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的司法巡思与立法应对

孙道萃

孙道萃. 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的司法巡思与立法应对[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42-153.
引用本文: 孙道萃. 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的司法巡思与立法应对[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42-153.
SUN Dao-cui. Criminal Judicial Retrospect and Legislative Amendment Suggestions for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Crim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 142-153.
Citation: SUN Dao-cui. Criminal Judicial Retrospect and Legislative Amendment Suggestions for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Crim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 142-153.

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的司法巡思与立法应对

基金项目: 

司法部中青年课题“网络犯罪的立法回应与刑法知识转型” 16SFB302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道萃,江西泰和人,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讲师

  • 中图分类号: D924

Criminal Judicial Retrospect and Legislative Amendment Suggestions for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Crimes

  • 摘要: 网络刷单、网络恶意评价、网络流量劫持等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滥不止,严重破坏了正当的网络竞争利益、消费者合法权益、网络市场公平竞争及管理秩序,但刑事处罚明显不足,传统罪名通过扩张解释提供的司法入罪通道面临制度张力有限的短板,使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制裁边界模糊。网络不正当竞争秩序法益的观念阙如,是刑法介入立场困顿不清与刑事制裁乏力的根本原因,应确立网络市场正当竞争管理秩序作为新型刑法的法益地位。原《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刑法规定,深陷规范供给与网络犯罪代际脱节的制度困境。立足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与颁行的《电子商务法》及其相关条款,可以增设第231条之一(网络不正当竞争罪)发挥一般的基本规制作用,增设第231条之二(破坏网络市场信用评价罪)发挥特殊的专门规制作用。
    Abstract: New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behaviors such as fake network sales order, malicious network evaluation and network traffic hijacking have increased constantly, which has brought serious damage to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network competiti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d the fair competition and management order of the network market. But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while the judicial channels provided by the expansive interpretation on traditional offenses have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limited judicial tension, thus, the sanction boundary of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crimes become fuzz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concept absence of legal interests of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order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dilemma of the position of criminal law intervention and the weakness of criminal sanctions. Therefore, the legitimate interest of network market competition should be confirmed as a new criminal legal interest.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vious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and Criminal Law are trapped in the institutional dilemma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normative supply and the network crime. According to the newly revised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and the newly enacted E-Commerce Law, the Article 231-1 (the crime of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should be added to play a general role in the basic regulation, while the Article 231-2(the crime of undermining the network market credit evaluation) should be added to play a special regulatory role.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把倾听民意、汇集民力、改善民生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民立场”的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有着完整的逻辑框架。逻辑代表着思维的演变与形成规律,是对思维形式结构的反映。整体性,是将研究对象视为由各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整体和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因此,整体性逻辑即着眼于整体来把握事物本质、分析事物内在结构与相互关系,全面而非片面、系统而非零散地探索事物运动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论。本文探究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重要论述的整体性逻辑,就是从这一系列论述生成方式的整体性、内容体系的整体性、内容建构及价值格局的整体性等方面全面把握该论述, 以深化对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的认识,进而避免相关理解与研究的碎片化与片面性。这也是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诉求与现实需要。

    立场即认识与解决问题时的站位与价值取向。政党身为某一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与这一阶级的领导力量,决定了其在政治活动中必然坚持以维护特定阶级利益为目标的立场。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与人民一体同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立场一以贯之的坚持绽放出时代新光彩。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对党的根本立场与宗旨的传承和坚守,高度契合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价值诉求的现实指向。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是否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是唯心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社会历史观实质都是唯心史观,比如费尔巴哈虽然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又沦为唯心主义者。唯心史观未能看到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归根结底是因为未能看到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清楚认识到了唯心史观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科学世界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创立了群众史观。首先,社会历史实质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也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所以,从物质生产出发实质需从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出发。其次,如果无生产者阶级,则人类社会也不复存在。人民群众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社会存在与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所以,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群众史观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其关键在于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作为划定思考问题的范围。

    在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把群众史观具化成“密切联系群众,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拜人民群众为师”等群众观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传承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的基础上,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根基、共享发展这一人民立场的实现路径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三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宣示了“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原则。首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与践行,展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凸显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显著的政治特征。其次,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表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共享发展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方向,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宿与伦理目标,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这一根本立场内在逻辑的根本遵循。最后,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与工作方法。习近平表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群众路线蕴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经济社会的方法论要求,是党坚持人民立场的根本工作方式。群众路线有利于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核获取人民对党长期执政的政治认同,进而化政治认同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发展实践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一脉相承的延展具化。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从人民利益出发来审视问题与制定决策,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1939年2月给张闻天的信中首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概念;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毛泽东曾指出:“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始终坚守人民利益中不断发展壮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践行其根本宗旨,关注群众各项权利,坚守“人民至上”理念,在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贫穷落后面貌后,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切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党对人民立场的坚守,是党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的延展具化。而党的根本性质与宗旨,又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为所有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习近平曾多次表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对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多重大问题进行论述时,他反复强调要牢记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与根本利益,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立场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深刻表明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实现的主体力量。

    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曾庄严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而他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是一种超于旧唯物主义与市民社会的新社会,人们在新社会中不仅仅将劳动看作生存手段,人的“类本质”和能力更是得到释放。马克思、恩格斯用尽毕生精力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致力于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人出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美好生活论。其最终旨归是,实现全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人类认识与追求它的过程充满曲折艰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多次表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新的历史方位的创新和延续。这里的“富裕”不单是物质层次的丰富,更包含人民群众在精神、政治、生态等方面的更高层次需求,凸显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等精神内容。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这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另一方面,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要推进共享发展新理念与实践,也必须坚定人民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核心在于,它进一步宣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重要论述立足于新时代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价值诉求的现实指向,通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战等有效措施保障与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持续强化在党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确立人民的社会实践与价值主体地位;促进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进步,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践行初心使命着力点的担当。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动力源泉,涵盖彰显人民情怀、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三方面内容,分别从认识论维度诠释了“我是谁”的根本立场、从本体论维度明确了“为了谁”的价值取向、从动力论维度宣示了“依靠谁”的动力路径。

    只有明确“我是谁”,才会牢记初心。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用质朴的语言对“我是谁”这一问题进行了庄严宣示,建构出鲜明的人民情怀观。这在理论层面折射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透射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关怀;在现实层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他念兹在兹的一直是事关民生大计的“小事”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多地问需访困的考察奔波足迹折射出习近平坚守初心使命的恒心。他多次动情地表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他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明确表示“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他多次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这体现了习近平坚定的执政信条、政治担当与饱满的为民情怀,从认识论维度诠释了“我是谁”的根本立场,生动彰显了人民情怀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执政理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之源。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创造成果理应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性成就,是因为扛起了“人民”这面光辉旗帜。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重要论述的重心与关键点便是聚焦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他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必须“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他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必须落脚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群众普遍参与、广泛受益的过程,从本体论维度明确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新时代,只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拥护,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了延安革命根据地,老百姓用小船划出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群众用红手印摁出了农村改革帷幕,这无不展现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群众蕴含着无穷智慧,“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人民群众凝聚着磅礴之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紧紧依靠人民。”不管是疫情防控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抑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习近平始终强调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这些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要求,强调在遵循客观规律与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动力论维度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伟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动力路径。

    在康德指出“人是最后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这一重大命题后,马克思更是强调,人是在万物中有着价值优先性的主体性存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是关于世界历史向何处去的终极价值与目标归宿。终极价值构成了一切具体价值的根据,离开终极价值,人类的行为都将失去意义。因此,人的问题是全人类发展所面对的恒久课题,也自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建构逻辑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与目标, 即将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推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体现了价值性与目标性的统一。

    以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践行党矢志奋斗的初心使命为价值先导。党的初心和使命突出人的生存价值,不仅是对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一终极价值的有力遵循,而且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发展的价值先导。党的初心和使命有着一致的本质内涵,即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与奋斗目标的科学反映与集中体现,深刻展现了人民性是党初心使命的根本属性。党的初心使命的实现,核心在于坚持人民立场。在长期奋斗中,党一直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定践行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改造与建设,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基于此,党的八大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攀升,许多群众生活步入了小康。新时代,党在扎根于发展的同时坚持改善民生,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大民生工程,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质的提升,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使党坚守践行初心使命面临着更高要求与更严峻挑战。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不但由“美好生活”这一新时代党中央人民立场发展观的价值承诺所决定,而且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合价值性”与“合目标性”的统一。作为“美好生活”的价值承诺,只有通过发展的平衡和充分来实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协调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导致的不平衡不充分。从深层次来看,生产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只有以党的初心使命为价值先导,对生产关系进行有序的内部调整,建立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规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才能得到满足。为此,党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特征精准施策引入“价值逻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目标,以价值规范保障党中央“人民立场”发展观的价值承诺。

    以在治国理政方略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为根本原则。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整个世界历史都是伴随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这充分肯定了人民是创造人类社会并推动其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有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借助人民群众智慧与力量“办大事”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各项历史辉煌的创造、各项大政方针的落实、认识的飞跃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息息相关。正如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围绕现实问题,适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贯穿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高度,并把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命线,彰显了对党的宗旨观和人民观与时俱进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要在改革发展中牢牢坚定人民立场,就要从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根基。习近平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贯彻于改革发展全局,在制度设计中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他频频深入山区,走进基层,了解贫困群众的境况与期盼,提醒地方同志重点解决。他反复强调,要将人民利益扛在肩上,充分考虑人民是否满意,与群众和衷共济,不断提高人民共享水平。这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不仅是理论的,而且是具体实践的;不仅是对党这一根本立场的继承与弘扬,更是动态发展和切实贯彻。

    以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为政治保障。马克思主义指出,作为一项国家制度,民主实质是体现国家政权中人民的地位问题,这一问题是对民主本质的反映。相对于受资本逻辑支配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之上,实际是要实现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比资产阶级民主更真实的民主。中国共产党诞生并壮大于人民之中,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决定了党在探索民主制度与模式时势必选择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认为:“在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与它本身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只是整体人民的环节。” 民主的真实性在于其所有环节都凸显和代表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的新需求,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以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畅达民主渠道等举措构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话语的辉煌成果,缔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时代。要实现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全过程”和“人民”这对核心词组内在限定了这一民主形式的深厚人民性。从根本上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涵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等系统的制度形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与要求,注重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协同性与整体性,使不同机制相互衔接、紧密配合,让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保障权利、规范行为等作用,使人民民主尽可能落实于协商、决策与监督的全过程,从而更广泛、更充分地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以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演进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鸦片战争以来,无数革命志士致力于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全力奋斗,攻克千难万险,成功探索到了引领中国现代化实现之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中称其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关键与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关键特征,更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人的智慧、体力与技能等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与运用,即“个人本身的才能的一定总和的发挥”,方能创造强大生产力,从根本上消除劳动异化,挣脱“物的依赖性”进而转化为“自由的人”。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演进的核心目标与价值取向。

    坚持人民立场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致力于物质资料创造与社会治理的完善,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打下了牢靠的物质基础与社会根基。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和实现路径。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2050年建成五大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各种基本方略,都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立足于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彰显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演进中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政治关切。

    目前,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也正经历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亘古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维护国家主权与捍卫民族利益的治国理政实践表达了人民立场与家国情怀,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为人民谋幸福与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表征着深厚的国内关切和广阔的全球视野。

    深化对无产阶级政党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认识。站稳人民立场,对于正确认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进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无产阶级政党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来源于党与人民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在三个方面对党性、人民性进行过阐述。一是从理论品性方面来运用党性。1845年底,恩格斯在对德国介绍《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这一优秀著作时第一次运用“党性”话语。这里的“党性”重点指向无产阶级理论的批判性与战斗性。二是从党的组织和共产党人品格修养等方面来使用党性。如马克思在1863年1月提到布朗基和法国工人运动时表示: “在巴黎, 在社会党内, 党性和团结精神仍然占着统治地位。”恩格斯在1853年3月11日致信马克思时也曾用“党性”一词来评价此时正在斗争普鲁东派的拉萨尔。三是从党的出版物方面来使用党性、人民性。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当年欧洲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其所代表的派别性进行批判时都曾使用过“党性”这一概念,但对无产阶级报刊党派性、阶级属性与人民性特征的阐释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党性与人民性关系问题的最初论述。他们在创办《新莱茵报》及指导欧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与工人组织办报时,一直强调应当使人民报刊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成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办报过程始终要争取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指出“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的报刊应当充分体现人民思想,同时依靠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来谋求自身发展。这些观点为我们从党的组织和共产党人层面来认知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理解其内在一致性与统一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无产阶级政党党性人民性统一论”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因此,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人民性是党性的主要来源和根基。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指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新时代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就要将人民立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相结合,深刻领悟党性与人民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统一的具体内涵和要求。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重要论述,不但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立场与政治基础,更诠释了其深刻内涵,党性与人民性在新时代的统一体现为党和人民在价值、目标、利益等方面的一致性。

    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国之大者”的人民情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指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确了这一主题是百年党史的奋斗主线。习近平反复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和“国之大者”理念相提并论。2021年1月7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讲话中指出:“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国之大者’,锚定党中央擘划的宏伟蓝图,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增强斗争精神,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中,又将胸怀“国之大者”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摆在举足轻重的同等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之大者”的关键内涵,事关国家和党的核心利益。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人民重于一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题实现的重心所在。而民心是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人民政权的兴亡盛衰是“国之大者”立命之基。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系列重要论述以关注民意为执政之基,以汇聚民力为内生动力,以厚植民生为坚定追求,凸显大党大国的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题的推进奠定了坚韧的主体保障。

    推动人民立场与人类立场的有机融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由市民社会转向了人类社会。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进一步强调了世界历史是各民族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而成的整体。因此,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鲜明表达了人类的共同发展是一项全球性事业。但因在资本主义主导下构建的世界市场与治理体系所带来的是霸权主义、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加之资本全球化的固有矛盾带来的全球性经济剥削、政治冲突与生态危机,在共享全球化发展成果时人类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主体。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立场在聚焦国内发展大局的同时,也对全球发展趋势作出了时代展望,不仅彰显了“需要怎样的世界”的人类情怀,也提出了“怎样建设世界”的“中国方案”,更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类立场”新境界,诠释了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核心关切。这既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球视野内在吻合,也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高度契合。

    立足人民立场,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担当与决心下,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写入党章,不但明确了人类需要共同的世界,而且确认了“需要怎样的世界”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享”世界发展的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安全共同体”。在少数列强左右人类命运的传统国际关系中,人类生存权与发展权被漠视的现象多不胜数。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高度对人类发展趋势作出的新展望,让世界看到了包容互鉴国际新关系构建的可能。基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有着强烈共鸣。立足人民立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也为“怎样建设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包括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制定“开放发展理念”、提出外交方略的“两个引导”等。只有实现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人民立场和人类立场的相互融合,方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构建,进而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立足人民立场,我们党更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类立场”新境界,这一文明新形态属于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是马克思衡量文明的尺度。社会主义文明就是以促进人的发展,实现全人类解放为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的价值原则便是由“资本逻辑”转变为“人类立场”,视人类为创造主体,不断提高各国国际合作中的利益“获得感”,从人类文明的原则高度和资本主义相区分。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系列重要论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本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为开辟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凝聚新时代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共识与行动智慧注入了最广泛而牢固的群众基础与力量源泉。

    ①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169页。

    ③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第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2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8-139页。

    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00问》,人民出版社,2013,第11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2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⑨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第144页。

    ⑩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人民出版社,2018,第12页。

    ⑪ 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第16页。

    ⑫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人民出版社,2018,第35页。

    ⑬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2017,第40页。

    ⑭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第131页。

    ⑮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9页。

    ⑯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第15页。

    ⑰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7页。

    ⑱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第17页。

    ⑲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第22页。

    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46页。

    ㉑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5页。

    ㉒《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9页。

    ㉓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㉔《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1页。

    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305页。

    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52页。

    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81页。

    ㉘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54页。

    ㉙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54页。

    ㉚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

    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21年1月8日。

  • 期刊类型引用(4)

    1. 王仕勇,曹文扬.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逻辑. 中国出版. 2024(11): 11-18 . 百度学术
    2. 牛娟娟.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04): 16-20 . 百度学术
    3. 肖倩.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 南方论刊. 2023(08): 21-23 . 百度学术
    4. 陶文飞. 习近平“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3(05): 16-2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 HTML全文浏览量: 
  • PDF下载量: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5-1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19-09-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