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undamental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is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摘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历史起点发出的伟大号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发展动能、生机活力的根本遵循。
Abstract:The modern civilis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cultural form of Chinese modernis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s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great call issued from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cultivating and practis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world's civilisations' exchange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have provided a fundamental guideline of ideological guarantee, value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vita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s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Keywords:
- Chinese nation /
- modern civilisation /
- fundamental compliance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强调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作用与地位。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③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为我们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真理性和价值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 思想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④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理解观念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的上层建筑”⑤,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科学先进的意识形态。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具有支配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属于统治阶级、政党的精神文化体系,由此构成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约和规范文化建设。⑦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帮助我们党带领人民抓住了特殊的历史机遇,我国才能超常规地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印证了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和政党精神文化体系中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支配地位,才能确保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⑧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指导作用和地位,先进的意识形态对于团结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意志、统一群众行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要求与思想保证。
第一,发挥“根本制度”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方向的约束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约束和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化,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各方面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的强制化和规范化,这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巨大合力和约束力。当前,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导向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的使命愈加突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系紧共同精神纽带,推动全体人民紧密团结,才能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呼唤与吁求,更是实践所应遵守的准则性规定。“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⑨“根本制度”确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刚性的,是管长远的,是具有约束力的。一旦我们时刻从“根本制度”的高度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那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那些无视或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必然得到纠正,那些挑战或排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文化,必然受到批判反驳。如此一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一定不会偏航。
第二,增强主导意识形态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纠偏力。当前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一致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主导与主流的意识形态。“主导”蕴含着对事物质的规定性,是“官方”对社会发展方向、人民进步的指引。发挥主导意识形态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纠偏力,要处理好意识形态“一”与“多”的关系,提高主导意识形态的主导力。中华文明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生长,形成了“一元”和“多样”的对立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味着其他意识形态都要服从于主导意识形态,以“一”对“多”,把“主导的”有效地变成“主流的”,真正实现两者有机统一。要处理好“供”与“需”的关系,提高主导意识形态的规范整合力。多元思潮的涌入和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诉求,倘若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内容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就很难转化成群众实践中的物质力量。因此,既要关照和回应群众的正面诉求,又要在引导和矫正群众的负面诉求时把握好主导意识形态起到的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尽可能融合不同人群的利益要求,理性解决个体与群体间的差异与矛盾,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顺利进行。要处理好“真”与“伪”的关系,提高主导意识形态的批判力。无论利用什么手段伪装起来的错误社会思潮,其本质皆是披着解决经济和政治问题的外衣而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为目的的阴险企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各主体都必须遵守既定价值准则。主导意识形态为经济活动过程提供价值标准,能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谬误之处,纠偏民众行为,避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参与建设主体因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某些思想观念渗透而导致价值观和道德观异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第三,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应对西方思想意识的演变能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势必要面对西方“竞争”文明给中国“协和万邦”文明带来的挑战,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和矛盾不可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促使社会成员产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认同,指引共同目标实现,是因为它是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生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增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最重要的便是转变话语方式。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持续进攻和渗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起到了凝聚共识的作用,要在新型主流媒体中基于本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与“供给力”来破除人民群众的思想迷雾,使得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或是构建不同层次的话语平台,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中拉近与学生话语系统的距离,在新媒体中充分尊重不同层次人民的话语特点和方式,找到与群众立场、群众意志融通的共同点,推动国民思想和行为始终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提高文化市场主体对“西化”的免疫力。
二. 价值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的本质与走向。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并不断创新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标准。中华传统文化广为传颂,根本原因是其蕴藏的价值理念本身的“高质量”和与日俱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将中华传统美德注入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之中,是民族传统价值与时代潮流相融合的产物,顺应时代主流价值观念又蕴含先哲思想中的人伦价值。从精神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中华文明建设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品质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是对传统文化保守、落后、封闭、专制部分的批判与淘汰,是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唯有坚持用具体的民族精神取向来引导民族文化继往开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才会永葆旺盛生命力与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彰文化软实力之精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筑牢文化软实力根基,在于其能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以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基础,筑牢抵抗西方“普世价值”之坚固壁垒。若社会成员不具备与当前社会匹配的道德品质与观念心理,文化软实力则无建设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成员观念的“推动力”凸显出文化软实力。面对全球以意识形态、价值观为主的软实力较量,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应对多元文明挑战提供价值引领。
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国民教育,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诉诸教育,人既可以通过教育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又可以在教育的引导下秉承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建构自身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感染力需要通过国民教育显现出来,让全体成员在教育中产生深刻的认同和归属,才能奠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以立德。不管是针对高校学子还是党员干部等群体,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并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文化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文化知识教育,文以养德。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根基和脉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社会实践教育,行以践德。着眼于时代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举办传承民族精神、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朋辈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根深蒂固。多措并举,通过国民教育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升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事欲成,须先立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发挥好思想道德建设立根固本、凝魂聚气的作用,才能夯实建设群体的群众基础,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共同价值实践目标。要推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须把握本质,激活已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创建规范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必须注重实效,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中心指向是服务群众,多途径收集群众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规划志愿服务。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此为强德固本之基础、增信之途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航统领公民道德,重视宣传,着力强化公民道德认知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众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加大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宣传力度,对各类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及时予以揭露,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传播,营造上行求进的道德建设氛围;加强实践,推动公民道德养成,运用多种平台和手段构筑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强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等特点在公民中得到共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化、生活化、具体化,实现从思想观念到自觉行动的真正落实。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长期作用于传统社会,这一“活着”的历史传统同样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潜在力量。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对各项传统文化工程的推动,从庆祝传统节日和复兴乡村文化等方面着手,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进群众生活。通过以上方式,引领群众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同向同力。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打造富含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创造导向。要着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自觉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进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以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⑩为标准提炼文化精髓,提炼具有当代价值、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如语言文字、杰出人物、文化遗产等,自觉把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传递中华文明蕴藏的丰富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载体平台,形成数字化、可视化、多样化的产品形态,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营造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社会环境。现实生活中低俗、庸俗的精神文化产品会短暂传播开来,混淆视听,因此要提炼并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以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引领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充分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能力,营造传承中华文明之美的社会环境,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磅礴动力。
三. 发展动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⑪这一论断科学地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要之中心。”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价值理念,如“民为邦本”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石。中华文明在与他者文明的互动交融中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在多元文明的浸润下丰富了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双向互动中拓展进步,是中华文明思想结晶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彰显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互学互鉴、守正创新、凝聚统一、开放包容、崇尚和合的内在特质,在国家、政治和文化的实践中铸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品格。从文化的动力作用来看,“双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动能。在中国人身上烙下深刻印记的传统文化构成了恩格斯所说的“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⑭,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穿越时空传递延续,浸透于现实之中,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即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具备动力作用。
第一,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更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的动力源泉。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源头活水。“没有历史传统基础的现代文明不会有自己的特色和生命力。”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发点和鲜明导向。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要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痛下针砭,其中不乏矫枉过正或者失之偏颇。部分人认为应把西方近代文化作为价值旨归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直到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才纠正了他们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偏颇之处。应当肯定卷帙浩繁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零落的糟粕均属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辩证统一地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才能指导“双创”实践。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要明确精华和糟粕的衡量标准。新时代形成了一些共同文化价值取向,包括尊重人的创造与价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文化需服务于现实等,新时代提倡和奉行的主流价值观念可作为我们辨析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参照,如“君为臣纲”“独尊儒术”等封建伦理抑制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应是糟粕。然后便要解决如何取舍某一传统价值观念中同时蕴含的精华和糟粕,即剥去它腐朽的内容,发扬它合理的精神。对精华部分,应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而加以弘扬;对糟粕部分,要用正确的办法进行舍弃,或者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转化。由于新旧时代的标准和现实意义各不相同,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部分做扎实的学术研究和梳理。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导向。若一味地依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襁褓中,故步自封,传统文化有可能成为文化复兴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还要科学地改造、再造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融相通。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才能在继承创新中更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的动力源泉。
第二,主动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动力。“双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相互交融和促进,是将传统文化“社会科学化”⑯。“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⑰,因而“双创”必须经过社会科学化的处理与“冶炼”。对传统文化进行社会科学化的处理,是指要依靠现代社会科学而非单纯依靠传统的人文理念。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社会发展。数字赋能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并推动“双创”,在数字技术的核心推动下,不断引申出新的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动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延伸了空间,开拓了新场域和渠道,激发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并积极促进其融入世界文明。对传统文化进行社会科学化的“冶炼”,是指依托现代社会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理论化、再概念化和再体系化,不仅是形式上的转换,而且是价值的再造。如依靠现代科学的实证手段与分析技术,使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具备新的现代学术品格。有的学者对全球化时代的几种儒家文化归宿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用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取代夸夸其谈式的“推理”,把儒家文化的命运判断建立在尽可能坚实的经验基础和理性之上;有的学者运用文字数据化、图像描述等数据技术手段,建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处理模型,再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这些尝试为传统文化社会科学化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典范。主动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开创“现代化文明”,推动其与世界文明进行交流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动力。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凝聚澎湃的精神动力。只有具备对本民族文化深刻的认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生成“双创”的价值。推动“双创”,首要的便是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⑱从这一伟大号召中可以看到,文化自信不仅是“双创”的内在含义,还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肯定人民是创造历史、推进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根本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积极有为的文化创造者,是文化发展舞台上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人民是历史性和空间性统一的文化实践者,沉淀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品格道义,都与中华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文化气韵浸染密不可分。人民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终极享有者,人民群众只有真正体会到文化产品带给他们的鲜活力量,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因此,肯定人民的地位,汇聚人民的力量,才能充分地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凝聚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定走自己的路。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自信,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路线,党和人民才会有无比宽广的舞台、无比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无比坚定的前进定力。中华文明历经忧患仍在发展壮大,备受挑战仍生生不息,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华文明延续千载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立足于延续性这一特点,我们更应该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充满信心,居安思危、坚守底线思维,在“走自己的路”的实践中创造文明,推进文明进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凝聚不竭的精神动力。
四. 生机活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
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着深刻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新信息革命推动下,国家间的交流与传播向世界性互动演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以资本为基础、以产品为载体的全球互动,管理模式的国际化、世界化,这一互动会更加紧密,世界交往必然代替一部分民族交往成为当代的交往主题,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樊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⑲这表明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鲜明态度,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明确指引,意味着文明交流互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生机活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⑳中华文明在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等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融会贯通和双向互动中创造出绵延五千多年未曾间断的灿烂奇迹,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使得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历史证明,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可能独立地支撑起人类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只有互相尊重宽容,才有可能产生引领时代前进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事业中立下不朽功勋,探寻推动人类文明交流、加深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内在驱动力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机活力所在。
第一,探索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机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激发生机活力。“文明交流形成文明比较,通过文明比较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所短和他者拥有的所长,从而产生文明互动、借鉴他者的文明自觉。”㉑文明交流互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着力构建能良性运转、有实践操作可行性、与时俱进的交流机制,才能满足不同文明交互发展的迫切要求。坚持以文化主体间性为视角,主体间基于彼此协调与认同而进行理性交流达到交往的目的。文化主体间性是“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的拓展,前提是各文化拥有同等的主体地位。我国一直输出的是“环球同此凉热”的和平文明,体现了文明主体间的平等地位与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坚持以“人”为重要载体,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国之交在于民亲心通。“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而民间外交则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㉒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亟需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应开拓更多的交流渠道,创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人们在民间外交中的作用;增强我国国际友好城市人文交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发挥人们在城市外交中的作用;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形式积极发声,充分发挥人们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坚持以思想层面的融合贯通为核心。历史上的文化融合经验告诉我们,文化融合之前要克服排异反应(主要是指以思想文化为统摄的排异),外来文化需经历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创新,方能成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新的文化样态。要积极克服语言文字的“表层”阻碍,才能深入解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隔阂,处于文明主导核心地位的思想与文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破解这些难题的方法就是推动文化教育以强化思想融合意识,以强大的文化产业搭建思想融合的平台,以及拓展更大的国际合作与取得政策支持。
第二,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机活力。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要着力“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㉓。只有推动文明主体间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相知相通,建立起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顺利开展文明主体间的交流。我国围绕人文交流合作开展了诸多国际实践并已取得成效,如“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文化盛宴、“欢乐春节”品牌活动、“中华文化讲堂”等。既要在当前巩固共同创造的人文交流合作成果,更要在今后的文明互鉴中着力于教育、科技、文化三个层面,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以教育为基础,增进文明主体间的了解。充分发挥高校对外传播动能,主动做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科学制定相关对策,以“引进来”的方式引进具有中西方视野的文化创作、品牌赛事、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人才,助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涵;以“走出去”的形式输出大量精通文化、政治且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以科技为手段,增进文明主体间的交流。技术的对话推动了文明的相遇,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了语言的翻译,消除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数字技术为国际文化遗产交流插上了“云翅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经过提炼由沉浸式展览馆展出,全方位调动感官,拓展了交流的空间。以文化为纽带,凝聚多方文明主体的共识。中国的文明观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兼顾不同文明的特性,致力于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寻求文明主体间的核心价值对接。要“重视文化在承载思想观点、传播价值理念上的重要作用”㉔,凭借文化的强大浸润力打破观念壁垒和沟通梗阻,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以自信的姿态,用“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发出世界文明倡议,探寻价值共识,让世界文明共存共赢;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为主题,开展世界文明论坛等,多样化地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机活力。
第三,把握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多样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点。文化是人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结果,与时俱进,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文化多样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保持并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是多数国家共同的愿望。要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把外来文化思想当成催化剂,让内外动因互动起来,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汲取外来文化中的精髓,使外来文化逐步实现中国化。推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有利于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动力。要坚持以民族为主线,在海纳百川中凸显特色。既要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要看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多方相互借鉴的文明发展模式下革故鼎新、创新融合,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国文化以有效方式向外传播,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作出更大的贡献。要把握文化开放底线。对于那些具有某种意识形态属性但与国家核心利益无关的文化,可以有条件引入,进行充分竞争,坚持优胜劣汰。要改进文化监管的观念、机制与模式。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监管的观念、机制、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需通过完善文化法律制度、设置负面清单、对内容进行安全审查和市场监管等多种手段来提高文化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此既有利于激发文化活力, 也有助于实现风险可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具有重要意义,但这项艰巨的任务并非一蹴而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代表过去,也指向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拥有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价值引领、澎湃的发展动能、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才能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从而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
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第42-43页。
②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③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1版。
④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83页。
⑥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0-551页。
⑧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153页。
⑨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70页。
⑩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⑪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
⑫ 钱穆:《民族与文化》,九州出版社,2012,第35页。
⑬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⑭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2页。
⑮ 何星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人民论坛》2023年第14期。
⑯ 王学典:《中国话语形成之路: 西方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和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⑰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⑱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⑲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6页。
⑳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2版。
㉑ 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
㉒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第2版。
㉓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第442页。
㉔ 徐曼、刘博:《培育文化自信与引领社会思潮的耦合关系及其运行理路》,《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李俊余,刘会柏.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核心议题与发展脉络——基于COOC和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03): 1-12 . 百度学术
2. 陈杜鹃,代晓丽. 中华文明统一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柢作用. 兰州学刊. 2024(11): 15-2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7
- HTML全文浏览量: 33
- PDF下载量: 99
- 被引次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