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tterns and Management of Ideological Ris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
摘要: 近年来,算法推荐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格局,算法推荐内容的低俗化以及逐利性导致大学生情感错位与信仰失落,不断削弱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同时,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交汇期,西方敌对势力不断调整意识形态的渗透策略,渗透方式从原本宣教式的强势灌输到弥散式的徐徐演进,表现为“学理化”渗透、“炒作式”渗透以及具象化渗透;渗透的内容从政治领域蔓延到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制度层面,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仍存在内容模糊、交叉不明等局限,亟需高校基于战略层面重视和落实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从理论阐释、价值引领、制度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全面审视,并在治理过程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从而做好意识形态治理这一项铸魂、固本工程,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pattern of ideological dissemin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vulgarization of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 content and the pursuit of profit have led to the dislo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s and the loss of faith and gradually weakened the leading power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our country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historical intersection, and the hostile western forces are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ir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infiltration. The infiltration mode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original strong indoctrination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o diffusion, which is manifested as "scientific" infiltration, "speculation" infiltration and concrete infiltration; and the infiltration content has spread from the political field to many other fields such as economy and culture.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ideological gover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has limitations such as vague content and unclear intersection, which requi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implement ideological governance on the strategic level and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rom three aspects: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value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practic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 and people's spirit, the unity of dominance and inclusiveness, and the un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o as to succeed in the project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casting the soul of ideological gover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gover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Keywords:
-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es /
- risk management /
- modal logic
-
作为文化交流、人才荟萃的战略要地,高校的意识形态治理是铸魂、固本工程,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①。这一重要论断既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意识形态治理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境界,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局势的科学判断;同时也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必然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如疫情防控战中的舆论风险、西方国家运用算法技术构建的“指数陷阱”、普世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等。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交汇期,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理解和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现实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大多从学理层面、具体操作层面展开了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研究,而对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呈现何种样态以及治理举措鲜少涉及。本文从新的历史方位尝试进一步解释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治理维度以及逻辑遵循进行描述与分析,以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和更系统的实践方略回答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之问。
一.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探索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②而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从概念上阐释,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是指治理主体通过协调、整合各种意识形态资源,对侵蚀、破坏和诋毁我国国家形象、主流价值观念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敌对势力展开攻击,从而维护我国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一种动态行为过程。由于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处于一种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中,因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也处于“生成”状态之中,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样态。
一 技术风险:算法推荐的技术异化
对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新一代大学生而言,虚拟化生存已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作为新的信息技术,算法推荐随着高校主体虚拟化生存程度的加深而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算法技术与主体的认知交织叠加,既重构了主体的意义世界,也重构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场域。“面对这个社会的极权主义特征,技术‘中立性’的传统概念不再能够得以维持。”③算法推荐技术在给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带来技术红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媒介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造成巨大冲击。算法技术的异化给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带来全新的风险挑战。
首先,算法推荐的内容低俗化,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权变弱。工具理性是算法推荐的主要特点,信息时代它以追逐“流量为王”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用户的点击率、阅读量和浏览量,并抓住了用户“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④的特点。这助推了算法推荐推送大量低俗、娱乐、碎片化的内容,而蕴含理论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却受到算法的挤压和“冷落”。长此以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被算法推荐肤浅的、低俗的、碎微的片段化信息包围,导致大学生整日沉迷在“奶头乐”的文化中来获得精神上短暂的快感,继而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权、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性被削弱,让大学生陷入价值观冲击、情感错位和信仰失落的危机之中。
其次,算法推荐的逐利性,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减弱。商业资本的本性是以逐利为目的,信息爆炸时代商业资本借助技术获取信息流动,左右着算法推荐,在利润竞争的驱使下,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抓取最大流量为终极目标,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利益诉求的挑战下失去凝心聚力功能。算法推荐在商业资本的过度侵袭下,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同富裕、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等热点议题较少涉及。此外,算法推荐的资本逐利性会使网络暴力和网络民粹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并逐渐蔓延开来,其负向性影响加大了凝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塑期的大学生价值共识的难度。
二 渗透风险: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态势
“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⑤目前,我国离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越来越近,国内外敌对势力趁机在高校发动舆论攻势,企图煽动高校师生质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权威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除了渗透主体的多元化和渗透对象的集中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态势更集中于渗透的方式与内容。
首先,渗透的方式多元化。如今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满意程度的不断提高,西方敌对势力更新了渗透方式,由原本宣教式的强势灌输改为弥散式的徐徐渐进。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学术包装,进行“学理化”渗透。利用这种渗透方式是妄图争夺高校学术的话语权,从而达到对社会现象解释权的把控。例如,利用国际学术的话语权或者论文发表、基金支持、会议邀请等形式,诱导个别国内学者形成对“西方理论”的高度认可与盲目崇拜,从而扩大西方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宣传。近年来,个别国内学者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或者热衷于运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治理,便是这种渗透的反映。二是通过结合热点,设置议题进行“炒作式”渗透。利用这种渗透方式是企图争夺高校舆论引导权来占领道德制高点,从而用挑拨性话语将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政治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方意识形态在议程设置上将疫情政治化,通过编织“话语陷阱”,抛出所谓的“隐瞒疫情论”“侵害人权论”等,其意图在于拔高“西方文明”,贬低中国治理。三是通过文化产品、价值符号进行具象化渗透。这种渗透方式极具迷惑性,并且泛在式、弥漫式地渗透于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其运作模式是通过大量文化产品堆砌起来的“文化景观”,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再利用文化产品中一些辨别性强的价值符号给予受众强烈的心理印象,从而实现符号背后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如电影、游戏等。这种渗透方式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变得更为隐蔽,其与高校师生日常生活频繁接轨,更容易混淆高校师生的认知,达到其渗透与同化的目的。
其次,渗透的内容多样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先前围绕政治领域集中展开攻势,大肆渲染西方的民主、人权,甚至宣扬其制度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终极,但这些话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方治理水平低下的现实而越来越失去受众市场。因此,西方政府伺机进行调整,将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渗透进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元化的内容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渗透来制造思想混乱。在经济领域,西方利用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地方债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危机,攻击我国经济体制将会很快“崩溃”,“中国经济崩溃论”悄然兴起。在文化领域,西方借助其文化产品输出,以娱乐性、知识性内容向我国青年传递其文化和价值观,宣传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和救世主”,为西方文化产品的输出扫清障碍。社会生活领域也成了西方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近年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在我国不断蔓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很大程度上都与西方国家在我国大肆推销和传播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三 制度风险: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制度缺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一项根本制度。制度体系的构建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需要根据时代背景与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然而,新的历史时期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制度体系的更高期待以及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旧的制度体系存在内容模糊、交叉不明、操作性低等问题,给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虽然以制度化的形式回应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由谁负责、负责什么、怎么负责及事后追责等基础性问题,但在真正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在责任意识层面,高校不同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由于职业、专业等因素,有的认为高校的重点工作是教研,意识形态工作“抓不抓都不重要”,有的认为这一工作是学校党委或者宣传部门的事情,有的认为这一工作很“务虚”,只是用来应对上级任务的等等,仍未能形成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认识与战略性把握,未能从“事关党的命运前途,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必然导致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难落实、虚落实。二是在实践层面,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存在责任清单不清晰、责任分工不明确、督查考核不扎实、追究力度不彻底等问题。例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管理阶层应承担何种意识形态工作?一项意识形态工作中仍存在“第一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的模糊划分等,使得工作过程中出现责任“窄化”与“泛化”并存、“多龙治水”与“缺位”“失声”共在等恶劣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削弱了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管控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制度虽然从具体运行的层面回答了在意识形态风险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的实践操作问题,但在具体的构建层面对于风险防控的具体环节以及实际操作部分高校仍存在认识不清、落实不到位等现象,使得防控体系的构建以及力度仍略显不足。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它以信息、符号等方式存在,对其预测与防范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样本,进行信息汇总、数据挖掘、动态分析,达到对其发生根源、流动过程和未来趋势的科学把握与预测,进而实现有效管控。然而,近年来高校频繁爆发非正面性的舆情,如“洁洁良”事件、上海女教师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事件以及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舆论的宣传等,这些舆论的酝酿、聚集、爆发与后续的沉渣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健全。
二.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多维审视
面对算法推荐的技术异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态势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不健全因素的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需要从理论阐释、价值引领、制度构建三方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展开全面审视。
一 理论之维: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⑥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灵魂,决定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性质与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高校不断抵制、化解他国意识形态渗透与入侵的最强大的理论武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目的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好意识形态之舵,引导高校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筑牢思想堡垒。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话语不断冲击,新技术快速发展,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同时,我国正处在强国建设的加速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发展由“大”向“强”的转变期,高校面临着如何回应时代矛盾和挑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解释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等一系列问题。高校需通过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来回答这些问题,才可以真正“站得住脚跟”,牢牢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一是及时更新内容,保持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它不是凝固不变的既存态,而是与时俱进的生存态”⑦。要使理论内容紧跟时代变化,反映时事热点,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最新的时事热点进行解读,使人们将热点事件的关注热情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认同。例如,针对最新的疫情防卫战,高校应基于人民立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疫情期间所发生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与阐释,在解决人们思想困扰的同时进行思想价值引导,强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认同。二是转变表达方式,增强理论的亲和力。算法推荐技术改变了高校师生接受信息的模式与方式,使其更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与形象化、个性化表达,对传统连篇累牍、形式单一、晦涩难懂的理论有排斥心理。因此,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必须转变表达方式。要善于利用丰富的理论载体,注重具象表达。既可以采用文本、音乐等传统载体,又要适当利用动图、短视频等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抽象晦涩的理论内容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借助具象化的象征符号,对人们的感性直觉进行激发和诱导,在符号与意识的互动中将理论内容渗透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无形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实现从“姓马”到“信马”的内化与认同。三是关切日常生活,实现价值传导。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共通、息息相关。其折射出不同个体的日常生活轨迹,同时蕴含着个体对社会、对人生不同的观察与理解。因此,理论的内容表达应与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将抽象的观念融入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信息之中,将理性的语言风格转变为生活化的口语表达方式,使得理论具有穿透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传导。
二 价值之维:以高校主流价值观引领算法推荐
“在现代技术社会中,技术与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神话与宗教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成为一种一切社会现象都赖以合法化的基础。”⑧因此,技术本身是带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并且这种“技术统治的意识与一切以往的意识形态相比,更少意识形态的特征”⑨,它在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与价值的中立性的背后,实则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是信息技术社会论证与维护统治合法性最有效的形式。同时,“技术进步表现为积极力量,但它并不总是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风险问题紧密相关”⑩。风险属性是现代技术的内在属性,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受制于使用主体的自由意志,必然会导致某种局限性问题的存在。“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一个意识形态偏向”⑪,作为一种现代信息社会的工具存在,算法推荐的技术本质及其传播特征不可避免带有意识形态属性。一方面,算法推荐的内容选择和精准推送夹杂着技术设计者的价值取向,带有意识形态偏向;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本身容易被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操纵,在推送信息内容上容易受“他者”支配,传播有利于某一权力以及资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内容。
“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⑫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接受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和引领新技术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趋势。“意识形态之争,就是价值观念之争。”⑬高校主流价值规定了高校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价值体系和价值目标,是引领算法推荐技术的“风向标”,是抵御高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火墙”。以高校主流价值观引领算法推荐,就是在高校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算法权力,使其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研判、传播和宣传提供数据支撑、精准信息以及实时评价,从而不断放大算法推荐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面效应。为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做到:一是以主流价值观引领高校开发以及运用算法推荐技术的整个过程,增加主流价值观权值在算法优先级中的比重;二是以主流价值观把关算法推荐的信息分发,既要发挥算法审核的技术优势,又要利用人工审核纠正信息传播的价值偏差,从而净化算法推荐的内容生态;三是要善于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传播升级。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算法推荐平台来实现自身优质内容与算法推荐优势的有机结合,提高高校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整合信息资源来构建自身的算法平台,如积极开展官方政务微博进行舆论引导,构建权威的公众号平台以推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报道,打造短视频账号并利用音乐短视频进行榜样人物事迹的宣传等,从而在技术、符号与意识的互动中将主流价值观渗透于高校师生的脑海之中,强化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 制度之维: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支撑点
制度是风险治理的外在保障,缺乏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将难以系统化、常态化。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在信息技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存在巨大隐患,因而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来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将制度优势化为治理效能。
首先,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制度体系建设。“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应从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示范作用,贯彻落实“三会一课”等学习制度。同时,探索创新用好微党课、学习强国APP等新的学习载体,以新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效果入脑入心。在学习内容方面,除了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是必修课外,应注重把广大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焦点以及学生高度聚焦的世情、国情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融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解释现实,以内容之新解学生之惑,从而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其次,构建高效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制度。定期进行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判断,对有关意识形态的热点舆论、社会敏感事件与突发性事件,要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的跟踪与调查,开展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评估制度。采用云计算等技术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从而形成一系列可供参考的评估视图,并基于数据的真实性和理论的科学性,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标准。三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应急处置制度。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应急预案的建设与管理,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方式的预案演练;同时完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善后和恢复工作,避免舆论危机死灰复燃或衍生出次生风险。由此真正做到,不断“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⑮。
最后,落实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度构建固然重要,但制度的生命与意义在于执行与落实。“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⑯制度的执行力直接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效能。高校一方面应当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制度意识,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⑰的风气;另一方面需要构建明确清晰的意识形态责任清单和分工体系,将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内容清晰化、责任标准明确化、责任流程公开化、责任分工精细化,做到责任工作具体化、责任监督规范化、责任制度长效化、责任追究硬落实,从而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具体个人层面,实现从决策认识到具体落实、从软约束到硬要求的转变,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三.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逻辑遵循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事关国家发展的千秋大业,也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坚持三个统一原则,通过整合资源、多元协调、优化治理结构,切实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一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⑱,党性原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其核心要求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⑲,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人民性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将党的主张与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正确导向与民情民意相结合。一方面,要强化问题意识。高校的独特性在于,它在生产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费舆论,它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也在消费文化,这意味着它总是处在舆论交锋的最前沿。同时,“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⑳。高校意识形态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与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共通、息息相关,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敌对势力的价值观念入侵往往便是结合最新时事或高校师生的实际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设置议题、制造舆论,企图混淆高校师生的共有认知与集体记忆,实现意识形态观念的输出与文化价值上的同化,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观的渗透皆是如此。因此,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归民众的生活本相,及时发现问题、回应问题,自觉宣传并解读党的最新政策主张,使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善用群众话语。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对话语的表达和运用的过程也是不断强化对某一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高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话语场域,其话语生产的自由化、话语传播的碎片化、话语风格的娱乐性、话语形式的生活化、话语受众的模糊化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力结构。因此,在进行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过程中,高校应自觉对党的最新政策进行认真分析与详尽解读,明确其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并以高校师生所能理解与接收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使得党的理论政策具有穿透力、感染力,实现既坚持了党性的“根”又抓住了人民性的“魂”。
二 坚持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
作为意识形态斗争与各种社会思潮争奇斗艳的前沿阵地,高校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促进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创新,同时也使得各类异质意识形态蜂拥而至,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的文化样态竞相涌现,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域外的价值观念交织交锋,呈现出“万众发声”“众声喧哗”的图景。在纷繁复杂的图景中,各类异质意识形态、多元社会思潮以及价值观念趁机不断输出自身的价值理念与政治主张,导致高校意识形态的斗争与冲突频繁不断,意识形态风险不断滋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决定的,它既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高校得以抵制异质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根本保障。“引领的本质在于整合超越,而不是全盘否定和一味批判。”㉒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流碰撞会作为高校的常显生态长期存在,应科学看待并正确处理高校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坚持主导,兼具包容。要看到每一种价值观念都折射出不同个体的生活体验,蕴含着其对社会、对人生不同的观察与理解,并非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激烈的斗争关系。不同价值观念之间也绝非简单的排斥、斗争,而是在当前开放、自由的高校中彼此参考、相互借鉴,并在相互比较中显现自身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高校多样化的价值观念。要深入研究高校各类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特点、演进规律和性质功能,了解其所反映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点,从而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集点,使其为抵御价值渗透、凝聚正确价值共识发力。此外,在积极引导价值观念的有益部分的同时,要坚持抵制错误的、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渗透的价值观念,遏制错误社会思潮的蔓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三 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坚持传承性,即对以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经验进行继承和发展,这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的水之源、木之本。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㉓,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尽管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不应只注重形式的变化而忽视优秀传统。要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导向;同时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文化来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大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这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固本”。所谓创新性,即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应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改革创新,这是提高工作实效性、化解新时期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网络化、信息化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算法推荐技术的出现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㉔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工作,高度融合意味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在理念上、方法上、形式上创新。所谓理念创新,就是要根据时代特征,突破传统惯性思维,在守好主阵地的同时主动、积极占领新阵地。所谓方法创新,就是既要善于运用最新学术成果又要积极利用最新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所谓形式创新,就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空洞的说教和机械的管理方式,采取贴近师生的形式,从而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积极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此外,传承与创新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是守正创新、固本开源的关系。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就是要在坚持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基本原则、继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改革创新,使治理工作更具时代性。
①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第46页。
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第268页。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7页。
④ 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刘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10,第8页。
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第18页。
⑥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版。
⑦ 黄明理:《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第41页。
⑧ 曹前有:《技术:人的内在本质的外在展现——兼答技术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4期。
⑨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宦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第69页。
⑩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第139页。
⑪ 李曦珍:《理解麦克卢汉:当代西方媒介技术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第306页。
⑫ 尼尔·博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2页。
⑬ 余思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年第4期。
⑭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33页。
⑮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82页。
⑯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81页。
⑰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日,第1版。
⑱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7页。
⑲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5页。
⑳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25页。
㉑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
㉒ 毕红梅、李婉玉:《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征及引领路径——基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视角》,《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㉓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㉔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
期刊类型引用(6)
1. 李博瑞,蒋晓俊.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囿与优化路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03): 53-58 . 百度学术
2. 邹欢艳. 高校网络舆情中意识形态问题的鉴别与引导.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03): 73-78 . 百度学术
3. 胡沈明. 揭蔽西方偏见,制止媒介暴力. 传媒论坛. 2023(12): 3 . 百度学术
4. 李思雨. 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困境观照与突围策略探究. 新闻研究导刊. 2023(16): 185-187 . 百度学术
5. 王永凤,杨忠林.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价值意蕴、时代挑战和创新图式.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5): 90-97 . 百度学术
6. 钱周伟. 算法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高教学刊. 2023(35): 18-2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0
- HTML全文浏览量: 233
- PDF下载量: 68
- 被引次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