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思考

董海军

董海军.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思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 38-46.
引用本文: 董海军.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思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 38-46.
DONG Hai-jun. Thoughts on the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2): 38-46.
Citation: DONG Hai-jun. Thoughts on the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2): 38-46.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思考

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研究” 2019MZD0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香港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18YJA7100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董海军,江西贵溪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D616

Thoughts on the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是民众的制度认知、制度自觉、制度自律和制度自信的有机统一,既是政治实践性与动态稳定性的统一,也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发展需要的统一;既是制度尊崇、制度执行、制度自强的统一,也是一般制度意识和个别制度意识的统一。制度意识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塑造良好政党形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系统科学和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严格制度执行、对违反制度“零容忍”,加强思想教育,筑牢制度意识之精神堤坝,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形成中国特色制度话语,是提升民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路径选择。
    Abstract: The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people's system cognition,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system self-discipline and system self-confidence. It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unity of political practice and dynamic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summary and realistic development needs. It is not only the unity of system respect,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system self-improvement, but also the unity of general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individual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erms of social functions,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s, building a good political party image,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We should construc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ystem through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rictly implement the system and give zero tolerance for violating it, combine ideological work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o build up a firmly dam of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nhanc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o form the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path choice of promoting people's i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进行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制度优势日趋明显,但仍存在制度执行力不够的问题,制度的国家治理效能未能充分发挥。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习近平特别强调制度意识对于制度执行、制度效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执行的前提是制度意识的形成。本文拟就制度意识的构成、特征、功能和强化制度意识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制度意识是民众基于制度的认同感、敬畏感、尊崇感,积极参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将制度内化为自觉遵循的约束并指导自身行为准则的思想觉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是民众政治心理及其行为的有机统一,是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自觉、自律和自信的有机统一。

    1.制度认知。制度认知是制度意识形成的第一阶段,是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感知、理解、判断。制度感知是民众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学习各类制度的过程,是对制度现象、制度关系的事实性认知;制度理解是民众对于制度现象的主观反映,形成初步的意识萌芽;制度判断是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内在逻辑的情感性评价,是在制度感知和制度理解基础上产生的主观感受。在制度认知的基础上,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联系作出主观判断和价值性评价,从而形成一定的制度意识。

    2.制度自觉。制度自觉是民众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交织形成的自觉遵守和自愿服从的理性政治心态。具体而言,制度自觉是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敬畏之心和制度权威意识,是在制度认知基础上自觉遵从各类制度规则和要求,各级干部在制度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全体民众对制度产生敬畏之心,自觉主动地维护制度权威。制度自觉是制度意识的重要表征之一,对于形成理性的制度意识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是制度意识是否真正形成、民众政治心态是否理性成熟的重要标识。

    3.制度自律。制度自律是制度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与制度体系互动而成的重要制度意识,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自觉理性地遵从制度、自觉形成制度约权意识。对于各级党员干部而言,制度自律意识尤为重要。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在制度和法律约定范围内规范用权,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反之则祸害于民。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和自我膨胀性,“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因此,除需要对权力进行外在约束和制约外,各级党员干部将制度内化于心,牢固树立制度约权意识、牢记规则意识尤为重要。制度自律是制度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指引制度意识的方向,决定制度意识的高度和广度。

    4.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制度认知、制度自觉和制度自律的升华,是制度意识的最高境界,具有强烈的制度优越性。从情感和信念上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够自觉抵御西方国家的“价值输出”“颜色革命”等,敢于向敌对势力的入侵亮剑。同时,制度自信并非盲目自满,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有理性认识,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担当精神、进取意识,主动寻求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路径,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具有不懈追求的韧劲。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和阶段:制度认知—制度自觉—制度自律—制度自信。通常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形成是四阶段依次递进的,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受主客体多重因素影响,其形成过程不同、个体呈现差异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有其独特内涵,其特征比较明显:既是政治实践性与动态稳定性的统一,也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发展需要的统一;既是制度尊崇、制度执行、制度自强的统一,也是一般制度意识和个别制度意识的统一。

    1.政治实践性与动态稳定性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形式是主观的,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制度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自主性的对象化活动,是民众与制度体系政治互动实践后的主观反映,是民众居于某种诉求而进行的政治社会化结果。民众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仅是个体政治行为,而且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化于心,逐渐产生制度自觉、自律、自强意识,是“数百万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经历所累计得出的对整个政治体系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结果”。因而,必须从政治实践角度去观察制度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是主体和客体互动过程的统一,必然随着主客体变化而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逐步完善,民众制度意识也会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产生波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淡漠制度甚至无视制度等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生态文明等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特别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民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也将趋于稳定。

    2.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发展需要的统一。制度意识是基于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早在延安时期,黄炎培曾向毛泽东提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主张运用民主来防止人亡政息,实际上就是通过完善的体制对权力进行约束和制约,形成遵从制度、执行制度的自觉,是对制度意识的探索和尝试。“文化大革命”悲剧发生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制度对权力缺乏约束、长期制度建设缺失、制度意识的淡漠是其中重要原因。邓小平从“制度建党”的维度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可以说,邓小平把制度建设和制度意识提到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的高度。也正是基于深刻教训,改革开放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及制度意识的培育。

    强化制度意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需要。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形成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显著优势。如何“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有效推进,“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如何有效应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坚持制度治党,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不断前进的精神制度化,增强制度认知、形成制度自觉,主动做到制度自律和自信,这是制度意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3.制度尊崇、制度执行、制度自强的统一。制度意识首先是从思想上尊崇制度,制度意识内在地要求民众对制度有敬畏之心,深刻认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然,制度尊崇的前提是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在制度设计时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程序公平公正,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可持续性。当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完成后,全体民众能够自觉按照制度规章办事,各级官员能够按规章制度使用权力。全社会形成制度平等意识,“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其次,制度意识是否真正形成,重要指标是制度能否执行,各级党员干部真正重视运用制度体系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来调解矛盾、解决问题、规范行为,全社会是否形成制度化、有序化和规范化的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务依章行事、依法运行,形成制度思维,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形成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自觉。最后,制度意识是民众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性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不足,能够积极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坚决维护并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步。

    4.一般制度意识和个别制度意识的统一。制度意识作为一般的政治心理,强调制度意识的普适性。首先,应使制度全覆盖,无论是中央法规制度还是地方法规制度,无论是实体性规范还是程序性和保障性规范,都必须做到全时、全方位执行。此外,制度平等意识深入民众心灵,使民众自觉形成并践行。无论何人、居于何位,都要平等地遵守制度,违反制度都应受到严惩的认知,使“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等执政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将制度认知意识、制度执行意识、制度约权意识贯彻在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社会形成依法依规办事、遵守法规制度的良好氛围。

    高度重视培养主要干部的制度意识。在强调制度意识一般性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其个别性。应特别重视“关键少数”高级干部,“高级干部一旦犯错误,造成的危害大,对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大”。高级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制度意识是否坚定,作风是否过硬,关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全社会法治和制度意识氛围,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越是领导干部,越是主要领导干部,越要自觉增强法规制度意识,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现实生活中,不少部门不少地方,对主要干部监督不力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一把手习惯凌驾于组织之上、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毫无制度意识。因此,应注重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在强调一般民众制度意识建构的同时,抓住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制度意识问题,形成人人尊崇制度、践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同向度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也必然拥有多重社会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1.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制度意识有助于把握改革航向、形成改革合力、共享改革成果。一是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初期,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尚不明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实践中寻求真知和规律。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制度意识无疑可以促进改革中更加重视顶层制度设计、推动改革举措的全方位落实、改革效果透明性评估,保证各地区各部门改革不偏向、不偏轨。通过制度执行,促进各项改革良性互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二是制度意识有助于形成改革合力。改革推进过程中,各项改革制度执行是关键,“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编在手册里,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而制度执行的思想基础是制度意识的形成。民众有了坚定的制度意识,政治定力就强了、方向就明确了,“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由此真正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三是推动改革成果人人共享。通过制定更多惠及民生的制度,执行更多老百姓关心、期盼的改革措施,加强基础设施、教育投入、医疗保障、民生服务等改革创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必然增强,并由衷拥护和支持改革。

    2.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政党形象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意识对于塑造法治型政党形象、权为民所用的形象、良好党内政治文化形象具有积极作用。一是有助于塑造法治型政党形象。良好政党形象,除其性质、宗旨外,还需建立体系完备、科学规范的法规制度,更需将其宗旨和执政理念落到实处。“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广大党员干部养成良好制度意识和法治思维,形成尊崇制度的氛围,以制度法治的方式用权,规范各级干部权责范围,最大限度地避免违法乱纪现象发生,无疑有助于法治型政党形象深入人心。二是有助于塑造权为民所用的形象。“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制度意识的形成,使党员干部自觉遵从法规制度,做到绝不以权压法。通过法规制度教育形成制度意识文化,强化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培育制度执行意识,夯实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责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三是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形成良好党内政治生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标志。而制度意识是其必要内涵。“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法规制度化是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标志。制度意识承载着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制度要素,通过制度意识塑造党内法规制度行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3.有利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国家治理实践是否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规要求展开。其一,制度意识有助于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制度治党是核心要义。“政党在当代的所有社会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以至于每个社会所采用的现代化模式往往是由政党决定的。”制度意识是坚定政党治理目标、达成治理共识、统一治理行动、规避治理偏差,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思想保障。其二,制度意识有助于推进治理民主化进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制度意识的形成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民主化进程,畅通利益表达,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民众理性的政治参与,实现对政治权力的有效监督。其三,制度意识有助于治理法治化。制度意识有助于推动干部群众的自我监督和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在各领域全方位的有效实现,推动党和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意识促进党立党为公, 国家机器依法履职, 全社会尊崇法律、制度、法规,使社会和谐稳定。

    4.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总体是稳中向好,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错综复杂,更应强化制度意识,推动经济发展健康稳定。一是有助于贯彻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党和国家出台了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但是“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政策执行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大量存在”。这些现象的本质是制度法规、政策缺乏有效执行、落实不到位。制度意识的形成可以增强制度、政策的可操作性,确保制度政策落实不走样。二是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各级干部制度意识的形成,可以促进各项法规有效执行、保护民众经济财产安全、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各市场要素的活力和创造力,保障机会平等、规则公平。三是将经济新常态变为发展新机遇。制度意识的形成,促进制度法规创新,调结构、转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家的有效互动、协同发力,营造“清”“亲”氛围,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家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推动技术、标准等优化升级,促进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新作为。

    5.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撑,制度意识有助于其价值定位清晰、目标任务明确、方向正确。其一,明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制度意识凸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功能价值,凸显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中国共产党重视文化建设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避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失语和无序。其二,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制度意识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良好土壤,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协调创作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度意识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制度、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制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有效执行。其三,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正确。制度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固本开新、永葆生机,避免执行过程中的动摇和偏差,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引领力,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维护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形成,有其外在要求与内在逻辑。增强民众的制度意识,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系统科学、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同时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扬优势、补短板,不断推进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逐步内化为全体民众的自觉意识。其一,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领导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根本制度基础。其二,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民主制度,畅通利益表达,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基本制度基础。其三,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法治体系、党的建设制度等重要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成奠定良好的制度环境。

    2.严格制度执行,对违反制度“零容忍”。作为制度决策和执行主体的广大党员干部,不同于一般民众,其严格遵循和有效执行法规制度,是全社会制度意识形成的重要支撑,应予以重点关注。一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发力”“生威”就是广大党员干部敬畏制度、尊崇制度,是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制度意识的重要表征。如果好的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将严重危及党的权威和领导,制度意识不可能形成。须使法规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有电高压线,毫不含糊地执行党的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让法规制度成为“真老虎”“真巨人”,制度意识才能深入人心。二要强化外部约束,对目无制度、违反和破坏制度等“零容忍”。习近平指出,这些年,“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问题?我看,一个重要原因是讲‘认真’不够”。这里所讲的“认真”,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制度标准,树立制度意识,认真抓制度落实,必须“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通过不断完善党内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让无制度意识、违反制度者承担违反成本、法规责任。三要加强法规制度执行监督的系统性。坚持宏观思考、总体规划,“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重视遵循法规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使各部门法规制度执行监督有效衔接,全面提升法规制度执行监督的整体效应,形成整体性制度意识。

    3.加强思想教育,筑牢制度意识之精神堤坝。制度意识是思想和行为的有机结合,既要严格制度执行,更要使制度意识内化为精神信仰。其一,重视思想建设与引领。强化民众的制度意识,既要严格制度执行,也要“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从思想上巩固民众的制度认知、制度知觉,从思想上强化民众对于制度的敬畏感、尊崇感,增强制度自律,提升制度自信,筑牢制度意识的思想基础,繁荣制度意识文化,形成良好的制度氛围。其二,形成遵制守法之风,“筑牢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堤坝”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制度意识思考分析问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严格遵守法规制度。“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使党员干部从心底上敬重法规制度,行动上遵守法规制度,真正做到依法依规用权,尽职尽责办事,全心全意为民谋利,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制度风尚。其三,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引导民众“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夯实制度意识的思想道德防线,使民众深刻认识遵守法规制度是无条件的,有违必查,有违必究,从根本上消除超越法规制度的动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增强全社会厉行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制度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4.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形成中国特色制度话语。制度意识的形成,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是分不开的。其一,必须向民众和国际社会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怎么来的,“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创新方式方法,坚持政治方向,尊重传播规律,切实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宣传的引导力、公信力。其二,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全体民众共同努力,既做好正面宣传,又推动融合发展,体现实效要求,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多渠道传播与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开展交叉研究,广泛运用展览、论坛、研讨会、出版物等载体,向全社会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了解,入脑入心。其三,制度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权的形成。制度意识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制度氛围,强化法规制度意识,在全党通过法规制度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法规制度思维。同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话语、政治话语、哲学话语等学术话语及其体系都涉及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起来。”在宣传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时,应突破西方宣传话语陷阱,建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既与国际话语接轨,又结合中国风格、中国特色,融入中华文化的合理元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总之,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的构成、特征及社会功能,优化增强制度意识的有效路径,使民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日益巩固,无疑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孙立坚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183页。

    ②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51-52页。

    ③ 罗伯特·道森:《政治系统和政治社会化》,《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88年第3期。

    ④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7页。

    ⑤ 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48-149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46页。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29页。

    ⑧ 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

    ⑨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第118页。

    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36页。

    ⑪ 中共中央纪行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第96页。

    ⑫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111页。

    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67页。

    ⑭《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第89页。

    ⑮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7页。

    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154页。

    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128-129页。

    ⑱ 同上书,第181页。

    ⑲《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9,第18页。

    ⑳ 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李剑、郑维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第113页。

    ㉑ 同①书,第289页。

    ㉒ 同①书,第261页。

    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58-259页。

    ㉔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121页。

    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18页。

    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38页。

    ㉗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第127页。

    ㉘《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第72页。

    ㉙ 同上书,第90页。

    ㉚《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58页。

    ㉛《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第73页。

    ㉜ 同㉘书,第122页。

    ㉝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6页。

    ㉞《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第111页。

    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66页。

    ㊱ 张文富:《话语和话语政治论析——兼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19年第1期。

  • 期刊类型引用(8)

    1. 曹高丁,聂强. 制度治理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01): 43-47 . 百度学术
    2. 王远才. 试论新时代制度强国建设.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2(01): 43-46 . 百度学术
    3. 江必新,马世嫒.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若干思考. 科学社会主义. 2021(02): 129-138 . 百度学术
    4. 叶必成. 制度治党下领导干部制度意识:价值意涵、问题检视及培育路向. 领导科学论坛. 2021(11): 69-76 . 百度学术
    5. 艾强,陈仲昌,万小朋. 思想政治教育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1(06): 118-127 . 百度学术
    6. 陈金龙,许灿荣. 政党、国家与社会:阐释党内政治文化功能的三维向度. 东岳论丛. 2020(06): 141-145 . 百度学术
    7. 张勇,刘爱莲. 国家治理效能视域下党的自我革命话语逻辑.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5-13+124 . 百度学术
    8. 黎锐楷. 制度意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显著思维标识.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5): 46-5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20
  • HTML全文浏览量:  1127
  • PDF下载量:  91
  • 被引次数: 1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1-2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20-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