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以美国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为例
详细信息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Taking Five Well-know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s examples
-
摘要: 国际化战略是美国高校尤其是知名研究型高校办学的显著战略,而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是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对美国公立、私立、综合文理见长型、综合理工见长型等具有代表性的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理念鲜明、以学生为国际化战略中心、师资队伍构成国际化、大学课程设置国际化、跨国界的合作协作关系常态化五个特征。对中国高校来说,培养国际化人才、应对全球化进程、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是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的使命和追求。因此,借鉴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从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国际化工作方向,完善国际化课程设置、建立配套教学体系,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丰富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提高国际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合作办学“朋友圈”五个方面改革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随着全球化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综合国力和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高校国际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竞争发展的基本战略。国际化作为当今一流高校的本质特征愈加彰显,这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1]高校不论其类型是否是研究型大学、其层次是否是一流高校,都应该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与社会志愿服务中融入国际化元素。[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统筹规划、推动中国教育开放,注重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全球教育治理进入新时代;并对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大学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校必须做好积极应对。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主阵地,如何适应国家需求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输出社会和产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国内教育界需要深入探索的人才培养内涵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中国教育界则更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从顶层设计上提升高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性工作能力。我们基于QS世界大学排名和美国社会的传统认知,选取了美国两所私立学校和三所公立学校进行案例分析,这五所高校均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两所私立院校属于QS排名前三的顶级高校: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从2014年起一直排在QS第一位;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从2014年起一直在QS排名第二到第四位之间,近三年稳定在第三位。三所公立院校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一直以来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三巨头,其中密西根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2019年QS排名中是公立大学排名最靠前的两位。通过以上五所高校探究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以期为中国高校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效能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意义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一位高校教师发现,参加过出国交流的教师的视野广度和综合能力明显优于没有参加过出国交流的教师。随着这种理论的传播,部分美国高校的校长开始考量国际交流对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价值和意义,开始以试点的方式组织校内一些专业教师以集体出行的形式进行境外教学实践,值得注意的是,那时候参与境外教学实践的学科多为古生物学或者考古学。[3]随着上述试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跨境交流在美国高校中流行起来,主要的交流方向为教学学术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查找当地档案和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等。[4]21世纪60年代,巴兹(Bartz)研究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规律,提出国际化至少包含如下五个方面:国际性的培训、国际性的课程设置、国际性的学术研究、师生的境外学习以及国际层面的支持和保障。巴兹的观点从本质上解释了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概念,虽然只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研究的雏形,但迄今仍被美国教育界广泛认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5]20世纪90年代初,艾穆(Stephen Arum)和瓦德(Jack Van De Water)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该理论界定了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路径,指出凡是涉及教育的国际交流、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技术领域的国际化合作活动及项目等都属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征。[6]同一时期,耐德(Jane Knight)基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探索及实践思考重新定义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他指出应该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入跨国界与跨文化两个维度的因素。[7]魏德(Marijk Van Der Wende)稍后丰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承载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全球化与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系统努力。[8]21世纪初,耐德将其观点进一步总结定义为:在国家层面与学校层面两个维度考量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实际功能和传递性,融入跨国界的、跨文化的和全球性的因素。[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AU)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将高校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活动等核心功能融入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10]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活动,是大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跨越国界和跨越文化的延伸,是一国高校与别国高校、科研机构、公私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在双方疆域内开展和实施的系列教育、科研合作及活动。
通过上述历史追溯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历史发展具有从外延向内涵转变的显著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内容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的进程。从《国际高等教育手册》(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IHHE)中不难看出,世界各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上已经形成了共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全球共存与竞争以及合作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特征,高校融入全球化浪潮的深度和广度也日益增加,高校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具有跨文化学习能力和跨国别沟通能力、掌握并能有效发挥全球化技能、具备全球胜任能力的高校人才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迫切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国际化策略并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以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本国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随着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多个领域进行全球化交流的频率日益增高。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承载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现实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要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要培养出了解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理应积极顺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培养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不可否认,因其良好的经济基础,一些发达国家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世界名校,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在世界范围内相对较高。对比来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经验。因此,研究发达国家世界名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征,对优化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路径、政策和举措有重要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二. 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征
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首先推进大学国际化,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对外关系、增强本国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途径。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美国高校国际化的路径和方式、战略的重点和倾向虽然在个体表征上有所不同,甚至还有很大差异,但是研究型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共性特点,其目标都是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拥有跨文化的学习与沟通能力的国际化的人才。本文以美国五所知名的研究型高校为例,具体分析其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 国际化办学理念鲜明凸显
高校国际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国际化已经成为美国高校(高等教育机构)的热门目标,它们都希望实施国际化这一进程。[11]率先提出“全球性大学”教育理念的是哈佛大学。哈佛第25任校长博克(Derek C. Bok)概括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八个教育目标”中的“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和“全球化素养”,就承载着国际化理念。[12]2001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提出要将哈佛推向全球、创造无国界的知识,他希望哈佛的本科生具有“国际经验”(International Experience)。在此激励下,本就已经高度全球化的哈佛大学的所有部门、系科、教师及学生组织开发出更多国际化项目。麻省理工学院主张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以及以学术为本的国际化办学战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扩大学生的国际参与性”的国际化理念,主张要加强教育的国际参与元素,在多元视角和水平上分析国际性问题。密西根大学国际化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国际化历程始于1847年招收的该校第一届国际学生。今日,密西根大学的全面国际化程度已在美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标签已经成为其最大的教育亮点,并切实提升了该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声望。[13]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认为,组织学生海外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从多元文化角度体验交叉学科的国际视角,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同时使学生通过感受丰富的异域文化来拓宽个人的全球视野。
二 学生是国际化战略的中心
美国高校的国际化发源于学生,国际化首先体现在学生的跨国别、跨疆域流动;又回归于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而国际化。五所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指向都是学生。在哈佛,本科生是国际化项目的中心。哈佛认为本科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要让他们尽早积累国际经验。[14]哈佛大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海外交流项目,以感受不同的人文历史、社会哲学和自然科学氛围。为此,在每年的夏季学期,哈佛大学会通过海外研修项目为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提供深度接触海外学术的机会。哈佛大学将海外交流的学术申请项目分为人类学和考古学、外语和文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四大类,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机会申请到覆盖全球27个城市、五至九周的学习机会。其中,欧洲的海外交流目的地涵盖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希腊、捷克、克罗地亚、格鲁吉亚十个国家,学生可以在目的地国体验到独有的国际综合文化;亚洲的海外交流目的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另外还有南美洲、非洲等地的交流项目。[15]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几乎都有海外研修的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以2019年的哈佛海外研修计划为例,哈佛大学为学生构建了多元、多样、多选择的海外交流机会,使得学生在海外研修期间可以通过深度了解当地语言、文化课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本土化内涵,获得令人难忘的学术经验。
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的出发点是加强本科生的国际化能力,目标是培养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能在多种文化背景中沟通交流、组织策划的国际化领导人才。[1]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麻省理工学院非常强调海外综合性全球教育,设置了海外课程、国际实习、合作研究和社会服务四大类型的全球教育项目,鼓励学生找到符合个人学术追求、职业需求与发展要求的海外研修项目,支持学生通过海外学习的方式到其他国家体验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与工作方式,有效锻炼其自信心、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第二语言的运用能力、对新的学术视野和观点的融合能力、平衡个人学术和非学术兴趣的能力,以及扩大接受其他文化与观点的包容力,从而提升毕业后从事包括学术深造在内的任何工作的全球竞争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力推海外教育计划,他们认为海外教育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够重塑自信、提升综合技能和拓宽本专业全球性视野的实践行为。[16]学生最早可以在一年级第二个学期就选择海外学习,整个本科期间最多可以进行三个学期及多个暑假的海外学习。针对职业能力锻炼,该校在本科生毕业前为其提供至少一次海外学习机会,从而使其获得国际适应性能力,以增强职场竞争力。
据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统计,截至2018年,密西根大学共有国际学生6 976人,处于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指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全职工作授权但持学生签证的实习期)阶段的有1 785人。[17]密西根大学认为学生的海外教育经历为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因此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通过学术课程、实习或者海外服务体验更广阔的世界。该校的“密大指南针”计划专门用于支持学生到海外进行教育,有覆盖全球141个国家的项目供学生选择,该计划主要是由教师带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交流学习。在国际实习方面,密西根大学鼓励学生通过商务实习和临时就业体验当地文化,拓宽专业学习的视野,提高跨文化、跨疆域的适应能力。密西根大学的国际实习主要分为独立性海外实习与团队海外实习两种,其质量在美国十大联盟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社区合作项目,如基于社区的服务型科普项目,认为可以提高参与学生的教育水平并切实造福社区居民。在这种理念下,密西根大学在2019年成功晋级为美国国家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平队志愿者来源高校前四强,有2 720名学生通过该志愿者项目前往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海外服务。[18]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为本科生制定了详细的海外学习指南。以2019年为例,学校开发并设置了300多个海外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海外学习以探索新的文化。这些项目主要分为交换项目、直接注册项目、机构提供项目和短期定制项目四大类。交换项目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和海外合作机构之间的学生互换项目;直接注册项目是指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学生作为非学位的国际学生向国际合作企业、社会机构和私人部门申请学习的项目;机构提供项目是由学校组织的、校外合作机构提供的海外学习项目;短期定制项目是学校专门为具有某类共同兴趣的学生定制的一种海外短期学习项目,在海外合作高校、机构和部门设立,由任课老师带领进行一周左右的文化体验交流实践,通常在暑假或者寒假期间进行。[19]
三 师资队伍国际化
如果教师没有国际化的特征,高校自身的国际化就缺乏载体,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也就成为空谈。因此,美国高校历来注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投入大量的资金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请进来”,大力引进国际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二是“送出去”,选送教师出国访学、参加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等。哈佛大学专门设立“哈佛教师暑假出国学习项目”和“校长创新基金”资助教师到海外访学、学习、交流与合作。每个夏季学期,哈佛教师要前往近20个国家开展数十个科研项目合作研究。[20]麻省理工学院致力于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多元化的学生群体,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师资已占师资总数的42%,在校国际学生总数已达3 3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30%。[2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学校筹募专门的款项支持教师的跨国项目,每年划拨大量资金用于资助教师赴海外开展国际性的交流与研究。[20]密西根大学设立多种专项支持基金为教师进行国际交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供实际保障,[20]如差旅费支持、国际学术发展支持、国际研究和交流项目支持等。截至2018年,密西根大学共有国际访问学者541人,国际教职员工1 276人。[17]为了促进、激励以及发展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也积极鼓励教师海外交流、访问与合作,同时,每年接纳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及专家学者访学与合作研究,给学校带来新鲜的理念与学术思想,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充满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四 课程设置国际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是教育的基本依托,是实现学校教育的基本保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22]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通常有五种方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在现有课程中加入追踪本学科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内容和元素;三是开设有关国际主题、国际问题的课程;四是开设国别或地区研究课程;五是引进国际交换网络课程。[23]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开设多语种课程,以支撑学生的海外学习、文化理解与人际沟通。
哈佛大学21世纪确立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世界公民和领导者,具有全球引领性的著名的哈佛通识课明确围绕全球性目标设置。哈佛大学在2002年第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培养“世界公民”,并开设了“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两个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不同民族的信仰体系,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价值观的差异,成为立足民族文化、具有世界眼光和未来意识的“世界公民”。麻省理工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两个学期以上的外语教学;开设跨学科的导论课程介绍全球环境及挑战;面向能源与环境等国际难点领域设置科普性课程;注重课堂教学与学术论坛的国际化元素。密西根大学从外语课程、通识课程、专业研究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进行海外交流的能力。例如,其开设有超过40门的不同语种的外语课程,为学生体验海外教育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开设非洲研究、中国研究等与国际主题相关的研讨课;设立以国际内容为研究对象的专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多达几十个,覆盖多个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打通海外学习课程与本校主修、辅修及选修课程的学分转换渠道,使学生可以顺利将在海外学习中获得的学分整合到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去。以2019年为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七类海外研修项目的第一类“伯克利暑期项目”,针对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将其海外课程的成绩计入该校培养计划;第二类“伯克利全球实习项目”面向大二及以上年级,学生可以在获得科研经验的同时获得学术型学分,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一年之内也可以申请;第三类“加州大学海外教育计划”面向加州大学所有分校的大二以上年级学生,项目地区覆盖全球45个国家,项目时间有暑假、学期和学年三种选择。[24]
五 跨国界的协作与伙伴关系常态化
耶鲁大学校长理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en)曾说过,一个“全球性大学”应具备的四个要素之一是与国外大学(机构)建立联系,推进不同国别的高校合作与交流。[25]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广泛视角下的前沿,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认知以及学术进步的国际化能力。国际化的合作已经成为美国推进教育领域进步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探寻其他一切可能领域的合作。[26]
早在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著名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项目(M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 MISTI),[27]由资深教授苏珊·伯杰(Suzanne Berger)主持,选拔和全额资助MIT的学生到国外著名的大学、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实验室和大型企业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中心学习、实习、参与科研合作,拓宽学生的学术、专业、文化、个人视野和经历,锻炼学生的跨文化沟通理解能力、全新环境应对能力和全球领导力。至今,麻省理工学院已通过这一项目和中国、法国、日本、德国等16个国家的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以及具有科研引领地位的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MIT的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国际化学习机会。1998年,MIT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南洋理工(Nanyang Technologies University)成立麻省理工—新加坡创新联盟(The MIT-Singapore Alliance),在生物医学工程、生命科学的计算生物、微纳新材料、高性能电脑与工程、化学与制药、制造技术等领域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教育和科研合作。[28]1999年,MIT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建立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The Cambridge-MIT Institute),双方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建立科研合作及教师、学生交流机制。[29]2000年后,MIT进一步扩展其合作地区与学校,分别与法国、墨西哥、巴西、以色列、西班牙建立学生研习、实习与教师交流计划。[30]2008年,MIT更是成立了协调、组织和支持学生全球学习计划的专门机构——全球教育与职业发展中心(The Global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 GECDC),建起了系统的学生国际化学习体系,支撑本科生的全球学习。[3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覆盖近50个国家两百多所机构的国际交流机会。学校设置的七种类型的海外访学计划中的第五类、第六类、第七类,都是依托国内外长期、稳定的合作单位得以实施的海外交流项目,其中第五类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y, IARU)全球暑期计划,就是依托稳定的协作伙伴IARU联盟高校开设的学习、实习和志愿者方面的暑假短期国际交流项目。
三. 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3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为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科技兴国、满足社会及公民的教育需求、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而服务的。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高校在实现国际化的程度上仍有欠缺,因此借鉴世界范围内一流名校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对标其国际化发展历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高效实践途径。
一 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国际化工作方向
全球化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融入多元化群体的能力等,这也成为国际化人才素质结构的组成方面,但想要培养出具有上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需要高校各部门的统筹规划和通力配合,这取决于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求高校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从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氛围等各方面明确国际化工作方向。从前文所述美国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看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一是培养全球化的思维能力;二是加强国际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三是将学生个人发展诉求与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相结合;四是加强全球高校校际合作;五是借鉴各国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对于中国高校来说,想要逐步向国际领先高校靠拢、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开放、包容”胸怀、勇于应对全球问题并能将自身发展与人类命运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二 完善国际化课程设置,建立配套教学体系
培养国际化人才要落实到合适的路径以践行理念并取得成效。高校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就是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呈现,形成聚焦创新精神、国际视野、跨文化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群体具有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在国际化进程中,课程设置是核心”,[33]“课程是拓展国际和跨国知识的主要阵地”。[34]从前文所述五所高校的实际经验中不难看出,美国高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本科教育中融入全球化的相关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国际化成为美国高校为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而采取的关键策略之一。前文麻省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的案例分析显示,把教授们的国际化研究或地区研究成果纳入课程,鼓励教授们面向学生开设新课程,是美国高校实施国际化战略较为通用的举措。[35]把国际热点、全球性问题、国际事务等带进课堂,是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国际化特点。
中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除了设置常规的专业课程之外,结合自身特点设置国际化课程,将国际化贯穿于教学、科研之中,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国际经验和学习经历。在国际化课程设置方面,应遵循由面及点、由浅入深的发展思路,可以借鉴哈佛的经验,先以通识课程为试点,逐步推进到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有其内容涉及广泛、学生人人必修的特点,可以此为契机,在通识课程中融入国际化内容,让更多学生接触全球化问题、提高国际意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在通识课程国际化内容普及后,可将国际化逐步推进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在专业课中融入更多国际化元素,鼓励更多教师主动开设国际化专业课程,并要求授课教师在确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国际化建设标准。另外,学校也应该借鉴密西根大学的经验,有意识地开设外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并增加英文授课或双语授课的比例,拓宽学生视野,使其拥有在多元社会脱颖而出的能力。中国高校还可以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信息化方式和互联网手段,共建一些互相认可的网络课程、交换课程并互相承认学分,给更多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同时做好修读学分的连贯性。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供不同文化背景支撑,支持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支持国际化教育。
三 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
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国际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教师在国际同行中的科研声誉决定着高校的国际影响力。[1]在前文所述的美国五所高校中,各学校在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均有不同做法,不论是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保持较高的国际化师资占比,还是资助本校教师海外学术交流、访学、科研合作等,这些高校在师资国际化建设方面均值得中国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世界一流的师资人才还比较匮乏,这使得中国高校在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时,遇到比较多的制约和阻碍。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中国高校应在拓宽本土教师国际视野、优化国内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努力突破,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增加国内高校教师出国培训、访学、参与国际会议及国际交流的机会,从而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眼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合作能力等;二是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在海外求学的优秀人才或在海外名校任职的高水平教师回国任教,优化国内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结构;三是拓宽全球招聘渠道,完善外籍教师引进办法及流程,从而广纳全球人才,为中国高校组建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团队提供可能。
四 丰富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提升高校国际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推进高校国际化必须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国际参与和交流途径,创造更加广泛的国际化研究平台。[36]在前文所述美国五所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所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参与国际化交流的渠道与方式,并各自推出不同形式的海外研修项目,加强对高校学生群体国际参与的支撑。中国高校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也必须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强强联合,并侧重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密西根大学共建联合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在深圳合作开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但所覆盖的高校还十分有限。借鉴美国五所高校的经验,国内大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从而增强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国际化程度。
1 拓展国内高校学生参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途径。
“联合培养”是一个让国内高校学生既能接触本国教育又能对国外文化有所了解,增强其国际交流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联合培养能够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其思维方式兼具国内外视角,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密西根大学深度共建,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并于2014年荣获“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标志着国际上对此种国际教育模式的最高认可。[37]
2 增加国内高校学生参与交换生项目或国际交流项目的机会。
如前文所述,密西根大学等高校中国际交换生的体量、与境外高校的交流项目数量逐年增长。中国高校应拓展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形式,逐步增加国内高校学生参与交换生或国际交流项目的机会,提高交换生比例,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为他们了解国外文化和学术前沿提供机会与平台。
3 扩大学位留学生的比例,提高国际留学生生源质量。
近年来,来华留学的人数虽明显上升,国内高校也力推对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但留学生在全校学生中的占比还是远低于世界名校水平。同时,国际留学生的来源分布相对集中,欧美国家的留学生比例很低,且很多属于短期交流,很难在短暂的交流中建立国际化学习环境。今后应扩大学位留学生的比例,提高国际留学生的生源质量,营造真正的国际化校园氛围。
五 扩大合作办学“朋友圈”
在中国中外联合办学政策的吸引下,很多国家与中国建立了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从前文所述五所美国知名高校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各高校在国际化资源配置上都有显著作为。不可否认,通过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合作,可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术、科研及更多领域更多形式的合作,有力推动国内大学创新、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中国高校应在中外联合办学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寻求优质高校作为合作对象,扩大合作办学“朋友圈”。
-
[1] 许军华, 邱延峻, 蒲波.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特征分析及其启示.江苏高教, 2014(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sgj201402021 [2] 陈斌.美国高校学生流动特点及其原因——基于《门户开放报告》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2016(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IGH201602016.htm [3] D. SCHOORINAN. 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Diverse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 U.S. Based Case Study.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9, 3(2): 19—46. doi: 10.1177/102831539900300203
[4] G. W. MERKX. The Two Wav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U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or, 2003, 12(1):6—12.
[5] 陈斌.美国高校学生流动:变化中的图景.高等教育研究, 2018(3). [6] C. KLASEK. Bridges to the Future: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Carbondal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1992:108—128.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4596325_Bridges_to_the_Future_Strategies_for_Internationalizing_Higher_Education
[7] J. KNIGHT. Internationalization: Elements and Checkpoints. 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4, 21(7):1—1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lxb201608004
[8] M. V. D. WENDE. Missing Lin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Polic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os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General//T. KALVERMARK, M. V. D. WENDE (Eds.). National Polic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Stockholm: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1997: 10—31.
[9] J. KNIGHT.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 8(1):5—31. doi: 10.1177/1028315303260832
[10] 任友群. "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 2016(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djy201605005 [11] M. YEMINI, A. GILADI. Internationalization Motivations and Strategies of Israeli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 19(5): 423—440. doi: 10.1177/1028315315579240
[12] [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44—4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djylt200805006 [13] 李阳琇.密歇根大学全面国际化及其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启示.广东社会科学, 2016(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dshkx201605023 [14] 王涛.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及其启示.高教探索, 2009(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jts200906021 [15] Study Abroad Programs 2019[EB/OL]. Harvard Summer School, 2019-09-04. https://www.summer.harvard.edu/study-abroad-programs.
[16] 蔡宗模.美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政策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 2013(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jjyyj201307017 [17] 2018 Statistical Repor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cholars, Faculty, Staff and Education Abroad[EB/O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9-09-04. https://internationalcenter.umich.edu/sites/default/files/Annual_Report.pdf.
[18] Search Opportunities|Global Michigan[EB/O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9-09-04. https://global.umich.edu/education-abroad/search-opportunities/.
[19] Why Study Abroad|Illinois Abroad and Global Exchange[EB/O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19-09-04. https://www.studyabroad.illinois.edu/outgoing-students/why-study-abroad/.
[20] 于海燕, 张海娟.世界一流大学师资国际化过程分析.高教探索, 2012(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jts201203015 [21]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s[EB/O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09-04. http://global.mit.edu/education/education-internationals.
[22] 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研究, 2014(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skx200801002 [23] 崔军, 汪霞.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谈大学国际化的应对之策.全球教育展望, 2009(1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qjyzw200910010 [24] Get Started[EB/OL]. UCB Study Abroad, 2019-09-04. http://studyabroad.berkeley.edu/get-started.
[25] 查建中, 何永汕.中国工程及教育改革三大战略.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111. [26] F. WANG, C. ANTHONY, W. YU. Empty Success or Brilliant Failure: An Analysis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in a Collaborativ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 20(2):140—16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0.1177/1028315315587106
[27] M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EB/O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09-04.http://odge.mit.edu/gpp/registration/partnerships/misti/.
[28] THE SINGAPORE-MIT ALLIANCE[EB/OL]. SMA, 2019-09-04.http://web.mit.edu/sma/.
[29] Cambridge-MIT Exchange: Celebrating 16 Years of Transforming Student Lives[EB/O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09-04.http://news.mit.edu/2017/cambridge-mit-exchange-celebrates-16-years-of-transforming-student-lives-1027.
[30] 莫甲凤, 周光礼.能力、整合、国际化: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第三次教学改革.现代大学教育, 2016(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JG201604009.htm [31] Career Advising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B/O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09-04.https://capd.mit.edu/.
[32] 刘岩.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内涵剖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现代教育管理, 2017(1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NGD201710010.htm [33] R. M. PAIGE. The American Case: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3, 7(1):52—63. doi: 10.1177/1028315302250180
[34] 曾满超, 王美欣, 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jdxjypl200902007 [35] T. J. OSBORNE. Implementing the La Pietra Report: Internationalizing Three Top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Survey Course. History Teacher, 2003, 36(2):163—175. doi: 10.2307/1555736
[36] 周辉.中国大学生全球化能力提升研究.江苏高教, 2018(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sgj201808021 [37] 陈之腾, 徐倩.解密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模式".上海教育, 2014(1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SS_49236631 -
期刊类型引用(25)
1. 王浩海.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区域数字经济管理发展研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5(02): 66-68 . 百度学术
2. 尹带霞,叶文玲,李洁,唐俊,李学德. “新农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浅谈农林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安徽农业科学. 2024(06): 258-260 . 百度学术
3. 段世飞,张宁. 美国顶尖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范式及其转换. 教育研究. 2024(03): 125-137 . 百度学术
4. 王小宇. 浅析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现状与发展——以北京G校为例. 华章. 2024(08): 165-167 . 百度学术
5. 张沛然,李红瑶,李广. 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44-56+207 . 百度学术
6. 林晓杰,甄晶莹. 基于SPOC的中外协同教学模式于影视与传媒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 爱尚美术. 2024(05): 129-131 . 百度学术
7. 刘宁馨,金晶. 国际化人才培养文献综述研究. 中国集体经济. 2023(02): 93-96 . 百度学术
8. 杨素萍,杨希哲. 教育学本科专业“三段式能力递进”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构想. 高教论坛. 2023(08): 23-27 . 百度学术
9. 段世飞,戴子惠. 世界一流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范式. 江苏高教. 2023(09): 38-49 . 百度学术
10. 张文韬,李梅.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问题与解决途径. 青少年体育. 2023(04): 104-106 . 百度学术
11. 徐晓东,张长念,庞逸群,张晓. 启示与借鉴: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2): 78-80 . 百度学术
12. 王刚贞,韩蓉. 数字经济下金融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05): 121-126 . 百度学术
13. 王一涛,侯琮,毛立伟. 新型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06): 93-97 . 百度学术
14. 陈璐 ,吴艳琼 ,朱真璞. 工程人才国际化竞争力培养效果分析与评价——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联合本科毕业设计项目为例. 教学学术. 2022(02): 121-132 . 百度学术
15. 王倩,张强,李淑静. 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新课程研究. 2021(06): 3-4 . 百度学术
16. 孟雪井,梁奕世. 金融统计模型与方法国际化课程建设与探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8): 151-154 . 百度学术
17. 胡一凡. 中国文化传播视角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汉字文化. 2021(11): 158-159 . 百度学术
18. 祖静. 河南省高校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建设道路探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07): 25-27+60 . 百度学术
19. 姚威,储昭卫. 新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3): 21-29 . 百度学术
20. 潘玥.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书院国际化发展研究.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19-21 . 百度学术
21. 李佳佳,朱向楠,陈琳,闫世玉,王治权.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在线课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以机械创新潜能开发为例. 就业与保障. 2020(13): 90-91 . 百度学术
22. 刘柯妤,段荣娟,GARASHOV BERDI. 三晋高校联盟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吕梁学院学报. 2020(06): 76-80 . 百度学术
23. 孔雪飞. 中国-老挝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问题和对策研究. 校园英语. 2020(45): 74-75 . 百度学术
24. 刘辛丹,陈丛刊. 体育专业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路径.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0(12): 70-74 . 百度学术
25. 方志,刘扬.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生国际化培养研究——以北京某高校X学院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134-14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05
- HTML全文浏览量: 744
- PDF下载量: 145
- 被引次数: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