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与风险管理
详细信息Vulnerability to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Risk Management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s in Extremely Poor Areas
-
摘要: 深度贫困地区是决定脱贫攻坚进展和成效的关键区域,而防止非贫困户陷入贫困和已脱贫户返贫是深度贫困地区未来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多维贫困和脆弱性概念基础上,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状况,提出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的概念,并指出多维贫困脆弱性和多维贫困的区别在于风险的存在。在农户风险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受到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的影响,协同性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异质性风险包括健康风险和生命周期风险。为减小农户风险影响、降低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需要构建由农户、社区、政府和社会团体多主体参与,以非正式机制和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为主体、以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为补充的风险管理机制。Abstract: Abstract: The extremely poor areas are the key areas which influence the progr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fu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lies in preventing non-poor households from falling into poverty and preventing out-of-poverty households from returning to poverty.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vulnerability to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peasant households, which is suitable for explaining the poverty in the extremely poor area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to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s the existence of risks.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risk types, we find that households in extremely poor areas are affected by covariate risks and idiosyncratic risks. The covariate risks include natural risks, economic risks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while idiosyncratic risks include health risks and life cycle risk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risks and the vulnerability to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peasant households in extremely poor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 which involves households, communities, governments and social groups, takes the informal mechanism and security mechanism provided by government as the main parts and the market-based insurance mechanism as the supplementary element.
-
一. 引言
深度贫困地区是决定脱贫攻坚进展和成效的关键区域,其脱贫攻坚工作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包括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①深度贫困地区多位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虽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较大,但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其脱贫攻坚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在此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转向防止非贫困户陷入贫困以及已脱贫户返贫,这些工作与多维贫困以及脆弱性的研究紧密相关。
① 张明皓、豆书龙:《深度贫困的再生产逻辑及综合性治理》,载《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并非只体现在收入水平低或消费水平低等货币维度上,还体现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平均健康水平较差、医疗水平较低、医疗资源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多个方面,即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户贫困体现出多维的特征。除了深度贫困地区已形成的贫困状况外,非贫困户未来可能陷入贫困、已脱贫户面临可能返贫的风险,这体现了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特征。基于深度贫困地区农户贫困体现出的多维特征和脆弱性特征,本文提出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的概念,并分析多维贫困脆弱性与多维贫困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并提出构建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风险管理机制的参与主体和主要内容。分析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和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将为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的防贫减贫工作提供政策研究参考。
二. 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
一 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特征
多维贫困的概念与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理论紧密相关。①根据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当个体不具备获取食物、健康、居住、衣着等可行能力时,个体即面临贫困。从可行能力的角度来看,贫困并不是单维的,而是体现在食物获得、健康、居住等多个维度。在国际扶贫组织和大量学者进行的参与式贫困评估实践中,贫困群体描述自身贫困状况时,并不只描述收入水平低等情况,还会描述健康状况、教育状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此外,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明确提出,2030年的目标是至少一半的贫困人口脱贫,而且脱贫并不只是在收入方面,而是在“各个方面”(all dimensions)。在近些年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广泛使用多维贫困的概念和方法描述贫困和分析贫困。例如,王小林和Alkire在研究中选取了住房、饮用水、卫生设施、电力使用、资产、土地、教育和健康保险八个维度描述和分析中国家庭的贫困状况。②Alkire和Foster的研究选取了收入、教育、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和健康保险四个维度分析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贫困状况。③虽然不同研究选取的贫困维度不同,但主要集中在收入或消费、教育、健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① 郭利华、毛宁、吴本健:《多维贫困视角下金融扶贫的国际经验比较:机理、政策、实践》,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② 王小林、S. 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载《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③ S. Alkire, J. Foster. 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11, 95(7—8):476—487.
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贫困体现出明显的多维特征④,主要表现为:在货币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农户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在教育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家庭成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对劳动力技能的需要。在健康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较大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某些地区地方病问题较为突出。在基础设施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受自然灾害(洪水、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影响大、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其他地区。在医疗服务方面,深度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可获得性较差,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⑤
④ 牛胜强:《多维视角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困境及战略路径选择》,载《理论月刊》2017年第12期。
⑤ 左停、徐加玉、李卓:《摆脱贫困之“困”: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路径》,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二 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概念及其与多维贫困的区别
多维贫困是对贫困群体的事后测量,描述的是贫困群体某一时点的状态,但农户的多维贫困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当前非贫困的农户在未来可能陷入贫困,已经脱离多维贫困的农户在未来可能返贫,重新陷入多维贫困。因此,在前瞻性的扶贫政策设计中,还需考虑农户多维贫困的事前分析。目前,在贫困的事前分析研究中使用的是贫困脆弱性的概念。贫困脆弱性在相关文献中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使用最为广泛的概念是预期贫困的脆弱性,其含义是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⑥
⑥ L. Christiaensen, K. Subbarao.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in Rural Kenya.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 2005, 14(4):520—558.
结合多维贫困的概念和作为预期贫困脆弱性的概念,本研究提出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的概念,其含义是农户未来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取决于生计前景和福利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取决于农户未来的货币福利、人力资本状况、健康状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状况以及这些方面的变化程度。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发生的原因是协同性风险或异质性风险的暴露。当农户面临比较高的潜在风险或风险暴露水平,以及农户在面临风险时风险应对的能力有限,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会较高。
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与多维贫困状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一,与农户多维贫困状态是农户福利的事后分析不同,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是对农户福利的事前分析,这有助于分析哪些非贫困户在未来可能成为多维贫困农户,或者哪些已经脱贫的农户在未来可能陷入多维贫困而再次成为贫困户。第二,多维贫困脆弱性与多维贫困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的存在。如果农户不面临风险,农户的福利状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非贫困户不会陷入贫困,已脱贫的农户不会返贫。深度贫困地区农户不仅多维贫困程度较高,而且受多方面风险的影响,其未来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即多维贫困脆弱性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相比于一般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更多的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
三. 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风险及其影响
深度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地区高度重合。受深度贫困地区特征的影响,相比于一般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更多或更为特殊的风险。已有文献对贫困地区农户风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农户风险分类中,不同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例如,Ellis根据风险的来源,将农户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健康风险、经济风险、社会不确定性、国家行为与战争以及环境风险等。①陈传波则将农户风险分为资产风险、收入风险和福利风险三种。②徐锋根据可预见的程度,将农户风险分为确定性消费投资带来的家庭经济困难、意外事件带来的家庭经济困难、经营风险损失带来的家庭经济困难以及没有包括在前三类风险中的其他风险。③杨龙等根据农户风险发生的频次,将农户的风险分为波动性风险和冲击性风险。④本文根据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具体情况,借鉴已有相关研究,将农户面临的风险划分为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⑤协同性风险是指某个农户群体共同遭遇的风险,这些风险对一个群体都产生了冲击;异质性风险是指某个特定农户所经历的具体风险,其他农户不同时经历这个或者这些风险。将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进一步划分,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协同性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异质性风险包括健康风险和生命周期风险。以下将具体分析农户面临的风险及其对多维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① F. Ellis. Peasant Economics: Farm Households in Agrarian Develop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83—84.
② 陈传波:《农户风险与脆弱性:一个分析框架及贫困地区的经验》,载《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
③ 徐锋:《农户家庭经济风险的处理》,载《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6期。
④ 杨龙、汪三贵、支婷婷等:《贫困地区农户的波动性风险和脆弱性分解——基于四省农户调查的面板数据》,载《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⑤ I. Günther, K. Harttgen. Estimating Households Vulnerability to Idiosyncratic and Covariate Shocks: A Novel Method Applied in Madagascar. World Development, 2009, 37(7): 1222—1234.
一 协同性风险
1.自然风险。首先,自然风险引发农业减产,影响农户收入。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更多的自然风险,主要有旱灾、洪涝灾害、风灾、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非农收入虽然已成为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农业收入仍是其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户而言,农业收入甚至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相比于非农活动,农业活动更多地受到自然风险的影响。旱灾、洪涝灾害、风灾等能导致农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抵抗旱灾、洪涝灾害的方法之一是修建农田水利工程,但在实施小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以后,农户组织化程度下降,形成了原子化经营形成,不能有效地维护农田水利设施,导致其抵抗旱灾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弱。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逐渐空心化,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个体农户没有激励去维护或重建农业水利设施。此外,在深度贫困地区,由于修建农业水利设施的成本大,因此靠天吃饭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造成在发生旱灾或洪涝灾害时,无法通过人为的努力减少损失。自然风险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导致农业收入不稳定、农户脆弱性程度提高。其次,地质灾害使农户系统性脆弱性上升。深度贫困地区多处于地质灾害较多的山区、丘陵地区,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深度贫困地区的地形特征导致基础设施的修建成本高、维护成本高。如果发生较大的地质灾害,基础设施会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基础设施需要重复修建,成本巨大。地质灾害还会破坏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使深度贫困地区原本不足的教育和医疗公共服务更为缺乏,影响公共服务的正常供给。此外,农户住房安全、耕地等也受地质灾害的影响,一旦遭到破坏,既影响农户居住问题、导致农户住房资产价值损失,也会造成农户生产条件进一步恶化,破坏生计资本,使农户陷入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的境地。可见,地质灾害能够提升农户系统性多维贫困脆弱性。
2.经济风险。首先,经济风险影响农户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随着农村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提高,农村市场越来越被卷入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中。宏观经济的波动对贫困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越来越多。宏观层面的经济风险包括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波动、贸易冲击等。国际经济的波动会快速传到中国,而中国的经济波动又会影响贫困地区农户的就业稳定性。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业较为发达,很多深度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到东部沿海打工。当全球经济发生波动或者国外对中国的某些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时,会影响东部地区的加工业,进而影响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国内的经济波动也会直接影响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就业稳定性。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特征是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外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作,或者多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如摊贩、做个体生意等①,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其次,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经营收入产生负面影响。虽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强调发展特色产业,但在实践中常发生某种农产品价格高,农户蜂拥种植的现象。由于农业生产对价格影响的滞后性,大量种植某种农产品导致收获季节农产品价格下跌,影响农户农业收入。此外,即使没有出现农户蜂拥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情况,宏观层面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会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农业经营收入造成影响,导致农户脆弱性程度提高。
① 谢小青、吕珊珊:《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实证研究——以鄂西为例》,载《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2期。
3.环境风险。首先,饮水安全问题可能引发健康风险。受深度贫困地区特征的影响,农户面临着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和一些山区少水地区,农户面临着水源不足、饮用水质较差的问题。此外,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环境污染治理,导致水污染,加重了饮水安全问题。水污染不仅使饮用水源更加紧张,也直接影响了农户的健康,进而引发健康风险。在深度贫困地区,还有大量农户饮用的是未经处理的水。在此情况下,如果水源遭到污染,直接饮用必然对农户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提高农户家庭成员的健康脆弱性。其次,地方病成为潜在致贫、返贫因素。地方病是指具有地方性区域特点的疾病,深度贫困地区受地方病影响的比例高于一般地区。根据统计,在深度贫困地区,民族扶贫县地方病病(疫)区超过三成以上的村占28.2%。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克山病和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风险的影响。②地方病不仅直接加大了农户的医疗支出负担,更严重的是造成农户家庭成员体质下降、健康受到影响、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不足,成为潜在的致贫、返贫因素。
② 匡远配:《新时期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二 异质性风险
1.健康风险。健康风险影响家庭再生产能力。在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受医疗条件有限、医疗可及性差、医疗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而健康风险会影响家庭的再生产能力,提升农户脆弱性。健康风险的负面影响包括:第一,疾病影响家庭中劳动力就业,直接导致家庭收入减少。第二,疾病会增加家庭的消费,成为家庭的重要负担。第三,照顾病人会影响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间接降低农户的收入。第四,农户如果遭遇健康风险冲击,多会进行借贷,不仅增加农户当期负担,还会对家庭产生长期的影响。农户不仅需要动用储蓄,未来的收入也要被用来偿还债务。第五,农户抵抗健康风险冲击的能力不足,直接制约着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影响家庭的再生产能力。
2.生命周期风险。生命周期风险导致农户消费大幅波动或降低消费水平。生命周期的概念广泛应用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生命周期风险包括结婚、孩子出生、失去劳动能力、分家和死亡等。在深度贫困地区,生命周期风险导致农户消费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或者农户生计来源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影响直接导致农户脆弱性程度上升。虽然深度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水平较低,但在社会规范的影响下,在生命周期的仪式性事件中,农户需要达到当地社会规范所要求的一定水平,如婚礼、丧葬等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对于较为贫困的农户,虽然收入水平有限,但他们也存在被尊重的需求,也希望能够达到社会规范所要求的水平。农户为了实现在婚丧嫁娶、建房等事件上的一般性标准,会降低当期消费水平进行储蓄,以期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这会影响农户日常的消费水平,严重者可能会影响家庭中儿童的营养和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进而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
综上所述,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受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的影响,在收入、健康、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均可能遭受冲击,使得非贫困农户陷入多维贫困或者已脱贫户返贫,多维贫困脆弱性较高。
四. 农户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由于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的影响,导致多维贫困脆弱性较高。为减小风险的影响,降低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需要构建有效的农户风险管理机制。该机制以非正式机制和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为主体,以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为补充,这些机制的构建需由农户、社区、政府和社会团体多方参与。
一 农户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1.非正式机制。农户风险管理的非正式机制主要包括家庭间的互惠机制、储蓄和积累资产、收入多样化等,这些非正式机制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①第一,家庭间的互惠机制。由于正规信贷市场的缺乏和其他条件限制,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很难获得正规机构的贷款。而使用私人有利息的贷款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因此私人无利息贷款成为农户信贷的主要来源和首要选择。这是家庭间互惠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户应对风险的重要策略。此外,在婚丧嫁娶等仪式性事件发生时,往往在一段时间内需要高额的消费。通过获得人情礼金的方式,农户可以减轻自身的消费负担。但为了实现互惠,在其他农户发生仪式性事件时,农户也需要返回相似的礼金。这类似于农户平时分散储蓄,等自身面临仪式事件时能够一次性收回。第二,储蓄和积累资产。储蓄是农户应对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是农户为应对未来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冲击而进行的预防性措施,对降低农户脆弱性意义重大。中国居民的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经济转型中的国家,但深度贫困地区的部分农户,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户或“直过民族”的农户,其储蓄意识较弱。在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下,缺少储蓄使得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因此,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户,应加强移风易俗工作,减少攀比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提升其利用储蓄应对风险的意识。积累资产也是农户应对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资产具有一定的价值,农户可在发生风险时通过出售资产获取资金,从而平滑消费,降低脆弱性。第三,收入多样化。收入多样化使得农户能够实现收入平滑,而收入平滑则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消费平滑,降低农户脆弱性。深度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多为务工收入与务农收入。务工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多来自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农业收入多来源于粮食作物或经济附加值低的经济作物种植。为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收入多样化程度,在务工收入方面,农户应积极参与以工代赈、就业扶助和公益岗位等项目,拓展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农户应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增加稳定务工的可能性。在务农收入方面,农户应通过学习农业技术,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农业产业,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从组织形式上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
① S. Dercon. Income Risk, Coping Strategies, and Safety Net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002, 17(2):141—166.
2.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农户加强非正式机制建设能够应对异质性风险,但当面临协同性风险时,非正式机制往往失效,此时需要由政府提供保障机制帮助农户化解协同性风险。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转移支付等。第一,在社会保险方面,政府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从国家层面提供了应对健康风险和生命周期风险的机制。第二,在社会救助方面,对遭遇协同性风险或异质性风险的农户进行救助。例如,发生自然灾害等协同性风险时,政府提供救助物资,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应对突发的风险。发生健康风险等异质性风险时,通过医疗救助或资金救助等方式,降低农户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三,在社会转移支付方面,通过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对缺少劳动能力的农户提供兜底保障。通过动态调整,及时将因发生意外或其他风险陷入贫困的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保障范围,为农户应对风险提供安全保障网。①此外,在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政府还对农户给予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生态综合补偿,增加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转移收入。
① 汪三贵、殷浩栋、王瑜:《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挑战与政策展望》,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3.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在以农户非正式机制和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可作为有效补充。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情况,可充分利用农业保险、扶贫贷款保证保险、农村小额人身意外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互联网互助保险等形式,帮助农户应对生产和生活中的风险。第一,农业保险。根据深度贫困地区的自然风险、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特色产业扶贫的意愿,降低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影响,为农户应对生产中的自然风险提供有效的手段。第二,扶贫贷款保证保险。提高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因缺乏抵押物和担保而出现的贷款难问题,设计适宜的扶贫贷款保证保险,提高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降低使用贷款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三,农村小额人身意外保险。通过加大宣传,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保险意识。通过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保险,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应对生命周期风险,减少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的贫困风险。第四,补充医疗保险。鼓励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购买补充医疗保险。针对农户因生病或意外住院的自付费用部分,通过补充医疗保险进行再次报销,进一步降低农户的医疗费用。第五,互联网互助保险。借助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保险”的形式,鼓励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积极参与互联网互助保险,利用互联网手段扩大风险分担的范围,有效应对农户面临的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
二 风险管理的主要参与者
1.农户。农户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如果农户层面风险管理机制运作良好,则农户能够应对大部分风险。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户,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户,应充分使用多种非正式机制应对生产生活中的风险。例如,通过移风易俗,减少攀比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提高家庭储蓄率。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或农业技术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收入的多样化水平。此外,在使用非正式机制的基础上,深度贫困地区农户也需要更多地使用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例如,积极参与农业保险,降低生产中的风险。积极使用扶贫贷款保证保险,利用扶贫贷款发展生产,提高收入水平,降低使用贷款中的风险。鼓励农户参与小额意外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互联网互助保险,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2.社区。社区是农户生产生活的载体和依托。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社区已经发展出多种多样的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但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社区,由于整体发展较为滞后,社区的风险分担机制作用较弱。为帮助农户降低多维贫困脆弱性,社区可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社区寻找发展壮大村庄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提取一定比例公益金,帮助村庄中的脆弱农户提升其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社区发挥组织作用,积极利用各项帮扶政策,尽力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户与外界的联系,减少交易成本。第三,完善村庄的公共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农户健康意识、疫病预防、健康保健意识,降低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第四,利用农村公共宣传栏,加大宣传保险的作用,提升农户的保险意识,鼓励农户积极使用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应对生产和生活中的风险。
3.政府。政府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风险管理、应对多方面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自然风险,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及时通过有效途径发布自然风险信息,帮助农户提前应对自然风险。在社会保障提供方面,政府需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情况,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给予一定倾斜的帮扶,降低农户自缴费部分。在基础设施方面,完善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建设,加大交通投资力度。在公共服务方面,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在促进市场化保险机制运用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商业机构提供适合深度贫困地区的保险产品。
4.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风险管理参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司或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公益组织等。公司或企业能够提供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多种协同性风险或异质性风险,公司或企业可以提供有效的、适合深度贫困地区的风险管理产品。例如,针对自然风险,可提供农业保险、巨灾保险。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风险,可提供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为规避销售渠道不畅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公司或企业还可发挥电商营销等优势,为深度贫困地区农户提供销售渠道。针对健康风险,公司或企业可提供小额人身意外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产品。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公益组织可充分发挥其社会帮扶的专业技能优势,提供智力支持,深入深度贫困地区一线开展社会救助。此外,还可以通过农村基层一线培训,提升农户生产技能水平,加强农户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提高生产和生活风险应对能力,减小风险的负面影响。
五. 结语
防止非贫困户陷入贫困以及已脱贫户返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维贫困和脆弱性的概念基础上,结合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特征,本文提出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的概念。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和多维贫困的主要区别是农户风险的存在。在农户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着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协同性风险,以及健康风险和生命周期风险等异质性风险。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收入、劳动力就业、健康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提高了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
为减小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降低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需要构建由农户、社区、政府和社会团体多主体参与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主要包括非正式机制、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和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其中,非正式机制和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是风险管理机制的主体,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是补充。在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背景下,政府承担了扶贫主体的角色,但在预防非贫困户陷入贫困和已脱贫户返贫方面,还需要树立农户主体地位,政府通过“扶智和扶志”,充分发挥农户非正式机制在降低多维贫困脆弱性中的作用。此外,通过政府引导,提升基于市场的保险机制在降低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中的作用,也应成为深度贫困地区未来脱贫攻坚的重要探索方向。
-
期刊类型引用(21)
1. 杨蓝,赵建琴,仁青草. 收入视角下西北脱贫农户返贫潜在风险评估——基于甘南州X县实地调查. 科技和产业. 2024(03): 80-86 . 百度学术
2. 张亮. 乡村振兴战略下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基于甘肃省定西市的调查. 宁夏农林科技. 2024(03): 64-70 . 百度学术
3. 马静,程凡,刘金林. 边境民族地区推普对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十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3): 76-93 . 百度学术
4. 尚燕,李子燃,熊涛,李丁. 替代与互补:非正式与正式风险管理工具的关系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4(05): 34-40 . 百度学术
5. 谢治菊,詹赟. “政府-市场”互构下农村规模性返贫风险如何化解?——基于防返贫保险的思考.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5): 117-128+172 . 百度学术
6. 蔡洁,李文静,夏显力. 脱贫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能否有效防范返贫?——基于陕南地区的实地调研.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06): 114-123 . 百度学术
7. 蔡洁,马舒悦,夏显力. 脱贫农户返贫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构建的实证分析.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 103-116 . 百度学术
8. 廖桂蓉,盛伟,周灵灵. 劳动力流动对民族地区易地搬迁人口多维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来自藏羌彝走廊12239户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微观证据. 民族学刊. 2023(07): 74-90+161 . 百度学术
9. 李承宇,王春城. 原集中连片特困区稳定可持续脱贫机制与政策供给——以河北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为例.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2(01): 20-26 . 百度学术
10. 陈雪. 后脱贫攻坚时代返贫预警机制优化研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06): 174-175 . 百度学术
11. 郑娜娜,王晟聪. 后扶贫时代易地搬迁农户返贫风险及其韧性治理研究——基于贵州省Z县的田野考察. 人口与社会. 2022(03): 63-75 . 百度学术
12. 卢芳许,钟海.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维一体”防止规模性返贫长效机制构建.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2(04): 15-25 . 百度学术
13. 韩一衍,黄曼云.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效扶贫的机制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22(16): 229-230+235 . 百度学术
14. 程明,吴波,潘琳. “后2020”时代我国农村返贫的生成机理、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 岭南学刊. 2021(01): 63-70 . 百度学术
15. 胡江霞,文传浩. 生计资本、生计风险管理与贫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基于三峡库区的实证. 统计与决策. 2021(17): 94-98 . 百度学术
16. 赵锦春,范从来. 风险冲击、农村家庭资产与持续性贫困——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2021(10): 4-21 . 百度学术
17. 左停,苏青松. 收入水平与收入波动:过渡期预防返贫的两个干预维度及精准策略——结合中国西南一个脱贫县的建档立卡数据观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10-22 . 百度学术
18. 乔俊峰,郭明悦. 基本公共服务能有效提升脱贫质量吗?——基于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脆弱性的视角. 财政研究. 2021(12): 48-62 . 百度学术
19. 伍强,刘远利,陈春燕,林正雨. 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为例. 四川农业科技. 2020(04): 61-64 . 百度学术
20. 沈权平. “后扶贫时代”东北边疆民族地区返贫预警机制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06): 41-48 . 百度学术
21. 席吕思.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特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路径研究——以恩施巴东县为例. 特区经济. 2020(12): 97-9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70
- HTML全文浏览量: 955
- PDF下载量: 113
- 被引次数: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