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研究:社会参与视角

陈志峰, 岑耀昌, 李守球

陈志峰, 岑耀昌, 李守球. 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研究:社会参与视角[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8-23.
引用本文: 陈志峰, 岑耀昌, 李守球. 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研究:社会参与视角[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8-23.
CHEN Zhi-feng, CEN Yao-chang, LI Shou-qiu. A Study on Citizenship Literacy of Macau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 18-23.
Citation: CHEN Zhi-feng, CEN Yao-chang, LI Shou-qiu. A Study on Citizenship Literacy of Macau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 18-23.

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研究:社会参与视角

基金项目: 澳门中华教育会教育科学研究组项目“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及家国认同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志峰,澳门人,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副教授

    岑耀昌,澳门人,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李守球,澳门人,澳门中华教育会教育科学研究组组长

  • 中图分类号: G639.2

A Study on Citizenship Literacy of Macau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 摘要: 通过对澳门2 536个高中生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高中生公民素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公民素养要高于男生的公民素养;家长对孩子的公民素养养成影响较大,但是家长普遍缺乏有关公共议题的引导;教师在高中生公民素养养成过程中能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但是很少围绕公共议题进行讨论。而高中生公民素养的提升与家长学历背景、从事班干部经历和互联网信息的获得呈正相关。因此,通过加强家长对公共议题的关心、深入了解高中生的性别差异特点和构建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双向机制,将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公民素养。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2 536 samples of Macau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teracy, that is to say, girls' civic literacy is better than boys' civic literacy; and parent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children's civic literacy, but children generally lack guidance on public issues from parents; besides, teachers are good at listening to the students, yet rarely discuss public issues with the students. The improvem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itizenship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parent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ir experiences of class cadres and their acquisi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parents' concern for public issues, 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building a two-way mechanism of school-community integration will help to improv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itizenship.
  •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澳门作为一个国际化、多元文化并存的创新型微型城市,一方面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紧随世界发展趋势,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当中;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发展,以增强接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青少年是澳门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澳门高中生作为澳门未来建设的储备军与建设军,其公民素养意识发展状况决定着澳门社会发展的走向。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理解和积极参与复杂的社会生活,关心澳门当地的建设和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其本身公民素养的形成息息相关。公民素养是指促使公民形成和具备现代社会生活所应有的一切涵养,即身为一个公民,所应该拥有的知识、德行、态度、价值与能力,透过这些涵养,一个人得以成为一国的公民与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际上,自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以来,有关澳门学生公民素养的研究一直是澳门特区政府、社会大众以及教育工作者关切的议题。在澳门即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为深入了解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情况,分析澳门高中学生公民素养的影响因素,为澳门特区政府和相关教育单位建言献策,本文试图从社会参与视角对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进行分析,并针对澳门高中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① 程长志、王蓝君、闵宇经等:《公民与社会》,第88页,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本研究问卷设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不同背景的公民素养影响因素以及受访者公民素养现状。其中,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家长职业、家长教育程度、性别、是土生澳门人还是移民、公立或私立、是否有担任干部经验;不同的公民素养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侪互动以及社会环境。

    研究设计的思路主要是,收集受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通过分析受访者所处家庭、学校、同侪互动以及社会环境,对澳门高中生公民参与以及政治参与两个层面的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公民参与态度涉及受访学生的尊重差异态度、社会关怀程度、社会正义态度方面;公民参与行为涉及受访学生的收集咨询与理性讨论行为、社会义务工作行为、尊重扶助弱势行为方面。

    研究实施过程包括问卷的发放、回收及编码工作。经过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在考量整份问卷的有效性而进行删题后,最终问卷题数总计88题,而问卷各构面的Cronbach’s Alpha系数皆已达0.7以上,故可视为一份有效测试问卷。在进行相关问题的收集与整理之后,开始对预调查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并将问卷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进行编码分析,从而分析澳门高中生当前公民素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本次调研总人数为2 536人,经过筛选之后剩下有效问卷2 439份。基本情况如下:男生有1 133人,女生有1 306人,比例分别为46.5%和53.5%。其中就读高一年级的学生有790人,占32.4%;高二年级有920人,占37.7%;高三年级729人,占29.9%。受访学生出生地为澳门的有1 557人,占63.8%,而外地出生的有882人,占36.2%。通过对研究结果统计以及分析可知:受访者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均对受访者的公民素养有影响。

    总体而言,家长职业对于子女公民素养的解释力没有家长学历高;女生的公民素养显著高于男生;外地移居澳门学生的公民素养高于澳门当地学生的公民素养;曾担任班干部和参与学校社团的经验越多,公民素养分数愈高;当家庭环境、教师教学风格、学校同侪互动、社会氛围等各项指标越高时,公民素养指标也会越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受访学生家长较少主动和子女讨论公共议题;受访学生的老师能够聆听学生意见,但公共议题并不是师生和同侪间的热门话题;受访学生普遍认为澳门比较保守,香港社会议题对澳门影响较大;受访学生公民参与的态度普遍良好,但实践起来存在实际的知行合一问题;受访学生普遍不信任政治人物的言行,长大后会投票但未必会参政议政。

    调查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学生表示家长很尊重子女所作出的与自己相关的决定,例如,是否参加补习班、买什么款式的服饰等;很少或者没有做到的家长比例不足10%。对于与家庭有关的事务如购买家电、搬家等,40%的受访学生表示家长会征求其意见,有时能够做到的家长近三分之一;有近40%的受访学生表示,家长能够常常鼓励自己发表个人意见,哪怕他们的意见与家长不一致也无妨,有时能够做到的超过三分之一;有40%的受访学生和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分别表示,能够常常和有时做到毫无困难地向家长表达对家中事务的意见。总体而言,受访学生的家庭沟通较为顺畅,家长不同程度上尊重子女的决定或意见,也比较乐意鼓励其子女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子女普遍感到能够在家中表达意见,即使是表达不同意见;但在涉及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上,则呈现出较不一样的家庭氛围。有近40%的受访学生表示其家长会主动关心一些公共事务和社会议题,如社区问题和生态环境议题;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表示家长会实际参与公共事务活动,如政策咨询和社团工作等;而只有不足15%的受访学生表示其家长会主动和他们讨论公共事务。由此可见,公共议题并不是学生家庭两代之间的沟通主轴。

    调查发现,在这次的近2 500个有效样本当中,男生比女生少,所占比例分别为46.5%和53.5%。经过背景变项分析,女生在公民素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也就是说女生公民素养要比男生好。就公民素养涵盖的四大面向而言,除政治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方面女生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人们通常认为女性的整体素质(除了个别显著优秀的女性外)处于较低水平,但此次调查却发现女生的公民素养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应是因为公民素养的性别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在性格方面,人们往往认为男生胆大、好动、好表现、粗心,女生踏实、勤奋、认真、细心、听话、安静;在意志力方面,女生的意志力更具坚韧性;在自我意识方面,“女生的自尊心更强,也很敏感,比男生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更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这些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使得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寻求他人的认可,因而也更容易在公民素养上获得更高的分数。就出生地而言,澳门出生人数比外地出生人数要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3.8%和36.2%。经过背景变项分析,外地移居澳门学生的公民素养分数显著高于澳门本地土生土长的学生,也就是说,移居澳门者在公民素养上大都比澳门本地土生土长者好。至于在公民素养的四大面向上,同样也是外地移居者得分皆显著高于澳门土生土长者。

    ① 张家军:《小学生公民素养的调查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

    ② 张家军、杨浩强:《课程性别论》,第152页,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① 靳世荣:《性别差异与教育对策》,载《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8期。

    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有近50%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发问和讨论问题;近70%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能够回应同学所提出的问题;有超过60%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兼顾举手发问的同学;有近50%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在发问时会给予同学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超过50%的受访学生表示,当上课内容或考试题有争议时,老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社会议题似乎并未成为师生间互动的焦点,只有不足30%的受访学生表示多数老师会与学生讨论社会问题,也只有三分之一受访学生表示多数老师愿意与学生讨论争议性的社会问题。

    调查还发现,社会议题并不是受访学生同侪互动的主要话题,只有不足20%的受访学生表示会与同学谈论国内外重要新闻与社会议题,只有约25%的受访学生表示会从同学的谈论中吸取新闻资讯。即使和同学讨论公共事务,也只有约20%的受访学生表示会就彼此观点的不同而发生辩论,约有三分之一受访学生表示会接受同学对公共事务评论的观点,约有25%的受访学生表示与人谈论公共事务时会引用同学的观点,但当问及是否会受朋友影响而喜欢某政治人物时,有近50%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受他人影响而喜欢某政治人物。总体而言,公共议题在受访学生的同侪关系中并不是主要话题。

    受访学生普遍认为澳门社会比较保守,有约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表示澳门社会大众很尊重别人的想法、很鼓励别人发表想法和很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相比家庭因素,澳门社会在学生眼中并不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感到自己的看法未必会受到他人尊重,这导致他们不太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正因如此,当澳门社会发生不公义的事情时,仅有30%的受访学生表示会挺身而出。至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事件或社会运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澳门学生,有近40%的受访学生认为国外发生的政治事件或社会运动会让澳门年轻一代关心相关议题,如果把邻近澳门的两个地区作为参照物,香港特区比台湾地区所发生的政治事件或社会运动更影响澳门。例如,只有不足30%的受访学生表示台湾地区“太阳花学运”让其关心澳门的政治或社会议题,但有近50%的受访学生表示香港特区“雨伞运动”让其关心澳门的政治或社会议题。

    为了分析受访学生的公民参与态度,本研究从三个不同维度进行评估,分别是尊重差异态度、社会关怀态度和社会正义态度。结果显示,受访学生素养最高的是能够尊重差异,基本上六个评估问题的同意度都达到70%或以上,受访学生最认同不同文化或族群要学习了解并互相尊重,也非常认同人生而平等,应该尊重不同族群或身心障碍的差异,认同人权是与生俱来的。至于受访学生对社会正义的态度,同样显示出较高的同意度,基本和关怀社会的态度处于同一个水平,同意度都在60%或以上。受访学生普遍认同政府应该给弱势团体特别的措施和优惠,也应该投放更多资源去照顾弱势群体,如特殊学生和老弱病残等;受访学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设身处地为弱势族群着想,维护弱势族群的人权及利益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受访学生往往也能够理解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弱势,并非是其自身不够努力,而更多是因为其他客观因素,如社会阶层和资源不足。从这些不同的问题去评估受访学生的社会正义态度,可以看出其公民素养较高。

    受访者中有超过60%的学生会透过大众传播媒体获得相关公共事务的资讯,也有近50%的受访学生在讨论公共议题前会尽可能收集资讯,综合判断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公共议题时,会先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但只有不足40%的受访学生会与家人、邻居或朋友讨论公共问题并提出看法,也只有4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对公共事务提出建议。由此可见,受访学生会比较主动从传媒吸收公共资讯,也会从比较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其接收回来的公共资讯,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但相比较而言,受访学生并不会特别主动与长辈或朋辈讨论公共问题,也不特别主动对公对事务提出建议。

    在参与社会义务性工作行为方面,受访者普遍表示他们更愿意透过捐资或出力协助各类爱心活动来参与社会义务性工作。相比较之下公益活动的参与度不及爱心活动。相比学校和社区所办的志愿工作活动,受访学生比较乐意参加由学校主办的项目,但只有不足40%的学生愿意花时间在讨论和解决公共问题上。可见,爱心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公益活动次之,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的则是讨论公共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于扶助弱势的行为,受访学生比较能够尽己所能去协助班中弱势的同学以及义不容辞地去协助残障、老人等弱势群体。有近一半受访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服务队,并到弱势社区去进行相关社会服务;也会主动关心弱势者的困境,并尝试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情况;当听到恶意扭曲弱势群体时,会出面制止并传递正确观念。总体而言,受访学生比较能够关怀和照顾弱势,愿意主动去关怀弱势群体,具有较高的公民素养。

    数据显示,只有20%的受访学生相信政府官员在电视上或报纸上所讲的话,也只有不足25%的受访学生认为政治候选人不会对自己的政治承诺食言,对此表示无意见的占40%到50%。相较而言,澳门官员和政治人物普遍不能得到受访学生的信任, 相信政府官员在媒体上言论的受访者只有20%。至于政治参与行为方面,60%的受访学生表示长大后会去投票,而近50%的受访学生表示如果家长忘记投票会主动提醒,可见年轻人还是乐于履行基本的公民义务,积极行使其投票权利,但表示会阅读候选人的传单或相关报道的约有40%。由此可见,虽然大多数受访学生对于当前澳门社会治理信心不足,但作为年轻一代,他们都乐意在未来长大后履行公民义务参与投票,选出其认为合适的或其信任的人服务社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具备较高的政治参与素养。但要年轻人再进一步参与其中,明显与行使投票权层面存在一定的落差,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表示,长大后会为自己喜欢的候选人拉票和助选,也只有25%的受访学生表示会努力说服其他人转而支持其所认同的候选人,但也有近25%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将来能够参选立法会议员。由此可见,年轻一代仍未有足够的动力使自己未来更积极投身政治之中。

    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家长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教会学生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不提倡的, 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是否正确引导和形塑孩子的公民素养是息息相关的。本次受访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以中学学历居多,其中初中程度668人,占27.4%,高中程度797人,占32.7%,中学程度共占约60%;小学程度和没有接受任何教育的有445人,占18.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共计529人,占21.6%。受访学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基本相同,同样以中学学历居多,有1 507人,占61.8%;小学及小学程度有392人,占16%;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有540人,占22.1%。总体而言,受访学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比父亲稍高,但未见显著差异。此外,本次调查发现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家长学历程度并未见显著差异,拥有中等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家长超过80%。深入分析公民素养所涵盖的四大方面,包括公民参与态度、公民参与行为、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行为四部分,发现除了政治参与态度无显著差异外,在公民参与态度、公民参与行为以及政治参与行为部分,均显示出高教育程度与中教育程度家长的子女的公民素养高于低教育程度家长的子女的公民素养。因此,家长拥有越高的教育背景水平,其子女的公民素养则越高。故本研究认为,想要更好地开展相关公民教育工作,需要有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支撑,想要进一步提高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应首先重点提高家长那一辈的公民素养,最大限度地促进家长及老一辈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由此影响年轻一辈的学生对澳门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进而提升澳门学子的公民素养。

    ① 崔景婷:《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养成分析》,载《江西教育》2018年第8期。

    受调查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的经验较丰富,其中有63.2%的学生从小到大担任班干部4次或以上,而担任1至3次的有27%,只有9.7%的学生从来没有担任过班干部。而其参与学生社团的经验也同样丰富,有30.9%的学生从小到大参与过社团4次或以上,而参与过1至3次的也有44.3%,没有任何社团经验的有24.8%。受访学生也比较积极地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如志愿工作者服务,有86.7%的学生曾经有过社会服务经验,只有13.3%的学生没有相关经验。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受访学生曾担任班干部和参与学校社团的经验越多,其公民素养越高。受访学生曾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也很高,超过85%的学生曾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有社会服务经验的受访学生的公民素养比没有社会服务经验的受访学生要高。因此,本研究认为,学校可以继续鼓励学生担任班干部和参与学校社团,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班干部岗位和学校社团类型,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持续关注以及实际参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

    研究发现,受访学生吸收社会资讯的渠道值得关注,有43.3%的受访学生从不通过报纸了解社会问题,偶尔读报的(每周1—3天)则有43.1%,说明受访学生吸收社会资讯的途径并非传统的纸媒。而受访学生较多利用电视吸收社会资讯,有38.3%的受访学生每天或几乎每天(每周5—7天)都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经常(每周3—4天)收看电视新节目的有22.9%,偶尔或从不(每周0—2天)通过电视吸收社会资讯的也有38.9%。至于受访学生最常用来吸收社会资讯的途径就是互联网,有55.5%的受访学生每天或几乎每天(每周5—7天)都会通过互联网关注新闻或社会议题,而偶尔或从不(每周0—2天)通过互联网关注新闻或社会议题的则有24.7%。因此,澳门想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会的持续关注,激发学生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媒体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媒体对国家以及澳门特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言论及处理公共事务的做法的相关报道,重点加强新媒体、自媒体对国家、澳门公共事务的正确舆论引导,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力量来进一步促进澳门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

    众所周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深远,对于学生公民素养同样适用。经过研究分析可以推断出,当家庭环境、教师教学、学校同侪互动、社会氛围等各项指标都升高时,澳门高中生的公民素养指标也会升高。因此,本研究认为,想要进一步提升澳门学生的公民素养,家庭方面应该从家长、长辈入手,积极创设一个对社会持续关注的良好互动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就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激发学生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热情。而学校教师方面也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创设相关平台、形成良好的意见沟意和表达,鼓励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此增进学生对国家以及澳门的认同与关注。此外,社会方面也可以与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做好相关的舆论引导,在不同维度和层面进一步增进澳门高中生对政府事务的关心以及理解,有效提升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

    提升澳门高中生公民素养需要多种途径与方法相互紧密配合。对家长在高中生公民素养提升中的作用而言,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着学生应对问题情境的行为方式。因此,加强家长有关公民素养的养成有助于提升其在形塑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具体而言,家长可通过网络新媒体、读书看报等途径广泛收集相关国家、城市治理信息,积极主动提升自身公民素养,并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和孩子讨论公共议题,注重聆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不同的意见,做到客观理性讨论,形成良性的讨论氛围,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关心社会发展动态的热情。此外,家长可就相关时事热点问题与亲友讨论,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使孩子能够在家长身体力行之下耳濡目染,从而对国家、社会进行关注与思考,增强孩子的国家民族意识,并使其化民族意识为行动,切实践行公共事务。再者,家长可以主动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或者开展相关志愿者工作,通过实际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增进孩子对社会建设发展的关注,激发孩子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对事态发展进行预测与判断,增强其综合分析与解决能力,真正意义上形成孩子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对社会事务进行公民参与以及政治参与。

    学校和老师要深入了解高中生性别差异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使每一个高中生都做好成为澳门未来合格公民的准备。这就需要克服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当人们以性别为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产生了。对此,学校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公民社会要求每个公民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公民素养,以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及和谐的发展。与女生相比,高中阶段的男生由于其性格和处于发展中叛逆期,可能不易接受公民认知、公民情感、公民能力及公民行为等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多关注男生,注重培养男生的公民素养。换言之,教师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城市的公民教育活动等方法,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应尽量做到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集体管理过程中,让不同学生参与班干部或学校社团工作或服务,通过实际的班级管理体会到参与公共事务的成就感与价值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公共事务,以及日后进一步参与对特区政府的治理。

    ①②张家军:《小学生公民素养的调查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

    “社会文化是一种符号,一种信念,她在学生的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上都会或多或少留下烙印。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符号,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换言之,学校和社会(社区)应该构建起一体化双向机制,对高中生公民素养的养成不能仅仅停留于学校层面。具体而言,学校与社会可以创设相关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义务工作的机会,进一步从社会层面向学生提供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与建设的平台,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澳门市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积极参与社会义务性工作的学生进行嘉奖表扬,激发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来;传媒报道社会事件时应保持客观理性,不宜只报喜不报忧,更不宜只批评不建设;可以成立相关社会公共平台,为澳门民众提供更多建言献策的平台和渠道,激发澳门民众参与政治建设、城市治理的热情,增进澳门民众与特区政府的相互沟通与支持;社会要讲好澳门和中国的故事,向年轻人传播正能量,可以借助新型媒体力量做好相关的社会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对国际、国家发展事务进行持续关注,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关注国家社会发展,增进民众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最大程度地争取来自社会民众的支持与配合,进而全面营造良好的公民素养社会氛围。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朱凌云. 服务学习情境下青少年公民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教学与管理. 2025(09): 67-72 . 百度学术
    2. 张畅,丁玉婷,程立春,陈宁. 课程学习经历提升青少年社会参与素养:链式中介效应. 心理科学. 2022(02): 323-33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57
  • HTML全文浏览量:  804
  • PDF下载量:  73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7-0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19-09-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