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

张晓君, 王郅强

张晓君, 王郅强.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1(2): 106.
引用本文: 张晓君, 王郅强.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1(2): 106.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1(2): 106.
Citation: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1(2): 106.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16JZD026);教育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构建与平安中国建设研究(17JFZX057);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防范化解广州城中村社会稳定风险的对策研究(PDJHA0031)

从感知到行为: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视角的解释与实证检验

  • 摘要: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带有特定意义和色彩的公民无序政治参与。从社会行为理论的视角可构建社会环境感知行为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机制。民众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是由他们认为其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过程能否产生影响力的感知或信念(政治效能感) 和所处的环境( 社会公平) 共同决定的。利用2010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进行检验,通过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民众觉得社会越不公平则越可能参与群体性事件;民众政治效能感越强则越会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是引起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政治效能感对于没有遭遇过政府工作人员的不公正对待的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有降低作用,而对于遭遇过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的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则有促进作用;影响城乡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 期刊类型引用(5)

    1. 卢晓婷.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防控的路径选择——基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视角. 新闻知识. 2022(08): 42-47 . 百度学术
    2. 刘青川,关斌,包国宪.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居民的风险信息感知研究——基于全国81个城市的调研数据. 图书与情报. 2021(02): 40-53 . 百度学术
    3. 蒋蓉,李汉学,任卓. “互联网+”时代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治理困境与规避预警. 教育科学. 2021(03): 19-24 . 百度学术
    4. 雷娜,丁文广,王文棣. 生态治理中政府因素对公民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华池县为例. 新疆农垦经济. 2020(11): 86-93 . 百度学术
    5. 姚远琪.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公平感:主观感知下的政治参与——基于CGSS2015的实证分析. 秘书. 2020(06): 37-4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79
  • HTML全文浏览量:  241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23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9-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