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p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PC's Historical Confidence——Based o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所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所源及其特征。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集中表现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首先来自党的事业的崇高性以及人民的认同与支持,离不开对党的历史的科学认知与评价、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以政党自信为本质的自信,也是与“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统一、与现实和未来自信相贯通、与历史清醒相结合的自信。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learly shows where the CPC's historical confidence lies, and contains it's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The historical confidence of the CPC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its confide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 the hist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history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PC's historical confidence comes first from the loftiness of the party's cause and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history, the profound insight and grasp of historical laws, and the innovativ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CPC's historical confidence takes the CPC's party confidence as the essence, and is also the confidence that is unified with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connected with the present confidence and future confide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sobriety.
-
历史自信是历史活动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价值的肯定和信心,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首次提出“历史自信”①的概念,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篇即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②报告不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所在,而且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所源及其特征。本文拟结合报告文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表现、成因、特征进行探讨,为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集中表现为“五史”自信,即不仅对自身历史高度自信,而且基于自身奋斗成就对国家、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充满自信。
一 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余年辉煌历程,创造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生成了精神谱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分四个时期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从十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诠释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第三个历史决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和奋斗精神的自信。这种自信在报告中得以延续。宏观而言,报告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为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③“三件大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成就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富有历史自信的体现。具体而言,报告在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上,从十六个方面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行全方位总结,并断定其在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报告在借鉴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进行了具体阐释;报告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报告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会主题予以强调。以上所论,直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和奋斗精神的自信。
二 对新中国史的自信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完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历史任务的开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用不太长的时间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④,创造了“两大奇迹”,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达到新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新时代续写了“两大奇迹”新篇章,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得到飞跃式推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报告呈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现实图景,如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万元增加到3.51万元,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等。⑤报告的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新中国史的自信。
三 对改革开放史的自信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深刻把握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立足时代实际,在理论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在实践上促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转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并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⑦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既是新时代十年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十年历史性变革发生的重要原因。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在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作为十六大变革的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作为方式和成果的重大意义,表达了对改革开放史的自信。
四 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自信
世界社会主义从诞生至今已逾五百年。期间,世界社会主义几度辉煌,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嬗变。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挫,跌入低谷;西方社会抛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并鼓吹“中国崩溃论”。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世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的统一,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境界。由此,中国“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实践创新地、发展引领地”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至新阶段、新高度。报告肯定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⑨,表达了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自信。
五 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降,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带领人民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接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⑩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文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报告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华文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二.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成因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首先来自党的事业的崇高性以及人民的认同与支持,离不开对党的历史的科学认知与评价、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一 党的事业的崇高性
中国共产党是因应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大潮和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大势而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自觉意识,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从国内层面而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⑫,而是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通过四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深刻改变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从世界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⑬,坚持胸怀天下,将谋求中国发展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统一起来,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所立志于和致力于的事业无上光荣,同时也无比艰巨。但“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光荣”⑭。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来自党的事业的崇高性。习近平指出:“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⑮报告在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的基础上,强调“坚定历史自信”。⑯
二 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以唯物史观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作为立党兴党、立国强国的根本依靠。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⑰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⑱。坚定彻底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深刻认同与坚定支持,获得了创造历史的不竭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靠的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成就靠的是人民的支持与创造,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同样依靠人民的拥护、支持与创造。新时代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加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人民对党的认同不断得到提升。哈佛大学有关国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91%,蝉联世界第一。⑲因此,新时代十年“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⑳。报告以“党团结带领人民”“党同人民”等表达彰显了人民对党的认同与支持,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重要论断凸显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历史发展的主体作用,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㉑人民的认同与支持,人民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的焕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根本支撑。
三 对党的历史的科学认知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㉒没有对历史的科学认知与把握,就无法形成历史自信。重视并善于总结自身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特征和优势。毛泽东强调,“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㉓,并指出“看”党的历史最为根本的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的历史的方法”㉔。习近平强调,“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㉕;不仅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发展的“必修课”,并对“修”好这门“课”的方法作了全面科学的阐释。质言之,即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㉖,坚持大历史观,将党的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宏阔空间背景中加以审视总结。以此为遵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中央抓住主流本质揭示党的历史主题,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梳理党的历史进程,兼顾实践性和理论性总结党的历史成就,统筹民族性和世界性阐释党的历史意义,贯通历史性和现实性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这就以科学的方法深化了对党的历史的认知,提高了全党全社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基于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历史自信”的概念。报告指出“三件大事”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和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㉗对新时代十年来的历史性变革作出更为全面又具体的总结,将之置于更为长远宏阔的时空,以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审视,得出其在“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彰显了历史自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大历史观全面科学认知和评价党的历史的必然结果。
四 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历史发展有其客观内在规律,政党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洞察之、把握之,以争取历史发展的主动。习近平强调:“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㉘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规律,善于发现和把握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历史性转变和转折,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等,都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作出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㉙,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是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建构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㉚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五个方面对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作了全方位部署,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二是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以“十个坚持”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价值取向、力量依靠、道路选择、发展动力、精神状态等问题,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五个重大原则”和“五个必由之路”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进一步回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科学擘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三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㉛,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看清了历史发展趋势,掌握了历史发展主动权,创造了新的伟大成就,为新征程上夺取新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重要原因。
五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中国共产党是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现代政治的实践,但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曾割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而是在甄别、选择的基础上予以传承和弘扬,将其转化为创造新的历史的文化资源。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㉜以此为思想前提,毛泽东相继提出了“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方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维护民族尊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加科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创造性。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㉝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的原则,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㉞这一原则经过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持久性的当代价值,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特别是在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重大理论命题和重要实践原则。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㉟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时代意义,使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判断与书写更有底气。
三.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以政党自信为本质的自信,也是与“四个自信”相统一、与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相贯通、与历史清醒相结合的自信。
一 历史自信以政党自信为本质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首先表现为对自身历史的自信,政党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奋斗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㊱,历史自信的形成以中国共产党高尚的政党品格和政党理想、高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智慧、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基础和支撑。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㊲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自信,本质上就是对自身政治本质、政治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自信。除党史自信外,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表现为对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这些历史自信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和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以自身历史成就为牵引,从政党自信出发,向国家、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自信的自然延伸。
二 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总体而言,历史自信为“四个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习近平首次提出历史自信重要论断时即强调:“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㊳报告在阐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时,也要求依据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奋斗成就夯实“四个自信”㊴。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内嵌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 历史自信与现实、未来自信相贯通
历史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历史连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与现实、未来自信相贯通。新时代伟大成就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基于良好基础、沿着正确轨道发展的历史结果,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新的伟大实践、进行新的伟大创造的现实成果。对新时代伟大成就的自信,是历史自信,也是现实自信。过去与现实终将归于未来,历史自信归根结底是对未来的自信。习近平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㊵这里所说的“历史自信”,主要是指基于历史创造未来的自信。党的二十大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重点在于统筹谋划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报告明确了今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㊶的中心任务,重申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勾勒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样貌,并从首要任务、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应有之义、内在要求、战略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实践谋划,发出了“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㊷的豪迈宣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和民族继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对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充满信心。㊸这就表达了对党、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在历史自信、现实自信的基础上生成了强烈的未来自信。
四 历史自信与历史清醒相结合
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受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波折甚至失误在所难免。秉持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政治品格,在抱持历史自信的同时保持了历史清醒,并贯穿于总结过去、审视现实、擘画未来三个层面。报告在总结过去时,既肯定十年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坦承出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弱化、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等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㊹表达了深深的历史忧思。在审视现实时,既高度肯定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也直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等不足,以及“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㊺表达了深深的历史忧虑。在擘画未来时,更是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新征程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全党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㊻也正因为如此,报告在篇首即继承与发展“两个务必”,提出“三个务必”,向全党奋进新征程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即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整体性贯穿于思想与行动的始终;在篇尾,又以“一个牢记”即“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㊼告诫全党,并从七个方面部署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政治清醒,也再次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与历史清醒相结合的典型特征。
历史自信是立足现在,回望过去,从历史深处获得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其目的在于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握历史主动,在未来继续成功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坚定历史自信也将成为思想、文化、精神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表现、成因与特征,把握这些内容,是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的起点与基点。
① 习近平: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②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第1-2页。
③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页。
④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第22页。
⑤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8-11页。
⑥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第729页。
⑦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9页。
⑧ 何毅亭:《新时代·新思想》,人民出版社,2020,第9页。
⑨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页。
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3、9、15页。
⑪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7页。
⑫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9页。
⑬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11页。
⑭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22期。
⑮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第1版。
⑯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页。
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第417页。
⑱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63页。
⑲ 王文:《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人民日报》2022年11月4日,第9版。
⑳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5页。
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5、70页。
㉒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第1版。
㉓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83页。
㉔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400页。
㉕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第11页。
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79页。
㉗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页。
㉘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第1版。
㉙ 杨河:《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㉚ 杨晓渡:《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1日,第6版。
㉛ 习近平: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㉜ 毛泽东:《论新阶段》,《解放》第57期,1938年11月25日,第36页。
㉝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第13页。
㉞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第26页。
㉟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
㊱ 习近平: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㊲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5页。
㊳ 习近平: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㊴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9页。
㊵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第1版。
㊶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
㊷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71页。
㊸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3、64页。
㊹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页。
㊺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4页。
㊻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7-28、26页。
㊼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4页。
-
期刊类型引用(7)
1. 于琳瑶,魏国力.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红色社团育人路径. 中国军转民. 2025(02): 195-197 . 百度学术
2. 王虎学,凌伟强.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主体性的人学审视.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4(01): 64-72 . 百度学术
3. 柏晓斐. 新时代烈士纪念活动的四重社会功能表达. 红色文化学刊. 2024(02): 86-94+112 . 百度学术
4. 段丽.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4): 40-46 . 百度学术
5. 甘梦舒,华章琳. 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04): 17-21 . 百度学术
6. 薛一飞,杨帅.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动力机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149-157 . 百度学术
7. 张婷.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究——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4(04): 72-73+9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4
- HTML全文浏览量: 171
- PDF下载量: 199
- 被引次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