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马早明, 俞凌云, 杨励

马早明, 俞凌云, 杨励. 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2-17.
引用本文: 马早明, 俞凌云, 杨励. 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2-17.
MA Zao-ming, YU Ling-yun, YANG Li.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cau under the Vis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 12-17.
Citation: MA Zao-ming, YU Ling-yun, YANG Li.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cau under the Vis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 12-17.

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 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受澳门高等教育局委托之课题“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未来展望”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马早明,安徽枞阳人,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俞凌云,安徽芜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励,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 中图分类号: G649.2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cau under the Vis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澳门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高等教育定位趋于固化、内生局限性强、法律制度建设滞后以及质与量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挑战。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高等教育只有充分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和优质资源,积极开展与大湾区内高校间的互补性合作与良性竞争,才能将挑战化为新的机遇。在此过程中,澳门高等教育事业需化被动为主动,在确立长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与大湾区内高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相关制度,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打造澳门高等教育品牌。
    Abstract: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br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Macau's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Macau's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onsolidation of orientation, the limitations of endogenous nature, the lag of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mbalance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ng the Greater Bay Area, Macau'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grasp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make rational use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within the area and actively carry out 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and benign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area, so as to switch the challenges into new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Macau's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get rid of passiveness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ake advantage of its strengths to develop with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in complementary ways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s, and build the brand by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or systems and the quality.
  • 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是澳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当代意义使其成为澳门历史文化与当前发展中极为突出的代表。回归后,澳门高等教育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质的飞跃。高等教育事业和澳门这座城市之间的联结也在这二十年间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活力,城市的发展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澳门高等教育事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大湾区的建设是在整合区域资源的基础之上,以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此定位之下,大湾区的发展被置于一种高水平可持续的界定之中, 这也就意味着高等院校及其所培养的高端人才将是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深度融入大湾区可为澳门高等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与此同时,这一机遇的背后仍然潜藏着种种发展困境需要去克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回归以来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是若将其与同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香港及广州相比较的话,则可以发现澳门高等教育与此两者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澳门这一微型社会的内生局限性,又有历史发展中思想与体制的限制。在大湾区建设进程中,这些复杂的因素不仅会在整体层面上进一步凸显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竞争力的不足,而且会在具体实践中成为澳门高等教育事业融入大湾区发展过程的严峻挑战。

    “教育兴澳”与“人才建澳”是澳门发展的重要原则,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的确实现了服务本地的目标。2017/2018学年澳门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80.73%,本澳高校已具备为本地学生提供相应高等教育服务的能力。而且,除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外,澳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基本能够适应澳门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度强化澳门本地的需求和优先性会导致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自我封闭。

    ① 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高教统计数据汇编2017》, 澳门高等教育局网站,2019-05-25, https://www.dses.gov.mo/doc/2017/stat2017.pdf

    澳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其高等教育事业势必要更加开放与包容。这既是澳门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理念的体现。然而,当前澳门高等教育将其服务本地的目标狭隘化为为本地学生提供无区别的高等教育。这一思想不仅无益于澳门本地学生竞争力的提升,而且明显与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趋势相悖。

    众所周知,澳门发展最大的局限性是其过于狭小的地域,虽然时至今日,这一盈尺之地已经建立了一个可以基本自给自足的高等教育系统,但与香港、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核心城市相比,澳门自身极为有限的资源始终是澳门高等教育事业最大的发展困境。这种源于澳门地域的局限性不仅限制了资源向高等院校的输入,而且还限制了高等院校人才向澳门本地的输出。

    在外部资源向澳门高校输入的这一维度中,澳门紧张的土地资源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澳门的城市发展定位,大量的土地在规划中被划拨给了旅游业、服务业,高等院校可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之下,不论是明确指向澳门的“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及“支持澳门建设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发挥澳门旅游教育培训和旅游发展经验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的发展目标与要求,还是强调粤港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澳门高校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只会不断增长。然而,澳门紧张的土地资源不仅无法满足澳门高校适度扩张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无法适应大湾区融合发展中学生以及教学人员流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澳门高等院校所使用的土地资源中,拥挤与浪费现象并存。以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这两所澳门规模最大的学校为例,2014年迁入横琴校区的澳门大学占地82万平方米,当前在读学生10 414人,生均用地约为79平方米;而澳门科技大学占地21万平方米,当前在读学生11 292人,生均用地约为19平方米。两所学校的生均用地之比约为4:1。除此之外,如同旅游学院无处施展的厨艺中心建设计划,其他的高等院校也因苦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而迟迟不得展开其所确立的发展计划。

    ① 石璐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9-05-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2

    ② 澳门大学:《大学简介》, 澳门大学网站,2019-05-25, https://www.um.edu.mo/zh-hant/about-um/overview/introduction.html

    ③ 澳门科技大学:《科大简介》, 澳门科技大学网站,2019-05-25, http://www.must.edu.mo/about-must/intro

    在澳门高校人才向澳门本地输出的这一维度中,其单一的产业结构与狭小的就业市场都极大限制了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高等教育是培养优质人才的根本,但是澳门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却反向制衡了澳门高等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一方面,澳门的高校受制于就业市场的需求,长期以来其学科建设形成了明显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在这“弹丸之地”,就业市场的饱和速度要远高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致使部分学科的长远发展受限。由于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局势之下,在融合大湾区高等教育事业建设进程中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不适。

    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虽可追溯至1594年所建立的亚洲第一所国际化欧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但其现代高等教育的真正起点是创立了东亚大学的1981年。换言之,澳门的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仅有三十余年。正是由于如此之短的发展历程,澳门高等教育事业还十分缺乏相关经验,所以其制度性建设始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④ 马早明:《回归后的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载《比较教育研究》2009第11期。

    ⑤ 张红峰:《大学的自为与依附——澳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载《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澳门《高等教育法》于1991年出台,并在澳门回归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沿用,使用时间长达26年。虽然2017年澳门颁布了新的《高等教育制度》法案,但是相较于澳门社会的发展速度以及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高等教育制度的建设明显与之不相匹配。澳门特区政府也意识到其在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中的不足,所以紧跟《高等教育制度》法案的出台,接连颁布了包括《高等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基金》《高等教育素质评鉴制度》《高等教育学分制度》以及《高等教育局的组织及运作法规》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行政法规。然而,这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仍未解决澳门高等教育存在的制度性缺失问题。一方面,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在引导与规范澳门各高校的实践中与其相磨合,而这一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问题与挑战将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一些对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明显限制的制度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如澳门高校人才引进的配套制度,在大湾区如此多实力强劲的高校环境下,澳门高校在引进高端人才时过于严苛的程序将会大大削弱其在大湾区中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① 澳门高等教育局:《澳门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澳门高等教育局网站,2019-05-26, https://www.dses.gov.mo/about/depart/organization2

    2018/2019学年,澳门各高等院校共有教研人员2 931人,就读学生34 279人,开设课程280个。这一数据与回归初期相比增幅显著,其中课程数量增加了近半数,而教研人员与在读学生人数则增加了近3倍。由此可见,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在短短二十年间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是质与量的共同发展,而当前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相较于这些大幅增长的数字,高等教育“质”的提升明显有所欠缺。

    ② 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发展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见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老教授协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第16页, 2009年。

    不可否认,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不论在规模的扩张还是质量的提升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若是将澳门高等教育的“质”与“量”两相结合去分析其发展水平,相较于“量”的扩张,“质”的提升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具体而言,目前澳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科研与学术深度合作较少,且大多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缺乏高等教育发展的自主性;第二,优势学科较少,学科设置的整体结构单一,且内部差距较大;第三,人才培养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第四,高校内学生素质水平差异明显,澳门本地生源受制于缺乏竞争意识的社会环境和异质性较强的中学教育,表现出较低的学习欲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以上种种质量问题不仅会成为制约澳门高校发展的重要阻力,而且也会进一步削弱澳门高校的竞争力。

    ③ 焦磊:《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探析》,载《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22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调的是要“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互利合作、互利共赢以及协同发展是大湾区共同的发展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大湾区的建设将为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④ 石璐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9-05-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2

    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中,澳门特区政府强调了澳门的发展要对接与落实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不仅要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一个平台”,还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澳门高等院校及其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而自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开始,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又增加了为大湾区建设服务这一重要责任。

    ⑤ 澳门特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 第89—91页, 2000年。

    ⑥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华网,2019-05-2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_14.htm

    一言以蔽之,澳门的发展是与本地的发展需求、大湾区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结的。因而,澳门高等教育的格局自然要打破过度自我保护的思想局限,除了为澳门本地的需求培养相应人才,还要深度配合大湾区及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实践贡献澳门力量的过程中,澳门高等院校也可把握这些难得的发展机遇,确立其在大湾区建设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增强其在更广阔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开放与包容中实现高等教育的互利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从整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后劲十足。但是,大湾区内部城市间高等教育的差异也是极为显著的。根据大湾区内高校的实力与类型,大致可以将这些高校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世界一流高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这四所全球排名前100的顶尖高校属于这一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国内一流高校,主要由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构成;第三个层次是具备优势学科的重点高校,这一层次的学校比较多,既包括了内地的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包括了香港的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澳门的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第四个层次是其他一般高校。

    大湾区内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主要集中于香港、广州以及深圳这三座城市之中,澳门高校的整体实力虽然与这三座城市的高校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澳门高校将有更多机会去获取大湾区内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香港高校具有高效的治理体制、丰富的国际化资源等优势,能够帮助推动澳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广东高校良好的基础研究实力、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成果、完整的专业学科设置也可以弥补澳门高校因内生局限性而发展受限的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旨在推动湾区内不同城市间的合作互利,这一宗旨在高等教育中则表现为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融合是一种共存共生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核心在于‘共生’,着眼于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法律体系、四个中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典型特征,也是当前阻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大问题。想要实现大湾区内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乃至大湾区整体的融合发展,破除体制性障碍是至关重要的。

    ① 许长青、卢晓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理念、现实与制度同构》,载《高等教育研究》2019第1期。

    虽然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与制度供给尚未为大湾区内复杂的体制机制问题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这一问题是大湾区建设中绕不开的核心所在,所以相关政策与措施的出台只是时间的问题。在这种必然趋势之下,澳门高等教育的相关制度也必然会面临两个方向的调整:第一,配合大湾区整体制度建设;第二,借鉴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制度建设经验,补充并完善自身制度存在的缺失和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不同地区不仅是在合作中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也是并驱争先的竞争对手。然而,在提及大湾区内存在的竞争问题时,最为常见的观点是城市间的竞争会导致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问题,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在大湾区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中提出了对部分地区和领域存在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的担忧。可见,在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中,相较于合作关系,竞争关系是要明显弱化的一种关系。但是,即便如此,大湾区内存在的高校间的竞争也不能被无区别地划归于会带来负面效应的类属之中。

    ② 肖金成、申现杰:《竞争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载《中国投资》2017年第23期。

    良性竞争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重要动力。同理,大湾区内高等教育领域的良性竞争也会激发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活力。澳门高等教育事业在其发展历程中受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元素以及政治体制的影响,长期处于竞争意识较为薄弱的状态。这种缺乏竞争动力的问题不仅会表现在澳门内部高校的关系上,还会表现在澳门本地学生求学意愿的高低程度上。如此,在融入大湾区发展的过程中,澳门高校及其学子所要面临的诸多竞争会发挥其反向作用功能,成为澳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动力,激励澳门高校与学子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推动澳门高等教育在竞争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区域乃至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抉择。在当前这一阶段中,大湾区高等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湾区的建设于澳门高等教育事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澳门特区政府需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应对其可能面对的挑战,将这些挑战化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在不可忽视的全球化进程中,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不仅是澳门地区自身的发展选择,更是紧扣国家与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抉择。这一时代背景对澳门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地回应时代的声音,澳门高等教育应确立长远的发展规划。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澳门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还需将基础性的三步夯实。

    转变澳门高等教育传统观念中狭义的“为本澳服务”的观念,不拘于一隅之地,将澳门的发展置于更广阔深远的视野之中是澳门确立高等教育长远发展规划需明确的第一步;立足国家发展规划,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进一步确立澳门高校发展优势是澳门高等教育长远规划的第二步;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强各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是澳门高等教育长远发展规划的第三步。具体而言,澳门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有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确立澳门高等教育在区域及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与大湾区高校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葡语国家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提升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推动澳门高等院校发展水平向国际一流高校发展水平靠拢,强化澳门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中的竞争力。

    虽然澳门的高等院校并不是大湾区高校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但却是极具特色的。这种特色不仅体现为多元文化背景下葡语人才的培养,还体现为其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发展。除此之外,中药质量研究、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也构成了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独特风采。澳门高等教育的特色既是澳门高等教育事业所具有的发展优势,又是大湾区内其他城市高校所缺少的资源。所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还需不断深化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特色,推动澳门高校与大湾区其他高校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澳门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形成了的这些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应得以进一步强化。一是加强对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对葡语、旅游管理等大湾区较为稀缺的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深化高校专业化发展,在横向上不断细化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性质,在纵向上不断强化研究生教育,将特色优势学科做深做精;三是创新澳门高校教学与科研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备强劲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健全的高等教育制度机制是澳门高校与大湾区内其他高校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制度机制的支撑,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会面临诸多掣肘。自2017年开始,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高等教育制度》的出台打破了澳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种种制度限制,进一步强化了澳门高等教育的规范化发展。虽然澳门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完善的特征,但是相较于大湾区内其他地区,澳门的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不仅整体进程落后,而且在相应的人才引进的配套机制中还存在明显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澳门发展的重要契机,而大湾区内高等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必然会强化澳门高校与大湾区的合作与竞争。一方面,基于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现代化治理机制是迫切而繁重的重点工作。而在此过程中,澳门需明确两项基本任务:一是积极参与大湾区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机制的建设工作,发出澳门的声音来推动相关机制的建设进程,确保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色不会在机制建构中被忽视;二是参考大湾区内不同地区相关制度建设经验,省察自身高等教育制度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着重完善自身高等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基于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的要求,扫清制度壁垒,健全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配套制度是澳门保障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点工作。高端人才的引进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澳门高校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制度问题就是人才引进相关制度的不足。为了增强澳门高校在大湾区中的竞争力,澳门必须建立人才分类标准与机制,简化高端人才的聘任机制与程序,完善境外人才在澳工作的配套制度。

    ① 卢晓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5期。

    澳门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受限于澳门过于狭小的地境,但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众多发展优势还是为其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相较于大湾区其他地区,澳门高等教育事业具有三个明显优势。一是特区政府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充足的财政资源。在全球高等教育资源日益紧缩的大环境下,澳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在当前阶段澳门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普及化目标的背景下,持续而充足的财政资源将成为澳门高等教育提升质量的重要支撑。二是澳门高等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澳门高校与大湾区内其他高校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而澳门高校所擅长的部分正是大湾区内其他高校所缺失或薄弱的。三是澳门高等教育事业较高的国际化水平,澳门的多元文化背景以及澳门高校多年来对国际化发展的重视使得澳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回归后的二十年间不断被强化。

    综上所述,澳门高等教育应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打造澳门高等教育品牌,将澳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向外输出。打造澳门高等教育的品牌内含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的要求。就对内的要求而言,澳门高等教育必须具备前瞻性,发挥高等教育事业的主动性,不断加强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通过自身质的提升来推动澳门高等教育品牌效应的形成。就对外的要求而言,澳门高等教育事业需着重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要打破地域限制,与境外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联合办学等项目,并不断探索创新高等教育合作的新形式、新领域;二是将高等教育作为澳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对境外办学,尤其是尝试推动在大湾区内独立办学,扩大境外招生人数与范围,并为境外学生提供更多奖学金支持。

    回归短短二十年间,澳门十所高校建构了一个微型高等教育系统,其所取得的成就不可为不显著。与此同时,隐藏于成就背后的发展困境也是澳门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当前的澳门高等教育事业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不小的挑战。澳门高等教育事业只有厘清其在大湾区合作与竞争中存在的不足,积极融入大湾区高等教育事业,充分利用大湾区内的优质资源,才能打破自身困境,将高等教育事业转化为澳门多元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为澳门新时期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

  • 期刊类型引用(12)

    1. 尹雅丽,马早明. 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界面管理的现实与重构——基于“结构—情景—要素”视角. 高教探索. 2024(03): 31-38 . 百度学术
    2. 林素絮,蔡丽琴,林欣. 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衔接模式与启示. 教育与职业. 2023(07): 82-89 . 百度学术
    3. 杨洁,邵艳菊. 变革与转型: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的学科变迁历程与启发.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08): 68-73 . 百度学术
    4. 陈致远,刘成昆,陈慧敏.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与策略探究. 职业技术. 2023(12): 1-8 . 百度学术
    5. 秦琴,李树英.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国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大学与学科. 2023(03): 97-116 . 百度学术
    6. 黄嘉健,方美玉,张彩莹,李益,侯的平.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技文化交流融合发展路径探索——基于大学生科学影像大赛实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22): 101-104 . 百度学术
    7. 鲁春燕.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校教育协同发展及教育创新动力研究. 大学. 2022(07): 42-45 . 百度学术
    8. 陈丹洁,王娟. 广府木雕的传承与发展. 设计艺术研究. 2021(01): 125-129 . 百度学术
    9. 张国辰,欧小军.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协同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1(04): 109-115 . 百度学术
    10. 秦琴.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视角.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4): 20-31 . 百度学术
    11. 张敏,蔡露露.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互补与合作研究. 高教学刊. 2021(23): 23-26 . 百度学术
    12. 曾志嵘,王慧,师璐. 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高教探索. 2020(12): 84-9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20
  • HTML全文浏览量:  977
  • PDF下载量:  148
  • 被引次数: 1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7-0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19-09-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