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urrent Situation,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Student Exchange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
摘要: 粤港澳三地高校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家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来推动三地相互招生、联合培养、师生交流、文化交流、实习交流和创新创业交流,增进三地高校学生的相互理解、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从粤港澳高校学生交流的现状进行分析,厘清高校学生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提出完善粤港澳高校学生交流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促进学生“双向交流”、丰富学生交流体系和加强高校学生文化认同等针对性对策。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nd of the education and talent highland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 state and the governments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have introduc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plans aiming at promoting mutual enrollments, joint trainings, teacher-student exchanges, cultural exchanges, internship exchanges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so as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three are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exchange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s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 exchange are clarifi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xchange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promoting the "two-way exchange" of students, enriching the student exchange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proposed.
-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学生交流是大湾区高校资源相互流通的主要方式。在宏观层面,大湾区学生交流对于推动大湾区高校合作发展、助推大湾区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大湾区学生交流是高等教育个体和组织相互渗透与融入的过程,通过共享历史与经验,相互获得对方的记忆、情感、态度,最终整合为一个命运共同体。①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主要包括相互招生、联合培养、访学、实习、文化考察、创业就业等形式。从时间维度可以分为长期交流和短期交流。长期交流一般是指高校之间开展的相互招生、联合培养,持续几年时间;短期交流包括交流项目、短期访学、暑期学校、短期科研实习和文化交流等,持续时间一般从几天到一学年不等。
一.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现状
为加强广东、香港和澳门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上至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至粤港澳三地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诸多计划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的教育交流。自2013年起,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正式启动“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项目计划每年支持一万名香港高校的师生到内地开展交流合作活动,简称“万人计划项目”;自2017年起,澳门的5所大专院校也纳入该项目的资助范畴;2019年,该项目正式更名为“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致力于推动香港、澳门高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前往内地参与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合作。在2020年“万人计划”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有12所高校参与②,澳门特别行政区有5所高校参与。③
2004年和2019年,教育部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和《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及学位的备忘录》,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就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达成共识。在《规划纲要》思想的指导下,2019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高等教育局在珠海签订《粤港资历框架合作意向书》和《粤澳教育培训及人才交流合作意向书》,内容包括探索建立大湾区学分互认机制、推动大湾区人才交流等,以期为粤港澳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学历互认带来便利,持续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一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相互招生情况
近年来,香港和澳门在内地的招生人数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其在广东省的招生人数占据了在内地招生人数的主要部分。2016年,在内地就读本科课程的香港学生约有1.3万人,其中在广东省就读的约8 000人。从2016年至2019年,澳门高等院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分别为6 178人、7 450人、8 276人、9 227人,其中在广东省招生人数分别为3 319人、4 063人、4 470人、4 706人。澳门高等教育局公布的2020年度内地高校研究生课程考试(澳门区)录取名单显示,内地43所高校在澳门地区一共录取了199人(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研究生168人),其中广东省8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一共录取64人(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53人)。④
相较港澳学生在内地就读情况而言,广东高校和内地其他地区高校的学生到香港和澳门学习和交流的人数更多,并保持着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16年至2019年,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赴香港学习的内地学生人数分别为12 030人、12 908人、12 322人、12 899人;在澳门高校注册的内地学生人数分别为13 949人、15 171人、16 919人、18 904人。⑤港澳地区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声望、国际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氛围一直是吸引大量内地学生前往交流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培养情况
为了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科研平台资源、政府帮扶政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视角,满足大湾区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粤港澳三地高校开展了一系列联合培养项目。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分别开展了“1+1+1”双硕士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本科生“2+2”联合培养项目;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展了“环球中国研究”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硕士项目。除此之外,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开展了“4+1”本硕连读项目,深圳大学与澳门城市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合作开展了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华南农业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已经签署了“1+2+1”本科双学位协议并计划2021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
粤港澳三地高校联合培养项目暗含了充分发挥和利用三地高校自身优势、社会资源、特色学科和王牌专业等目标指向,根据三地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自主、灵活地设计、开展一系列具有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活动,为提高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因土地面积过小而带来的高校物质性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专注优势学科而凸显出学科门类单薄,以及港澳地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薄弱等问题。只有增进港澳高等学校师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实现人心相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才是港澳高等学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心理基础和重要前提。⑥同时,联合培养也有利于借助港澳特区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的教学氛围提高广东省高校的学术科研水平和国内国际声望。
三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师生交流情况
“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是粤港澳师生交流的主要项目和路径。自2013年开始,“万人计划”已累计获批项目超过3 000个,吸纳内地及港澳师生人数逾8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内地和港澳高校师生的深入交流。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该项目重点资助香港12所院校、澳门5所院校和广东10所高校(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韶关学院等)。其中,韶关学院在2017年获批项目6项,接待港澳师生约230人次,主要为邀请港澳特区高校师生到粤北及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服务学习和学术探究等活动。中山大学在2019年获批项目达20项(如表 1所示),涉及专业包括地质学、医学、海洋学、数学、会计学、公共管理学、外国语等,受资助学生共631人,均为短期交流项目。同年,华南农业大学获批项目11项,主要涉及海洋学院、农学院、外国语学院、兽医学院和资源环境学院等,均为短期项目。“万人计划”项目为粤港澳高校学生学术交流、文化交流、情感交流构建了良性的纽带和平台,是大湾区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合作和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有效促进了大湾区高校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和交流。
表 1 中山大学2019年“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项目名单合作院校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交流时间/天 中山大学 第十一届粤港澳医学生暑假联合夏令营 短期项目 15 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三峡、神农架地区
地质地貌与人文环境科学考察项目短期项目 14 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与资源考察项目 短期项目 6 中山大学 第六届粤港澳台海洋科学优秀学生夏令营 短期项目 9 中山大学 第六届护理专业学生暑期联合夏令营 短期项目 21 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交流项目 短期项目 28 中山大学、香港大学 第七届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模式
交流与体验项目短期项目 5 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穗港辅助生殖及胚胎学临床及科研训练营 短期项目 5/47 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数学专业本科生学术交流活动(一期) 短期项目 3 中山大学 粤港澳外语与翻译专业研究生交流周 短期项目 4 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及交流项目 短期项目 29/15 中山大学、香港岭南大学 第二十三届董事会杯学生交流活动 短期项目 3 中山大学 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交流合作营 短期项目 7 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视光学本科生眼科临床实习交流项目 短期项目 7 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交流计划 短期项目 3 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药学专业研究生联合学术竞赛 短期项目 4 中山大学、香港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研究项目 短期项目 5 大湾区高校的师生交流还体现在暑期活动,与美国兴起的夏季课程(Summer School)相似,表现为“以学为主”的暑期游学方式。在粤港澳高校中,2016年,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举办了“粤港澳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训营”;2017年,暨南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了“广州暑期学校项目”;2017年,中山大学举办了“粤港澳高校联盟医学生暑假联合夏令营”;2018年,暨南大学举办了“中国文化之旅夏令营暨优秀港澳台侨学生领袖研习营”;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国际暑期学校;2020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暑期学院(学分项目)等。
在粤港高校中,2016年, 暨南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社会经济不平等”暑期学校项目;2019年,广东工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了“本科学生境外(香港)高校交流活动”等。在粤澳高校中,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举办了“澳科大中药学院学生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暑期实习交流项目”等。在港澳特区的高校中,2019年,香港理工大学和澳门大学开展了暑期交流访问项目;澳门大学和香港大学举办了“人文艺术与创意传播主题访学项目”等。
粤港澳地区高校暑期活动除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学术交流,还有文化交流。粤港澳三地高校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高校学生从社会服务和文化体验的视角,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识,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深化粤港澳高校之间的合作与长期交流。其中,中山大学主办的“岭南文化行”学术夏令营活动,已成为粤港澳地区高校学生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通过讲座、实地考察与体验等形式,促进粤港澳大学生体验包括港澳文化在内的岭南文化,积极、客观地传承和推广岭南文化的优秀内涵。
四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实习交流情况
为了鼓励港澳学生在暑假期间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实习,加深对内地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了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通过实习平台开拓视野,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广东省政府分别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澳门青年实习计划”。近几年提供的实习岗位涉及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终端、软件开发、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领域,实习以无偿方式在内地企业或机构内进行,有关实习指导或训练方式则是由实习单位安排。自2015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提供了超过1 000个实习岗位,两个实习项目在粤港澳三地均获得了正面的评价。
2018年至今,横琴新区管委会联合澳门高校已开展三届“琴澳同心·筑梦飞翔”澳门大学生暑期横琴实习计划,力图为澳门大学生提供在横琴实习就业的机会,通过组织实习学生广泛开展名企考察、座谈交流、职业发展主题对话等各类活动,推动学生与企业及青年组织的沟通互动,同时加强两地高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2020年7月,港澳青年学生南沙“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启动,首批120名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等境外高校,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内地高校的港澳青年学生正式进驻南沙,分别前往商务局、明珠湾管理局、国际仲裁中心等政府部门、法定机构、金融机构、大型央企、港资企业、IAB企业等开展为期六周的实习。
五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交流情况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后,中国高校逐渐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湾区高校也不例外。注重高等教育,鼓励创新创业,培养更大数量、更好质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就成为提升大湾区经济活力并使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⑦2016年,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该联盟主要依靠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借助香港高等教育优势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工业优势,为粤港澳高校学生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学习课程、实习、企业辅导和各种形式的融资等。同时,该联盟进一步整合粤港澳三地高校的国际资源等优势,共同探讨并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建设。
2018年,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发布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1234N”计划,联合香港、澳门、深圳、东莞、中山等大湾区城市的青年就业创业机构、社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联盟。该联盟将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七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品牌服务。打造“青创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事平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广州交流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营,开展“青创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工作站,开展“青创榜”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榜样选拔。到2020年8月,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等20家单位主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单位承办的“青创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已举办七届,有力地推动了港澳台创业青年与广州及外地创业青年之间增进互信、分享交流、跨界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有关创新创业交流的联盟和比赛,为粤港澳三地青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和专业的辅导,能够促进三地青年融合交流,引导更多港澳青年深入了解像广州、深圳等具有较好产业技术储备、人才教育资源、历史文化积累、国际交流基础、创新创业环境的重点城市,同时也将为粤港澳地区的新技术交流、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困境
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在相互招生、联合培养、文化考察、创新创业、实习就业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粤港澳三地高校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提升了港澳学生对内地文化、历史、人文地理和政治体制的了解,逐渐形成了与内地发展休戚与共的心态。但长期以来,由于“一国两制”体制机制,以及港澳与内地高校学生在价值观和学习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的影响,粤港澳三地高校学生的教育交流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专项政策和法律保障不足
香港和澳门地区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殖民统治, 且两地回归祖国后依然实行与内地差异较大而与西方国家相近的治理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实际上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思维习惯、学术语言、价值追求、发展范式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内地高等教育的较大差异。⑧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责任与行政不清导致的政策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国家层面,有“内地与港澳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或“万人计划”;在省级层面,广东省港澳办有粤港澳青年实习计划;在民间,有一些创业就业竞赛等活动。但广东省内尚未出台专门的粤港澳高校学生交流计划,为资助、支持三地高校师生的广泛交流提供政策支持。具体而言,可以出台有助于学生交流的市域大湾区教育合作方案,提升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国际水平。目前相关立法、政策、计划的缺失,使得三地高校学生的交流呈现简单化的特点,较难取得深层次的进展,这也从客观上对建立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的相关政策、计划,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提出了要求。若协调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各城市之间的优质人才及学生自由流动、学历学分互认等教育资源的跨市对接将难以通畅,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力量整合以及构建高等教育枢纽都会产生一定的阻碍。⑨
二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表现出单向流动性
根据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统计结果,粤港澳大湾区中仅有香港特区的五所大学排在世界前100名内。香港特区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较高,不管是高校的学术水平还是科研实力,在粤港澳地区均遥遥领先。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优势位置使香港特区的高校能与全球范围内更加知名的高校进行交流,其学生在交流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相对于广东高校而言,港澳地区高校与海外联系紧密,国际化程度更高。因此港澳高校可能更倾向于与欧美一流大学合作, 而与广东高校的合作则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性学术交流活动。⑩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香港特区高校的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与世界知名大学进行交流合作。与此同时,香港高校也成为粤澳高校学生的热门选择。广东省的学生赴香港高校求学人数远超出香港学生来粤高校的学习人数,学生交流存在着学生输入和输出不对称的状况,表现出一定的单向流动性。
三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互动模式远在“大湾区”概念提出前就已推动多年,但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过程却缺乏深度与广度⑪,尤其体现在高校学生交流方面。从广度来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中广东省高校的参与面不够广。例如,“万人计划”涉及的广东省高校仅有10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汕头大学、韶关学院、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而大湾区广东省内的9个城市中共有150多所高校。因此,需要启动广东省各市的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计划,推动更多高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学生交流。从深度来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基本以短期项目为主,即为期10天左右的夏令营、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例如2019年,中山大学“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中的20个获批项目,为期15天的项目多达13个。短期交流导致无法产生深入的学术共鸣或理念磨合。同时,“n+n”联授及互授学位等联合培养项目较少,进一步凸显出粤港澳高校学生交流深度不够的现状。
四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文化交流停留在表层
粤港澳三地的学生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习惯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从小就有着不一样的成长过程,接受着不一样的教育,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三地文化认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香港不少中小学生仍缺乏对内地文化、历史、人文、地理和政治体制的深入了解,对急速变化的祖国内地依然知之不多,很难形成与内地休戚与共的心态。⑫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建构民族认同,对于团结具有不同政治倾向和不同思想信仰的港澳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增强国家意识。⑬目前,粤港澳三地高校学生文化交流形式单一,仅限于短期的夏令营、讲座和参观活动,如此前所述的中山大学品牌项目“岭南文化行”学术夏令营活动。但此类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数量以及涉及的高校较少,形式缺乏创新,关于文化的深层次交流讨论和持续动力略显不足。
三.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对策
为促进大湾区高校学生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大湾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进港澳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纾解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制度和法律体系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的制度建设,首先应在粤港澳三地政府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办公室,主要负责统筹、组织和管理高校学生交流相关政策、规划、法律体系、交流计划的制定和实行,以及学生交流过程中一系列相关程序运作和质量保障工作。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条例和实施办法》,该条例内容涉及三地高校学生交流程序、管理、财务和质量保障等。其次,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高校和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出台有关的法律条文,进一步以法律规范学生交流的相关程序和管理,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法律保护,建立有利于三地学生交流的体制机制,形成积极高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也可以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经验,通过大批联系机制建设致力于高等教育内外部的整合。⑭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联合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每年资助一万名粤港澳师生参与交流讨论、国情文化考察、实训实习、创业就业等项目,加强粤港澳师生相互交流、相互了解,逐渐形成共同的国家观、历史观、义务观和发展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该计划时,需要考虑粤港澳三地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度干预,同时要提升广东省高校的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其对港澳高校学生的吸引力。
二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双向交流”
在大湾区高校中,港澳高校的国际化和交流合作水平已走在了前列,但与广东省高校的交流仍表现出一定的单向流动性。为促进粤港澳三地高校学生交流由“单向流动”发展为“双向流动”,广东省政府和相关高校可以从政策吸引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两方面着手。就政策吸引而言,广东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在学习交流、生活保障、就业引导、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香港和澳门高校学生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广东省高校以及就业环境对香港和澳门地区高校学生的吸引力。同时,给予港澳特区教师交通、医疗保险,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帮助,以教师的交流促进学生的交流。就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言,广东省内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中重点学科建设集中分布于广州和深圳两地,而其他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所以从面来说,广东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其他城市的高等教育建设,按照“高起点、有特色、国际化、创新型”建设思路,加大财政投入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新建一批高等院校,建立与本地区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功能定位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⑮,从而全面提升广东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从点来说,广东省政府应从提高学科基础、科研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广州和深圳的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实行“精准优化、精准提升”,尤其要提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其高水平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竞争力和创新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地区学生“双向流动”。
三 丰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首先要着力于合作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⑯,三地高校学生交流需要丰富的交流体系,进而提高学生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三地高校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相互招生、“n+n”联授及互授学位、短期交流、学历学位与技能证书互认、师生交流互动等形式,创新高校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扩大学生交流的数量和提升交流的质量。其次,三地高校可以通过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机构和品牌交流活动,如联合举办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粤港澳高校学生交流论坛,创办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杂志,成立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联盟和大湾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联谊中心等。通过一系列持续性的品牌活动,提升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的影响力和质量。最后,在实习、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粤港澳三地可以成立相关的咨询中心,在实习推荐、志愿活动审批、创业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就创新创业而言,香港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产业为主,澳门以旅游业、博彩业和服务业为主。但港澳特区均受到政策、经济投入、地区面积等因素影响,创新创业有关项目和基地都较少;珠三角九市在“双创”政策引领下,尤其是深圳和广州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创新创业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基于此,珠三角九市可以利用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吸引港澳高校学生进行交流。
四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彼此的文化认同
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港澳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对实行“一国两制”基本制度的制度认同、身份认同,共同建构起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感。⑰大湾区高校学生文化交流要拓宽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使港澳青年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及岭南文化。三地高校可以通过在学生中持续开展岭南传统文化及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粤剧艺术、粤港澳三地民间风俗和职工文化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深度体验文化、情感碰撞和交流创造舞台。同时,粤港澳三地高校可以结合地方政府和一些非官方高校学生交流机构,组织和举办一系列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具体到高校课程层面而言,高校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开发大湾区历史、地理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大湾区文化的理解与认同。⑱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主导下,大湾区高校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交流后,有关部门要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现代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对三地高校学生文化交流的过程、成果和收获进行跟踪报道,从而加大文化交流活动影响的传播力度,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对港澳青年的吸引力,增强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培育,明确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角色作用与定位。
① 许长青、卢晓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理念、现实与制度同构》,《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② 主要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公开大学、树仁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
③ 主要包括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旅游学院。
④ 参见高等教育局官网https://www.dses.gov.mo/queryinfo/lib/p1。
⑤ 参见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官网https://cdcf.ugc.edu.hk/cdcf/searchStatSiteReport.action。
⑥ 蒋凯、王涛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国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分析》,《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
⑦ 赵伦芬、谢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分析》,《智库时代》2019年第13期。
⑧ 王志强、张海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未来关切》,《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4月14日,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98.g4.20210414.0934.008.html,访问日期:2021年1月20日。
⑨ 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枢纽建设:基础、困境与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
⑩ 许长青、卢晓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理念、现实与制度同构》,《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⑪ 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动力、原则及目标》,《高教探索》2021年第2期。
⑫ 卓泽林: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价值与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⑬ 王潇斌、骆文伟:《文化认同: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⑭ 卓泽林:《美国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整合动因及路径》,《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2期。
⑮ 王志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高等教育示范区内涵、定位、困境与实现路径》,《高教探索》2019年第8期。
⑯ 卢晓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5期。
⑰ 王新风:《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研究——聚焦博洛尼亚进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109页。
⑱ 李臣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开放与合作》,《现代教育论丛》2019年第1期。
-
表 1 中山大学2019年“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项目名单
合作院校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交流时间/天 中山大学 第十一届粤港澳医学生暑假联合夏令营 短期项目 15 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三峡、神农架地区
地质地貌与人文环境科学考察项目短期项目 14 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与资源考察项目 短期项目 6 中山大学 第六届粤港澳台海洋科学优秀学生夏令营 短期项目 9 中山大学 第六届护理专业学生暑期联合夏令营 短期项目 21 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交流项目 短期项目 28 中山大学、香港大学 第七届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模式
交流与体验项目短期项目 5 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穗港辅助生殖及胚胎学临床及科研训练营 短期项目 5/47 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数学专业本科生学术交流活动(一期) 短期项目 3 中山大学 粤港澳外语与翻译专业研究生交流周 短期项目 4 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及交流项目 短期项目 29/15 中山大学、香港岭南大学 第二十三届董事会杯学生交流活动 短期项目 3 中山大学 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交流合作营 短期项目 7 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视光学本科生眼科临床实习交流项目 短期项目 7 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交流计划 短期项目 3 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药学专业研究生联合学术竞赛 短期项目 4 中山大学、香港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研究项目 短期项目 5 -
期刊类型引用(6)
1. 钱映璇,何艺珊. “人文湾区建设”统战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交流路径新探索——以组织途径为例. 公关世界. 2025(05): 172-174 . 百度学术
2. 李璇. 共生视域下区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向. 江淮论坛. 2023(02): 161-166 . 百度学术
3. 卢颖玉. 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04): 58-63 . 百度学术
4. 王译笛,莫庭阳,傅承哲,张海霞. 双向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何以实现凝心聚力?——以乡村支教项目为例.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 2023(04): 66-88+219-220 . 百度学术
5. 蓝飞鹏.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合作机制探究.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2(04): 120-122 . 百度学术
6. 刘翊安,孙欢迎,吴伟,张晓宇,郝辰洪,魏志辉. 新建普通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探讨.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2): 111-113+12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54
- HTML全文浏览量: 408
- PDF下载量: 131
- 被引次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