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再造:《唐诗六言画谱》的诗歌与图像

刘青

刘青. 传统的再造:《唐诗六言画谱》的诗歌与图像[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 179-188.
引用本文: 刘青. 传统的再造:《唐诗六言画谱》的诗歌与图像[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 179-188.
LIU Qing. Forgery and Reality: The Era Fashion in The Six Character Painting Manual of Tang Poetry[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4): 179-188.
Citation: LIU Qing. Forgery and Reality: The Era Fashion in The Six Character Painting Manual of Tang Poetry[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4): 179-188.

传统的再造:《唐诗六言画谱》的诗歌与图像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I206.2

Forgery and Reality: The Era Fashion in The Six Character Painting Manual of Tang Poetry

  • 摘要:

    《唐诗六言画谱》是明万历年间诗、书、画三者精妙配合的画谱,共收录六言诗58首,18首无配图。画谱所录六言诗大部分为伪作,或改换唐人诗题、作者;或据五七言改写;或自创。编刊者选录8首署名李白的诗歌以及较多的中晚唐诗,力图在保持唐诗风貌的基础上,呼应晚明扬李抑杜、宗尚中晚唐诗风的特色。《唐诗六言画谱》以图配文,诗与画大部分是全景式画面的一一对应,着重细节呈现,还使诗人入画,试图呈现诗人创作整体情境,展现画家对诗画转译的新理解。《唐诗六言画谱》的新变化源自期待读者群体从“士”扩大为“四方鉴赏者”的拓展,刊刻者希望为读者群体提供印证式的阅读体验,使其享有解密式的阅读快感。相对于因“卧游”观念风行的旅游绘本,画谱提供了更为纯粹的艺术世界。

    Abstract:

    The Six Character Painting Manual of Tang Poetry is a painting manual from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includes a total of 58 six character poems and 18 without accompanying illustrations. Most of the six character poems recorded in the picture sheet are fake work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ituations: first, changing the titles or authors of the poems written by Tang people; The second is to rewrite based on five character or seven character poetry; The third is self created by Ming people, named after Tang people. The publisher selected 8 poems signed by Li Bai and a large number of mid to late Tang poems, which reflect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poetry and painting in The Six Character Painting Manual of Tang Poetry are mostly one-to-one correspondences of panoramic images, forming a fixed pattern. The painter incorporates the poet into the painting, attempting to present the reader with the scene of the poet writing poetry. The contrast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as well as the panoramic style of picture creation, have an impact on the acceptance of the score and the reading experience of readers. Readers search for the content mentioned in the poem in the picture, and the details in the picture present the poem, thereby achieving the reader's expectations. After receiving positive affirmation, they gain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 诗、书、画作为古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到明代各个类型已臻于至境;但若三者合一,是否就能流芳千古?万历年间新安人黄凤池集雅斋刊刻的《唐诗画谱》就是这一愿景的成功尝试,在明代的艺术评价和商业回报中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唐诗画谱》包括《唐诗五言画谱》《唐诗七言画谱》和《唐诗六言画谱》。《唐诗六言画谱》在五言和七言画谱受到广泛欢迎之后刊刻,风格上与前两种保持统一,制作目的在序言中一以贯之:“独惜分而为三,不能合而为一,此文所以散而无统,传而易淹也……新安凤池黄生权衡于胸臆,因选唐诗六言,求名公以书之,又求名笔以画之。俾览者阅诗以探文之神,摹字以索文之机,绘画以窥文之巧,一举而三善备矣。”黄凤池追求《唐诗画谱》诗、书、画三者配合神妙,传名千秋,现在来看确实也做到了。

    《唐诗画谱》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主要关注对象为《唐诗五言画谱》和《唐诗七言画谱》,且集中于不同画谱间的比较研究和唐诗选本的选诗问题,对伪作甚多的《唐诗六言画谱》相对忽视。《唐诗六言画谱》相较另外两种画谱,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首先,学界对所选六言诗尚有疑义,除了《唐诗画谱》将确为唐人所作的六言诗张冠李戴外,研究者认为还存在不少伪作,但未有详细考述。其次,《唐诗六言画谱》刊刻者的策划编辑反映出明人对唐诗的何种认识,以及体现明代何种时代风尚,尚值得探讨。最后,从诗画关系看,相较《唐诗五言画谱》《唐诗七言画谱》,《唐诗六言画谱》大部分画面全景式呈现诗歌,对读者阅读习惯有何影响也有待深入探讨。如果说《唐诗六言画谱》因其作伪现象,被视作“基本上不具备唐诗选本的内容与意义”而为研究者所忽视;那么是否可以换一角度,正因其作伪,反而能在极高的编刊自由度中看到对前代传统的赓续,以及明代的诗潮与时风。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唐诗画谱》一经刊刻就盛行于世,翻刻本较多,存世众多,但各本之间差异较小,本文以内阁文库本进行分析。

    《唐诗六言画谱》共收录六言诗58首,18首无配图。对照《全唐诗》及诗人别集,确为前人所作诗歌共有12首,其中唐人所作诗歌11首:王维《田园乐》6首;皇甫冉《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小江怀灵一上人》;张继《归山》;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全诗8句,画谱以4句为一首,将其拆分为2首。宋人所作诗歌1首,为杨简《绝句》。在画谱中这12首诗题与作者并非遵循原作,具体情况如表 1

    表  1  《唐诗六言画谱》收录确为前人所作六言诗
    前人所作六言诗诗题与作者 《唐诗六言画谱》记载诗题与作者
    《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王维 《幽居》王维
    《田园乐》(采菱渡头风急)王维 《田园乐》王建
    《田园乐》(酌酒会临泉水)王维 《三台》王建
    《田园乐》(萋萋春草秋绿)王维 《村居》王建
    《田园乐》(厌见千门万户)王维 《散怀》王摩诘
    《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王维 《春眠》王维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皇甫冉 《问居季司直》皇甫冉
    《小江怀灵一上人》皇甫冉 《小江怀灵山人》皇甫冉
    《归山》张继 《独坐》王勃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 《野望》杜牧之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 《感怀》刘长卿
    《绝句》杨简 《对琴》刘长卿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从《唐诗六言画谱》所记载收录诗人作品来看,伪托最多的诗人是李白,收录8首;其次为王建,共6首;再次为王维,共5首。收录3首诗歌的诗人为杜牧、白居易、刘长卿、罗隐。收录2首诗歌的诗人为韦元旦、王昌龄、皇甫冉、柳宗元、白浩然。收录1首诗歌的诗人为卢纶、曾参、钱起、张谓、孟宛、张瀚、张仲素、岑参、崔惠童、李邕、杜甫、王勃、顾况、高适、孟郊、骆宾王、韦庄。

    从《唐诗六言画谱》诗歌体裁来看,山水田园诗最多;咏物诗第二,共5首,分别为卢纶《秋千》、韦元旦《雪梅》、张谓《白鹭》、李白《莲花》《雪梅》。闺怨诗有3首,分别为柳宗元《遣怀》、白居易《长门怨》、王建《秋闺新月》。其中王建的《秋闺新月》在六言画谱出现过两次,第二次出现署名罗隐;两首诗内容一样,但书家不同,署名诗人王建的书家落款为姜汝鹏,署名诗人罗隐的书家落款为柯尚濂;署名诗人王建的有配图,署名诗人罗隐的则无。描写节庆的诗歌也有3首,为张瀚《端阳龙舟》、孟宛《闰月重阳赏菊》、高适《元日》。

    《唐诗六言画谱》基本都是全景式创作,即图画几乎对应诗歌中提供的所有信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努力表现诗歌细节;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每句诗都并非实写,偏于意象的诗句难以表现,画家可能会放弃描绘。如题为王昌龄的《望月》:“听月楼高太清,南山对户分明。昨夜姮娥现影,嫣然笑里传声。”后两句诗描写笑声,声音在画面中并不好表现,因此画家仅表现前两句。

    六言画谱诗歌的创作者虽多伪托,但书家却真实存在,每首诗书写后都有落款,且书风各异。从书体看,行书43首,草书9首,楷书5首,隶书1首。

    《唐诗六言画谱》中的六言诗有三种情况。一是本身就是唐人所作,但改换了诗题或作者,以突显画谱所收诗歌的丰富性。二是根据五言诗或七言诗进行改写,例如题名韦元旦的《雪梅》:“古木寒鸦山径,小桥流水人家。昨夜前村深雪,阳春又到梅花。”前两句来自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改写,后两句则见宋代无名氏《春光好》上阕:“看看腊尽春回。消息到、江南早梅。昨夜前村深雪里,一朵花开。”这首诗是对词意的凝练,这样的改写在六言画谱中不是少数。三是明人自创。六言诗在明代受到重视,明代许多著名诗人均有六言诗传世,其中不乏佳作;还出现了六言诗诗选,比如李攀龙有《六言诗选》,杨慎有《古六言诗》。正是因为六言诗在明代流行,才会出现编选刊刻《唐诗六言画谱》的需求。但唐代六言诗创作并未风行,留下的诗歌也不多,想要按照五言画谱和七言画谱的体例编选一本适合入画的六言诗选,实是难事。幸好明人有良好的六言诗创作氛围,伪作适合入画的六言诗并不困难。

    《唐诗六言画谱》除12首能够确定作者的诗歌外,还有46首的出处存疑,有学者认为46首诗歌皆为明人所作,不过是托名唐人。这一观点是可靠的,否则名家如此之多的六言诗不可能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默默无闻。那么,《唐诗六言画谱》收录的58首六言诗经过刊刻者的编辑反映出明人对唐诗的何种认识呢?

    首先,《唐诗六言画谱》六言诗的标准在于“清绝可画”。唐代六言诗创作相较五七言诗少。宋人洪迈所录《唐人万首绝句》中,六言诗仅占不到40首,洪迈对此解释为“六言诗难工”,所举张继寄皇甫冉六言诗。皇甫冉“有六言诗见忆,今以七言裁答”,原因在于“盖拙于事者繁而费”,洪迈评论“冉之意,以六言诗难工,故衍六为七”。洪迈所举皇甫冉已有的3首六言诗,包含《唐诗六言画谱》中所录:“江上年年春草,津头日日人行。借问山阴远近,犹闻薄暮钟声。”而洪迈对这3首六言诗的评价是“清绝可画,非拙而不能也”。对于六言诗的整理评论为:“予编唐人绝句,得七言七千五百首,五言二千五百首,合为万首。而六言不满四十,信乎其难也。”据洪迈所述,可见其对唐代六言诗的认识:一是六言诗相较其他体裁诗歌创作难度大,需要长时间的琢磨,创作本就困难,因此其所收录《唐人万首绝句》中六言诗不到40首,数量占比极少;二是六言诗的评判标准为“清绝可画”,不能显示拙。对照《唐诗六言画谱》中的六言诗,无论是否为唐人所作,其收录标准都在洪迈所述“清绝可画”四字,这也是诗歌能够转变为画面的关键。由于唐代五七言诗歌的数量众多,在编刊画谱时能够选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五七言诗歌;而六言诗在唐代本就不算兴盛,其创作的繁荣要在宋以后,能够入画的选择就更少了。因此,《唐诗六言画谱》中明人伪作的六言诗就是因画而作。

    其次,六言诗的伪作者具有一定的诗学素养,伪造六言诗时努力还原伪托诗人的诗歌风格。尽管托名唐人的六言诗基本都是山水田园诗,但其中一些有着明显的风格标识,最集中的当然是署名李白的8首六言诗。李白诗歌雄壮豪迈、想象奇特的风格体现在《醉兴》诗中:“江风索我狂吟,山月笑我酣饮。醉卧松竹梅林,天地藉为衾枕。”这首诗其实是改写的杨万里五言诗,原诗为:“江风索我吟,山月唤我饮。醉倒落花前,天地为衾枕。”虽是改写,但放在李白名下毫不违和。其中江风、山月是诗人的朋友,与“举杯邀明月”一样使用拟人手法,狂吟、酣饮符合人们对李白放荡不羁的印象;最后两句开怀畅饮、恣意抒发后直接醉卧林间,颇有以天地为枕席的魏晋狂士风范。这样的改写可谓成功,贴合了李白的个人风格。伪作者对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风格也有展现,比如署名为李太白的《莲花》诗:“轻桡泛泛红妆,湘裙波溅鸳鸯。兰麝熏风飘渺,吹来都做莲香。”清新秀美、自然天成。又如《村居》:“径曲萋萋草绿,溪深隐隐花红。凫雁翻飞烟火,鹧古啼向春风。”将乡村风情写得清新明丽。六言诗符合伪托诗人诗歌风格是《唐诗六言画谱》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托名李白的诗歌仍有伪作的破绽,比如《秋景》:“昨夜西风忽转,惊看雁度平林。诗兴正当幽寂,推敲韵落寒砧。”诗中使用贾岛“推敲”典故,伪作者并未注意李白在世时间为701—762年,而贾岛在世时间则为779—843年,李白不可能化用贾岛的典故,托名李白的伪作竟然出现如此明显的错漏。或许,《唐诗六言画谱》在短时间内想要再次复制五言和七言画谱的成功,难免出现失误。

    最后,《唐诗六言画谱》中收录的六言诗大部分托名唐人,给予刊刻者很高的自由度,能够充分展现刊刻者的喜好及其背后的时代风尚。从《唐诗六言画谱》收录诗人来看,相较《唐诗五言画谱》《唐诗七言画谱》每位诗人仅选1首诗歌,《唐诗六言画谱》呈现对某些诗人的偏爱。前文提到,收录最多的诗人为李白,共8首诗(包含署名李太白的诗歌);其次为王建,有6首;王维有5首,其中4首确为王维所作,王维的《田园乐》本为组诗7首,画谱收录6首,刊刻者将其分别归入以王维为名的2首、以其字称王摩诘为名的1首,剩下3首归在王建名下,并将其中5首分别新取诗题,署名王维所作诗歌数量反而减少。这些改动展现了刊刻者的价值取向,从中能探求明人对唐代诗人的喜好与接受。一是中晚唐诗歌受到关注。《唐诗六言画谱》的刊刻时间,根据钱起《舟兴》诗后有书法家沈鼎新的落款“丙辰仲秋偶录于绿上窗”,推测成书大致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万历初至崇祯末的唐诗选本中,中晚唐入选诗歌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这一特点也体现于《唐诗六言画谱》,刊刻者甚至将没有六言诗存世的中唐诗人王建“创造”出6首来,这也正是黄凤池受当时选诗潮流影响,对时风敏锐察觉的体现。二是画谱体现刊刻者对李白的偏爱。《唐诗六言画谱》李白和杜甫均有收录,然而杜甫只有1首,李白却有8首,这与当时对李白的推崇有关。万历之前基本是李杜并尊,随着万历年间性灵派的崛起,对李杜优劣的看法也稍有变化。在明代颇有影响的袁宏道与陆时雍也更趋向扬李,在诗法的学习上宗杜的人也开始学李,此时人们对李白的喜爱相较杜甫更胜一筹。这一变化正好与《唐诗六言画谱》中署名李白的诗歌较多一致,也正是刊刻者对时代风气的迎合。对于黄凤池而言,六言画谱在五言画谱和七言画谱之后推出,前两者流行于世并美誉众多,六言画谱如何继续其叫好又卖座的盛况是他的重要考虑。从六言画谱的刊刻便能看到他对时代风气的顺应,李白在当时更受欢迎便选入8首李白的六言诗,中晚唐诗歌受到关注后就选入更多的中晚唐诗人——尽管这些诗歌大多是伪作,但也恰好说明其影响和受欢迎的程度。

    宋代洪迈对六言诗的评价标准为“清绝可画”,与苏轼提倡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脉相承,都是诗歌鉴赏的抽象感受;而明人在《唐诗六言画谱》中创作大量六言诗追求的就是画面再现诗歌,文学与图像之间的转译在《唐诗六言画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唐诗六言画谱》诗歌创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但画谱毕竟是商业产品,要追求受到更普遍的喜爱,诗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要顺应时代风尚,搜录更多的中晚唐诗人以呈现明人对唐诗高峰期认识的变化。《唐诗六言画谱》李白诗歌收录远超杜甫,这是刊刻者顺应扬李抑杜时代风气的表现。

    诗歌与图画的配合是《唐诗六言画谱》的精妙之处,历来为人所称道。这40首诗所配之图,每幅都有远景和近景,远景基本为远山、日月、飞鸟等元素的组合,近景则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描绘,画面追求山水画的韵味,整体画面布局延续五言、七言画谱的传统。五言画谱和七言画谱由于选自唐诗,是用明代的图配唐代的诗歌,以图配文没有争议。画谱一开始的出现就是作为学习绘画者的范本,如《梅花喜神谱》《顾氏画谱》等都是以图为主,《唐诗六言画谱》六言诗又多为明人伪作,这部画谱具备因图作诗的条件,那么究竟六言画谱的诗画关系是以图配文还是以文配图?若探究这一问题,可从图画对诗句的表现进行讨论,具体可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全景式描绘,图画与诗歌一一对应,通过图画能看到画家努力再现每一句诗。如署名王建的《三台》:“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配图画面中有三人,中间一人正面坐下抚琴,对应诗句“抱琴好倚长松”;右边一人背坐看向山崖上流下的泉水,对应诗句“酌酒会临泉水”;左边明显是一僮仆,正在折露葵,画面的远处则有农田和一座茅草屋,茅草屋中有一人正在舂黄粱。从诗歌的时间关系来看,“朝折”“夜舂”不可能同时进行,画家为了充分表现诗歌而忽视了时间的冲突,在画面中安排了所有的要素。诗与画每一句都能对应。具体而言,《唐诗六言画谱》40首有配图的诗歌,34首都是诗歌与图画一一对应的。

    第二种是图画表现诗歌的一部分。究其原因,诗句有意象和氛围的营造,图画并不能充分表现诗句中的虚写。如崔惠通的《渡黄河》:“孟津城北河开,商贾移舟徘徊。实有龙蛇地揭,虚移牛斗天来。”画面仅表现前两句,后两句都城的地理气势,作为一种感受很难通过画面来展现。李白的《醉兴》诗配图未表现“江风索我狂吟”,原因也是如此。当图画并不能完全表现诗意时,画家也并未放弃表现诗歌,画家对诗句内容的处理也很值得探讨。比如,署名张仲素的《山寺秋霁》诗中有“寺秋山霭苍苍。树色犹含残雨”句,上半句在图画中用寺庙、山、枯树、烟云等元素展现,是比较容易表现的景物诗;但下半句“树色犹含残雨”并不好表现,处理办法是加入画面中没有的景物。画家描绘小舟上的船夫身披蓑衣,小舟中有一把收起的伞,恰好表现雨刚下完,舟上渡客收起了伞;但船夫因为一直在划船,还没有空闲脱下蓑衣——用渡客与船夫所用雨具对比表现“犹含残雨”,确实精妙。还有署名杜牧之的《野望》为了表现诗中“人随流水东西”的闲适,画中孤舟上置有鱼竿,舟中小桌上摆放着香炉、花瓶和书,主人公带着一名童子坐在书案旁,与船夫一同望向远方,明显是没有目的地的随波逐流。画家为了表现诗意,或加入诗中未提及的景物,或增加一些能够辅助说明的布局。

    第三种情况为诗画之间的关联微小,在《唐诗六言画谱》仅有一例。题为张瀚的《端阳龙舟》画面内容并未表现诗歌内容,而是按照对题目的理解创作了画面。诗歌原文为:“屈子沉江有几,端阳舟渡无穷。孤忠今古共鉴,十载芳名何荣。”这首诗主旨表达对屈原的敬仰,若按照诗画关系一一对应,屈原应为画面的中心人物,但画面却只表现了端阳龙舟竞渡的热烈。画面中有两艘龙舟,一艘7人,一艘8人。7人的龙舟6人划船,1人打鼓,8人的龙舟多1人打手鼓,描绘细致,让观者充分感受竞渡的激烈。画面与诗歌不一致的原因应是配图时六言诗还未完成,仅将题目告知画家,画家据题创作而导致错位。

    由此可见,若是以文配图,当不会出现如《端阳龙舟》这样图文不符的内容,更不应该出现画面不好表现的诗意。究其原因,还是刊刻者先确定了诗歌再进行图画创作,《唐诗六言画谱》中的诗画关系当是以图配文,这一关系并未限制画家的创作,画家在诗歌语词的表现上形成了固定的绘画模式,又在具体人物形象描绘中表达自己的理解,有所开拓。

    《唐诗六言画谱》画面表现诗歌中部分语词有着固定的绘画模式。首先,画家呈现画面难以表现的语词时已有相应模式。如诗句中涉及到“雨”,若用断续横线表现雨丝会影响整个画面,画家给画中人加入撑开的伞表现雨中情景;若画面中有渔夫,则为其添上蓑衣。又如诗句中涉及“风”,画面中的植物朝同一方向倾斜,显现风从一边吹来。其次,画家呈现春夏秋冬四季的代表性景物相对固定。画面中季节性的景物并不一定在诗歌中提及,画家创作时将其补入。比如描写春季的诗歌,桃花、柳树进入画面。署名柳宗元的《遣怀》:“小苑流莺啼画,长门浪蝶翻春。烟锁颦眉慵饰,倚栏无限伤心。”诗中提到的季节是春天,画面的主体为女主人在桃花树下惆怅眺望远方,而旁边一棵柳树随风飘摇。署名白居易的《长门怨》也是主人公在桃树和柳树下伫立,形成高低错落的画面结构。除了闺怨诗外,其他题材诗歌中但凡是春季,有“落花”“落红”等字眼,画家也会选择桃花这一具有季节代表性的景物。除此之外,夏季的荷花、秋季的梧桐、冬季的梅花也是画家表现四季选取的代表性景物。

    除了固定的绘画模式外,画面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值得关注。《唐诗六言画谱》40首诗歌的配图中只有1首是纯粹的景色,剩余图画中无论诗歌是否提及人物,画中都有人物出现。诗歌中提及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明确提到的人物,画面按照诗歌描述很容易表现,比如渔父、行人、童子等;另一种则需要画家根据诗歌中涉及的动作补充人物,例如诗歌中提到“捣衣声”,画家想象为妇女捣衣,并在画面中呈现。署名白浩然的《秋晚》,诗句中有“数家砧杵秋风”句,“砧杵秋风”本是诗意表达,但画家呈现为两座亭子中分别有两位妇女正在捣衣,诗意在画家手下变为具体情境。

    画面表现诗歌中提及的人物形象,是诗画对应的体现;但诗画之间存在不对应,集中表现《唐诗六言画谱》存在两种“多”出来的人物形象: 一是诗歌未提及的人物,但画面中出现人物形象;二是除诗句明确提到的人物外,画面中出现多出来的人物形象。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诗歌未涉及人物,但画面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应是诗人。之所以作如此推论,可根据《唐诗六言画谱》中的两首诗。署名张谓《白鹭》中的“湖南湖北白鹭,三三两两成群”,以及署名刘长卿的《感怀》诗中有“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图中人物所在之处是诗中提到的“白鹭”“明月”之前后与南北的分界点。从图中人物所处位置视角观察白鹭和明月,则与诗歌中提到的“南”“北”“前”“后”方位一致,可据此推测这一人物形象正是诗人。另外考察署名李白的六言诗配图,能够看到李白在《唐诗六言画谱》中的形象具有一致性。六言画谱中人物形象众多,塑造也各不相同,其中署名明确为李白而非李太白的诗歌有5首,为《醉兴》《雪梅》《春景》《夏景》《秋景》,除《雪梅》外有人物正面的图画为4首。若将这4首诗图画的主人公进行面部对比(图 1),可见人物的发型、面部形态、胡须、表情都具有一致性,尤其是署名李白的《醉兴》,狂放潇洒,画家所表现的图画主人公只能是李白。除署名李白诗歌可资对比外,《唐诗六言画谱》中收录诗歌多首的还有王建和王维,但他们诗歌所配画面中的人物很多是侧面或者背面,不好进行面部对比。通过李白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明画家在整本画谱的图像描绘中具有整体思维。通过对诗歌中的方位词进行定位,以及对比同一诗人的形象塑造,可以推知:在诗句没有提及明确人物的情况下,画家在画面中描绘诗人,画面的布局也会从诗人的视角出发。画家将诗人形象放入自己的图像创作中,希望呈现包括诗人在内的整体创作环境。

    图  1  《醉兴》《春景》《夏景》《秋景》

    另一种情况,诗句中提到的人物已经很多,但将人物与诗句一一对应,会发现还有多出来的人物。比如署名王建的《田园乐》:“采菱渡头风急,杖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图 2)诗歌中涉及的人物有采菱人、渔父。在画面左下方有两条船,船上共3人;左下角一船上有一钓鱼翁坐船弦上,手中持一钓竿,水中一鱼篓;挨着这条船的另一船上,船尾为一童子,手拿桨划船,船头站立一渔翁,手中攥网打鱼,头回望似与另一钓鱼翁交流;画家在渔船中画了许多鱼,用以表现渔获很丰;采菱人在画面右边中部,一童子坐大盆中双手在水中采菱角,头回望,岸上站另一童子,手拿篮子,二人似乎也在交谈。画家通过画面中的5人已将诗歌内容呈现得活灵活现,生动丰富。但画面中部却有一人,是画面人物与诗句一一对照后多出来的人物,他以背影示人,头转向太阳落山的方向,符合策杖西望的动作,据此可知这是诗人。当诗句中有明确提及的人物时,画家为了突显诗句所表现的场景以及诗歌中涉及的人物,一般用侧面或者背面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创作环境中的所处位置。画面中多出来的人物是画家特意为读者呈现的诗人,画面的构成包括画家理解的诗歌场景、诗人眼中的景物,以及诗人本人。画家对诗人所处创作环境整体描绘的追求,在咏物诗的画面呈现中也能见出。《唐诗六言画谱》中的咏物诗有5首,分别为卢纶《秋千》、韦元旦《雪梅》、张谓《白鹭》、李太白《莲花》、李太白《雪梅》(目录与正文题目不符,目录中为《梅雪》李白),但与《唐诗五言画谱》《唐诗七言画谱》中的咏物诗配图相比,不再是单一表现所咏之物,创作花鸟画这样的近景图。六言画谱表现所咏之物时,画家将其放在周围的环境中(图 3),呈现诗人的创作场景,与整部画谱画面风格统一。

    图  2  《唐诗六言画谱》王建《田园乐》配图
    图  3  《唐诗六言画谱》韦元旦《雪梅》配图

    综上,《唐诗六言画谱》的诗画关系是以图配文,大部分是全景式画面的一一对应。图画基本为山水人物画,由远景山水和近景人物组成,这种表现形式除山水田园诗外,咏物诗也是如此。若是诗意表达不好入画,画家选择容易表现的部分入画,并形成固定的绘画模式。诗人是画家表现的重点,试图为读者呈现诗人的创作场景。无论是全景式的画面呈现还是固定的绘画模式,都展现出画家对于绘画既有模式的承继;但也应该看到,画家在画面细节呈现、画面对诗句的处理等方面的个人理解,诗歌在画家的手中通过画面转译从抽象变为可视的具象,并形成新的模式,《唐诗六言画谱》是对传统的再造。

    无论从商业还是艺术上,《唐诗五言画谱》《唐诗七言画谱》都得到了正面评价,名利的双重刺激使得刊刻者黄凤池希望能够延续辉煌。《唐诗六言画谱》在前两部画谱大受欢迎的基础上诞生,通过这部伪托唐人六言诗的画谱,能够看到刊刻者对前两部画谱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拓展。

    《唐诗六言画谱》的预设读者超越了“士”这一范围。前两部画谱在序和跋中都使用“士”来指称读者:“东西南北之士,交赏而共鉴之。”“士大夫披览者,将击节叹赏。”“好古之士,任意游衍,殆一举而三得乎?”《唐诗六言画谱》序中提及“四方鉴赏者,咸羡其功之宏而远矣”,期待读者范围从“士”扩大到“四方鉴赏者”。这一变化说明前两部画谱的影响扩大,受众不再局限于“士”。“士”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居四民之首,这一阶层具有文化修养,受过良好教育。随着前两部唐诗画谱大受欢迎,喜爱推崇者不再局限于“士”这一阶层,而是逐步扩大到整个社会。但凡对画谱有兴趣的,都成为黄凤池画谱的目标读者。

    针对扩大的目标读者群体,黄凤池总结五言、七言画谱的成功经验,并在六言画谱中加以实践,迎合目标读者群体的阅读期待,从而延续了此前的成功。一方面,图文对照的诗画关系迎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受到更广泛的喜爱。《唐诗画谱》选择的诗歌全都为绝句,这就使图画需要呈现的内容仅为4句诗,不要求画家对图画有很高的感悟力,只需呈现诗句内容即可,限定图画内容的同时也限定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尽管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都不同,但面对绝句诗,4句的诗歌内容并不算复杂,且大多为山水田园诗,读者想象感悟的空间不大,基本与画家对诗歌的感悟一致。对读者而言,阅读内容与其期待一致,得到的便不是启发性的阅读快感,而是自己的理解得到印证的成就感。五言、七言画谱首先面世,六言画谱在承续前两部画谱的诗画关系传统上,还进一步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唐诗六言画谱》伪作的六言诗诗句中基本都有着明确意象。比如“月”“树”“花”“鸟”,读者理解与诗句表达几乎不会出现偏差,“诗中有画”从抽象变为具象,画家追求具象的细节呈现。比如署名刘长卿的《对琴》前两句:“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画家在琴弦上画了一朵较琴而言大很多的梅花,正是希望读者能够发现这朵梅花。又见署名白乐天的《溪村》:“蒲短斜侵钓艇,溪回曲抱人家。隔树惟闻啼鸟,卷帘时见飞花。”图画呈现了诗中每一细节,包括钓艇下的短蒲、树上栖息的张着嘴仿佛歌唱的鸟儿以及庭外飞花,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从阅读顺序来看,《唐诗画谱》是先赏图后读文,六言画谱的画面结构和风格比较雷同;但正因为有了画面之后的诗歌,才为图画增添了可读性。当读者读罢诗歌重新仔细审视图画,这时就不是纯粹的审美体验了,而成为一种解密,读者在图画中寻觅诗句提及的内容,在细微处印证自己的预期,从而获得阅读快感。《唐诗画谱》的成功正是适应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图画细微之处的表现增加了画谱整体的可读性。

    另一方面,《唐诗画谱》是明代图文并茂的旅游绘本的拓展。《新镌海内奇观》《金陵图咏》《名山记》等明代旅游绘本的风行,使人们通过欣赏旅游绘本替代游览,这与自南朝宋宗炳所提倡的“卧游”传统息息相关。早期文人通过欣赏山水画进行精神游历,而明代旅游绘本则是职业画师的制作,“卧游”发生了世俗化的转向,普通民众也能用易得的旅游绘本仿效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这是旅游绘本风行的原因。《唐诗画谱》中的诗歌基本为山水田园诗,画家根据诗歌描绘山水园林,画家不仅追求呈现诗人眼中的山水,更是将诗人放入画中,希望呈现诗歌的整体创作环境。这一变化就是希望读者借此图画神游四方,身临诗人的创作环境。对于喜爱旅游绘本的读者,《唐诗画谱》诗、书、画的精妙配合更让他们难以拒绝。可以说,《唐诗画谱》使旅游绘本有了艺术化的提升,使读者享有更纯粹的艺术世界。

    ① 黄凤池:《唐诗画谱》,万历末年集雅斋刊刻。

    ② 相关研究参见綦维:《徽派版画〈唐诗画谱〉与〈诗馀画谱〉的优劣——以编选及流传为中心的考量》,《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韩胜:《明末〈唐诗画谱〉翻刻之盛及其文学意义》,《文艺评论》2012年第2期;安永欣:《晚明画谱综合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石张燕:《〈唐诗画谱〉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有关诗画关系的讨论在韩胜《明末〈唐诗画谱〉翻刻之盛及其文学意义》一文中有所提及,但其论述的重点在《唐诗画谱》使“诗中有画”理论变得直观,对诗画关系的论述不够深入。

    ③ 对六言诗的研究基本不采用《唐诗六言画谱》的内容,其大量伪作羼入已为学界共识。

    ④ 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148页。

    ⑤ 韩胜:《明末〈唐诗画谱〉翻刻之盛及其文学意义》,《文艺评论》2012年第2期。

    ⑥ 《唐诗画谱》,日本内阁文库藏,索书号:汉15880。

    ⑦ 王维著,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卷五,中华书局,1997。以下王维诗皆出此书,见第455、454、457、455、453、456页。

    ⑧ 皇甫冉两首诗见《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中华书局,1980,第2820、2815页。

    ⑨ 张继诗见《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二,第2725页;一作顾况《归山作》,载《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七,第2963页。

    ⑩ 刘长卿两首诗见《全唐诗》卷一百五十,第1556页。

    ⑪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五丙编《慈湖诗》,中华书局,1983,第321页。杨简六言绝句诗为:“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鹤林玉露》中记载此诗并无诗题。清代厉咢鸟撰《宋诗纪事》将此诗归为杨简《绝句》(《宋诗纪事》卷五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361页),此处以《绝句》命名。

    ⑫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第3643页。

    ⑬ 俞樟华、盖翠翠:《论古代六言诗》,《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⑭ 綦维:《徽派版画〈唐诗画谱〉与〈诗馀画谱〉的优劣——以编选及流传为中心的考量》,《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⑮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336页。

    ⑯ 俞樟华、盖翠杰: 《论古代六言诗》, 《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⑰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四甲编《诚斋退休》,第63页。

    ⑱ 查清华:《明人选唐的价值取向及其文化蕴涵》,《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⑲ 朱易安:《明人李杜比较研究浅说》,《李白学刊》1989年第1期。

    ⑳ 李晓愚:《从“澄怀观道”到“旅游指南”——“卧游”观念在晚明旅游绘本中的世俗化转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 图  1   《醉兴》《春景》《夏景》《秋景》

    图  2   《唐诗六言画谱》王建《田园乐》配图

    图  3   《唐诗六言画谱》韦元旦《雪梅》配图

    表  1   《唐诗六言画谱》收录确为前人所作六言诗

    前人所作六言诗诗题与作者 《唐诗六言画谱》记载诗题与作者
    《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王维 《幽居》王维
    《田园乐》(采菱渡头风急)王维 《田园乐》王建
    《田园乐》(酌酒会临泉水)王维 《三台》王建
    《田园乐》(萋萋春草秋绿)王维 《村居》王建
    《田园乐》(厌见千门万户)王维 《散怀》王摩诘
    《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王维 《春眠》王维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皇甫冉 《问居季司直》皇甫冉
    《小江怀灵一上人》皇甫冉 《小江怀灵山人》皇甫冉
    《归山》张继 《独坐》王勃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 《野望》杜牧之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 《感怀》刘长卿
    《绝句》杨简 《对琴》刘长卿
    下载: 导出CSV
图(3)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1
  • HTML全文浏览量:  15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1-11
  • 刊出日期:  2024-07-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