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小组的法律主体地位探析
详细信息-
摘要: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为特别法人,未赋予村民小组法人地位。但是,现行法规定了有独立财产的村民小组对农村集体财产享有所有权及诉讼主体地位。现实中,农村存在宗地权属模糊,三级集体之间权利界限不清,现行法律对“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定位不明,以及“农民集体”的工作运行机制缺乏等问题,导致村民小组的法律主体地位弱化。厘清村民小组法律主体地位弱化的原因,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明确其法律地位,不仅有利于对农业生产进行就近耕种管理,而且对构建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依靠地理区位优势、政策先发优势等率先发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带动中国经济走向腾飞。与此同时,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也开始凸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东中西部差距大幅拉大。从2000年起,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我国的区域发展协调程度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任务逐步深入,区域协同发展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落后省份(如贵州)的经济增速由长期滞后实现全国领先,带动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方发展差距快速扩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1-4]。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从“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距”的新趋势[5]。
实际上,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不是新现象。我国以东西和南北分野的区域发展格局,并不是最近几十年才形成的,只不过具体历史阶段不同,东西和南北发展格局和差距的具体特征和动力机制也不同。有的历史时期国家的区域发展格局更多体现为东西差异,而有的历史时期则南北差异更加凸显。自唐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南快北慢的特征往往更为明显,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财富、人文重地。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门大开,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更先、更多与世界接触交流,得风气之先,不仅经济上得到更大开发,也改变了南北方在政治、文化乃至军事上的相对地位。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区域发展模式与以往不同。一方面,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政策,东南沿海的对外经贸优势无从发挥;另一方面,我国全面转向计划经济模式并接受苏联的大量经济援助,而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大部分都布局在北方省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的发展。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呈现出“北强南弱”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南方依赖政策先发优势、靠近国际市场优势等,在这一历史阶段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现象,学界已有所观察。赵建安指出,在中国的区域问题上,过去一般多关注东西区域发展差异,但南北差距事实上也在逐步形成,须引起重视[6]。陈钊将我国区域进一步细分,指出1978—1995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南北经济发展格局由南弱北强演变为南强北弱[7]。周民良测算了1978—1996年我国经济重心的变化,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主要由高纬度转向低纬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南北方向上,其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是南方发展快于北方的重要原因[8]。吴殿廷测算后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是明显的,南方的地缘优势、政策倾斜、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轻重工业结构)等是南方发展更快的关键原因[9]。不过,如李二玲和覃成林所指出,随着1993年特别是1996年后南北方经济增速趋同,南北差距并没有明显扩大,全国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东西方向上[10]。受此影响,这一轮关于南北差距讨论的文献数量相对有限。
而2018年以来学界密集讨论的南北差距问题,主要聚焦2008年以来的这一轮差距扩大。①近年来,学界对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从各个角度做了较广泛的分析。一些分析视角偏宏观。例如,盛来运等从区域、生产(产业)和需求角度对南北经济增速差距进行分析,指出二三产业增长放缓、投资增速下降(资本存量增长缓慢)是北方增速落后的重要原因[1]。李善同等利用地区投入产出表分析地方经济的产业和投资特征,认为北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价值链高度依赖投资拉动,而全国投资增速明显放缓更加抑制了北方经济发展[2]。许宪春等构造省级平衡发展指数对南北差距进行探索,指出南北差距在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多个维度都有体现[4]。刘学良等从GDP的产业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个角度对南北差距进行分解,发现从产业角度看工业差距扩大是2008年后南北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从收入角度看南北差距扩大主要体现为南方在劳动者收入和企业盈利上的相对领先[11]。一些研究则将南北差距聚焦到企业、居民、劳动者等微观层面,例如叶堂林等从企业投资角度[12]、万海远等从劳动者工资角度[13]、刘华军等从居民收入角度[14]对南北差距所做的分析。部分研究还将区域进一步细分,考察特定区域南北差距的变动情况。例如,张可云等考察了西部地区的内部发展差异情况,指出南北分化在西部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15];黄少安和谢冬水从中心城市增长极的视角出发,指出南北差距的分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南方中心城市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优势上[16]。
可见,南北差距在过去十几年来快速扩大已是学界共识,且一些研究认为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似乎仍未停止。然而,南北差距不可能无限扩大,一方面,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市场规律决定了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南北差距扩大的问题已引起各界重视,中央政府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差距的极化。那么,南北差距近年来是延续过去十几年来的扩大趋势还是已经开始缩小?差距变动具体体现在哪些行业、哪些部门?差距变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是本文拟回答的问题。
二. 我国南北差距的演变与态势
一 改革开放以来南北差距逐渐扩大
对于中国南北地区的划分有多种方式,包括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以长江为分界线等,其中“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应用更为广泛。但由于秦岭、淮河横贯多个省份,即使采取“秦岭—淮河”分界线,不同文献的划分方式也有细微差异。本文采用“秦岭—淮河”线作为南北分界线,综合地理面积、人口和经济重心分布情况,将我国31个省份(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中15个省份划为北方地区,16个省份划为南方地区。其中,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其余省份为南方。
按此南北划分后经测算可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数年份,南方经济的增长速度都领先于或者不弱于北方。从人均GDP看(见图 1),1978—1993年和2008—2020年两个时期,南方经济增长速度都明显快于北方,南方与北方人均GDP的比值不断升高;只是在1993—2008年这一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速度相近,差距没有明显扩大,南北方人均GDP的比值保持基本稳定。南方与北方人均GDP的比值在1993年左右开始超过1,即南方已开始领先北方。2008年南方与北方人均GDP的比值是1.06,到2020年已经上升到1.26。
研究南北差距不能只局限在南北差距一个维度,而要将其放在与其他维度差距比较的框架下,这样才能得出南北差距是大是小的准确判断,也才能更深入地分析其变化阶段和动力机制。鉴于此,为了更准确考察我国南北差距变化的最新情况,参考刘学良等[11]的研究, 本文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方法,对我国省际人均GDP进行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②的两层嵌套分解,分解次序为先南北后东西③,结果见表 1、图 2。
表 1 1978—2022年我国区域差距结构测算年份 总体差距 南北差距 东西差距 剩余组内差距 南北差距占比(%) 东西差距占比(%) 剩余组内占比(%) 南北方人均GDP比值 1978 0.565 0 0.006 5 0.089 2 0.469 2 1.16 15.79 83.05 0.85 1979 0.481 8 0.004 0 0.081 0 0.396 7 0.83 16.82 82.35 0.88 1980 0.468 3 0.005 3 0.086 9 0.376 1 1.12 18.56 80.31 0.86 1981 0.411 0 0.003 0 0.085 2 0.322 8 0.74 20.73 78.53 0.90 1982 0.361 7 0.002 4 0.083 9 0.275 5 0.66 23.18 76.16 0.91 1983 0.328 0 0.005 9 0.078 7 0.243 4 1.79 23.98 74.23 0.86 1984 0.302 9 0.006 0 0.082 6 0.214 3 1.98 27.28 70.74 0.86 1985 0.295 8 0.003 4 0.088 6 0.203 8 1.16 29.94 68.90 0.89 1986 0.275 7 0.003 1 0.093 0 0.179 6 1.14 33.73 65.13 0.89 1987 0.255 2 0.002 6 0.103 5 0.149 1 1.00 40.56 58.44 0.90 1988 0.238 2 0.001 6 0.111 6 0.125 1 0.66 46.84 52.50 0.92 1989 0.219 8 0.001 6 0.108 3 0.109 8 0.73 49.29 49.98 0.92 1990 0.208 2 0.001 1 0.096 4 0.110 8 0.53 46.28 53.19 0.94 1991 0.222 9 0.001 3 0.109 6 0.112 0 0.58 49.17 50.25 0.93 1992 0.239 5 0.000 2 0.128 4 0.110 9 0.06 53.63 46.31 0.98 1993 0.271 5 0.000 1 0.158 8 0.112 6 0.05 58.50 41.46 1.02 1994 0.275 8 0.000 3 0.173 5 0.102 0 0.11 62.91 36.98 1.04 1995 0.268 8 0.000 7 0.169 5 0.098 6 0.27 63.05 36.68 1.06 1996 0.260 9 0.000 4 0.163 3 0.097 2 0.16 62.58 37.26 1.04 1997 0.269 4 0.000 5 0.163 9 0.105 1 0.17 60.84 38.99 1.04 1998 0.279 6 0.000 6 0.165 4 0.113 6 0.21 59.16 40.63 1.05 1999 0.295 9 0.000 6 0.172 0 0.123 3 0.21 58.12 41.67 1.05 2000 0.303 2 0.000 5 0.173 9 0.128 8 0.18 57.35 42.47 1.05 2001 0.302 2 0.000 6 0.171 4 0.130 2 0.20 56.71 43.09 1.05 2002 0.311 2 0.000 8 0.176 3 0.134 0 0.25 56.67 43.07 1.06 2003 0.324 3 0.001 4 0.184 4 0.138 6 0.43 56.84 42.73 1.08 2004 0.313 1 0.001 0 0.178 5 0.133 6 0.33 57.02 42.65 1.07 2005 0.301 0 0.000 7 0.179 7 0.120 6 0.22 59.71 40.06 1.05 2006 0.290 1 0.000 7 0.177 3 0.112 0 0.25 61.13 38.62 1.06 2007 0.272 2 0.001 0 0.166 3 0.104 9 0.36 61.11 38.54 1.07 2008 0.236 8 0.000 7 0.147 7 0.088 3 0.29 62.40 37.31 1.06 2009 0.223 6 0.001 4 0.140 1 0.082 0 0.65 62.67 36.68 1.08 2010 0.199 7 0.002 5 0.126 7 0.070 5 1.23 63.46 35.31 1.11 2011 0.168 4 0.002 9 0.105 0 0.060 6 1.71 62.33 35.97 1.12 2012 0.151 1 0.002 6 0.090 4 0.058 2 1.70 59.81 38.49 1.11 2013 0.144 2 0.003 1 0.083 2 0.057 9 2.13 57.69 40.18 1.12 2014 0.141 5 0.004 2 0.078 9 0.058 4 3.00 55.76 41.24 1.14 2015 0.148 2 0.006 4 0.082 5 0.059 3 4.29 55.70 40.01 1.18 2016 0.152 8 0.008 6 0.082 5 0.061 7 5.64 54.00 40.36 1.21 2017 0.151 2 0.009 9 0.078 7 0.062 7 6.56 52.01 41.43 1.23 2018 0.149 0 0.011 1 0.072 8 0.065 1 7.42 48.86 43.71 1.24 2019 0.143 7 0.011 7 0.068 4 0.063 6 8.13 47.61 44.26 1.25 2020 0.141 4 0.012 5 0.067 1 0.061 8 8.82 47.45 43.73 1.26 2021 0.143 7 0.011 6 0.067 6 0.064 5 8.07 47.05 44.88 1.25 2022 0.134 8 0.010 3 0.063 7 0.060 8 7.62 47.24 45.14 1.24 由表 1、图 2可知,一方面,南北差距的绝对水平在2008年尤其2013年后快速升高, 同时南北差距在全国省际区域差距中的占比也在2008年后快速升高。2008年南北差距占总体差距的比例仅为0.29%,几可忽略不计,但到2020年,南北差距占全国区域差距的比例已上升至8.82%;④另一方面,尽管2008年来南北差距快速扩大,但差距水平仍然明显小于东西差距,2020年东西差距在总体差距中的占比达到47.45%,而同期南北差距占总体差距的比例仅为8.82%。因此,尽管南北差距快速扩大,但南北差距在总体区域差距中的占比依然远小于东西差距占总体差距的比例,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主要体现为东西差距的结构特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学界就此问题也已形成了共识[11, 17-18]。
二 2021年以来南北差距呈现由升转降的新态势
南北差距不可能无限制扩大,一方面,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市场规律决定了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有限度的,资本要素会寻找低生产成本的地方投资,劳动要素也会对低生活成本有所追求,这些都会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南北差距扩大问题已引起各界重视,中央政府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差距的极化,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不能以过去的演变路径简单推断南北差距的未来走向。
基于2021—2022年各省份人均GDP和人口数据进行测算,可以发现,2021—2022年南北差距扭转了过去快速扩大的势头,南北差距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占比均出现下降(见表 1、图 1、图 2)。其中,人口加权的南北方人均GDP比值从2020年的1.26降至2022年的1.23,南北差距在全国总体差距中的比例也从2020年的8.82%降至2022年的7.62%,变异系数群组分解得到的南北差距值从2020年的0.012 5降至2022年的0.010 3⑤。分省份看,北方省份中的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在2021—2022年GDP增速较高,带动了北方的整体经济增长,而南方经济重镇如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在2022年经济增速较低,拉低了南方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整体人均GDP水平。
三. 从产业和收入两个维度解析南北差距的演变
本部分使用变异系数二维分解方法分别从产业和收入两个维度对南北差距的来源做进一步分析。
一 产业维度的解析
从产业增加值的角度对差距做产业分解,考察长期以来我国南北差距变化的成因,结果见图 3。从中长期看,一方面,2008—2020年工业差距扩大是南北差距飞速扩大的核心,从相对占比看,2008年工业的南北差距占南北总体差距的比例达到26.96%,到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41.06%⑥;另一方面,2008—2020年南北差距的扩大是全方位的,这一时期几乎所有行业的南北组间差距绝对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从2021—2022年的情况看,南北差距在行业层面全方位上升的趋势出现转变,其中工业差距不管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占比都有明显下降,房地产业是差距出现明显缩小的另一个行业。表 2显示了这两个行业的差距水平和占比结果,2022年南北组间差距值相比2020年下降0.002 2,其中工业和房地产业差距变动的贡献合计达到86.36%,而其他行业的差距变动并不明显。
表 2 2018—2022年南北差距的工业和房地产业贡献年份指标 南北组间差距值 工业差距 房地产业差距 工业差距占比(%) 房地产业差距占比(%) 2018 0.011 1 0.004 9 0.001 5 44.10 13.83 2019 0.011 7 0.005 0 0.001 6 42.76 13.40 2020 0.012 5 0.005 1 0.001 8 41.06 14.54 2021 0.011 6 0.004 3 0.001 6 37.37 13.92 2022 0.010 3 0.003 7 0.001 3 35.61 12.88 二 收入维度的解析
GDP按收入法可分解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劳动者、政府、企业等不同部门的收入来源或者产出分配情况。但由于收入法GDP数据更新较为迟缓,缺乏近几年各省的收入法GDP结构数据,因此无法用前面的二维分解方法对近几年南北差距的情况进行考察。不过,可以通过一些统计指标的情况间接对这一问题进行类似的探索。具体而言,收入法GDP中,劳动者报酬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工薪收入和经营净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营业盈余与企业利润密切相关,生产税净额与政府税收收入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采用相应指标作为代理变量来考察南北差距的变动情况。
1 企业部门营业利润的南北差距缩小
用各省份工业企业营业利润数据来考察企业部门的南北差距变动情况,如图 4所示,2008—2020年南北方工业企业的利润之比从接近1.01一路升至2.36,中间个别年份虽有波动但幅度不大。然而,2021年这一比值突降至1.83,2022年进一步降至1.68。可见,工业企业利润的南北差距在2021—2022年缩小明显,与人均GDP差距的缩小周期一致。
2 政府部门财政收入的南北差距缩小
用各省份政府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考察省际政府部门的南北差距变动情况,结果见图 5。2010—2012年南北方政府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从1.49下降至1.43,但2012年后就开始了南北差距快速扩大的过程,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74。2021年南北财政预算收入之比与2020年基本持平,但到2022年这一比值下降至1.66,降幅较为明显。可见,从政府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2022年南北差距也出现了明显缩小。
3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继续扩大但速度放缓
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考察居民部门的南北差距变动情况,如图 6所示。2013—2020年南北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快速扩大,其中人口加权的南北省份可支配收入之比在2020年已达到1.17。然而,与人均GDP的差距不同,2021—2022年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的南北差距并没有出现缩小,而是继续扩大,只不过差距扩大速度在2022年有所放缓,2022年人口加权的南北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已升至1.19。
因此,从企业、政府、居民三部门收入的情况看,2021—2022年南北差距的缩小主要体现在企业部门,其次是政府部门,而居民部门的南北差距并未缩小。这一结果是符合逻辑的,GDP度量经济的总产出,而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因此GDP差距的变化在企业部门有直接体现;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税收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只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且政府的预算制定要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变动,因此对政府部门的影响相对间接;居民部门的收入中工薪所得等收入由于有劳动合同、工资制度等的约束,相比实体经济的波动更加滞后,而转移性收入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也不够强。居民部门的差距并未缩小而是继续扩大,或许也是社会对南北差距缩小感知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 近期南北差距缩小的原因
如前所述,2021—2022年南北差距扭转了过去快速扩大的势头,南北差距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占比都有所下降。对于本次南北差距的缩小,本文综合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省份分析、行业分析等不同视角,从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和不利于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两个方面作出可能的原因解释。
一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1 中央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南北差距扩大问题
2018年以来,南北差距快速扩大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中央也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作出积极应对。虽然中央并未公开出台专门针对南北差距的区域性战略政策,但在实践中已采取措施,对部分北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进行帮扶。这可以从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中管窥一二。整理全国31个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数据并按照南北省份进行统计(结果见表 3),可以发现,2019年中央财政对南方各省的平均转移支付金额达到2 116.33亿元,尚高于北方省份(2 004.33亿元)5.59个百分点。但2019年以来北方省份接受中央转移支付的增长快于南方省份,到2022年北方省份平均接受的中央转移支付已高于南方省份。
表 3 2019—2022年中央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各省份平均转移支付年份 南方省份接受中央转移支付(亿元) 北方省份接受中央转移支付(亿元) 南方/北方(%) 2019 2 116.33 2 004.33 105.59 2020 2 203.67 2 145.63 102.70 2021 2 322.56 2 305.35 100.75 2022 2 490.49 2 525.10 98.63 2 能源类商品价格上涨促进北方部分省份经济发展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使得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在当年出现低谷,对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产生负面冲击。但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采用大幅宽松货币政策应对,致使2021年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进一步加重了国际能源危机,天然气、石油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天然气价格涨幅较大,如图 7所示,2022年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天然气期货结算价是2020年初价格的5倍以上。此外,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是国际市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因此多种大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这些均利好北方那些能源资源密集型省份和农业产值高的省份,部分省份(如山西、内蒙古等)2021—2022年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提升。
二 不利于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1 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南方经济核心地区
2020—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反复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而不同地区的疫情严重程度也有区别。按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分别计算2020年初至2022年底的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可以看到南方的疫情总体要比北方更为严重,南方的累计确诊病例始终明显多于北方且差距逐渐扩大。截至2022年12月25日,北方累计确诊病例124 597个,南方累计确诊病例278 250个,南方远高于北方,南北方确诊病例的比例也远高于南北方的人口比例。分省份看,2020—2022年,较大规模的新冠疫情主要暴发在湖北(2020年上半年)、上海(2022年)和广东(2022年下半年),这三次疫情的确诊病例数均达到了50 000例以上。⑦发生在其他省份的疫情大多是零星、散发的,确诊人数要少得多。疫情的暴发和相应防控措施对经济影响较大,以上海为例,2022年上海GDP名义增速仅为2.56%,位列全国倒数第三,而上海处于长三角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因此也拖慢了长三角区域的浙江、江苏等省份的经济增速。
2 外需不振抑制南方出口导向型省份的经济增速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欧美主要经济体都施行了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对冲疫情的负向冲击,导致物价水平自2021年加速上涨,促使欧美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2022年俄乌冲突进一步恶化了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供给,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飙升至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40年内的最高水平,迫使欧美国家货币政策从宽松骤然转向大幅度紧缩。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对我国外需造成较大冲击,南方一些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省份、城市的经济都受到负面影响。2019年和2020年,南方进出口总额特别是出口总额的增速都领先于北方,但2021年和2022年,北方省份不管是进出口总额还是进口或出口,增速都明显领先于南方省份(见表 4)。从省份层面看,一些外贸大省2022年经济增速明显滑坡,广东省GDP当年名义增长3.4%,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五名。并且,广东省2022年进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价)同比下降2.5%,出口下降10.2%,不仅相比2021年增速大幅下滑,还明显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
表 4 2019—2022年南北方进出口总额增速(%)年度 南北方 进出口总额增速 进口总额增速 出口总额增速 2019 南方 -0.93 -3.87 1.12 北方 -1.04 -0.46 -1.90 2020 南方 3.89 4.25 3.65 北方 -4.23 -9.33 3.49 2021 南方 27.93 28.48 27.56 北方 35.88 33.37 39.22 2022 南方 2.80 -3.07 6.75 北方 8.42 9.33 7.26 注:省级行政区进出口数据使用以美元计价的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数据。 3 房地产业低迷拖累南方部分省份和城市经济
2021—2022年,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供需形势转变和房地产业调控措施等多重因素叠加,对房地产业形成冲击。一方面,南方城市房地产市场较之北方更加繁荣;另一方面,许多南方房地产企业存在杠杆率过高、融资结构对海外美元债过于依赖的问题。2020年房地产调控“三条红线”政策发布前,美元债余额排名前十位的开发商中,恒大、碧桂园、融创等九家都是南方开发商,从美元债占企业债券形式债务的相对比例看,南方开发商也普遍对海外美元债有更高依赖。当以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为特征的房地产开发方式出现周转减缓时,高杠杆和高负债就会反噬房地产企业。2021年后,因欧美货币政策大转向,国际美元融资条件变差,国际利率上升和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进一步放大了债务问题。因此,房地产业遇到的困难对南方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市场冲击更大,使得房地产业成为2021—2022年南北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南北差距的行业分解也支持这一判断。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危机、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南北差距快速扩大的势头在2020年被中断,南北差距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占比在2021—2022年都出现下降。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房地产市场调控等都是短期因素,两年的考察时间较短,不足以据此作出趋势性判断,还需要继续加强研究观测,密切跟踪南北差距发展的最新情况。
五. 南北差距的趋势研判和政策思路
一 我国南北差距的趋势研判
过去十几年来,由于南北差距持续快速扩张,人们容易形成适应性预期,即认为南北差距可能会延续扩大的趋势。然而,分析最新数据发现,南北差距扭转了过去快速扩大的势头,南北差距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占比都有所下降。从产业视角看,工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行业的南北差距有所缩小,是本轮南北差距缩小的重要原因,这两个行业对2021—2022年南北差距缩小的贡献占到86.36%。从收入视角看,南北差距的缩小主要体现在企业部门差距缩小,其次是政府部门,而以可支配收入衡量的居民部门南北差距尚未出现缩小。本文从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和不利于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2021—2022年南北差距缩小的原因。
根据本文的结论,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应客观、理性看待南北差距扩大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南方有靠近国际市场、交通运输便利、市场机制灵活、水等自然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因而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总体格局和目前南北存在一定差距的现象有其合理性。北方确实应在市场化、对外开放等方面向南方学习,但简单地将北方作为一个整体“打包”下结论,把各种与北方相关联的特征,包括文化、习俗等都视为落后的原因或表现是不正确的。第二,不能从过去的演变路径简单外推来判断南北差距的走向。要看到,在不同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同、机制有异,会形成不同的区域发展格局。近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而过去一些促进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则正在发生变化,且本文中分析的一些因素也只是潜在因素的一部分,那么,能据此断定南北差距的走势要逆转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特别是当经济受到的是如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房地产市场调控等短期因素的影响时,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去判断未来南北差距的演变趋势。
二 应对南北差距扩大问题的政策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要尊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这为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缩小包括南北差距在内的区域差距,关键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尊重产业和人口向部分优势区域集中的规律和现实,同时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保障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合理适度,确保因承担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战略任务而发展受限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受损。
1 扩大南北资源、要素的交流融合
缩小南北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南北的交流融合,要以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加强南北资本、人才等要素的交流沟通,变“孔雀东南飞”为“双向飞”,引导南方优质资源、要素向北方地区转移,鼓励南方企业到北方投资。北方则要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主动承接南方的产业转移。
2 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改进北方营商环境
伴随南北差距的扩大,南北方在营商环境、观念机制、工作作风上的差异也愈发凸显。市场化的差距既是南北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又是南北差距扩大的必然结果。要正视此差异,从转变北方政府工作作风和机制入手,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从民心、顺民欲,避免悖民心、逆民欲,避免一禁了之、简单粗暴的懒政惰政思维,加大对民营经济、小微经济的扶持力度,提升北方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加大南北间干部交流力度,推动更多南方干部到北方挂职、任职,为北方地区输送更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好干部,同时推动北方干部到南方挂职锻炼,提供更多学习和成长的契机。
3 加大对相关省份“三农”的支持力度
我国自隋唐以来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在当代已逆转为北粮南运。北方省份特别是东北、华北平原省份成为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保障了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的安全,相应也为国家承担了相关成本。南北差距的重要体现是南北农村的差距,应加大对北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三变”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支持,加快北方农村农业的经济模式变革、规模化经营和效率提升,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性补贴,从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入手,改变部分北方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的状况。
4 保障经济落后和人口流出省份的社会保障支出
北方经济相对落后带来了北方政府财力的相对紧张,对北方省份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类支出构成较大压力。特别是在部分省份面临人口持续流出的背景下,居民(职工)缴费对于基金收入的贡献不足,社保收支平衡压力大。需多措并举保障长期人口流出省份的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相关省份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社会保障征管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格局。
5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转移支付
完善财政体制,加大中央政府一级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为因承担生态环保战略任务而发展受限的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促进相关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减轻污染排放压力。健全区域间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
① 部分研究将本轮差距扩大起点定为2013年(盛来运等[1]),有些则将其回溯到2008年(刘学良等[11])。这两种划分都有其依据:2008年南北差距就开始了扩大的过程,而2013年后南北差距的扩大更加迅速。
② 按国家统计局标准,全国实际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东西差距为简写。
③ 嵌套分解的先后次序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具体计算结果,但不会有根本差别。
④ 需注意的是,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更富有,只要有差异就会有南北组间差距的存在。如前所述,1978—1992年北方省份的平均人均GDP一直是超过南方的,因此,1978—1992年南北差距占全国差距比例的下降其实也是由南方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带来的。
⑤ 同时,东西差距的占比有十分轻微的下降,剩余其他差距的占比也从2020年的43.73%提升至2022年的45.14%。
⑥ 中间的个别年份如2014—2015年工业差距占南北差距比例一度超过50%。
⑦ 2022年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说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因此这里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5日。
-
期刊类型引用(208)
1. 樊增增,邹薇,程小佩. 相对贫困变化分解方法的拓展及其中国应用. 财经科学. 2025(01): 119-135 . 百度学术
2. 高兆祥,温涛.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5(02): 57-70 . 百度学术
3. 鲍海君,钟文钰,陈升杰,陈婧宁. 浙江省县域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驱动模式及其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5(02): 382-401 . 百度学术
4. 杨春红,李小燕,凌志东.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相对贫困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5(01): 118-125 . 百度学术
5. 陈文美,赵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研究. 热带农业工程. 2025(01): 135-142 . 百度学术
6. 陈燕凤,唐琦,夏庆杰. 中国城镇家庭消费相对贫困:1995—2018年. 消费经济. 2025(01): 99-113 . 百度学术
7. 罗良清,黄斐. 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低收入群体多维识别与常态化帮扶的着力点分析. 农村经济. 2025(02): 115-128 . 百度学术
8. 张文珺,朱启贵. 相对贫困精准定位研究:依ICW联合分布. 中国软科学. 2025(02): 94-107 . 百度学术
9. 万艾琳,庄天慧,杨浩. 共同富裕视域下生计资本对农民“三感”的影响. 世界农业. 2024(01): 92-103 . 百度学术
10. 刘桂莲. 相对贫困的国际测量方法、运行实践及启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 92-100 . 百度学术
11. 黄杏子,周云波. 贫困脆弱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西北人口. 2024(01): 98-112 . 百度学术
12. 马双,林涌. 智能手机使用与相对贫困家庭金融参与行为. 财经科学. 2024(02): 31-45 . 百度学术
13. 李雪杰.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强度与相对贫困治理——基于三次分配的视角. 统计与决策. 2024(04): 68-72 . 百度学术
14. 李壮壮. 中国城市相对贫困的统计测度及其分解.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4(02): 29-34 . 百度学术
15. 贾晋,刘嘉琪. 防止规模性返贫: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现机制. 农业经济问题. 2024(03): 128-144 . 百度学术
16. 阮敬,王继田,杨芯. 从“患寡”到“患不均”——共享视域下的相对贫困测度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24(02): 331-342 . 百度学术
17. 陈燕凤,夏庆杰,李实. 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研究——基于收入与消费的比较视角. 社会科学战线. 2024(05): 101-109 . 百度学术
18. 杨海丽,罗越月. 中国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障碍因素研究.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4(02): 1-18 . 百度学术
19. 崔新新,孙伯驰. 相对贫困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统计学(季刊). 2024(01): 9-26 . 百度学术
20. 宋扬,程泽睿. “提低”目标下农村低保制度的捆绑效应与优化路径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24(03): 22-41 . 百度学术
21. 黄琦,彭智敏. 三峡库区移民家庭支出型贫困特征及后扶路径优化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4(05): 961-970 . 百度学术
22. 高和荣,范绍丰.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04): 45-57 . 百度学术
23. 车四方. 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4): 69-88 . 百度学术
24. 彭玉婷. 中国城乡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测度与变动分解. 上海经济研究. 2024(07): 62-71 . 百度学术
25. 刘贞,刘佳奇. 农业补贴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3): 67-73 . 百度学术
26. 孙培栋,严新明. 残疾人共同富裕之路——基于残疾人家庭收入状况与相对贫困变化的研究. 残疾人研究. 2024(03): 3-21 . 百度学术
27. 何秀,罗栋燊,王成超.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多维贫困特征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03): 26-34 . 百度学术
28. 王娜娜,葛喜艳,丁雪菲. 教育公平视角下区域性低收入群体长效增收机制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16): 152-153+159 . 百度学术
29. 岳经纶,彭晓艳. 社会救助、收入差距感知与困难群体共同富裕.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5): 104-111 . 百度学术
30. 平卫英,黄斐. 寒门何以出贵子: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跃升的机会不平等. 财经问题研究. 2024(10): 93-104 . 百度学术
31. 李盛基,叶兴旺,曲永军.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居民医保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103-114 . 百度学术
32. 刘丽影,钱铖,芮东升,毛璐,刘思佟. 以城乡视角测度与分解多维相对贫困——基于双界限法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中南农业科技. 2024(10): 131-135 . 百度学术
33. 林万龙,张莉琴,朱雅琼. 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标准制定:国际经验及政策取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51-63+141 . 百度学术
34. 郭真华,段锴丰. 父辈代际经济支持对青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2020数据的实证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6): 53-64 . 百度学术
35. 沈洁. 基于Adaboost的长江经济带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与预警模型.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04): 66-72 . 百度学术
36. 谢明明,杨洁,朱铭来. 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CLHLS 2011-2018的实证分析. 南方人口. 2024(06): 38-50 . 百度学术
37. 侯盈伦,黄金月,韩家彬. 农村集体经济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效应:基于CFPS家庭微观数据的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449-457 . 百度学术
38. 诸萍. 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缓解流动人口家庭的经济相对贫困吗——基于微观家庭视角的分析. 社会保障研究. 2024(05): 3-16 . 百度学术
39. 刘慧玲,刘宗飞. 非农就业比例对农村低收入家庭返贫风险的影响. 合肥大学学报. 2024(06): 100-107 . 百度学术
40. 祝振华,张红丽,李洁艳. 收入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减贫效应——基于CFPS农村家庭数据的实证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3(02): 31-44 . 百度学术
41. 温涛,刘亭廷. 金融素养和社会信任能促进农户数字金融参与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1): 85-100 . 百度学术
42. 鲁钊阳,廖杉杉,邱新国. 电商扶贫视角下志愿服务影响农村相对贫困的实证研究. 兰州学刊. 2023(01): 128-146 . 百度学术
43. 黄天鉴. 金融科技可以缓解农民相对贫困吗?——基于正规金融视角. 当代金融研究. 2023(01): 55-70 . 百度学术
44. 秦海波,李文翰,谢仲玄. 新疆相对贫困多维测度与分析——基于南北疆六地(州、市)的调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02): 16-25 . 百度学术
45. 沈扬扬,卢云鹤,滕阳川. 农村益贫增长与共同富裕:成就、挑战和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 2023(02): 20-32 . 百度学术
46. 周慧. 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研究——基于2018年CFPS数据库的测算. 经济研究导刊. 2023(02): 4-8 . 百度学术
47. 张嫣娟,陈海龙. 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检验. 统计与决策. 2023(04): 148-152 . 百度学术
48. 徐晓红,甘洁宇. 基本医疗保障对居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财政科学. 2023(02): 58-75 . 百度学术
49. 郭忠兴. 从相邻到反转:低保“悬崖效应”及其形成机制探究. 社会保障评论. 2023(01): 119-132 . 百度学术
50. 王萌,郭帅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矛盾及对策——以河南省X县为例.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03): 215-218 . 百度学术
51. 李鹏,张奇林. 我国低保规模持续缩减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情境—结构—执行”分析框架. 兰州学刊. 2023(03): 64-76 . 百度学术
52. 于学霆. 共同富裕视域下相对贫困测度与标准设定——以重庆市为例.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 14-29 . 百度学术
53. 何经纬,孙子月. 农村相对贫困识别的测度标准、潜在风险和实践策略. 湖北农业科学. 2023(02): 188-192 . 百度学术
54. 陈铭聪,程振源,杨彦欣. 中国居民绝对与相对贫困的综合测度:1989—2015. 经济科学. 2023(02): 26-48 . 百度学术
55. 谭灵芝,张宇争,周宗社.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3(02): 224-232 . 百度学术
56. 安锦强,李青,徐一荻. 后脱贫时代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贫困测度与治理. 农业展望. 2023(02): 67-72 . 百度学术
57. 李鸿雁,金小雨.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经济论坛. 2023(04): 13-20 . 百度学术
58. 张迪. 基本公共服务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吗?——来自CSS 2019数据的证据. 经济与管理. 2023(03): 55-62 . 百度学术
59. 方迎风,周少驰. 中国相对贫困测度与城乡差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03): 171-180 . 百度学术
60. 李盛基,商明贺,周十同. 城乡居民保能降低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吗?——基于PSM-DID的实证分析. 税务与经济. 2023(03): 91-98 . 百度学术
61. 岳希明,胡一凡,李禛临. 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基本生活需要:内涵与测量. 经济学动态. 2023(04): 42-58 . 百度学术
62. 刘孝才. 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困境与策略研究. 新西部. 2023(05): 61-64 . 百度学术
63. 林万龙,马新宇,何禄康.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政策框架——收入视角的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60-73 . 百度学术
64. 魏下海,韦庆芳. 通往农村共富之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对贫困缓解. 统计研究. 2023(06): 134-144 . 百度学术
65. 成林辑,朱洪革,刘本双. 重点国有林区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研究. 林业经济问题. 2023(01): 19-25 . 百度学术
66. 赵怡展,赵千芊,何佳楠,张莹. 基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农村居民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3(07): 458-461 . 百度学术
67. 严明义,甘娟娟. 能力视角下我国城乡居民相对贫困比较研究. 管理学刊. 2023(03): 1-18 . 百度学术
68. 王美玲,姜竹. 政府转移性支出促进共同富裕了吗?——基于微观家庭数据的经验证据. 财政研究. 2023(04): 32-47 . 百度学术
69. 叶贝,于长永,刘一凤,李甜甜. 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 西北人口. 2023(04): 91-101 . 百度学术
70. 陈杰,卢洁玉,朱红根. 内生动力对城乡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智”与“志”的分析. 财贸研究. 2023(06): 21-30 . 百度学术
71. 陈燕凤,唐琦,夏庆杰.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相对贫困比较研究:1995—2018. 社会治理. 2023(04): 84-101 . 百度学术
72. 刘七军,刘梦,李昭楠,盖涵雨. 农村能源贫困是否影响农户主观幸福感?——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微观调查数据. 林业经济. 2023(06): 5-24 . 百度学术
73. 王文利,张子义.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3(04): 99-104 . 百度学术
74. 张楠,杨琳,林志建,彭刚.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可及与流动人口相对贫困治理. 财政研究. 2023(07): 64-81 . 百度学术
75. 吕婷,刘卫镇. 社会保障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华北金融. 2023(09): 52-63 . 百度学术
76. 陈杰,卢洁玉,翁辰. 城乡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扶“志”还是扶“智”. 财经科学. 2023(09): 118-130 . 百度学术
77. 陈煦,白永秀.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减贫效应——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城市问题. 2023(09): 66-73+94 . 百度学术
78. 贺慧惠,童天天. 数字普惠金融对长期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2023(09): 33-53 . 百度学术
79. 祝振华,张红丽,李洁艳. 城乡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量化分解——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3(05): 83-94 . 百度学术
80. 马学广,闫丹妮,张筱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历史变迁与趋势展望——基于322份中央政策文本的分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1-14 . 百度学术
81. 路锦非,陈梦瑶. 促脱贫与防返贫: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动态效应研究. 社会科学. 2023(09): 152-164 . 百度学术
82. 宋嘉豪,徐定德,汪为. 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 改革. 2023(10): 46-59 . 百度学术
83. 程峥,赵兴华,侯庆丰. 数字技能使用偏好是否缓解了相对贫困?——基于2019CSS的量化分析. 管理现代化. 2023(05): 145-155 . 百度学术
84. 沙占华. 迈向共同富裕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之策.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1-7 . 百度学术
85. 谭昶,吴海涛,彭燕.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09): 223-231 . 百度学术
86. 李梦娜,周云波,王梓印. 数字经济能否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基于城市规模视角. 中国农村经济. 2023(09): 48-73 . 百度学术
87. 左停,李颖,李世雄. 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问题探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23(09): 2-20 . 百度学术
88. 陈虹,李玉恒.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对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效应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23(22): 67-72 . 百度学术
89. 杨帆. 共同富裕导向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构建. 社会保障评论. 2023(06): 124-136 . 百度学术
90. 李丽萍. 湖北城镇低收入家庭贫困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统计与管理. 2023(10): 45-53 . 百度学术
91. 卢盼盼,张长全.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减缓相对贫困:基于要素赋能的视角.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3(06): 63-69 . 百度学术
92. 陈梅芳. 社会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非农就业的中介效应分析. 乡村科技. 2023(23): 4-8 . 百度学术
93. 万台妹. 共同富裕视角下民族村寨相对贫困治理路径创新研究——基于寨头村的调研.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 2023(00): 318-335 . 百度学术
94. 刘佩,孙立娟. 中国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与识别研究.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01): 137-150 . 百度学术
95. 黄乾,晋晓飞. 子女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 广东社会科学. 2022(01): 34-43 . 百度学术
96. 马瑜,吕景春. 中国城乡弱相对贫困测算及时空演变:2012—2018. 人口与经济. 2022(01): 58-73 . 百度学术
97. 李壮壮,龙莹. 新发展阶段农村多维贫困的识别与测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2): 15-27 . 百度学术
98. 李艳,齐亚. 相对收入水平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基于家庭化迁移样本的分析. 西北人口. 2022(02): 54-63 . 百度学术
99. 邹再进,陈嘉. 基于有向哈斯图技术的中国相对贫困分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02): 43-48 . 百度学术
100. 刘宝臣,任国锋. 相对贫困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救助改革.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2(01): 87-97+107+111-112 . 百度学术
101. 于新亮,严晓欢,上官熠文,于文广.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相对贫困长效治理——基于隔代照顾的视角. 中国农村观察. 2022(01): 146-165 . 百度学术
102. 罗楚亮,梁晓慧. 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与共同富裕.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2(01): 61-72 . 百度学术
103. 张九童,张梦欣,厉才茂. 残疾人共同富裕研究:理论视域与未来指向. 残疾人研究. 2022(01): 4-16 . 百度学术
104. 胡志平. 公共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探索. 学习与探索. 2022(03): 49-57 . 百度学术
105. 王佳楣,何金财. 基于农户生计资本的相对贫困测量与敏感度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2): 83-90 . 百度学术
106. 肖坤鹏,张铁民. 体育公共服务缓解相对贫困的时代价值、落实瓶颈与现代治理. 体育科学. 2022(02): 74-85 . 百度学术
107. 王芳,曾令秋. 财政能力约束下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的选择研究. 农村经济. 2022(03): 40-48 . 百度学术
108. 张志国. 辽宁省相对贫困现状与治理体系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2(07): 7-9 . 百度学术
109. 李昭楠,刘梦,刘七军. 炊事燃料清洁转型能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于CFPS2018的微观证据.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02): 239-248 . 百度学术
110. 陈岑,沈扬扬,李实,赵永生. 关于构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3): 16-25+205 . 百度学术
111. 吴本健,石雪,肖时花.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3): 26-41+205 . 百度学术
112. 李涛,何静. 我国脱贫攻坚战略转向:相对贫困研究热点综述. 财会月刊. 2022(12): 154-160 . 百度学术
113. 康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耦合、功能定位和作用机制.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2(02): 58-65 . 百度学术
114. 何永林. 小农经济的经典理论之争及其时代价值.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05): 26-35 . 百度学术
115. 贾玮,田文泽.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老年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05): 36-47 . 百度学术
116. 张志国. 乡村振兴战略下辽宁省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2(12): 231-232+252 . 百度学术
117. 高杨,刘庆莲,张堪钰. 相对贫困标准与人口识别:地方实践与政策启示.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04): 135-145 . 百度学术
118. 孙炜红,伍骏骞,刘定,王卓. 中国弱相对贫困标准与测量. 当代财经. 2022(05): 13-24 . 百度学术
119. 贺坤,周云波,成前.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基于城-城流动人口的比较分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2(07): 94-113 . 百度学术
120. 袁月. 财政支出分权、社会保障与多维相对贫困. 公共财政研究. 2022(03): 43-63 . 百度学术
121. 邵文豪,戚珍珍. 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比较研究——基于七市的对比.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2(06): 11-20 . 百度学术
122. 郭庆,黄祖宏,王湘平. 低收入流动人口的测算与空间分布研究. 人口与社会. 2022(04): 53-65 . 百度学术
123. 徐玉婷,黄贤金,陈志刚,徐国良,周艳.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多元主体收入的影响——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证经验. 自然资源学报. 2022(09): 2451-2466 . 百度学术
124. 杨肃昌,杨移. 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的扶贫标准再测度. 统计与决策. 2022(17): 11-16 . 百度学术
125. 黄念. 后脱贫时代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16): 201-203 . 百度学术
126. 刘宇洋,陈玉萍. 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分析与指标比较——基于货币方法和多维方法. 学术论坛. 2022(04): 68-82 . 百度学术
127. 邓娟,史芳媛. 基于CiteSpace国内相对贫困研究现状及展望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4): 81-90 . 百度学术
128. 宋丽,李芸. 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22(18): 22-26+31 . 百度学术
129. 刘郭熠. 后脱贫时代教育扶贫价值转向与实践逻辑.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3): 79-82 . 百度学术
130. 张雪冰,张美雪. “健康中国”背景下不同年龄的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问题. 经济研究导刊. 2022(27): 57-60 . 百度学术
131. 李昕泽,余蓉晖,蔡建光,蒋宏宇,赵克. “元治理”论域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05): 578-584 . 百度学术
132. 颜军,周思宇,何莉琼. 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现状、困境及治理. 民族学刊. 2022(02): 60-73+139 . 百度学术
133. 刘金林,程凡,马静. 普通话推广普及与缓解边境民族地区农户相对贫困调查研究——以广西为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5): 86-95 . 百度学术
134. 黎毅,何虹瑾. 后扶贫时代中国西部省域农村相对贫困变动及其分解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05): 618-626 . 百度学术
135. 汪子昂,乐章. 医疗保险缓解城市老年人相对贫困的效果研究——基于CHFS(2019)数据的实证分析. 新疆农垦经济. 2022(11): 83-92 . 百度学术
136. 徐菁. 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11): 129-138 . 百度学术
137. 李鸿雁,金小雨,马静.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相对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经济. 2022(12): 38-46 . 百度学术
138. 何登录. 乡村振兴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协同推进——基于新内生式发展理论. 创新. 2022(06): 63-74 . 百度学术
139. 陶纪坤,孙培栋. 农村低保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减贫效应测度. 经济纵横. 2022(12): 88-96 . 百度学术
140. 胡宏伟,侯云潇,陈一林. 中国低收入家庭支持政策体系:历史嬗变、制度现状与改革取向. 社会保障研究. 2022(06): 3-15 . 百度学术
141. 林玉妹,秦淑娟. 制度创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 海派经济学. 2022(04): 89-104 . 百度学术
142. 陈基平,沈扬扬. 从关注生存需求到关注平衡发展——后2020我国农村向相对贫困标准转变的政策与现实意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73-84 . 百度学术
143. 黄征学,潘彪,滕飞. 建立低收入群体长效增收机制的着力点、路径与建议. 经济纵横. 2021(02): 38-45+2 . 百度学术
144. 姜玉砚.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理论探索. 2021(01): 101-107 . 百度学术
145. 解安,王立伟.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相对贫困治理对策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21(02): 82-90+175 . 百度学术
146. 李莹,于学霆,李帆. 中国相对贫困标准界定与规模测算.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1): 31-48 . 百度学术
147. 杨秀勇,曹现强. 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机会的脱贫效应.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30-40 . 百度学术
148. 王志章,杨志红. 贫而不困:当下中国农村不存在贫困陷阱.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118-131 . 百度学术
149. 解安,侯启缘. 中国相对贫困多维指标建构——基于国际比较视角. 河北学刊. 2021(01): 133-139 . 百度学术
150. 黄宏伟,潘小庆. 脱贫质量提升:对象精准识别与标准动态调整——以农村老年人为例. 宏观质量研究. 2021(02): 16-28 . 百度学术
151. 刘佳,曹景林.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差异化治理及其测度. 求是学刊. 2021(02): 9-17 . 百度学术
152. 王宏新,冯钰,罗茜. 中国城市贫困:回顾与展望. 社会治理. 2021(03): 32-46 . 百度学术
153. 潘文轩. “后脱贫时代”反贫困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前瞻性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 2021(02): 28-34 . 百度学术
154. 汪三贵,孙俊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标准、测量与瞄准——基于2018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3): 2-23 . 百度学术
155. 尤杰舜,刘子锋,陈怡晴,苏贝克,刘飞翔. 经济发达地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晋江市为例. 台湾农业探索. 2021(01): 68-73 . 百度学术
156. 李鹏,张奇林,高明. 后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相对贫困:内涵、识别与治理路径. 经济学家. 2021(05): 93-101 . 百度学术
157. 陆帆,姚凤民,李志锋,周雨卓. 相对贫困线测算及财政治理政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财会研究. 2021(05): 4-12 . 百度学术
158. 孙久文,李方方,张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加快落后地区乡村振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5-15 . 百度学术
159. 郭军,张琛,马彪. 贫困地区脱贫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宏观质量研究. 2021(03): 24-35 . 百度学术
160. 王一凡,王登举,赵荣. 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 世界林业研究. 2021(03): 89-95 . 百度学术
161. 李实,陈基平,滕阳川. 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37-46 . 百度学术
162. 陈杰,詹鹏,韦艳利. 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及影响机制——基于不同队列的分析. 南京社会科学. 2021(06): 39-47 . 百度学术
163. 方迎风,周少驰. 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研究.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1(06): 21-30 . 百度学术
164. 胡原,陈光燕. 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与基本思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03): 408-414 . 百度学术
165. 曲延春.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测度原则与路径选择. 理论学刊. 2021(04): 142-149 . 百度学术
166. 陈萍萍,刘海军. 农村基层党组织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及成果巩固策略探析.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27-32 . 百度学术
167. 霍增辉,张玫,吴海涛.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农户相对贫困测度研究——来自浙江农村的经验证据. 农业经济问题. 2021(07): 57-66 . 百度学术
168. 杨龙,陈奕好,徐家鹏. 易地搬迁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以陕南安康市为例.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1(09): 53-60 . 百度学术
169. 邱海兰,罗明忠,唐超. 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效率提升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基于城乡比较视角. 农村经济. 2021(05): 109-117 . 百度学术
170. 李楠,张奇. 新发展阶段我国贫困治理逻辑嬗变的三个维度. 上海经济研究. 2021(08): 29-37+116 . 百度学术
171. 郁建兴,任杰. 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 政治学研究. 2021(03): 13-25+159-160 . 百度学术
172. 孙久文,张倩. 2020年后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经验、实践与理论构建.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79-91+2 . 百度学术
173. 孙娇,赵建辉. 城乡相对贫困的内涵特征及治理思路探究.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8-10 . 百度学术
174. 张亚洲,杨俊孝. 土地流转的农户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双重视角.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09): 1066-1072+1135 . 百度学术
175. 廖娟,黄金玲. 残疾与相对贫困:基于额外成本的研究. 人口与发展. 2021(04): 101-110+120 . 百度学术
176. 陈宗胜,黄云. 中国相对贫困治理及其对策研究. 当代经济科学. 2021(05): 1-19 . 百度学术
177. 马莉,王广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构建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21(18): 212-216 . 百度学术
178. 王志刚,封启帆. 巩固贫困治理策略: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 财经问题研究. 2021(10): 14-23 . 百度学术
179. 张珍,毛文倩,沈洋. 农旅融合减贫效应研究:作用机理与实证考察. 新疆农垦经济. 2021(10): 29-37 . 百度学术
180. 熊柴,蔡继明,刘媛. 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05): 107-138 . 百度学术
181. 樊增增,邹薇. 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0): 59-77 . 百度学术
182. 雷霆,张浩帆.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测算与结构分解——基于CFPS 2018的实证研究. 社会保障研究. 2021(04): 78-86 . 百度学术
183. 张林,邹迎香. 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治理问题研究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1-14 . 百度学术
184. 张承,彭新万,陈华脉. 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 2021(11): 15-29 . 百度学术
185. 钟海,卢芳许. 后脱贫攻坚时代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构建.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31-37 . 百度学术
186. 缪言,白仲林,尹彦辉. 财政支出政策的减贫效应:相对贫困治理视角. 经济学动态. 2021(09): 120-133 . 百度学术
187. 郑琼洁,潘文轩. 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基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视角. 财经科学. 2021(11): 36-49 . 百度学术
188. 陈治国,白凤娇.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 金融教育研究. 2021(05): 26-35+80 . 百度学术
189. 闫书华. 精准方略下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 2021(06): 189-195 . 百度学术
190. 赵青,徐静,王晓军. “正规就业-灵活就业”比较视角下的养老金充足性研究. 保险研究. 2021(09): 99-111 . 百度学术
191. 刘建,江水法. 相对贫困治理: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20-27 . 百度学术
192. 鲁钊阳,杜雨潼. 家庭金融资产投资与城镇居民相对贫困——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研究. 时代金融. 2021(24): 40-46+59 . 百度学术
193. 李昭楠,李钰婷,刘树梁,刘七军.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影响效应——基于宁夏的农户调研数据.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06): 1104-1113 . 百度学术
194. 檀学文,谭清香. 面向2035年的中国反贫困战略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2021(12): 126-136 . 百度学术
195. 江永红,黎进东. 互联网对家庭贫困的影响效应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8-15 . 百度学术
196. 沈扬扬,滕阳川,李实. 扶贫政策转型中城市低保瞄准度与反贫困效果分析. 南开经济研究. 2021(05): 3-18 . 百度学术
197. 侯小雨,李兴洲. “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的路径选择. 中小学管理. 2020(05): 5-8 . 百度学术
198. 檀学文. 走向共同富裕的解决相对贫困思路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2020(06): 21-36 . 百度学术
199. 牟成文,吕培亮. 论建立解决2020年后中国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的视角. 贵州社会科学. 2020(07): 154-160 . 百度学术
200. 宁亚芳. 2020年后贫困标准调整的逻辑与构想. 中州学刊. 2020(07): 60-68 . 百度学术
201. 赵志君,罗红云,王文豪. 相对贫困测度与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研究. 民族研究. 2020(03): 15-27+139 . 百度学术
202. 李实,李玉青,李庆海.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中国农村贫困的动态演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30-42+189 . 百度学术
203. 陈伟. 国内关于相对贫困研究述论.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2): 93-94 . 百度学术
204. 邢成举.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相对贫困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研究.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0): 156-162 . 百度学术
205. 陈宗胜,黄云,周云波. 多维贫困理论及测度方法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与治理实践. 国外社会科学. 2020(06): 15-34 . 百度学术
206. 李洪,蒋龙志,何思妤. 农村相对贫困识别体系与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来自四川省X县的数据. 农村经济. 2020(11): 69-78 . 百度学术
207. 李武装,刘梦媛.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生成缘由、治理难点与有效对策. 青海社会科学. 2020(05): 36-42+105 . 百度学术
208. 许源源,徐圳. 公共服务供给、生计资本转换与相对贫困的形成——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共管理学报. 2020(04): 140-151+17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2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69
- HTML全文浏览量: 956
- PDF下载量: 92
- 被引次数: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