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ness Measurement and Effectiveness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School Systematic Thinking
-
摘要:
新时代我国正处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推进中,亟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突破路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应聚焦于“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原点。为此,基于系统性思维分析框架,构建职业院校发展的“ITDIPP”结构模型。该模型涵盖职业院校发展的理念追求系统、目标定位系统、方向动力系统、条件输入系统、组织运行系统与质量输出系统。这六个系统为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测度提供了逻辑框架,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表征提供了价值向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测度主要取决于职业院校质量系统与条件系统之间的比率,这一比率将综合反映职业院校是否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有效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表征为职业院校的办学效果、效率、效能、效益和效应,这“五效”表征是职业院校六个系统之间相互协同的耦合结果。同时,“五效”表征也对应着职业院校办学的信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难度和区分度“五度”标准,即分别指向职业院校的形象、标准、能力、平台和品牌这五大建设。
Abstract:In the new era,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realiz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hich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origin. To this end,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ITDIPP" structural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systematic thinking, which covers the ideological pursuit system, target positioning system, direction power system, condition input system, organization operation system and quality output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development. The six subsystems provide useful thinking for building a fairness measurement model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also provide a value orientation for the effectiveness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fairnes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measurement mainly depends on the ratio between the output system and the condi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ratio will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whe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achieved effective developm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efficacy, benefits and impac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se five indicators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ix subsystem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ve indicators also correspond to the reliability, internal validity, external validity, difficulty and discrimin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pointing to the five major construction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namely image, standard, ability, platform and brand.
-
一. 问题缘由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引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也是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自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的任务以来,“高质量发展”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别从类型特色定位、办学体制与机制、教育教学改革、职教品牌打造等方面阐明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2022年颁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不仅提出“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的要求,还分别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开发等维度描摹了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容体系[3]。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从“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等方面列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4]。可以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时代性概念,其表现为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变量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产生的综合效益,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5]。
当前,学界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层面:一是关注宏观的外部系统,指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开展服务[6],以职业教育自身的价值功能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的实现,如乡村振兴[7]、共同富裕[8]、新质生产力[9];二是关注微观的内部系统,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资源配置、课程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作为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尺,提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部路径[10-11],对更深入探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已有研究或侧重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或侧重于微观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经费投入等,但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已有研究缺乏从职业院校这一中观层面来探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视域。缺乏对职业院校的关注将导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难以寻求到一个连接外部系统与内部系统的依托,很多策略与路径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忽视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即忽视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问题。公平性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2]。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建立在更加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特别是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情境下,中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多体现为“共享发展”“优质均衡”的理念[13]。可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统一。
综上可知,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系统性观念,使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教师、学生等要素在互相适应、协调发展、平衡共生中实现教育质量、教育结构、教育服务能力等全面提升[14]。这也意味着,效率、效益、有效性、相关性、影响性、可持续性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指标。为此,本研究将基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在职业院校这一核心载体上,以系统性思维分析框架来探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公平性”与“有效性”,为推动职业教育在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找准着力点与支撑点。
二.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思维分析框架:“ITDIPP”结构模型
“系统”意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5]。所谓“系统性思维”是指把事物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思考,既注重通过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掌握系统的整体结构,也注重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结构逻辑来掌握系统的联结机制,更注重通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掌握系统的价值或功能[16]。以系统性思维分析框架来观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求在观测职业院校发展时拥有全局意识,不能仅观测职业院校某一结构要素的单边式发展,而要观测职业院校所有结构要素的共生协同式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全面认识职业院校发展的整体效益与价值体系,既要认识其教育效益,也要认识其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唯此,系统性思维才能鲜活地体现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与全方位中。学校是一个由自身发展目标、内在结构等若干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作用而构成的“系统”[17]。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职业院校除了具备普通学校的教育性特征外,还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市场性、产业性等多重属性特征,是一种跨界协同的动态组织系统[18]。依循系统性思维分析框架和职业院校本身的特征属性,本研究构建了职业院校发展的“ITDIPP”结构模型,以观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公平性与有效性(见图 1)。具体而言,“ITDIPP”结构模型分别指职业院校的理念追求系统(Idea system)、目标定位系统(Target system)、方向动力系统(Direction system)、条件输入系统(Input system)、组织运行系统(Process system)和质量输出系统(Product system)。这六个系统反映了职业院校整体系统的核心功能和运行状态,分别代表着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并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对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产生着协同的耦合效应。
一 理念追求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
理念追求系统即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活力和精神保障。职业院校的理念追求系统由办学信念、发展愿景、院校精神、院校校训构成。
首先,办学信念是职业院校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精神本源,具有价值导向和未来引领的作用[19]。具言之,这种办学信念是职业院校领导者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系统性思考,涉及战略方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教融合、特色优势等多个维度。其次,发展愿景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具体描摹与美好蓝图,是全体师生对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共同期望。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其发展愿景不仅要回应个体性发展需求,还要满足社会性需求;不仅关乎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与内容,更涉及职业院校的文化氛围、社会贡献、市场效益等多个方面。再次,院校精神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动能,是教育主体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凝聚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与情感氛围[20]。职业院校的精神追求是文化与技术、工具与人文、教育与社会的统一[21],具体表现在职业院校学风、校风和教风的建设上。最后,院校校训不仅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具象化表达,更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生动“名片”,对全体师生的行为和道德规范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22]。职业院校的校训不仅要具有简洁有力、易于记忆和传播等语言学的普遍特征,还要深刻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职业院校自身的价值追求。
二 目标定位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
目标定位系统即办学目标,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23]。职业院校的目标定位系统应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包括宏观层面的总体目标、中观层面的阶段目标和微观层面的分项目标。这些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层级结构进行组织,学校则以目标定位系统推进各项工作的整体改进。
首先,宏观层面的总体目标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定位与宏观任务,回答的是职业院校“将成为什么”“达到何处”“走多远”“理想状态是什么”等顶层设计问题,强调目标的价值导向性。其次,中观层面的阶段目标是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职业院校所制定的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通常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三种类型。阶段目标强调目标的循序渐进性。最后,微观层面的分项目标是职业院校把整体目标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如特色品牌、管理创新、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德育实施、校园环境等。分项目标是职业院校实现不同层次目标的具体措施,是一种全面完整、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强调的是目标细化。总体而言,学校的目标系统包括两大维度:一是关于人的发展目标,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管理者发展目标等,即对学校人员发展状况的设计与部署;二是关于工作领域的发展目标,即学校本身及其各个工作领域的发展设计与具体部署。
三 方向动力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
方向动力系统即办学方向,是学校创新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决定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多元性等特征[24]。职业院校要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办学的动力系统上,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根本问题。
方向动力系统涉及办学思路、指导思想、办学方向与生态文化等方面。办学思路是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并结合现实情况制定出的具体发展路径。职业院校办学思路不仅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主体成长规律,还要具备明确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特征;不仅要结合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清晰、具体地指导各项工作实施,还要具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发展优势。指导思想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与靶心,学校的一切工作与发展不能偏离指导思想,而要根据指导思想开展学校行动。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具体遵循[25]。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决定着办学道路,也决定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26]。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指引下,一方面,中等职业院校办学要走“少而精”的发展道路,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院和专业群。生态文化是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职业院校拥有和谐、积极、温馨、向上的生态文化,才能打造出强有力的学校文化品牌。
四 条件输入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
条件输入系统即办学条件,其作为一种教育投入对教育质量有直接影响[27]。职业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依靠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条件资源。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将生师比、生均用地面积、仪器设备总值、校园占地面积等多项指标作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的重要考虑因素[28]。综合来看,职业院校的条件输入系统主要包含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四个指标。
其一,教师资源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人力保障,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力量。教师资源主要可以通过教师数量、教师质量和教师结构三个基本指标衡量。其中,教师质量可从教师学历、职称等方面反映;教师结构可从专任教师师生比、专任“双师型”教师占比、行企教师占比、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反映。其二,优质生源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学生生源则涵盖了学生的出生地、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其三,教育经费是职业院校办学的财力保障。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其四,教学条件作为职业院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是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所必需的物力与场地保障,潜在地干预、影响职业院校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学条件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使用率、设备先进性等情况,生均建筑面积,校内实训、实验仪器设备生均值和工位数情况,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数量,名师工作室或技能大师工作室数量等来衡量。
五 组织运行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
组织运行系统即办学过程,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和发挥教育功能的具体活动过程。职业院校的组织运行系统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活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研建设五个方面。
首先,教学管理是职业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从教学计划制定到教学质量监控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评估反馈五个流程。其次,教学活动是组织运行系统的核心。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主要指向三类课堂活动,即校内课堂、企业课堂与在线课堂。再次,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打造教学、教研、教管三支队伍,分别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研能力等多个维度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构建一个具有柔性化、网络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教学组织共同体。另外,课程建设是组织运行系统的重心。课程建设在于以群为口径重构岗位群,统整专业群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宽基础与活模块相得益彰的课程结构开发,形成与关键岗位群能力要求相匹配的集群课程模块。最后,教研建设是组织运行系统的一种重要动能,在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人才发展、教育决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赋能效应。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加强教研和科研的相互促进,以教研促进科研,以科研助推教研,同时注重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让科教融汇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生动现实。
六 质量输出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质量输出系统即办学质量,将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结果上[29]。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质量输出系统无疑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系统。职业院校的质量输出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素质、学生作品、学生出口、教育成果和办学特色。
其一,学生素质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学生的身心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实践素质和特长素质。其二,学生作品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生动体现,更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包括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发明专利、技能大赛获奖等。其三,学生出口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要包括升学率和毕业率、就业率和创业率,同时也要注重“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其四,教育成果是衡量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指向职业院校通过科研活动产出的科研、教研和教学成果,如教改科研项目、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教材编写、竞赛获奖等。其五,办学特色是职业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优势,是衡量一所学校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具体体现在理念与文化特色、体制与机制特色、课程与教学特色等方面。
三.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测度模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30]。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为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31]。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核心要义是建立在更加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能为了提高效率而牺牲公平,也不能为保证公平而牺牲效率,而应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32]。为确保职业院校“ITDIPP”结构模型充分发挥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功能,有必要厘清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公平性内涵,并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测度模型,不仅有助于评估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也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向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
一 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33]。事实上,高质量发展与公平性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公平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而高质量发展又是公平得以兑现的保障。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关注社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34]。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为社会公平提供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的公平性不仅是收入分配的公平,还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发展[35]。社会公平的实现能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公平性问题,就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进而阻碍高质量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公平性而忽视发展的效率,就可能降低经济发展活力。为此,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维系效率和公平的有效平衡。综上可知,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最根本性问题。
二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公平性测度的设计思路
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内涵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关系。其中,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效率反映的是教育活动中投入资源与教育活动所取得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对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效率进行评价主要有三种测度方法:一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进行比较分析[36];二是生产函数分析法,即建立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37];三是多指标投入和产出评价的评价法(DEA法),属于非参数评价方法,不需要设定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而是通过比较不同教育项目之间的投入和产出来评价教育的效率[38]。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上,而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又体现为投入与产出两个系统的相对效率。通过上文建立的“ITDIPP”结构模型可知:职业院校的投入系统就是条件输入系统,即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职业院校的产出质量系统则包括了理念追求系统(办学理念)、目标定位系统(办学目标)、方向动力系统(办学方向)、组织运行系统(办学过程)和质量输出系统(办学质量)。
三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公平性测度的模型构建
在厘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评价体系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测度模型。结合已建立的“ITDIPP”结构模型和已有研究成果,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建立了测度指标体系(见表 1)。
表 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测度指标遴选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质量系统(产出) 办学理念 依据充分、体系完整、逻辑清晰、表述精准、内涵丰富、个性鲜明 办学目标 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总结学校办学经验与教训、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办学方向 办学定位明确、能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发展需要 办学过程 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 办学质量 学生作品、学生素质、学生升学率、学生就业率、教育成果、办学特色 条件系统(输入) 办学条件 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育经费、教学条件 一方面,质量产出系统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其中,高质量办学理念需要满足依据充分、体系完整、逻辑清晰、表述精准、内涵丰富和个性鲜明这六大标准。对办学目标的测度需要考虑职业院校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对自身办学经验的认识以及中长期发展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办学方向则反映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否明确、能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办学过程要考量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三个关键点:课程教学包括落实课程方案、规范教学实施、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关键指标;教师发展包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和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等关键要素;学校管理包括完善学校内部治理、规范招生办学行为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观测点。办学质量即学生学习成果,包括学生作品、学生素质、学生升学率、学生就业率、教育成果和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条件系统即办学条件,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育经费和教学条件四项指标。
基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公平性测度的设计思路,本研究构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测度模型(见图 2)。
四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公平性测度的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主要取决于产出系统与条件系统之间的比值,这一比值综合反映了职业院校发展的有效性与公平性问题。其中,产出系统和条件系统的总分分别为100分。制定评价标准的方法包括常模参照法和标准参照法:对于有明确量化评价标准的测评点,可采用标准参照法赋分;对于一些只有导向性要求但缺乏量化标准的测评点,可采用常模参照法赋分。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公平性就是产出系统与条件系统的对比关系。根据测算结果,将100分(区间常模)定义为“有效”(有公平性),反映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发展和校园氛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100分以上(区间常模)定义为“高效”(公平性较高),说明职业院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独特的办学特色,以及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等,学校各方面都达到了高质量;100分以下(区间常模)定义为“低效”(公平性较低),说明职业院校在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四.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表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体现在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等各环节[39]。要对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进行科学评价,就必须在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管理工作、办学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价值评判与事实判断[40]。承前所述,基于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认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表征体现于职业院校办学的效果、效率、效能、效益和效应[41](见图 3)。
一 办学“效果”:目标达成
办学效果即目标达成程度。办学目标作为学校发展蓝图的核心,旨在明确学校追求的方向与质量水平。它不仅是对未来学校状态的形象描绘,更是衡量学校发展成果的标准。从总体上看,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阶段性特征[42]。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又分为很多种类。一般而言,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愿景,而具体目标是定位于学生、教师、教育质量和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实施路径。就阶段特征而言,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终极目标以及预期目标与非预期目标。就性质特征而言,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包括三类: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即职业院校是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社会服务目标,即职业院校是否为各类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三是教育功能目标,即职业院校是否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然,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还包括一般目标和特色目标,一般目标涉及职业院校整体发展的基本方向,而特色目标则体现了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独特之处和优势。对于职业院校办学目标达成的考评,既要找到基础性指标,也要注重指标反映的数值和增值。目标达成度检测有助于检验和完善办学目标的设定,进一步激励职业院校对办学目标的达成动能。
二 办学“效率”:条件利用
办学“效率”即目标达成的资源利用率。开展办学效率评价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成效的重要路径。办学效率的高低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前瞻性、创新性和适应性。投入越少、产出越多,说明其在同等资源消耗下培养更多的人才或培养等量的人才而消耗更少,从而表现为效率提高[43]。实际上,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可以看成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过程一样,有投入,也有产出。如果职业院校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产出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适应性不强,则数量越多,资源浪费就越严重;如果质量很高,但适应性不强、产出数量不足,对社会资源同样是一种浪费[44]。可见,职业院校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优化人、财、物各类资源要素投入,完善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内部要素结构,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
三 办学“效能”:能力建设
“效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关注事物在特定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关注目标的达成程度、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组织或个人的整体能力表现等。学校效能被视为学校选择目标的适宜程度和实现功能的程度。如果说学校效率是学校金钱性输入与其输出功能的比较,那么效能就是学校非金钱性输入与其输出功能的比较。全面考察职业院校的办学效能,需要从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功能的各方面入手,寻找衡量其目标或功能实现程度的指标。因此,职业院校的效能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功能的综合体现,是职业院校的“关键办学能力”[45]。参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其他已有研究成果可知,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提升的要素框架可以分为基础办学能力和关键办学能力两个维度[3],其中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和班子建设、持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对接产业优化教育教学、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技术技能培训能力等10个要素[46]。评价职业院校办学效能的目的是,找寻影响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因素,进一步改进办学,加强能力建设,为职业院校的领导者提供决策支持。
四 办学“效益”:需求满足
办学“效益”即办学符合社会的需求程度。通常而言,学校效益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内部效益是指教育内部产出与投入之比,外部效益是指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效益。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办学效益包括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育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规模效益是指职业院校招收和培养大量学生的前提是拥有与之相配套的办学规模;经济效益是指职业院校劳动耗费同职业院校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社会效益是指职业院校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也称外部间接经济效益;教育效益是指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个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如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的发展;文化效益是指职业院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效益;生态效益是指职业院校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其首要效益是教育效益。通过效益评估,职业院校了解自身办学是否对学校整体利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发现管理的优点和不足并优化管理。此外,效益评估也是职业院校进行管理改革、战略规划等决策的重要依据。
五 办学“效应”:社会品牌
办学“效应”即学校的品牌效应。一般而言,学校品牌的种类包括文化品牌、管理品牌、课程品牌、教学品牌、活动品牌和教师品牌。职业教育提高吸引力的核心在于通过强化内涵建设,凸显类型特色,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质量品牌[47]。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迫切需要一批优秀的职业院校走在前头,积极地探索实践,使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其在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48]。同时,职业院校的办学效应还体现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对于职业院校而言,院校品牌是区别于其他院校的身份牌,主要体现在品牌专业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建设要注重打造品牌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专业、扶持新办专业,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提升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文化品牌建设要注重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重视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中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五.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
承前所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职业院校办学的“效果”“效率”“效能”“效益”“效应”上,具体反映在职业院校办学的目标达成、条件利用、能力建设、需求满足和社会品牌五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建设水平。事实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系统性而提出的。为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表征,有必要厘清两对耦合关系:一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与有效性之间的耦合关系, 二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性与有效性之间的耦合关系。
一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与有效性耦合逻辑
根据前期构建的职业院校“ITDIPP”结构模型可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包括方向动力系统、目标定位系统、理念追求系统、条件输入系统、组织运行系统和质量输出系统。前五个系统作为“输入端”作用于质量输出系统“输出端”,每一个“输入—输出”的结果就表征为“五效”(见图 4)。
具体来看,办学“效果”由“目标定位系统—质量输出系统”决定,强调的是办学质量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办学“效率”由“条件输入系统—质量输出系统”决定,强调职业院校以最少的办学投入资源获取最大的质量产出。办学“效能”由“组织运行系统—质量输出系统”决定,强调职业院校运用资源方面的能力,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和完成任务。办学“效益”由“理念追求系统—质量输出系统”决定,强调职业院校的整体表现和社会贡献,以至于最终实现目标。办学“效应”由“方向动力系统—质量输出系统”决定,强调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和认同感,指职业院校的品牌创建是否形成品牌效应,而职业教育的品牌知名度是其品牌效应的直接体现。
二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向度
质量标准是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统一、明确的规定。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依据与评价尺度[49]。以标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于建立“五度”体系,即办学信度、办学内在效度、办学外在效度、办学难度和办学区分度。
其一,办学“信度”是指办学的稳定性。信度通常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表示测验信度的高低。职业院校的办学“信度”表示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因此,要聚焦职业院校的形象建设。其二,办学“内在效度”是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是所有学校应达成的办学目标与标准化程度,是反映职业院校办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视职业院校的标准化建设。其三,办学“外在效度”是指学校办学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其办学模型具有可推广性。因此,要注重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其四,办学“难度”是指职业院校要实现高水平办学。因此,要注重平台建设,平台越高则难度越大。其五,办学“区分度”是指职业院校要有特色之处,避免千校一面。因此,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品牌建设。总而言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具体体现在职业院校职业属性的“信度”、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效度”与“难度”,以及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区分度”。
三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性与有效性耦合逻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性向度与有效性表征也具有内在一致性,即“五度”与“五效”具有耦合关系。两者之间的耦合效应使职业院校以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和高效率为目标,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向好发展。其一,办学“信度”即办学“效益”。职业院校通过满足国家、社会、个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提升自身的认可度,强化自身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二,办学“内在效度”即办学“效果”。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加强学校内部建设,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院校的发展。其三,办学“外在效度”即办学“效能”。职业院校要深刻把握职业教育的全局性地位和战略性作用,清晰认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环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争取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其四,办学“难度”即办学“效率”。职业院校要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整合办学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培育学科特色、创建校园文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其五,办学“区分度”即办学“效应”。职业院校要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一体化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模式等改革创新,建立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协调多元主体利益关系的新型办学模式,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表 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测度指标遴选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质量系统(产出) 办学理念 依据充分、体系完整、逻辑清晰、表述精准、内涵丰富、个性鲜明 办学目标 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总结学校办学经验与教训、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办学方向 办学定位明确、能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发展需要 办学过程 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 办学质量 学生作品、学生素质、学生升学率、学生就业率、教育成果、办学特色 条件系统(输入) 办学条件 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育经费、教学条件 -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1-03)[2024-09-2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2021-10-12)[2024-09-22].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22-12-21)[2024-09-22].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36711.htm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 (2023-07-07)[2024-09-22].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7/content_6892671.htm. [5] 曹渡帆, 朱德全.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5): 5-14. [6] 瞿连贵, 徐峰, 邵建东. 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进路[J]. 大学教育科学, 2025(1): 109-116. doi: 10.3969/j.issn.1672-0717.2025.01.11 [7] 张博. 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现实梗阻与破解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89-97. [8] 齐绍平, 谢玮玉.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应然理路与实然向度[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182-187. [9] 曹渡帆, 朱德全.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三融"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5): 202-211. doi: 10.3969/j.issn.1004-3926.2024.05.021 [10] 王学, 刘艳.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方向[J]. 教育科学, 2021(5): 21-28. [11] 樊沛鑫.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Z1): 77-80. [12] 刘燚, 张辉蓉. 以学习机会公平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何与如何[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141-151. [13] 朱德全, 曹渡帆. 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与区域比较[J]. 教育与经济, 2024(5): 3-14. [14] 曹渡帆, 朱德全.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话语体系的本真诠释与实践转向[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11): 82-90. [15] 钱学森, 等. 论系统工程[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10. [16] 朱成晨, 闫广芬. 农村职业教育跨界发展的思维范式: 系统性思维[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6): 101-107. [17] 陆云泉. 学校内涵发展的特点及推进策略——基于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172-177. [18] 朱成晨.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共生体系与现代化愿景[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5): 26-34. [19] 魏署光. 大学校长办学理念的内涵特征与理性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9): 8-13. [20] 郑航. 价值驱动型学校改进需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1): 32-36. [21] 朱德全, 冯丹. 理性·逻辑·精神: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与战略定位[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5(1): 3-13+23. [22] 杨光钦, 魏露瑶. 大学校训的生成逻辑与制度文化密码[J]. 江苏高教, 2021(6): 31-41. [23] 张宇.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目标管理[J]. 中小学管理, 2019(12): 27-29. [24] 张宝歌, 韩嵩. 论大学发展的动力系统[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3): 7-12. [25] 杨润勇.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职业教育法》修订的三重逻辑[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12): 1. [26] 李兴洲, 龙语兮, 邵建华. 习近平职业教育观: 内容、理念与实践进路[J]. 教育与经济, 2024(1): 3-9. [27] 曹妍, 张国洋, 姚歆玥. 教育质量与国家(地区)收入差距: 全球教育质量指数构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10): 66-79. [28]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2-11-02)[2024-09-2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19/content_5727868.htm. [29] 朱德全, 彭洪莉. 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与水平测度[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38-152. [30] 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 人民日报, 2020-11-04(2). [31] 王大树. 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11-19. [32] 林克松, 席小灵.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之维: 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77-186. [33] 习近平.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23-02-08(1). [34] 赵剑波, 史丹, 邓洲.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11): 15-31. [35] 石云霞, 张心宇. 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伟大纲领性文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21): 4-10. [36] 王蕾, 贤悦, 张偲琪, 等. 中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 政府投资的效益—成本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3): 118-128. [37] 朱德全, 杨磊.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测度——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测算分析[J]. 教育研究, 2021(6): 112-125. [38] 王昕雄. 上海市寄宿制高级中学办学效益的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8(2): 167-179. [39] 朱军文. 分层、分类、协同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7): 3. [40] 彭洪莉, 朱德全. 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发展指数及其测度——来自32所职业本科院校年度报告的证据[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11): 54-63. [41] 朱德全, 彭洪莉.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效能监测的结构模型与技术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216-225. [42] 柳思羽, 厉晓华.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建设: 目标导向、原则与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34): 46-51. [43] 朱德全, 李鹏. 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 教育研究, 2015(10): 90-97. [44] 代蕊华. 正确理解办学效益的内涵[J]. 上海教育科研, 2000(6): 7-8. [45] 孙琳, 刘群, 房风文. 我国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30): 10-14. [46] 孙琳, 何奇彦, 夏光蔚. 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 内涵实质、理论基础、构成要素[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9): 50-55. [47] 谢俐. 补短板激活力强内涵增效益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7): 5-11. [48] 刘育锋. 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34): 27-36. [49] 孙翠香.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推进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22(3):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