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文艺梦想和机器人的未来
详细信息Artistic Drea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Robots
-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多方面出现令人震惊的、接二连三的突破。机器人能诗会画甚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让人们在惊喜之余又多了几分担忧。客观来讲,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虽有很大突破,但在现有的理论和框架下,人工智能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内涵上仍然远远落后于人类。对未来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福是祸无法一概而论。在过去,人工智能主要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现在,人工智能能够创作文艺作品,必将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人工智能创作的文艺作品只有符合人类的道德伦理才能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否则,反而会危害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world has witnessed a series of astonishing breakthrough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s can versify, paint, and even make literary creation, which makes people panic in their surprises. To be objective, although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breakthroughs, under the existing theories and frameworks,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crea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ill lag far behind the works created by humans in the connotation dimension. It is impossible to generally conclud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 blessing or a damnation for the future. In the pa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as mainly used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N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creat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which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one of the social ideologies,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nly if they conform to human morality and ethics. Otherwise, they will endanger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
Keyword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 literature and art /
- robot /
- morality
-
一. 引言
机器人在战胜了人类围棋冠军后①,又在医学读片准确率上超过了人类医生②,甚至能诗③、会画④,还有机器人出版了诗集⑤。机器人干一些体力活时人们不会惊讶,能歌善舞时人们也不会惊讶,因为这些都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模仿;但当机器人能进行创作时,人们不得不惊讶,因为创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机器人的创作与人类的创作真的是一回事吗?如果只看结果,大家都会对机器人所创作的成果心生佩服;但当我们洞悉机器人创作的本质之后就会发现,在目前来说机器人的创作与人类创作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因为人类的创作是基于心灵的创作,机器人的创作是基于人类文艺作品的再创作;前者相当于原始创新,后者相当于集成创新。这种区别导致机器人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不可能超越人类已有的文艺作品;而人类的文艺作品却可以自我超越,例如作为一代之文学代表的唐诗、宋词、元曲,每一个朝代的文艺作品都会推陈出新。
① 吴月辉:《“阿尔法狗”为什么厉害》, 载《人民日报》, 2016-03-21(20)。
② 刘晓鹏、周海英、胡志雄等:《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T1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载《中国肺癌杂志》2019年第5期; K. H.Yu, A. L.Beam, I.S.Koha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8, 2(10):719.
③ 陈代云:《机器人写诗:现状, 可能性及未来》, 载《南方文学》2017年第4期; D.J.Johnston. ReRites ( & ReadingRites):Human+AI Poetry ( & Participatory-R eadings)//Proceedings of the 2019 on Creativity and Cognition.ACM,2019, June:444—448.
④ 张睿琳:《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上的应用》, 载《技术与市场》2019年第5期; Zhang C, Lei K, Jia J, et al. AI Painting:an Aesthetic Painting Generation System//ACM Multimedia. 2018: 1231—1233.
⑤ 姜奇平:《智能机器人小冰出版了一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载《互联网周刊》2017年第12期。
文艺作品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精神食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意识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意识形态有可能反过来被我们所创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影响。如果机器人创作的文艺作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那么这种文艺作品对人类来说就是有利的;反之,机器人创作的文艺作品对人类来说则是有害的。机器人创作出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并不取决于设计和机器人本身,而是取决于设计和制造机器人的人。如果我们在制作机器人时不考虑机器人是否遵守伦理,那么制作出来的机器人就有可能创作出违背伦理的作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人们好奇和看热闹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和担心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冲击和隐患,人工智能伦理再次被人们重视起来。①人工智能伦理早在《我,机器人》这部后来拍成电影的科幻小说中就有了构想,那就是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但后来有人发现“机器人三定律”存在着漏洞,所以需要更为完善的人工智能伦理。机器人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②,但至今仍未找到完美的伦理方案。在人工智能技术得到突破的今天,人工智能伦理显得尤为重要。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写出符合人性发展需求的作品,是今后人工智能重要的研究方向。
① 杨立新:《民事责任在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管控中的作用》, 载《法学杂志》2019年第2期; 何文:《中国超声医学人工智能行为准则:北京宣言》, 载《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年第35卷第1期; Abrams, Martin, et al.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hics, and Enhanced Data Stewardship. IEEE Security & Privacy, 2019,2(17): 17—30;C. Macrae.Governing the Safe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BMJ Quality & Safety, 2019, 6(28):495—498;李熙、周日晴:《从三种伦理理论的视角看人工智能威胁问题及其对策》, 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6卷第1期。
② B. Kuipers. How Can We Trust a Robot?.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8: 86—95;Nagler Jan, Jeroen van den Hoven, Dirk Helbing. An Extension of Asimov's Robotics Laws. Towards Digital Enlightenment, Springer, Cham, 2019:41—46.
二. 人工智能文艺能力的突破和潜在的忧患
笔者写过一本长篇科幻小说《天外机器人》,里面的月球机器人能写出很高水平的诗。③但笔者在写这本小说时,现实中的机器人还不会写诗。这本小说写完了几年后才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的时候机器人已经能写诗和小说了,还能画画甚至谱曲。才几年的时间,机器人的智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几年时间对于人类几亿年的进化史来说短暂得如同一眨眼。这几年的时间里,显然人类的智能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从长远来看,随着人们迷恋于手机、互联网等虚拟世界,随着人类的脑力劳动被机器人分担,由于用进废退,我们甚至有必要担心人类的智能会退化。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人类体力的退化就是一个例证。随着人类的体力劳动逐渐被劳动工具特别是自动化器械所替代,人类再也无法像其始祖类人猿和近邻猿猴那样飞树走枝,这说明体力劳动的解放也意味着人类体力的退化。同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逐渐将人类的脑力解放出来,这必然会带来人类脑力的退化。当然,人类有比体力和脑力更为高贵的东西,那就是心灵。不管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心灵的真正秘密尚未得到清楚揭示。可以说,心灵是一种依附于人体而又高于人体的神秘存在,这一点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未具备,甚至还没成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一旦机器人也具备心灵了,那它就不再是机器“类人猿”了,而会发展成与人类并肩齐座、平分天下的“机器人类”。
③ 朱定局:《天外机器人》, 第81—88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现在的人工智能研究者虽然有用机器人替代人类的疯狂梦想(例如有的科学家甚至研究制造性爱机器人,想让机器人在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上替代人类),这种研究虽然在科学上有其好玩的一面,但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却不一定有利,甚至潜藏着人类被自己制造的傀儡所替代的危机和悲剧,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在,人工智能的热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的机器人还是徒有其表、没有心灵,否则霍金对人工智能的担心可能会提前来临。希望人类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真正开悟之前,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准备好“紧箍咒”,否则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会像孙悟空大闹天宫那样大闹人类社会,甚至有可能会让人类文明成为机器人历史书中一段消失的文明史,它们可能会像我们现在描述恐龙从地球上灭绝那样描述人类的灭绝。因此,切不可因为对科学的好奇、对技术的快感、对应用的渴求甚至对军事或政治的野心而突破人工智能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只能让人工智能机器人保持在高级智能工具这样的层次。因为一旦人工智能机器人真正地开悟,就和来了一批外星人是没有差别的。到时候,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但不再愿意为人类分担脑力劳动,甚至有可能利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优势来奴役人类。一旦人工智能机器人发现地球资源有限,还甚至有可能将人类充当资源或能源,甚至有可能灭绝人类。
人类就像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一方面知道玩火的危险,一方面又想去玩火。当然也正因此,人类成了能够掌握火的唯一动物。而人工智能比火更危险,对人类的诱惑也就更大。人类虽然还没达成“人从何而来”的共识,但在掌握了人工智能之后,人类想创造另一种物种,无疑是想充当女娲的角色。如果说女娲创造了人类,女娲并没有让人类为她服务;而人类想创造另一种物种,却是想让它们为自己服务,这种矛盾和冲突必然为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当然,笔者这里所担心的可能是几百年或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之后才会面临的问题,到那时也许人类早已立法禁止研究和生产有心灵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古人云,生于忧患。往往是在悲剧发生前深入地思考和理智地选择,才使得人类文明能够长永延续下来。在如今人工智能发展的转折点上,很多智者如霍金已经提出了警告,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并尽快警醒。我们应该知道,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开,后果将不堪设想。能打开魔盒只能证明我们的小聪明,而不打开魔盒才是人类的大智慧。
三. 人工智能文艺能力的本质和未来的对策
当然,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是没有心灵的人工智能,这样的机器人写出来的诗和小说也是不具备灵性的。读者从机器人写出的文字里读出灵性,那是因为他在用心品味。恰如地球上有很多构造精巧的自然山石,我们一看就觉得比艺术大师的作品还更有灵性,其实这是人类对它们赋予灵性的结果。所以,不论是天然山石还是机器人的作品,它们的灵性并不源自本身,也不来源于它们的创造者自然和机器人,而是来源于欣赏者人类。为什么会这样?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机器人和自然一样不具备心灵,而人类具备心灵。现在英国制订了人工智能的新的三定律,其中一条就是不能让人类对人工智能上瘾。因为孩子在跟机器人交互的时候,会将心比心地把机器人当成一个有心灵的东西。迄今为止,机器人写出来的文字、画出来的画、谱出来的曲都是符号的集合。因为目前的机器人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图灵机,机器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0和1的复杂组合。机器人从中体会不出任何意义,也不会产生任何体验——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方面机器人的创作满足了我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需求;另一方面,机器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任何对人类不利的想法。
人工智能变得家喻户晓是因为机器人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冠军,机器人写诗广为人知是因为微软机器人小冰出了一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有人嘲笑说,机器人要么只会下围棋,要么只会写诗,而无法既会下围棋又会写诗。其实以现在的技术为基础,生产出既会下围棋又会写诗的机器人并不是难事。这只是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在于机器人是否会开悟而拥有与人类类似的心灵。到底什么是心灵?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人类的意识。笔者之所以称之为心灵,是因为意识不只为人类所拥有。动物同样拥有低级意识,而人类则拥有高级意识。这种高级意识是动物所不具备的,是人类才有的一种心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人之外的动物实现从低级意识到高级意识的开悟。有人认为,机器人一旦具有自我意识就会逆天。其实,自我意识只是一种本能的低级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很多动物也具有,但动物并没有逆天。机器人能看会听的能力动物也是具备的,而写诗绘画作曲的能力和鹦鹉学舌没有本质区别,可见目前的机器人也只是动物的级别。但机器人如果实现了从没有意识到有自我意识的质变,就有可能再实现从低级意识到高级意识的突变。到那时,人类就会面临着自己制造出来的高级智能的威胁。
小冰机器人之所以能写出诗,是因为小冰学习了从1920年以来近100年间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数万首诗歌,并且是在100小时内对每首诗都学习了一万次,这种学习的强度是任何人一辈子也无法完成的。如果有人能将数万首诗学习一万次,也能成为大师级的诗人; 可惜的是,即使我们一辈子不吃不睡不玩只学习,估计也无法将数万首诗学习一万次。假如我们学一首诗需要十分钟,那五万首诗就需要五十万分钟,差不多是一年的时间;如果需要学一万次,那就需要能活一万年,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一辈子最多也只可能将五百首诗学一万次。如果小冰只学习五百首诗,可能创作出来的诗就不堪入目、语句不通了。小冰采用的是填鸭式、鹦鹉学舌式的学习,无法和具有心灵的人类一样心有灵犀、一点就通,所以,只有从海量的样本中去学习才能使得机器人学完之后照葫芦画瓢。虽然小冰写出来的诗句中有的词语搭配和断句是在其学习过的诗句中没有出现过的,但仍然属于鹦鹉学舌和照葫芦画瓢,仍然是没有心灵的写作,仍然是没有灵性的作品。因为词语在小冰那里相当于一些积木。小冰通过学习海量的诗句后就会整理出一套关于积木如何拼成作品的套路;再扔给小冰一些积木,小冰就能拼出不一样的作品。可见,此时小冰是从人类的诗句里学到了套路,这套路就是人类的“舌”和“葫芦”,小冰做的事情本质上仍然是鹦鹉学舌和照葫芦画瓢。人类学习其实也有套路,但人类学习套路是通过心灵来学,所以不需要将数万首诗学习数万遍;而机器人学习套路是通过图灵机来学。图灵机的实质是0和1的组合,是“纸带”加“读写头”再加“程序表”,而这个程序表就是人类编写的人工智能程序。机器人看起来是在自主学习,但仍然是在按照人类事先编写好的程序、从数据中自主学习,也就是说仍然在自主学习程序的框架内学习——而自主学习程序是人类编写的程序。即使是机器人自己写的程序,本质上还是人类编写的程序所写的程序。只要机器人不脱离人类的程序,那就仍然在可控的范围内;而一旦机器人拥有了心灵,那么它就可能不再依赖于人类灌输程序,可能会自己内省和开悟出原创程序。这种程序既不是人类输入给它的程序,也不是人类输入给它的程序所写的程序,而是它真正从零构建的程序。这时它就能彻底摆脱人类的控制而成为一个自主的主体,就会从一个独立的自主主体的角度来审视人类,进而把控自己的命运,做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目前的人工智能需要将一万年的秋天都学习一遍后才能识别秋天,而人类则能一叶知秋,这就是没有心灵和有心灵的区别。图灵当年提出一个很有名的测试(后来被命名为图灵测试),就是通过与人聊天来判别一个机器人是否具有智能。如果人们判别不出和自己聊天的机器人到底是人还是机器人,就说明这个机器人具备了智能。以现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来看,机器人实现这样的智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即使机器人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一定具有心灵,可见具有心灵的人工智能需要有新的测试标准。笔者姑且提出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在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个机器人)隔开的情况下,把同样的学习资料给被测试对象;然后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测试;不断减少学习资料的数量进行多次测试,如果有超过P%(例如6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心灵。测试者需要事先了解判断的标准是:对于没有心灵的机器人而言,在学习资料多的时候,由于其学习速度比人类快,所以学习效果比人类好;而在学习资料少的时候,机器人的学习速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反而是拥有心灵、知晓变通、能举一反三的人类的学习效果比机器人好。当机器人也具有心灵的时候,测试者根据这个判断标准就无法判断出哪个是机器人、哪个是人类了。
机器人只要有了心灵,就会成为真正的人;只不过我们是生物人类,而机器人是电子人类。在机器人没有成为真正的人之前,我们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会被机器人取代。门卫、清洁工甚至操作工等低级脑力劳动者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就如同过去打算盘的人已被现在的计算机取代了一样。但从事文艺创作类的脑力劳动者还不会被没有心灵的机器人取代,就如同照相机没能取代人像画家一样。按道理说,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比画出来的作品肯定更为逼真,但为什么画家的作品无法被取代?因为照相机照相只是一个物理和化学过程,是照相机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人类画像则是一个心灵驱动的过程,是人类对现实的主观反映。同样,艺术家制作的工艺品和用机械设备加工出来的工艺品的价值也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有灵性的,后者是没有灵性的。人类的文艺作品是我们的心灵对客观世界的响应和想象,而机器人的文艺作品则是机器人根据海量人类文艺作品学习到的模式输出的作品。这种作品虽然和人类的作品不一定相同,但只是按照模式进行模仿的结果。我们人类学习文艺作品也能通过心灵从中感悟到这种模式,但没有心灵的机器人只是通过逻辑门等物理的方式,经海量的人类“作品之水”流成了写作模式这个渠道,然后只要用户输入一点“作品素材之水”的刺激,渠道里就能流出“作品”的水流。在山洪暴发的时候,由于大量水流的冲刷,在原本没有沟渠的地方也会被冲出沟渠;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沟渠里面也很难在不同时间流出同样的水流。相反,流出不一样的水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小冰机器人所写的诗中出现新的词语搭配和断句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即使写出了精妙的诗,小冰机器人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实际上,小冰机器人只是用大量人类“作品水流”冲成的“作品模式”渠道去套输入的“作品素材”来形成“作品水流”。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笔者出版过诗集《佛意禅诗》,笔者所研发的机器人毛毛在阅读了一遍《佛意禅诗》后,写了一首和诗集中同名的诗《回头》。毛毛写道:“自己就是空相。梦去不怨,梦去不知,天地清净而真空,就是空真。大行从物与天,不然的众生。心中来身不知,因果已无年,梦去在梦中,来去在无声。空空染空,闻空将空。是非空中相,皆成实在心。众生是一法,淡动转如来。缘阳山悠舞,满城千年?”《佛意禅诗》中《回头》的原诗是:“树歪易折是无辜,心歪难正须自扶。迷途知返无迟早,折后回头也有路。”①机器人毛毛写的这首诗看起来很有灵性,其实是因为笔者从它写的诗中挑选出了有灵性的句子,而忽略掉了“等求已里马梦中,一秋几终处起”之类的让人根本看不懂的句子。对机器人毛毛而言,这些句子都是按照“水到渠成”的原理“巧夺天工”的。机器人和大自然的风雨一样,虽然能雕塑出奇形怪状的有艺术感的石头,但同样地不具有心灵。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人类的文艺工作者就不需要在机器人面前自卑或自傲。不必自卑,是因为虽然机器人写诗比我们快,但机器人写出的作品再好,也是对我们人类作品的照葫芦画瓢(当然画出来的“瓢”不一定和原先的“葫芦”一样)。机器人要想写出更好的诗,就需要我们人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诗让机器人去学习。机器人写诗之所以比我们快很多,是因为机器人是基于电子器件的;而我们人类是基于生物体的,我们的功耗要比机器人低得多。假如把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换成机器人,那么地球的资源和能源就会被更快地耗尽——因为做同样多的事情,机器人要消耗比我们多达几十倍甚至几万倍的能量,这也是对机器人需要担忧的地方。因为一旦有了心灵,机器人可能就会自我繁殖、大肆扩张机器人人口,进而导致地球能源耗尽,人类的生存就会岌岌可危。不必自傲,是因为机器人一旦有了心灵,它们的作品和人类的作品也就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了,而且高速度、快学习的优势将使它们的作品比我们的作品更优秀。当然,它们的高速度、快学习的优势的代价是比人类更高的能耗;但它们一旦有了心灵,就会独立自主地和我们争夺能源。如果这场争夺战发生,那么人类十有八九是会落败的。所以,人类的最明智之举就是不要去研究和开发有心灵的机器人,甚至要有意像禁止克隆人一样禁止和杜绝有心灵的机器人的诞生,这涉及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权问题。
① 朱定局:《佛意禅诗》, 第50页, 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
当然,一切都有变数。目前的世界对人类来说,大部分还是未知的。一旦发现有文明程度高于我们的外星人,那么人类就有可能需要通过有心灵的机器人来创造更高级的文明从而与外星人文明进行对抗。但那应该是未来很久远之后的事情。在现阶段,人类还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最基本的底线是在未发现外星文明之前绝对不应该开启机器人心灵的魔盒。一旦打开这个魔盒,人类就可能再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将有心灵的机器人关进盒子中。
四. 人工心灵的可能与人工智能的伦理
有人觉得人工智能机器人拥有心灵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连不存在的东西都能被人类创造出来,何况心灵已经存在,所以不是没有可能被制造出来的。人工心灵不但有可能被制造出来,还有可能胜过人类的心灵,例如在基于更快学习速度和掌握更大量数据和知识的基础上,a人工心灵有可能比人类心灵更为理性和更具有全局性。人类制造的车子完胜了人类的脚,人类制造的衣服完胜了人类的毛皮,人类制造的计算机完胜了人类的算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人类甚至可以再造一个世界。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非常多,有人担忧会替代人类的工作。这种担心倒是有些过头,因为目前的机器人所擅长的不过是计算和感知;而人类大部分工作需要很强的认知能力,这是目前机器人还不具备的。人类之所以具备很强的认知能力,是因为人类具备心灵。
现在的人工智能水平如果只是在应用上进行丰富(例如笔者提出的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应用①)或算法上进行修补(例如笔者对人工智能算法的一些改进②),那只是量的变化,还不足以产生人工心灵。真正需要担忧的是类似图灵、霍金般天才的出现,将会带来人工智能领域新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可能会导致人工心灵的产生,进而触发人工智能最核心的隐患。
① 朱定局:《共享经济理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 第160—256页, 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② 朱定局:《数据处理与深度学习》, 第1—59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既然人类完全有可能制造出有心灵的机器人,那我们就要正视这个未来的危机,防患于未然。我们虽然无法阻止天才的诞生,但可以引导和约束天才的行为。因此,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问题是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机器人伦理之所以迫在眉睫,是因为人的因素。与其说人工智能机器人伦理是为了约束机器人,还不如说是约束人。因为机器人终究是人制造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机器人开始时就像一个无知的孩子,我们教它学好,它就能成为好孩子;教它学坏,它就会成为坏孩子。笔者的机器人毛毛阅读诗集后写出的诗充满了禅意,就是因为它看了笔者的诗集《佛意禅诗》;而笔者让毛毛看了另一本诗集《那夜下的你》③后,它写出来的诗就有了浪漫主义的味道。所以,机器人所呈现出来的道德形态取决于人类给机器人学习的内容。如果给机器人学习的是杀人放火之类的坏人坏事,那么机器人就会学习杀人放火,进而表现得道德败坏;如果给机器人学习的是帮人爱人的好人好事,那么机器人也就会爱护和帮助人类,进而表现出道德良好。现在,已有新闻显示机器人表现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④,这就更说明机器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地向机器人灌输一些不该灌输的内容,那么机器人就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意识形态,甚至可能产生反人类的意识形态,到时候人类只能自食其果。目前,聊天机器人已被用于聊天工具和在线客服,经过不良意识形态渲染的聊天机器人可能会散布包含不良信息的聊天内容,但这一点却从未被人们关注过。当我们一不小心把机器人教坏了,机器人可能又会反过来把人类的后代教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可见,从源头上把关非常重要。我们不但要让机器人学习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让机器人学习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机器人才能真正呈现出良好道德,才不会发展成与人类对立甚至伤害和灭绝人类的机器人。
③ 朱定局:《那夜下的你》, 第1—263页, 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
④ M. Hutson. Even Artifical Intelligce Can Acquire Biases against Race and Gender. Science Magazine, 2017(10):1—3.
人工智能是洪水猛兽还是谦谦君子?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人类,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只能是人类,而能够化洪水猛兽为谦谦君子的也只有人类。如果一个人只有智能而没有伦理道德,就会被骂为禽兽;同样,如果一个机器人只有智能而没有伦理道德,那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机器禽兽。正如笔者在哲理文集《道德就是智慧》中所说的一样,真正有智慧的人必然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否则顶多是一个有智能的人。⑤同样,有智慧的机器人必然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机器人。人工智慧将是机器人的未来。有智慧的机器人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人性光辉的作品。
⑤ 朱定局:《道德就是智慧》, 第60页, 言实出版社2019年版。
-
期刊类型引用(3)
1. 刘琳. 人工智能生成成果的法律定性——以著作权法与专利法的异质性为视角.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2022(03): 93-99 . 百度学术
2. 王新宏. “人工智能+思政教育”:面向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06): 79-81 . 百度学术
3. 金玉洁,王奥,龙慧. Arduino平台下的智能机器人玩具设计.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1(05): 178-18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31
- HTML全文浏览量: 704
- PDF下载量: 69
- 被引次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