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回归20年以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联系

钟韵, 梅敏

钟韵, 梅敏. 回归20年以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联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41-48.
引用本文: 钟韵, 梅敏. 回归20年以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联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41-48.
ZHONG Yun, MEI Min. Intercity Connection between Macao and the Other Cities with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 the 20 Years since the Return of Macao[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 41-48.
Citation: ZHONG Yun, MEI Min. Intercity Connection between Macao and the Other Cities with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 the 20 Years since the Return of Macao[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 41-48.

回归20年以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联系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等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4137117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钟韵,广东广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梅敏,湖北荆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F127

Intercity Connection between Macao and the Other Cities with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 the 20 Years since the Return of Macao

  • 摘要: 城际联系是开展区域合作的基础,区域内的城际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城市间合作的开展。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城际联系研究是澳门区域合作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以往对于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城际联系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展开。在综述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脉冲响应分析和百度指数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与指标,描绘回归近20年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际联系情况,发现:回归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城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澳门虽然经济体量较小,但指标测算结果显示其在大湾区经济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前,澳门与珠海、中山、江门的经济联系强于其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的联系,但测算结果也反映出澳门与珠江口东岸都市圈有着较大的合作提升空间;澳门在大湾区居民心目中的旅游休闲城市形象显著,注重发挥这一特点将有助于提升澳门在城市群中的功能。澳门应该通过增强城际联系,提升其功能地位,包括创新合作机制,促进澳门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联合周边城市发展旅游业,增强澳门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发挥平台作用,增强与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联系等。
    Abstract: Intercity connection is the bas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closer the intercity connection within the region is, the better the intercity cooperation will b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on intercity connec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ntent of Macao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city connections between Macao and the other cities with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re mostly carried out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nd indicators such as gravity mode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alysis and Baidu index are employed to figure out the characters of intercity connection between Macao and the other cities with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 (1) the intercity economic connection with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s become closer and closer in the 20 years since the return of Macao; (2) in spite of the small economic scale, Macao show its important economic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3)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Macao and the cities(Zhuhai, Zhongshan, Jiangmen, etc.) located in the west of Pearl River Estuary(PRD) are stronger than that between Macao and the cities(Shenzhen, Dongguan, Huizhou, etc.) located in the east of PRD, bu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lso reflect that there is a large space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Macao and the PRD east coast metropolitan area; (4) Macao has a prominent image as a tourism and leisure city in the eyes of residents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which means that the tourism can help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Macao in the region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character.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we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ity function of Macao by enhancing intercity connection, such as promoting Macao's integration into the Greater Bay Area through innova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 enhancing Macao's city features by cooperating with neighboring cities to develop tourism, and strengthening Macao's technical innovation links with the Greater Bay Area using the platform.
  • 回归20年来,澳门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IMF在2018年8月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澳门人均GDP为122 489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盛产石油的卡塔尔(128 702美元),并预计到2020年澳门将成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城市。201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澳门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12位,可持续竞争力排名第9位,城市宜居竞争力排名第7位

    ① 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第16次报告(分项报告)》,经济日报,2018-06-23,http://paper.ce.cn/jjrb/page/1/2018-06/23/07/2018062307

    囿于非常有限的发展空间,推进与珠海市、广东省、大珠江三角洲等不同层面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是回归后澳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回归以来,澳门与广东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根据澳门统计局数据,澳门进出口总额1999年为27.1亿美元,2016年上升为34.5亿美元。其中,澳门与广东进出口总额从6.04亿美元上升至23.24亿美元,即澳门与广东贸易总额占比由1999年的22%上升至2016年的67%。粤澳合作已从最初的“前店后厂”单向投资,逐步发展为“全方面、多方位”双边经济合作。可见,作为微型经济体,回归后澳门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不断增强,并通过区域合作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② 齐鹏飞:《澳门回归十年经济发展述论》, 载《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2期。

    ③ 《澳门统计年鉴》, 澳门统计局, 2018-03-18, https://www.dsec.gov.mo/home_zhcn.aspx

    ④ 陈多:《回归十年澳门与内地经贸关系发展回顾》,载《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粤澳合作的已有研究,对制度、平台、模式、成效、制约因素、发展策略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城际联系是粤澳合作的重要分析视角。基于产业联系展开的分析,涉及旅游业、贸易、物流、会展业等行业的区域合作,例如针对旅游业,提出了联合珠江口西岸城市发展“一程多站”式旅游模式,整合澳门与珠海、中山的旅游资源,提升澳门的世界旅游休闲城市地位。为建立经济与民生领域更为广泛的联系,有研究建议澳门联合珠海联动发展成为珠江口西岸的增长极。各类合作试验平台,是城际联系制度创新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珠澳跨境工业园、横琴自贸片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区域,澳门与这些平台在多个产业领域已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

    ① 马向明:《澳门的多元化发展与区域合作》,载《城市规划》2014年第S1期;封小云:《目前粤港澳经济合作的阶段性特点分析》,载《港澳研究》2016年第3期;冯邦彦:《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路向与政策研究》,载《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毛艳华、杨思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创新》,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② 肖轶楠、张希华、李玺:《珠三角城市群会展业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城市吸引力模型》,载《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1期;林昌华:《澳门城市发展对旅游业吸引力的影响研究》,载《亚太经济》2017年第5期。

    ③ 《梁维特:推动澳门现代服务业与广东合作》, 人民网,2013-03-05,http://www.pprd.org.cn/92/macao/201003/t20100315_82418.htm

    ④ 钟韵:《澳门、珠海联合发展新理念——构建大珠三角西翼中心》,载《特区经济》2005年第6期。

    ⑤ 杨宓:《珠澳跨境工业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亮点》,载《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6期。

    ⑥ 张凤超、张明:《金融地域运动视角下的粤澳金融深度合作——基于珠海横琴自贸区的思考》,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袁持平、梁雯:《以澳门与横琴合作促进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⑦ 周运源:《新时期澳门与南沙新区经济合作发展探讨》,载《广东经济》2012年第12期。

    ⑧ 杨允中、柳智毅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第36页,澳门经济学会2018年版。

    总体而言,已有的粤澳城际联系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本文试图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脉冲响应分析等定量方法,对区域经济数据和信息流数据展开分析,以具体的数据指标反映回归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网络的演变、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城际联系特征,并以此反映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络中的影响力与功能特征。城际联系的量化分析有助于丰富对粤澳合作的认识,为澳门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进一步开展区域合作提供思路。

    本研究的分析范围为粤港澳大湾区,包含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等11个城市。研究拟通过城际联系视角,探讨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际联系程度、发展趋势,进而为其开展区域合作提供思路。

    首先,通过1999—2018年《广东省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和《澳门统计年刊》收集各城市的GDP、非农业人口数等数据,以及通过百度地图查询城市之间距离,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经济联系网络。然后,通过对社会网络分析法中指标的定量测算分析,描绘出澳门在这一区域网络中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性、在区域网络中对其他城市的影响以及在区域中受其他城市的影响程度,反映其在城市网络中城际联系的演变特征。进而,根据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对比澳门与珠江口东岸和西岸经济联系的差异。

    另外,依据百度指数网络界面通过搜索不同的关键词,设定“通过地区对比”指标,得到粤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两两之间的搜索指数,根据2017年到2018年9月的指数数据,通过其他城市对澳门搜索的百度指数图走势,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对澳门的关注情况。

    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是常见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衡量方法。已有研究曾运用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网络特征分析。这些研究首先通过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见公式1),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距离因素考虑,计算出城市间的矢量性引力值,进而依据计算所得的城市群引力值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公式2、3、4,分别计算出网络密度、点入度、点出度等反映网络特征的指标。

    ⑨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载《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蒋天颖、谢敏、刘刚:《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载《地理科学》2016年第11期;鲁金萍、刘玉、杨振武等:《基于SNA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研究》,载《河南科学》2014年第8期。

    ① 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载《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第2期;唐建荣、李晨瑞、倪攀:《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

    结合本文研究需要,本文所采用的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为:

    Rij=(GiGi+Gj)PiGiPjGjd2ij (1)

    GiGj代表城市ij的GDP,单位为亿元;PiPj表示相应城市非农业人口数,单位为万人,香港与澳门人口没有非农和农业户口之分,本研究将香港、澳门所有居民认为是非农业户口;dij代表城市间距离,通过百度地图查询获得。

    参考已有研究通过设定强度联系阀值和二值法,将有向网络化为有向二值网络:

    ② 唐建荣、李晨瑞、倪攀:《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

    L=1n(n1)ni=1nj=1D(Ri,Rj) (2)

    D(Ri′,Rj′)代表城市i与城市j的联系量,n为城市群网络中节点数目。网络密度值越大,显示该网络内的整体联系程度越高,网络内节点间要素流动和经济往来越频繁。

    点入度和点出度常被用来测算网络中各节点的地位。点入度(Ei)用以测度某城市受网络内其他城市影响的程度,本文用这个指标观测澳门受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影响;点出度(Fi)用以测度某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影响程度,即其在网络中的溢出效应,本文用这个指标反映澳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③ 李仙德:《测量上海产业网络的点入度和点出度——超越后工业化社会的迷思》,载《地理研究》2016年第11期。

    Eij=(GjGi+Gj)PiGiPjGjd2ij,

    点入度:

    Ei=nj=1Eji (3)
    Fij=(GiGi+Gj)PiGiPjGjd2ij,

    点出度:

    Fi=nj=1Fij (4)

    VAR脉冲响应是分析多维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一个内生变量对于一个随机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的反应,探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影响的变化趋势。简而言之,脉冲响应分析通过内生变量对随机误差项冲击的反应,可以显示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以及影响程度。有研究曾运用此方法分析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贸易额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第28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 冀鸿、柳烨:《基于VAR模型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吉林省为例》,载《工业技术经济》2018年第2期。

    ⑥ 李航飞、韦素琼、陈松林等:《经贸视角下中国台湾“新南向政策”分析——基于SNA和VAR方法》, 载《地理科学》2018年第1期。

    本文将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1999年至2017年的GDP进行对数化处理后,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证明11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进而,通过脉冲响应动态过程考察澳门与珠江口东岸、西岸都市圈的相互冲击响应。

    百度指数是基于大量网民行为数据的数据共享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百度搜索引擎用户达到6.57亿,2018年1月用户率为69.74%,搜索引擎用户率排名位居第一。由于其数据的公开性与巨大的样本量,百度指数在近年的研究中被频频使用,有研究通过百度指数分析三大经济区城市网络变化特征,以及分析旅游景区网络空间关注度。本研究试图通过百度指数,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对澳门信息的关注特征,以期从受关注程度的视角,体现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功能特点。

    ⑦ 《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8-08-20,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⑧ 熊丽芳、甄峰、席广亮等:《我国三大经济区城市网络变化特征——基于百度信息流的实证研究》,载《热带地理》2014年第1期。

    ① 李山、邱荣旭、陈玲:《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景区络空间关注度:时间分布及其前兆效应》,载《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第1期。

    首先,通过百度指数网络界面,分别以11个城市名称作为搜索关键词,选择“通过地区对比”指标,统计出2017年至2018年9月间,大湾区内11个城市两两之间的百度搜索指数,并绘制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各城市对澳门信息的关注曲线图,以反映澳门信息被区域内其他城市关注的变化情况。

    有研究通过设定不同阀值测算长三角创新网络密度值,结果显示长三角创新网络平均密度值逐年增大。本文运用公式(1)(2),通过设定阀值将大湾区城市群内经济联系网络从有向多值网络转变为有向二值网络,以测算经济联系网络密度,计算得出粤港澳大湾区近20年经济网络平均密度值(如表 1所示)。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网络平均密度值呈增大趋势,1999年至2017年经济网络密度值增大近5倍,反映大湾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度不断增强。

    ② 唐建荣、李晨瑞、倪攀:《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

    表  1  1999—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网络密度值
    年份 1999 2005 2008 2011 2017
    网络密度值 0.158 4 0.296 4 0.512 3 0.690 9 0.789 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网络密度逐年提升,与近20年来本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认为,随着区内各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网络的联系密度将随之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将不断推进。因此,增强与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间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加快融入大湾区经济联系网络,将成为澳门发展的大势所趋。

    前已述及,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点出度与点入度两项指标可以用于反映网络中节点的地位。运用公式(3)和(4)分别计算出检验期几个主要年份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城市群网络中的点出度与点入度,并进行排名,以反映澳门在区域经济网络中的影响力,结果见表 2

    表  2  澳门和珠海点出度与点入度排名情况
    年份 点出度 点入度
    澳门排名 珠海排名 澳门排名 珠海排名
    1999 5 6 5 4
    2005 5 6 6 5
    2008 5 7 9 5
    2011 5 7 9 5
    2017 6 7 9 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回归之初,澳门在大湾区11个城市中的点入度与点出度排名均为第5,反映出澳门在本区经济网络中的重要地位。点出度可以测度澳门对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溢出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99年至2017年,澳门的点出度从第5略为下降至第6。对比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GDP的排名,澳门GDP约为503亿美元,居第8位。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联系网络中澳门点出度的排名高于其GDP排位,显示澳门虽然经济体量有限,但对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影响不容忽视。可见,若仅从经济体量或城市规模衡量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经济影响力,将低估澳门的影响力。珠海与澳门一同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划定为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极点之一,点出度计算结果排名显示,与澳门相比,珠海对本区经济的影响力一直略低于澳门,位列第6、7位,其影响力在近20年间有所下降,且影响力的下降出现得更早。珠海2017年的GDP排名为第10,从珠海的点出度排名再次证明,不能单以经济体量衡量一个城市的区域影响力。

    点入度可以用于测度某城市受网络内其他城市影响的程度,表 2结果显示,澳门在大湾区经济网络中的点入度从第5下降至第9,显示澳门受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影响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这一时期澳门受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回归以来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周边城市致力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方向相比,点入度的排位下降显示澳门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联系仍有待进一步增强。相比之下,珠海的产业发展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度相对较高,因此其受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较澳门高。

    为定量探究澳门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关联性,本部分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根据各市1999年至2017年的GDP,分别计算出澳门与珠江口东西两岸都市圈之间的经济联系。

    ① 此处珠江口西岸包含珠海、中山、江门;珠江口东岸包含深圳、东莞、惠州。

    首先采用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经过差分处理后,所有时间序列数据均能通过平稳性检验; 然后根据滞后结构中的滞后长度标准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构建VAR模型;经过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后,在构建的VAR模型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 1展示了珠江口东岸和西岸对来自澳门经济发展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的响应结果。

    图  1  珠江口东岸、珠江口西岸对澳门冲击的响应程度
    注: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 1可见,珠江口东、西两岸都市圈对来自澳门冲击的响应存在差异,由此反映出澳门对于珠江口东西岸的经济联系存在不同的特征。给一个扰动项冲击,西岸都市圈的响应出现波动且效果持续为正(见图 1b),而东岸都市圈的响应则由正转负(见图 1a)。可以认为,由于珠江口的天然地理阻隔,在过去近20年间,澳门对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作用较之其对东岸都市圈的作用更强。脉冲响应的结果符合澳门与珠三角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岸城市这一普遍认识。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澳门对东岸都市圈的冲击,初期几年也有正向作用,显示出澳门对东岸都市圈也存在正向推动力,但影响的持久力受珠江口的地理因素阻隔而随时间推移减弱。可以推论,依托跨珠江口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开通,澳门与珠江口东岸都市圈的经济影响将有所提升。换言之,澳门与珠江东岸都市圈有着巨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反观珠江口东西两岸都市圈对澳门的影响,给一个扰动项冲击,澳门对珠江口东岸和西岸的冲击响应均为持续正项效应(如图 2a图 2b所示),说明珠江口东西两岸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均对澳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换言之,无论是与临近的西岸城市合作,或是与空间距离相对较远的东岸城市合作,均对澳门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但相比之下,从珠江口东西岸的响应图显示可见,回归近20年来澳门与西岸都市圈的合作,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

    图  2  澳门对珠江口东岸和珠江口西岸的响应程度
    注: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根据2017年至2018年9月的百度搜索指数数据显示,以“澳门”为搜索词,大湾区其他10个城市居民对澳门的搜索频次如图 3图 4所示图 3显示的是香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5个城市对澳门的逐月搜索情况,图 4显示的是大湾区其余5个城市对澳门的逐月搜索情况。

    ② 百度搜索指数输出设定,每张图只能输出5个城市的搜索情况。

    图  3  2017—2018年大湾区各城市对澳门的信息关注(一)
    图  4  2017—2018年大湾区各城市对澳门的信息关注(二)
    资料来源:百度指数平台。

    图 34可见,各城市对澳门进行网上搜索的高峰期极为相似,其中,2017年的8月中下旬、9月底10月初国庆黄金周前后、2018年2月底春节前后,是检验期内各城市对澳门搜索最为频繁的峰值期。澳门近年来休闲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这些搜索峰值期是内地居民的出游旺季。有理由相信,这些检索的峰值期与大湾区的内地居民计划赴澳门旅游(或正在澳门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从信息搜索行为,可以显示出澳门在大湾区居民心目中具有显著的旅游休闲中心城市的形象。若进一步对比各城市居民对澳门的搜索频次,可以从信息关注度的视角反映各城市与澳门的联系。比较内地几个城市发现,广州和深圳对澳门最为关注,其次是佛山,再次是珠海(如图 3所示),而珠江口东岸的东莞对澳门的搜索频次高于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门、肇庆(如图 4所示)。基于珠江口东岸都市圈对澳门的信息关注度,再次证明澳门未来与珠江口东岸城市开展深入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基于上述城际联系分析及国家对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发展定位,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以期增强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际联系,提升澳门的城市功能,促进澳门加快融入湾区的协同发展。

    区域合作制度创新有助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应努力探索并建立创新性的区域合作机制,提升澳门在域内的城市功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

    ① 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载《经济学家》2017年第12期。

    本研究通过对大湾区经济网络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和脉冲响应,发现珠江口东西两岸对澳门的经济带动均有持续正向效应,说明借助于顶层设计在现有基础上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将有助于澳门积极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尤其是增强与珠江口东岸城市之间的合作。澳门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挖掘经济领域及民生领域需要借助区域合作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发展内容,并相应地设立创新性的合作机制。例如,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培育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增强与珠江口东岸城市及重点合作平台的联系,依托东岸强大的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澳门的会展业、特色金融业、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合作项目的落实。又如,在教育领域,澳门学校与大湾区内的学校通过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建立姊妹学校,共建实验室,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短期交流学习机制等方式,推进基础教育领域及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再如,结合澳门居民到大湾区就业创业的需求,通过基层平台间签订合作协议,在大湾区内澳门居民集聚的地区,引进澳门资本的医院,引进国外高端仪器,促进部分祖籍大湾区的澳门老人回乡养老,释放澳门本地的发展空间

    ② 杨允中、柳智毅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第85页。

    “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澳门的发展定位之一,旅游休闲业是澳门的支柱产业,也是澳门最能发挥其地区影响力的产业部门。整合湾区内旅游资源有助于澳门带动湾区其他城市旅游产业国际化,同时彰显澳门国际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以及在大湾区城际旅游联系中的影响力。

    本研究通过分析湾区内其他城市对澳门关注度百度指数走势图发现,澳门在大湾区中作为旅游城市的形象鲜明。因此,建议澳门充分发挥旅游休闲业的优势,通过继续强化与湾区内珠江口西岸城市的旅游休闲产业合作,体现澳门作为粤西旅游国际化的龙头地位,带动珠江口西岸城市旅游国际化,进而提升澳门在本地区功能联系网络中的地位。

    回归以来,澳门已经与珠江口西岸多个城市在旅游业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推广“一程多站”联系各地旅游产品等。建议澳门继续发挥在中葡联系方面的优势,联合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加大力度开拓葡语国家合作市场,首先将粤西打造为“海上丝绸之路”知名旅游目的地,进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建设。此外,考虑积极探索游艇自由行等新型旅游产品合作,开拓延伸至粤西乃至中国西南部的“一程多站”高铁旅游线路。

    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大部分城市相比,澳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通过制定规章政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澳门科技产业中的亮点之一,国家先后在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设立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在中药和食品补充剂的国际注册、中医药专业培训、中医药海外中心的设立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结合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定位,澳门的中医药可以使葡语国家民众不仅接触到中医药文化,还能了解中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贸易往来。大湾区部分城市,在中医药产业方面也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澳门通过扶助企业层面的项目与研发交流,增进澳门的中医药企业及研发机构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中医药机构建立科技创新联系,提升澳门在科技联系网络中的功能与地位,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山翠亨新区也在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议推进澳门与中山的中医药企业联合建立高效的医疗资讯服务平台,发展中西医结合的高端医疗服务,大力推广健康管理、中药养生保健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生物资讯服务以及个性化诊疗服务。

    回归20年的发展显示,区域合作为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了资源与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加强城际联系将有利于澳门融入区域协同发展。依托经济数据和百度指数的定量测算结果显示,回归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的城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澳门对本区经济网络具有重要影响力,但其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联系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受地理因素影响,澳门与珠江口西岸的经济联系强于与珠江口东岸的联系,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开通,澳门应该将城际联系的视角延伸至珠江口东岸;当前,澳门在大湾区居民心目中的旅游休闲城市的形象鲜明。

    为构建更为紧密的城际联系,建议从经济和社会民生视角,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增强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系网络中的功能与地位,以促进其发挥中心城市和极点的作用。当前,旅游业、中医药产业是澳门产业体系中最具备开展区域产业合作基础的行业,建议发挥澳门独特优势,通过“一程多站”联系周边城市旅游产品,联手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发挥现有项目与平台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加快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澳门融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联系网络。

  • 图  1   珠江口东岸、珠江口西岸对澳门冲击的响应程度

    注: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  2   澳门对珠江口东岸和珠江口西岸的响应程度

    注: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  3   2017—2018年大湾区各城市对澳门的信息关注(一)

    图  4   2017—2018年大湾区各城市对澳门的信息关注(二)

    资料来源:百度指数平台。

    表  1   1999—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网络密度值

    年份 1999 2005 2008 2011 2017
    网络密度值 0.158 4 0.296 4 0.512 3 0.690 9 0.789 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澳门和珠海点出度与点入度排名情况

    年份 点出度 点入度
    澳门排名 珠海排名 澳门排名 珠海排名
    1999 5 6 5 4
    2005 5 6 6 5
    2008 5 7 9 5
    2011 5 7 9 5
    2017 6 7 9 7
    下载: 导出CSV
  • 期刊类型引用(6)

    1. 钟韵,洪铠邦. 回归25年来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回顾与检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123-135 . 百度学术
    2. 韩永辉,谭舒婷,沈晓楠. 澳门经济韧性演化、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关联网络视角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106-122+208 . 百度学术
    3. 杨莉明.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政务微博互动网络结构研究. 岭南学刊. 2021(02): 52-60 . 百度学术
    4. 杨莉明,黄莹. 湾区形象的新媒体建构与框架分析——基于2017—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政务微博的研究. 城市观察. 2021(04): 18-31+80 . 百度学术
    5. 刘正兵,丁敬敬. 黄河中下游省区城市联系的空间格局分析——基于铁路、公路客运班次.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1(01): 47-56 . 百度学术
    6. 朱惠斌.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深圳城际关系研究. 深圳社会科学. 2019(06): 29-3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图(4)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28
  • HTML全文浏览量:  752
  • PDF下载量:  61
  • 被引次数: 8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8-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19-09-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