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Investigative Research Thought in the New Era
-
摘要: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既是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积极倡导者,又是开展调查研究的模范践行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进入新时代,全党再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且在调查研究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问题导向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传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对两者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助于更好地发扬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全面贯彻“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根本要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bstract: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working method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s well as the CPC's fine tradition and ethos. MAO Zedong was not only an active advocate within the CPC for the vigorous promo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but also an enthusiastic practitioner, forming a distinctive perspective and practice regard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hich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 Entering a new era, the CPC once again vigorously promote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new era,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the mass line,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working methods, the legacy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ideas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re inherited and advanced. Conducting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ntinuou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PC's ideas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t can also aid in better comprehending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roughout the entire Party' and in effectivel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
Keywords:
- new era /
- MAO Zedong /
- investigative research thought /
-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入分析,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并把握其本质与规律。这一方法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调查研究贯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和行家里手,在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贡献,为新时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给养和思想遵循。2011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强调毛泽东的“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2年12月,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第一条就对改进调查研究提出了要求。2023年,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中所蕴含的方法②、维度③;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新时代党的调查研究思想中的立场、导向④和基本的调研方式⑤。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党的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脉络与实践成就,增强调查研究自觉性,提升调查研究能力。
已有研究虽然对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和新时代党的调查研究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但对两者之间传承与发展关系的研究较为匮乏,缺乏对两者一脉相承特性的深刻理解。有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总结梳理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和新时代党的调查研究思想的相关论述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思想路线、群众路线、问题导向和调查研究方法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以期助推提升对党的调查研究思想的认识,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赓续弘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⑥这一论述的核心要义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理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要看是否符合实际。毛泽东深刻领会并践行了这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其调查研究思想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书本,开展广泛深入调查,获得详尽的一手资料,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认识论的精髓,又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际需要。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强调,“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⑦;“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⑧。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特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中国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准确区分了敌我友三大类,得出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是革命主力军的科学结论,为大革命的轰轰烈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大革命失败、秋收起义受挫、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毛泽东再次站在历史的前沿,深入农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借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准确把握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从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有力回答了革命低潮时期“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如何建设革命根据地”⑨等疑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根据地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1961年,为了尽快纠正农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毛泽东亲自到南方各省了解情况,并派遣调查工作组前往湖南、浙江、广东等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甚至还派出身边的工作人员回乡调查。⑩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决农村生产建设中的问题,来个“实事求是”年。⑪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全党积极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随后,党中央基于调查研究的工作成果,相继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⑫的方针,逐步纠正了经济工作中的“左”倾做法。总体来看,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步步推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在毛泽东“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⑭。主政浙江时,习近平便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⑮强调调查研究的“深、实、细、准、效”⑯五个要求。其中,“实”和“细”意味着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真实状况,深入客观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使后续基于调查研究出台的重大政策与战略部署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⑰
习近平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全党树立了从客观实际出发、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进行科学决策的典范。习近平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基层单位,直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边防哨所,广泛走访不同地域的群众,调研范围囊括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充分了解、获取第一手资料,全面掌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国防情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和部署,就是习近平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后提出来的。在新发展理念方面,为了有效筹划党的“十三五”规划,习近平前往吉林、浙江、贵州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主持召开有关“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座谈会,仔细听取了18个省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报告,同时还批准了31项关于“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最终构成了117份专题研究报告。⑱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⑲的新发展理念,成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飞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习近平分析阐述了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我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⑳在2020年4月10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基于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㉑的战略构想。这充分说明,新时代党和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动的变革性实践、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均根植于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均源于对毛泽东“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提升与生动实践。
二.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巩固夯实党调查研究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㉒,强调了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的重要性。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原则,通过大量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以深刻的洞察力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智慧创造。将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将群众的苦难和诉求作为党的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百年奋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党能够根据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不断纠正偏离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种鱼水关系,增强了党群共鸣。1930年,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调查研究时,直接与工人、农民、干部等开调查会;亲自登门访问,深入商店、作坊、集市、农村,同群众一起干活,广泛深入地了解各行各业群众的生活和思想状况。㉓通过这样的社会调查,深刻了解了城市商业情况,并全面掌握了农村土地分配的各种实情,为制定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基本政策,确立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原则,提供了充分的事实依据。1941年夏,陕甘宁边区农妇伍兰花因生活困难而对毛泽东发出怨言,毛泽东知道后,接见了伍兰花,通过询问了解到边区政府征粮过重引起了群众不满。为此,毛泽东表达了歉意,组织检讨了边区政府征粮政策。㉔他指示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满足了群众的诉求,得到了边区群众广泛的支持,增强了党群联系,巩固了党领导的边区民主政权。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始终走群众路线,他强调,“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㉕,通过调查研究去了解和把握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党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传承与发展了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来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习近平提出“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㉖,主张广大党员干部在从事调研工作时应深入基层一线,到人民群众中去,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深刻了解群众的想法、意愿、期待;坚持调查研究为了人民,将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诉求视为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准则;坚持调研结果交由人民检验。
在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㉗,踏实走进基层做调研,从而确保“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㉘。习近平在《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中提出: “‘深’,就是要深入群众……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㉙习近平是这一重要观点的践行者。2013年,习近平到湖南十八洞村调查研究,在村民施成付家门前和村民、村干部们开座谈会,“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㉚,结合各地扶贫工作情况,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㉛的脱贫工作十六字方针。这一从实地调查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扶贫方针,指导全国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使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调查研究中走群众路线,需要意识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既是正确认识的泉源,也是深化和验证认知的基础。以习近平在福建推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为例,连家船民是一群生活在海边的特殊渔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终日漂泊”㉜。习近平在推动“连家船民”上岸问题解决后,并未认为任务已经完成,而是继续关注连家船民的情况,亲自回访,了解到船民上岸后仍然面临着谋生的困难后,又提出了靠养殖业解决生计问题的具体办法。调查研究后采取有力措施,使船民们获得了稳定的生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好“连家船民”问题,彰显了“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㉝。习近平对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中群众路线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三. 坚持“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牢牢把握调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㉞每个历史阶段都面临着独特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方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坚持“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众多复杂疑难问题,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革命的对象、动力、道路和途径,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工农生活,查阅大量资料,解剖时代症结,党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的道路。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㉟在调查研究中,坚持问题导向,本质上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和矛盾分析法,把握事物变化中的主要矛盾,坚持通过实践来解决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并解答好时代重大课题。
党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中坚持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并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拓展了调查研究思想的内涵。习近平强调在调查研究中“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㊱,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的问题导向:一是在把握矛盾中发现主要问题;二是在科学研判中分析问题;三是在勇于担当中解决问题。这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㊲的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
敏于发现问题,把握主要矛盾。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抓住了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才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事业的推进。调查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把握问题的性质、根源、影响和趋势,分清问题的主次和轻重缓急,区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习近平指出:“我们的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工作……如果脱离中心工作……其调研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㊳在河北省,习近平深入调查并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核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了“半城郊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㊴而在福建省,他的调研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廉政建设以及改善社会风气上,有效地捕捉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㊵在浙江省,习近平经过时长半年多的调研,深入分析了当地的发展状况,归纳出当地的八点发展比较优势,提出了相应的八个方面的举措,有力促进了浙江的发展。㊶
善于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不平衡、不充分、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发展如何做到自立自强等新问题。针对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习近平于2019年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时强调:“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㊷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中,不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还要善于剖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表象洞察本质,把握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在通过调查获取详尽材料的基础上,再通过换位思考、反复比较研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㊸的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规律性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科技创新方面,习近平走访了多个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了中国科技创新解决好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根本路径;㊹在绿色发展方面,习近平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思考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㊺此外,还考察了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㊻、上海自由贸易区㊼、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㊽等地,边思边行,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化解难题的关键途径。
敢于直面问题,主动解决问题。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有敢于担当、主动解决的意识以及勇于同问题作斗争的勇气。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够有所作为、有所进步,敢于调查真问题、敢于研究真困难,面对问题始终坚持迎难而上,不推诿、不回避,积极应对。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即进行了新时代全国脱贫攻坚总动员,并通过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进行50多次调研、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㊾持续地调整、优化脱贫策略,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取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依靠顽强斗争开创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天地。
四. 坚持“走马观花、下马看花”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调查研究方式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科学的工作方法是系统周密地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将调查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即“走马观花”与“下马看花”,形象生动,独具技巧。“走马观花”是指如同骑在马背上看花,多跑几个点,多问一些人,尽量增加调查研究广度,扩大调查研究范围,借以了解普遍存在的现象,掌握群众对某项工作普遍的意见,深化对调研问题的整体认识。1956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组织的集体汇报会上,按照重工业、轻工业、交通邮电、农林水利、财贸金融的顺序,认真听取了中央主管经济的34个重要部门所作的工作报告,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参观机械工业展览,详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㊿进而形成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整体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创造性地发表了至今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下马看花”是指如同从马上下来看花,从个别问题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抓典型、重特色,进行细致观察分析,从而对事物有一个深入、具体、详细的了解。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采取了这种方法,深入革命根据地的乡镇和农村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并创作了多篇调查研究经典著作,如包括《木口村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在内的七份完整的调查研究资料。这些调查报告为党和革命军队深切了解农村和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准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习近平深刻理解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论的精髓,并进一步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
他以丰富的实践将党的传统调查研究方法发扬光大,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从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的要求;系统阐明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要将传统调查研究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传统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是传承和发展党的调查研究思想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有着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我们要在新时期加以继承和完善”
,并践行了一系列传统的调研方法,还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其中,实地考察是习近平非常重视的一种调研方法。无论是在地方主政时期,还是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习近平都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走访厂矿企业和村寨社区,并且调查研究主题明确,“不打招呼,不让人家事先准备” ,直接接触群众和一线干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获取一手资料和真实情况,了解群众需求和社会问题。习近平指出,在新形势、新情况下,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格化的特点”
,利用新时代信息技术中的人工智能预测和大数据调研等算法技术,“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 。运用好这些技术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了解民意和社会需求,推动公共服务精准化、科学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因而各级党员干部应该持续提高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并作出精准判断的能力,及时掌握情况,作好科学决策。“要根据调查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 这要求党员干部既要了解运用新时代的算法技术,在宏观层面把握全局动向,还需紧密结合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对个案进行深入细致剖析,从微观上形成正确认识,了解群众所需。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功能。此外,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 他强调各级干部不能因为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而忽视党的传统调研方法,这是党进行调查研究的“根本”,只有扎根基层一线,广泛深入地进行调研,才可能真切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制定合理的政策路线。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党在新时代传承了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并基于新的形势变化与时代特点,进行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发展党的调查研究思想,拓展了党的调查研究思想宝库,融入并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对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牢固掌握和不断创新调查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基础信息和指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①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第1版。
② 周批改:《路径、品质与价值——论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③ 张健:《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三个维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董海军:《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三重逻辑:历史、理论与实践》,《人文杂志》2022年第5期。
④ 冯连军:《习近平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理论视野》2021年第4期;朱小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10期。
⑤ 董振华:《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国家治理》2023年第10期;聂瑞筠、朱小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李丽、陈健:《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湖北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34页。
⑦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第8页。
⑧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第1页。
⑨ 汤建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实践与独特魅力——兼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探索》,《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⑩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532-544页。
⑪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37页。
⑫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第27页。
⑬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页。
⑭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光明日报》2018年2月24日,第1版。
⑮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533页。
⑯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1页。
⑰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1页。
⑱ 秦杰、韩洁、华春雨:《全面建小康扬帆再起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新长征》2015年第12期。
⑲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169页。
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174页。
㉑ 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求是》2023年第8期。
㉒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58,第103页。
㉓ 孙克信等:《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54页。
㉔ 高凤林:《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党群关系口述史》,人民出版社,2016,第85页。
㉕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7页。
㉖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2017,第122页。
㉗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第84页。
㉘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57页。
㉙ 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页。
㉚ 胡鞍钢:《踏遍青山问计人民——习近平2013年国内考察调研评析》,载《国情报告》第十六卷·2013年,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第296页。
㉛ 李军主编《治国理政的思维艺术》,人民出版社,2018,第185页。
㉜ 《跟着总书记学调查研究·求“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http://news.cnr.cn/native/gd/sz/20230624/t20230624_526300600.shtml,访问日期:2023年12月4日。
㉝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09页。
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289-290页。
㉟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39页。
㊱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第1版。
㊲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3页。
㊳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第537页。
㊴ 本书编写组编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第41页。
㊵ 本书编写组编著《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
㊶ 本书编写组编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第44页。
㊷ 习近平:《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日报》2019年5月30日,第1版。
㊸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291页。
㊹ 《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人民日报》2022年6月30日,第1版。
㊺ 韦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经济日报》2022年1月11日,第10版。
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670页。
㊼ 本书编写组编著《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第64-65页。
㊽ 本书编写组编著《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第350页。
㊾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第2版。
㊿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256页。
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66页。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第537页。 《“习书记三十多年前就做好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了”——习近平在正定》,《学习时报》2018年2月26日,第3版。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第1版。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第1版。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第537页。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李建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研究. 党史文苑. 2024(10): 131-13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6
- HTML全文浏览量: 40
- PDF下载量: 47
- 被引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