发展的、开放的整体来对待。“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性要求把握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为指导,党和国家的战略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围绕“大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科学顶层设计。强调从整体把握目标导引,洞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的根本性转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三大规律,使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性要求体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守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和源、根和魂,坚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同时,要深刻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理念、建设主线、建设策略方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体现“大思政课”建设之“大”的理念再更新、建设视野再开阔和建设格局再拓展,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二是“大思政课”建设系统结构的层次性。系统结构的层次性是指基于系统诸要素差异,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呈现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等级系统。“大思政课”建设系统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目标的层次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根本目标,各层次主体围绕根本目标制定的相应具体目标(从抽象到具体,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处于基本层次。其二,内容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思政课”建设内容的最高层次,其中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构建的自主知识阐释体系和相关教材处于次高层次;根据教育对象、环境、条件的特点充实教学内容而加入的社会热点事件、时事内容处于基本层次。其三,方法的层次性。基于受教育者认知水平和价值素养的差异,教育者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知识水平、不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目标、内容、方法的层次性,从更高层级掌握系统的高维性、多样性,引入“多重建模”“分解”“简化”的原则,从而认识复杂系统内部的递阶结构,以实施“递阶”控制,推进有效教学。

    三是“大思政课”建设系统边界的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保持稳定的特性,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从“大思政课”建设目标维度来看,如果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是“大思政课”建设系统的内部目标,那么促进青少年个人成长、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外部目标。内部目标是外部目标的逻辑起点,外部目标是内部目标的价值归宿。如果以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这一问题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系统边界开放的内因,那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则是系统边界开放的外因。要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需要系统与环境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正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办、教、学”三个层面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彼此作用,从而构成一个目标明确、内涵丰富、结构清晰、要素协同的有机整体,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具体要求。

    “大思政课”建设是聚焦“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构建目标与改革相统一的办学新过程。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强化思考的前瞻性、谋划的全局性、推进的整体性,将人的全面发展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用目标牵引办学方向,用改革提升办学质量,构建一种人员广泛参与、内容开放、时空充分利用、虚实载体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从而形成理念、内容、手段、形式相统一的立体办学模式。

    “大思政课”建设是聚焦“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指示要求,既给“大思政课”建设部署了“过河”任务,又能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抓住教与学这一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实现“化学反应”。有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教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从不同视角在课堂上呈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融入鲜活故事中以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

    “大思政课”建设是聚焦“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认知新路径。道德发展是通过主体性实践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中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道德客体”与“思想容器”的束缚,树立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教学理念,通过情景创设、社会实践等途径增强学生的自知、自控、自主意识,打通“知情意行”转化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判断、选择、践行的过程中将思想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坐标和内在准则。

    坚持问题导向,揭示系统内外部问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内在逻辑,是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选择。恩格斯认为,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穷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从20世纪80年代的“三育人”理论,到构建“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三全育人”,再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这种历史演进全面展现了我们党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总结问题、以问题意识不断优化实践的优良传统。运用系统观念审视“大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理清问题背后纷繁复杂的因果联系,梳理内部矛盾和冲突的张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既有系统中的各种问题,指导“大思政课”建设取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走进学校、深入课堂,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中央层面先后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工作方案》等文件,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作出顶层设计、规划重点任务、确立制度框架,指导、规范、引领、推动基层实践。但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方向、路径缺乏整体性理解,对思政课建设的功能结构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性把握。例如,“大思政课”建设主体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往往由于对其内在逻辑掌握不透,在具体工作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培养”上,片面关注课程实施和课程计划,忽视了各层级办学目标的有机统一;对“大思政课”建设多元实施主体内在联系掌握不透,地方职能部门、学校教学部门、教师有时出现各行其是、相互脱节的现象。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要素、能量、信息充分交换的协同过程,各方面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产生叠加优势非常重要。近年来,各级党委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建章立制工作深切入、全覆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但从实践看,相关政策制度还不顺畅、体制机制还不协同,一定程度上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过程衔接中还没有完全做到有统有分、有主有次、统分结合。比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建设亟待深化,在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方面统的力度还要加大;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合力不够,线上线下教学互补不足,导致在实践中不能较好地依照课程结构及其内在逻辑顺序对课程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机制需要完善,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嵌入性、融入性、渗透性不强,存在“硬融入”“表面化”情况,难以做到一体谋划、一体实施、一体落实;思政工作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机制需要优化,思政工作贯穿始终方面还有缺位和盲区;“大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需要完备,考核指标操作性不强,考核方式规范性不够。

    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经师”是对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的主导性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部分教师缺乏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组织课堂的主动性,课程教学还停留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于单向度地向学生输出知识,不能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双向互动来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导致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针对性不强,探究教学启发性不够、互动教学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信息手段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雨课堂”新型智慧教学软件,仅停留在共享课件和点名签到层面,对于如何用好信息技术平台突破时空局限、更新教学策略、增强学习兴趣,使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的经验做法还比较少。在实践教学上,思政课教师有带领学生“走出去”的意识,但在实践活动设计、实践内容选择、实践成果展示上存在角色错位倾向,对于如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思考不深。此外,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人师难求”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何打造一批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追求和精神享受,以教师自身独有的德、才、情和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人格、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人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议题。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对于进一步深度挖掘、有效组织、持续推进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将全社会各方面育人资源激活并调动起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育人资源在量上实现了突破,但目前各类育人资源整合还不充分,导致育人功能发挥受到限制,合力育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比如,在校内育人资源方面,整合简单化,在思政小课堂上存在“堆砌”“生切”“嫁接”课程元素现象;整合壁垒化,教学、科研、管理等单位资源各为己用,系统内各主体围绕达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整合意识不够。在校外育人资源方面,生动性不突出,对中华民族、我们党、我们国家各个时期,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所蕴含的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优秀典型和先进精神等素材的梳理提炼总结还需提高;选聘专家学者,将思政课特聘教授“请进来”,推动院(系)党政负责人、教学名师和专业课、思政工作骨干等齐上“大思政课”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特色性不突出,没有用好用活驻地红色资源,参观见学有时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在“社会大课堂”的教学设计中鲜有涉及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打造教育学习特色品牌上还需用力。

    坚持系统观念,从宏观与微观、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一般和特殊、战略和策略、守正与创新等范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贯通中思考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虚实结合,由面到点、以点促面、点面融合,用好“大思政课”建设的“道、法、术、器”,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成效实现整体跃升。

    《孙子兵法》对“道”有深刻的描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孙武所谓的“道”,是指上下目标一致、思想一致、行动一致,这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首先要以“统合”为主线,做好顶层设计,通过自上而下的统筹布局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推动各方面理念一致、功能协调、资源共享,这也就是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道”。

    一是全面深化理解。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战略意图,搞清楚“大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着眼、从宏观思考、从长远入手进行的全局设计、总体设计、统筹设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面深化理解不是简单转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表述,而是要结合各地、各校思政课实际,使其理念内核进一步具体化。比如,沈壮海教授将“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概括为“科科参与、课课协同、环环相扣、线线联通”,这一理解和表述是合理的、精当的。

    二是精准分层对接。发挥顶层设计引领作用,就要抓住“牛鼻子”,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分解灌注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中,推动教育主体、办学主体、课程实施主体以及学习主体完成“课程理论—课程思维—课程实践”转化,从注重知识性教育向注重学生“知情意行”转变,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向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并重转变。

    三是整体抓好落实。全面推进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大思政课”建设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施工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各方面各环节衔接得当、协同发力,汇聚形成强大建设合力。

    “法”指“大思政课”建设全链条工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整体联动机制、评价反馈机制等,通过各项机制协同配合实现“大思政课”全周期管理,推动建设效能正向叠加、充分释放。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要持续“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要持续健全完善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压紧压实学校党组织的直接领导责任。例如,广东省首创“思政第一课”并探索其常态化机制,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政课,破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建设中力向不一的问题,致力于推动构建学校、学院两级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协同机制,确保“大思政课”建设在党的领导下步调一致。

    二是整体联动机制要有效“连”起来。“大思政课”建设的瓶颈和关键在“连”,通过“连”建立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将各方面的思政资源整合起来、利用起来。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组织管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贯通、学校社会家庭统筹联动育人等机制不能孤立运作。当前,多所高校推行基层教学组织“多科联动、协同共研”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力求做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联动,实现同频共振、同向聚合、同步发力,形成协同高效、攥指成拳的“一盘棋”格局,值得借鉴推广。

    三是反馈评价机制要切实“用”起来。常言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究竟用得好不好,是否实现了“善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大思政课”建设评价反馈机制既是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重点在于评价反馈能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大思政课”建设,难点在于标准难以统一化、指标难以精准化、过程难以常态化。总体来说,应把握好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互评、定期与随机、过程与结果并重互补的原则,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估,确保评价机制的“信息反馈律”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比如,中学思政课有以高考和中考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基本指标的评价机制,但这一机制考察评价的主要还是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大学思政课评价采取的仍然主要是考试形式,但这一评价机制如何改革完善、能否增加其他评价机制和形式,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术”是指“大思政课”建设主阵地和主战场的思政课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建强教师队伍等,按照“八个相统一”重要指示要求,不断提高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结合各学段特点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持续推动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改革。例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综合性”思政课课程教学模式,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通识核心课程,对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二是创新课堂教学。“大思政课”的本质是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始终是思政课的主平台、主渠道,课堂教学情况直接关系思政课效果。要鼓励教师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课程“局外人”向课程“创生者”转变,主动进行教学设计创新,因地制宜探索课堂实践,在“知识课堂”之上构建“生本课堂”“体验课堂”,让思政课的参与性、体验性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

    三是建强教师队伍。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重要指示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要把“政治要强”放在首位。要严把专职和兼职思政课教师选拔关,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推进专兼职教师互动交流常态化,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综合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器”指“大思政课”建设各方面的资源,主要包括传统与新型、校内与校外等范畴,通过推动资源跨界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实现保障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一是构建和完善“大课堂”,放大“有形载体”的功效。发挥好“大课堂”保障效益,关键是要善用社会实践资源,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推进校地共建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实践教学基地,开设校地合作思政实践课程,把用好社会实践资源的过程变为“大思政课”建设的进行过程、加强过程和落实过程。从实践看,不少地方和学校热衷于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但利用效率不高,有的甚至造成了资源浪费。高校和中小学要加强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充分激活全社会各类型的育人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用好思政课“大平台”,放大“无形浸润”功效。

    二是注重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打造没有时空阻隔的、前瞻性的“大思政课”平台。持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使用,打造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建设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案例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比如,浙江省在用好全面思政课教研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优势,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致力于建构一个多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系统,着力打造“大思政课”的浙江样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战略导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系统观念贯通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各领域,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尽其职、协同配合,达到系统整体的效用最优。

    ①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第1版。

    ②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访问日期:2023年9月1日。

    ③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④  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第237页。

    ⑤  冯秀军:《“大思政课”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8期。

    ⑥  沈壮海:《强其核、广其域、增其效——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

    ⑦  赵子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系统观念”》,《学习时报》2022年11月7日, 第2版。

    ⑧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⑨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第238页。

    ⑩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第223页。

    ⑪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⑫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⑬  王炳林:《思政课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年第3期。

    ⑭  李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生主体性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视角》,《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6期。

    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28页。

    ⑯  李零译注:《孙子译注》,中华书局,2009,第2-3页。

    ⑰  沈壮海:《强其核、广其域、增其效——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3第3期。

    ⑱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第64页。

    ⑲  《南方日报》搜狐号:《心怀“国之大者”培育时代新人》,搜狐网, https://learning.sohu.com/a/590945211_161794, 访问日期: 2023年3月6日。

    ⑳  《“北大思政课”育时代新人》,《北京青年报》2022年3月17日,第5版。

    ㉑  《全省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用好红色资源 办好“大思政课”》,浙江人民政府网,https://www.zj.gov.cn/art/2022/9/26/art_1554468_59834145.html,访问日期:2023年10月12日。

  • 期刊类型引用(5)

    1. 王玮,李柏蓉. 新媒体语境下“大义”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闻研究导刊. 2025(01): 188-192 . 百度学术
    2. 周佳强. 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问题及路径探赜. 江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02): 1-7 . 百度学术
    3. 顾晓英,周孙卿. 国内“大思政课”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 Space的核心期刊论文可视化分析.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4(03): 101-114 . 百度学术
    4. 艾玲娟.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价值意蕴、理念遵循、优化路径. 科教文汇. 2024(17): 50-53 . 百度学术
    5. 郭孟杰,闫志利. 解构与建构:基础核心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路径——基于河北省唐山市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26): 25-3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7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77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4-1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15
  • 刊出日期:  2023-11-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