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国的“寂漠”与青年周树人的“新生”

侯桂新

侯桂新. 文明古国的“寂漠”与青年周树人的“新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1(3): 168.
引用本文: 侯桂新. 文明古国的“寂漠”与青年周树人的“新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1(3): 168.
文明古国的“寂漠”与青年周树人的“新生”[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1(3): 168.
Citation: 文明古国的“寂漠”与青年周树人的“新生”[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1(3): 168.

文明古国的“寂漠”与青年周树人的“新生”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域外小说集》研究(GD15XZW12)

文明古国的“寂漠”与青年周树人的“新生”

  • 摘要: 1906 年,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周树人弃医从文。这在根本上符合他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追求,其心理根源则在于他对中华文明古国独特的 寂漠 体验。此后,他写下了《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这些论文是一位青年思想家思想成长的印记,它们紧密相关,相互发明,核心议题在于探讨如何立人进而立国。放眼全球,有感于19 世纪以来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偏颇弊病,周树人提出要重视个人精神自由;关切中国,有感于文化萧条、 恶声 充斥的现实情境,周树人提出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道路选择,并试图通过以理论著述和文学翻译为两翼的文艺运动促成个人、国人与民族国家的 新生 。 新生 文艺运动无论在周树人个人精神史还是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都留下了深远影响。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63
  • HTML全文浏览量:  202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9-05-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