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就读大学里的师范专业——基于1982—2019年师范生性别和城乡来源的考察

王伟宜, 谢德胜

王伟宜, 谢德胜. 谁在就读大学里的师范专业——基于1982—2019年师范生性别和城乡来源的考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 38-47.
引用本文: 王伟宜, 谢德胜. 谁在就读大学里的师范专业——基于1982—2019年师范生性别和城乡来源的考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 38-47.
WANG Weiyi, XIE Desheng. Who Are Studying in Normal Majors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1): 38-47.
Citation: WANG Weiyi, XIE Desheng. Who Are Studying in Normal Majors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1): 38-47.

谁在就读大学里的师范专业——基于1982—2019年师范生性别和城乡来源的考察

基金项目: 

福建省财政厅专项课题“省级财政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闽财指〔2021〕848号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G659.2

Who Are Studying in Normal Majors in Universities?

  • 摘要: 从性别和城乡两个视角对近四十年师范生的来源情况进行考察,发现城乡男生就读师范专业的人数均在持续减少,而城乡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人数却在大幅上升,导致师范生的性别构成由以男生为主发展到以女生为主。当前,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是男生的数倍,师范专业中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已非常严重。为改变这一现象,应大力提高城乡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男生报考师范专业,从而平衡师范生的性别比例,保障师范生生源的多元化,从源头上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ource of normal students in the past 40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an-rural areas and gend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male stud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udying in normal majors has been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while the number of female stud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udying in normal majors has been increasing substantially, which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der composition of normal students from male-dominated to female-dominated. At present, girls' opportunities to attend normal majors are several times than those of boys, and the imbalance of gender ratio in normal majors is very serious. In order to reverse this phenomenon, we should vigorously improve the salary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specially rural teachers, so as to attract more outstanding boys to apply for normal majors, which will balance the gender ratio of normal students, thus ensuring the variety of normal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from the source.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 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优秀教师的造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范教育的培养。回顾中国师范教育的百年历史可以发现,国家历来重视师范生的选拔与培养。早在1942年教育部举办的师范教育座谈会上,时任教育部次长的顾毓琇就强调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当时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极力呼吁要增加师范生来源[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曾采取一系列优惠补助措施。1949年至1990年代,学生攻读师范专业不仅不用缴学费,而且每月还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1997年特别是2000年全面实行收费制度以后,加上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师范教育的地位开始有所弱化,这从改革开放以来师范生招生人数的比例变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表 1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范生的招生人数也在稳步上升,从1982年的9.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9.0万人。不过,师范生占同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总体上却趋于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2000年以后,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10%以内。截至2020年,师范生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8.2%,与1982年相比,下降了近23个百分点。招生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开始式微。

    表  1  我国普通高校师范生本专科招生情况
    年份 招生总人数(人) 师范生招生人数(人) 师范生占招生总人数之比(%)
    1982 311 820 97 107 31.1
    1985 619 235 162 549 26.2
    1990 608 850 182 467 30.0
    1995 925 940 159 439 17.2
    2000 2 206 072 280 839 12.7
    2005 5 044 581 494 944 9.8
    2010 6 617 551 517 409 7.8
    2015 7 378 495 519 506 7.0
    2020 9 674 518 789 882 8.2
    注: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为了巩固师范教育的地位、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师范专业,2007年,国家重新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发《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在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招生、公费培养、生活补助、定向就业等办法,进一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同时鼓励地方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两份文件,均指出要通过提前批次录取、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缩短服务年限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

    可见,师范教育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国家持续对其进行资助,同时对师范生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如免学费及其他费用。为了保障师范生生源的优质化,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哪些学生在就读师范专业?这些年就读师范专业的学生群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出现这些变化?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为今后进一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因此,本文尝试对过去几十年师范生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专题研究。

    为了提高抽样的代表性,尽量减少抽样误差,同时考虑到数据采集的可行性,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首先从东部选取上海和福建、西部选取陕西和四川、中部选取江西等5个省市,再从上述地区选择6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师范大学(福建2所,其余省市各1所),从中选取1982级、1990级、2000级、2010级和2019级5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别挑选数学、历史、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化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每个专业的抽样比例为当年招生总人数的25%。然后,随机抽取学号尾数为奇数的学生的学籍档案,获取有关信息,共获得有效样本12 030份,样本的详细情况见表 2

    表  2  师范生抽样调查统计情况(人)
    年级 性别 城乡
    男生 女生 城镇 乡村
    1982 1 810 733 1 364 1 179
    1990 1 922 1 110 1 490 1 542
    2000 971 1 755 1 441 1 285
    2010 404 1 521 1 043 882
    2019 292 1 512 988 816
    合计 5 399 6 631 6 326 5 70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由于选取的6所师范大学的学籍档案格式、信息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所大学,5个年级的学籍档案格式等也不尽相同,加上部分学生家庭背景信息缺失或难以准确判断,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过,样本中有关性别、户籍的信息比较齐全,且性别和户籍是研究师范生社会来源时通常考虑的两个重要变量。因此,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本文从城乡和性别两个视角对师范生的来源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学籍信息中的考生类别对师范生进行城乡划分,是“农村应届”的划为乡村学生,是“城镇应届”的划为城镇学生。

    依据收集到的信息,本文采用机会指数(opportunity index)对近四十年不同性别学生和城乡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机会指数=抽样学生比例÷适龄人口比例)。机会指数越大,说明获得的就读机会越多,反之,则意味着获得的就读机会越少,以此判断师范专业学生群体的变化状况。本文期望通过师范生来源变化的分析,为中国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政策参考。

    根据抽样调查的师范专业中男女生比例及区分性别的适龄人口比例,计算出不同性别的机会指数,见表 3统计结果显示,1982年,男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分别是1.41和0.58,意味着男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是女生的2.4倍。之后,男生的机会指数一直在下降,到2019年时已经下降到0.30,说明在近四十年里,就读师范专业的男生持续减少,这一结果也验证了敖俊梅等的研究发现[2]。与此同时,女生的机会指数在不断上升,到2019年时已经上升到1.83,表明就读师范专业的女生持续增多。该结果与之前形成了强烈对比,截至2019年,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已经是男生的6.1倍。

    表  3  不同性别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
    1982 1990 2000 2010 2019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适龄人口比例A(%) 50.6 49.4 51.3 48.7 51.0 49.0 51.8 48.2 54.2 45.8
    抽样学生比例B(%) 71.2 28.8 63.4 36.6 35.6 64.4 21.0 79.0 16.2 83.8
    机会指数(B/A) 1.41 0.58 1.24 0.75 0.70 1.31 0.41 1.64 0.30 1.83
    注:适龄人口比例=18周岁的男性(或女性)人口数÷18周岁的总人口数×1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男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为何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可以从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的性别分工变化中寻求答案。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女性学历水平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一些女性甚至踏入过去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领域;在某些领域,女性的表现不仅不逊色于男性甚至优于男性。尽管如此,针对女性的偏见仍然存在,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各种隐性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得男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优势较为明显,其薪酬普遍高于女性。有研究发现,我国男性的小时工资比女性高出13.6%[3]。2016—2020年《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也显示,在这五年内,中国城镇就业女性的薪酬一直是男性的70%左右;男性的薪酬优势虽然有所减弱,但依然存在。另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职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模式。但是,“我们的社会,就像历史上的所有其他文明一样,是一个男权制的社会”[4]。因此,受父权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在家庭中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即男性应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提供者,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

    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男性的收入普遍高于女性;另一方面,男性依然被期望肩负家庭重任,使得绝大多数男性往往倾向于报考预期收益较高的专业。1980年代,我国各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并不大。以1985年为例,教育行业的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 166元,在12个行业中排第5,与金融、房地产、国家机关等行业的收入差距很小且略高于这些行业[5]。正因如此,当时选择师范专业、从事教师职业足以维持较体面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促使1980年代很多男生报考师范专业[6]。1990年代开始,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渐拉大了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这一时期到2010年,教育行业的收入排名从未进入所有行业的前10。以1995年为例,该年度教育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在所有16个行业中排倒数第4,10年后排名仅上升了1位。2010年之后,教育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名趋于上升,到2019年在所有19个行业中排第7。但从表 4几个年份部分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统计结果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虽然所有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都在大幅上升,但教育与这些高收入行业之间的平均工资的绝对差距却在逐渐拉大,如教育与收入最高的行业之间的差距从2005年的22 088元扩大到2019年的63 671元,中小学教师与这些高收入行业之间的差距则更大。可以合理推测,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使得大多数男生为了将来能够胜任养家糊口的重任,不得不报考那些未来收入较高的专业,导致近二十年就读师范专业的男生比例急剧下降。

    表  4  部分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行业 2005 2010 2015 2019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 25 073 47 309 78 886 107 733
    金融业 32 228 70 146 114 777 131 40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7 434 56 376 89 410 133 45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2 885 41 428 72 764 107 70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1 048 40 232 71 624 108 90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0 558 64 436 112 042 161 352
    教育 18 470 38 968 66 592 97 681
    教育与收入最高的行业之间的差距 22 088 31 178 48 185 63 671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抽样学生的城乡比例及城乡适龄人口比例,计算出城乡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见表 5从统计结果来看,1982年,城乡的机会指数分别为2.33和0.60,城镇学生的机会优势非常明显,其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是乡村学生的3.9倍。在之后的年份里,城镇的机会指数趋于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0.97;与此同时,乡村的机会指数却在逐渐上升,到2019年已上升到1.04,意味着城乡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趋于接近,且乡村学生略显优势。

    表  5  城乡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
    1982 1990 2000 2010 2019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适龄人口比例A(%) 23.0 77.0 25.9 74.1 45.7 54.3 55.3 44.7 56.6 43.4
    抽样学生比例B(%) 53.6 46.4 49.1 50.9 52.9 47.1 54.2 45.8 54.8 45.2
    机会指数(B/A) 2.33 0.60 1.90 0.69 1.16 0.87 0.98 1.02 0.97 1.04
    注:适龄人口比例=城镇(或乡村)18周岁的人口数÷18周岁的总人口数×1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从城乡机会指数的变化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就读师范专业的城镇学生一直在减少,而越来越多的乡村学生选择就读师范专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现实中,学生选择专业的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背景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7]。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与乡村学生相比,城镇学生拥有更多的有利于其学业成功的各种资源,如优越的家庭环境、便利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学校教育等。他们“不仅从其出身的环境中得到了习惯、训练、能力这些直接为他们学业服务的东西,而且也从那里继承了知识、技术和爱好”[8]。此外,在1980年代,就读师范专业足以确保拥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使得城镇学生在竞争非常有限的师范专业就读机会时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相反,即使有免缴学费、发放生活补贴、毕业统一分配的好待遇,但乡村学生由于受到城乡和性别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相较于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获得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后文会有相应的数据支撑。乡村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极其有限,从而拉大了城乡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整体机会差距。能从家庭继承和学校获得的有利于学业成功的资源非常有限,进而能够争取到的师范专业就读机会也很有限,最终导致1980年代初乡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师范专业就读机会存在巨大差距。

    1990年代以后,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是收费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缴费上学、自谋职业、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城镇学生逐渐转向选择未来预期收益更高的专业,师范专业不再受他们的青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教育选择是个体对可能的选择及其结果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估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9]。个体在决定就读某一专业前,必然会对该专业的入学风险(被淘汰的可能性)和预期收益(未来会带来的各种收益)进行权衡。城镇学生由于拥有相对较多的入学机会,因而他们可能更关注专业的预期收益;乡村学生本身能够争取到的机会有限,因此他们更多考虑如何降低风险,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

    在高等教育机会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城镇学生的选择面更广,少部分城镇学生只有当无法跻身热门专业时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相对冷门的师范专业。对于乡村学生而言,师范专业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有一定的生活补贴、竞争相对和缓等优势依然吸引他们选择师范专业。正因如此,1990年代以来,城镇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机会趋于下降而乡村学生的机会却在稳步上升。

    在中国,城乡和性别两个因素往往叠加在一起,共同影响着个体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城镇或乡村的男生,由于所处地区不同,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许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对城乡不同性别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分布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表 6是城乡男女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统计结果。由表 6可知,1982年,城镇男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略高于城镇女生,二者的差距不大;但乡村男女生的机会差距却很大,乡村男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是乡村女生的6.7倍。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城乡男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情况出现了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是城乡男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均在不断下降;二是城乡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都在稳步上升。城镇女生在1990年就已经超过了城镇男生;10年后,乡村女生也超过了乡村男生;到2019年,城乡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已经是城乡男生的6倍以上。无论是在城镇学生群体内还是在乡村学生群体内,师范专业中性别比例失衡现象都已经非常严重。

    表  6  城乡男女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
    年级 机会指数 城镇 乡村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1982 适龄人口比例A1(%) 51.7 48.3 50.3 49.7
    抽样学生比例B1(%) 57.5 42.5 87.0 13.0
    机会指数(B1/A1) 1.11 0.88 1.73 0.26
    1990 适龄人口比例A2(%) 51.7 48.3 51.2 48.8
    抽样学生比例B2(%) 46.8 53.2 79.4 20.6
    机会指数(B2/A2) 0.91 1.10 1.55 0.42
    2000 适龄人口比例A3(%) 49.4 50.6 52.4 47.6
    抽样学生比例B3(%) 24.4 75.6 48.2 51.8
    机会指数(B3/A3) 0.49 1.49 0.92 1.09
    2010 适龄人口比例A4(%) 51.4 48.6 52.2 47.8
    抽样学生比例B4(%) 20.7 79.3 21.3 78.7
    机会指数(B4/A4) 0.40 1.63 0.41 1.65
    2019 适龄人口比例A5(%) 54.1 45.9 54.3 45.7
    抽样学生比例B5(%) 15.6 84.4 16.9 83.1
    机会指数(B5/A5) 0.29 1.84 0.20 1.82
    注:城镇适龄人口比例=城镇18周岁男性(或女性)人口数÷城镇18周岁人口总数×100%;乡村适龄人口比例=乡村18周岁男性(或女性)人口数÷乡村18周岁人口总数×100%;适龄人口数据来源同表 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从统计结果来看,1980年代初,城乡男女生四大群体中,乡村女生的处境最为不利。在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机会总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除了受到薄弱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制约外,乡村女生还深受男孩偏好等传统性别偏见思想的影响。父权制的传统文化认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姓氏、传宗接代、继承遗产以及参加一些重要的家庭仪式活动[10]。传统习俗和传统观念使得男孩偏好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我国乡村地区。乡村家庭父母对女儿的主要期待是早早嫁人、扮演好家庭主妇角色,这种观念在当时很多乡村地区根深蒂固[11]。因此,乡村女生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生,女生获得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少[12],最终进入大学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自然非常有限。

    19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2000年以后,城乡男生尤其是乡村男生选择师范专业的比例下降较快。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同时期教师工资的相对下降可能有很大关联,教师行业与其他高收入行业之间的平均工资差距不断拉大。在普遍的社会环境中,男生总是被期望肩负起将来家庭经济的重担,导致不管是城镇男生还是乡村男生,都越来越倾向于就读未来预期收益较好的专业,而师范专业逐渐遭受冷落。

    与此同时,19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性别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性别平等意识逐渐进入公共决策领域。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指出,“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同时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也指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十年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再次强调要“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增强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在总目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社会性别意识”。这些纲要的出台与实施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更平等地看待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有研究显示,超过80%的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好,多数家长持“谁能考上学校,就供谁读书”的态度[13]。另外,这期间上大学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日渐普及,使女孩的价值有所提升,家长对男女孩抱有同样的期望,在抚养、教育方面提供同等的资源和支持。”[14]这些都为更多的女孩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受职业领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更适合当教师,这促使女生学习并遵从该角色期待并做出与之相符的选择。有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愿意未来从事教育事业[2]。这种角色期待在乡村尤为普遍,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及较高的声望使得乡村人对其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公办教师成为许多乡村年轻女性的首选[15]。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1990年代以后,就读师范专业的女生特别是乡村女生的比例大幅上升。

    基于官方的适龄人口数据及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近四十年师范生的性别和城乡来源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城镇男生还是乡村男生,他们就读师范专业的人数均在持续减少;与此同时,城乡女生尤其是乡村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人数却大幅上升,最终导致师范生的性别构成由以男生为主发展到以女生为主。截至2019年,女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已是男生的6倍,女生取得绝对优势,但同时也意味着师范专业中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已经非常严重,这种失衡现象同样存在于城镇学生和乡村学生群体内部。另外,越来越多的乡村女生选择就读师范专业,使得城乡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整体机会已趋于接近。

    越来越多的女生就读师范专业,导致中小学女教师比例不断上升。图 1显示,在过去的30年里,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女教师的比例一路攀升。截至2020年,普通中学及小学女教师比例分别上升到58.8%和71.2%。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使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女性化氛围日益凸显,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尤其是男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从2010年起,江苏、广西、福建、湖南、四川和云南等省先后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中试点免费师范男生培养政策。但此类工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若要真正使教师性别比例适当平衡,仅靠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花大力气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当教师的职业地位得到整体提升后,即使没有免费政策,一部分优秀的男生也有可能选择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16]

    图  1  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女教师比例

    尽管我国的师范教育政策一直关注教师群体的工资待遇问题,在很多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地方并未落实到位。即使有落实到位的,教师的平均工资也很低,因为参照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本身就不高。据统计,2011届、2012届国家公费师范生有一半以上的月工资低于3 000元,月工资超过4 000元的仅占15%[17]。很显然,无论是与国内其他高收入行业相比,还是与OECD国家的教师工资相比[18],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明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近些年男生报考师范专业的人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即使有学生愿意报考师范专业,他们有志于从教的人数也不容乐观[19]。因此,无论是部属师范大学[20]还是地方师范大学[21]的师范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很低,有意愿在农村任教的比例则更低。有调查显示,只有10.5%的师范生愿意在乡村从教3年以上[22],且这些师范生中相当一部分最终没有从教,41.6%的人违约的原因是分配的学校待遇太差[23]

    毋庸置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报考师范专业以及最终确保多少人留在教师岗位上。就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职业声望与地位待遇并不十分匹配,主要表现为声望较高而待遇偏低。由于受到我国几千年的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声望一直较高,但近些年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逐渐拉大,这种“有名无实”的状况使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教师的工资收入不足以维系较体面的生活,则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就读师范专业,更难以确保师范生毕业后立志从教、终身从教。从长远来看,教师性别过度单一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教育的多元化等都会造成影响[24]。因此,为了解决当前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尽量使教师性别比例适度平衡,同时从源头上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再次强调,要“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并首次提出补偿原则,即“学校越边远、条件越艰苦、从教时间越长、教师待遇越高”。希望此次“强师计划”的诸多精神和改革举措能够真正落地。唯有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目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25]才有望真正实现。

    ①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在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用“教师教育”取代之前的“师范教育”。这一概念的改变,标志着中国教师培养模式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未对此二概念做严格的区分,但并不意味着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② 这5个年级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到研究需要用到适龄人口数据,选择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相同或相近的年份,可以减少误差。专业挑选的原则,一方面是文理兼顾,另一方面是选取这6所大学的5个年级均有的师范专业。

    表 3中适龄人口比例参照的资料有: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第477页;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第2页;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第570页;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第34页;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第70页。

    表 5中城乡适龄人口比例参照的资料有: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第26-27页;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第36页;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0》, 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第73-79页。

    ⑤ 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 图  1   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女教师比例

    表  1   我国普通高校师范生本专科招生情况

    年份 招生总人数(人) 师范生招生人数(人) 师范生占招生总人数之比(%)
    1982 311 820 97 107 31.1
    1985 619 235 162 549 26.2
    1990 608 850 182 467 30.0
    1995 925 940 159 439 17.2
    2000 2 206 072 280 839 12.7
    2005 5 044 581 494 944 9.8
    2010 6 617 551 517 409 7.8
    2015 7 378 495 519 506 7.0
    2020 9 674 518 789 882 8.2
    注: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师范生抽样调查统计情况(人)

    年级 性别 城乡
    男生 女生 城镇 乡村
    1982 1 810 733 1 364 1 179
    1990 1 922 1 110 1 490 1 542
    2000 971 1 755 1 441 1 285
    2010 404 1 521 1 043 882
    2019 292 1 512 988 816
    合计 5 399 6 631 6 326 5 704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性别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

    1982 1990 2000 2010 2019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适龄人口比例A(%) 50.6 49.4 51.3 48.7 51.0 49.0 51.8 48.2 54.2 45.8
    抽样学生比例B(%) 71.2 28.8 63.4 36.6 35.6 64.4 21.0 79.0 16.2 83.8
    机会指数(B/A) 1.41 0.58 1.24 0.75 0.70 1.31 0.41 1.64 0.30 1.83
    注:适龄人口比例=18周岁的男性(或女性)人口数÷18周岁的总人口数×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部分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行业 2005 2010 2015 2019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 25 073 47 309 78 886 107 733
    金融业 32 228 70 146 114 777 131 40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7 434 56 376 89 410 133 45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2 885 41 428 72 764 107 70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1 048 40 232 71 624 108 90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0 558 64 436 112 042 161 352
    教育 18 470 38 968 66 592 97 681
    教育与收入最高的行业之间的差距 22 088 31 178 48 185 63 671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城乡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

    1982 1990 2000 2010 2019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适龄人口比例A(%) 23.0 77.0 25.9 74.1 45.7 54.3 55.3 44.7 56.6 43.4
    抽样学生比例B(%) 53.6 46.4 49.1 50.9 52.9 47.1 54.2 45.8 54.8 45.2
    机会指数(B/A) 2.33 0.60 1.90 0.69 1.16 0.87 0.98 1.02 0.97 1.04
    注:适龄人口比例=城镇(或乡村)18周岁的人口数÷18周岁的总人口数×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城乡男女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的机会指数

    年级 机会指数 城镇 乡村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1982 适龄人口比例A1(%) 51.7 48.3 50.3 49.7
    抽样学生比例B1(%) 57.5 42.5 87.0 13.0
    机会指数(B1/A1) 1.11 0.88 1.73 0.26
    1990 适龄人口比例A2(%) 51.7 48.3 51.2 48.8
    抽样学生比例B2(%) 46.8 53.2 79.4 20.6
    机会指数(B2/A2) 0.91 1.10 1.55 0.42
    2000 适龄人口比例A3(%) 49.4 50.6 52.4 47.6
    抽样学生比例B3(%) 24.4 75.6 48.2 51.8
    机会指数(B3/A3) 0.49 1.49 0.92 1.09
    2010 适龄人口比例A4(%) 51.4 48.6 52.2 47.8
    抽样学生比例B4(%) 20.7 79.3 21.3 78.7
    机会指数(B4/A4) 0.40 1.63 0.41 1.65
    2019 适龄人口比例A5(%) 54.1 45.9 54.3 45.7
    抽样学生比例B5(%) 15.6 84.4 16.9 83.1
    机会指数(B5/A5) 0.29 1.84 0.20 1.82
    注:城镇适龄人口比例=城镇18周岁男性(或女性)人口数÷城镇18周岁人口总数×100%;乡村适龄人口比例=乡村18周岁男性(或女性)人口数÷乡村18周岁人口总数×100%;适龄人口数据来源同表 4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M].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97: 641-643.
    [2] 敖俊梅, 林玲. 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2): 54-6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ZJY202002008.htm
    [3] 赵显洲.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计量与分解[J]. 管理评论, 2014(7): 62-7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GD201407009.htm
    [4] 马尔科姆·沃特斯. 现代社会学理论[M]. 杨善华, 等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281.
    [5]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1991[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 131.
    [6] 胡艳. 关于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100-104. doi: 10.3969/j.issn.1672-4283.2007.06.013
    [7] 郭孟超, 郭丛斌, 王家齐. 家庭背景对中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J]. 教育学术月刊, 2020(6): 58-6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ANG202006010.htm
    [8] 布尔迪约, 帕斯隆.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 邢克超,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20.
    [9]

    BREEN R. GOLDTHORPE J H. Explaining educational differentials towards a formal rational action theory[J].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1997, 9(3): 277-288.

    [10]

    BERNHARDT K. The inheritance rights of daughters[J]. Modern China, 1995, 21(3): 269-309. doi: 10.1177/009770049502100302

    [11] 王焱. 教育获得性别平等化趋势及内部不平衡性[N]. 中国妇女报, 2019-01-15(5).
    [12] 顾宁. 建国以来女性教育的成果、问题及对策[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6): 58-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SY200506010.htm
    [13] 徐安琪. 男孩危机: 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J]. 青年研究, 2010(1): 40-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NYJ201001005.htm
    [14] 陈仲常, 谢曼, 张薇. 我国教育机会性别均等与教育结构性别差异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2): 19-2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GJ200302003.htm
    [15] 杜亮, 何柳. 社会空间及新一代乡村教师的社会定位过程分析——基于云南两县的案例研究[J]. 教育学报, 2016(6): 53-6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KJY201606008.htm
    [16] 范国睿. 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上卷): 本土探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 319.
    [17] 梁结玲. 公费师范生的公共性及其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25): 33-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LL202025008.htm
    [18] 田健, 杜晓利. 我国小学生均教师工资成本及影响因素的比较与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3): 77-8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X202103019.htm
    [19] 王智超, 杨颖秀. 地方免费师范生: 政策分析及现状调查[J]. 教育研究, 2018(5): 76-8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1805015.htm
    [20] 付义朝, 付卫东.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4): 144-1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ZSD201104022.htm
    [21] 付卫东, 付义朝. 地方师范生享受免费教育及农村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30所地方院校的调查[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1): 114-12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SJY201501020.htm
    [22] 姜金秋, 陈祥梅.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背景下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部贫困地区15所院校的调查[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1): 43-5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SZ201901008.htm
    [23] 王品芝, 顾凌文. 75.4%受访者愿意报考或让孩子报考公费师范生[N]. 中国青年报, 2018-09-20(7).
    [24] 陈鹏. 教师性别适度平衡为何难以实现[N]. 光明日报, 2018-05-09(8).
    [25] 陈宝生.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N]. 人民日报, 2016-12-08(11).
  • 期刊类型引用(3)

    1. 刘文德,刘伟,程敏. 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及建议. 教育评论. 2024(01): 102-107 . 百度学术
    2. 周盼盼,马元广,刘丽娜. 公费师范生地方文化素养的发展现状与培育路径探索. 科教导刊. 2023(16): 7-10 . 百度学术
    3. 柳海民,杨宇轩,柳欣源. 中国师范生:政策演进、现实态势与发展未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5): 119-133+243-24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1)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8
  • HTML全文浏览量:  138
  • PDF下载量:  155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2-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16
  • 刊出日期:  2023-01-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