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及其实现路径
详细信息Cultural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 in the New Era
-
摘要: 文化责任是文化产业自身属性的内在规定。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是文化满足责任与文化引领责任的统一,是文化传承责任与文化创新责任的统一,是国内文化责任与国际文化责任的统一。新时代向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责任要求,更加强调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审美功能和安全责任。要实现新时代赋予的文化责任,文化产业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二是要秉承文化自觉,坚持正确导向;三是要坚持“人民中心”,打造文化经典;四是要坚守中华文化,加强国际交流;五是要完善制度机制,接受社会监督。Abstract: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inherent stipulation of the property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es the unity of cultural satisfa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cultural leading responsibility, the unity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responsibility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the unity of domestic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new era, cultural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o the cultural industry, emphasiz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aesthetic function and safety responsibil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given to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strive to find a way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cultural indus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we should improve our political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our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we should adhere to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rrect orientation; thirdl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eople's center" and create cultural classics; fourthly, we should adhere to Chinese culture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fifthly, we shoul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accept social supervision.
-
Keywords:
- cultural industry /
-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
- realization path /
- new era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生产或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产业形式,在新时代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实现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就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全新的时代课题。
一. 文化责任:文化产业自身属性的内在规定
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问题是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为讨论前提和背景的。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任何企业都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论断已经无需争论。然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国内外的认识却在不断丰富发展,至今仍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②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霍华德·鲍恩(H.R.Bowen)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商人有责任和义务按照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去制定政策、进行决策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③ 这被视为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最早界定。赛西(Sethi)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符合社会规范、价值和期望三者相结合的企业行为。④卡罗尔(Corroll)提出著名的“社会表现三维概念模型”,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认为后三个维度是对与第一维度责任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考虑与回应。⑤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张彦宁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⑥;王青等人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自发行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⑦,等等。整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宽泛,但其中含有文化责任的维度,即:对企业社会责任赋予了更多价值理性的内涵,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出比追逐经济利益更高、更重要的对于真善美等文化价值的追求。
文化责任是文化产业自身属性的内在规定。文化产业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精神文化创造的重要表达方式与载体,是生产和销售人们精神消费所需文化产品的产业。从文化产业的内容类别来看,可以划分为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产业、网络产业、广告业、旅游业、艺术产业、体育产业等。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特点不尽相同,但所有类别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和共同特征在于,它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商品,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其经济属性体现在强调经济效益、资本投入、商业模式、品牌效应等,这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根本不同;其文化属性体现在强调社会效益、价值观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这又与一般性的产业根本不同。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甚至有学者断言“提供价值系统和内容系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 ⑧。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强调经济职能的同时更要强调文化责任。因此,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不是外在于文化产业的某种力量形态或者强加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而是文化产业自身属性的内在规定,生成于文化产品作为人类精神消费必需品的质的规定中。
正是由于文化责任之于文化产业的内生性,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关注文化责任问题的研究。美国一直把文化和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全球霸权的重要战略举措。詹姆斯·彼得拉斯(James Petras)认为,除了经济利益,美国的文化产业更重视政治实践中文化层面的重要性,在政治上将人们从其文化渊源和团结传统中离间出来,使彼此产生隔阂,对青年进行政治和文化干涉(包括意识形态、思维、意识、社会行动)。⑨国内研究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影视业、出版业、网络文化产业等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文化产业领域以及国家意识形态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展开探讨。关于文化产业文化责任的内涵,研究者们更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王晓云等人认为,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既包括一般产业应承担的责任,也包括文化产业作为特殊产业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赋予的责任。⑩艾庆庆、杨蕙馨认为,“文化责任是指文化企业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文学艺术等人类精神文明的责任,主要包括文化传播责任、文化创新责任和价值观引导责任” ⑪。
我们认为,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是指文化产业肩负的推进人类社会文化进步和发展的责任,既要体现一般产业文化责任的属性,也要体现文化产业文化责任的特殊属性。具体来说,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化满足责任
文化产业作为生产和销售人们精神消费所需文化产品的产业形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其首要责任。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上升为更高层次也是更为迫切的需求。此时,文化产业就成为社会精神环境的营造系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文化产业要通过自己生产或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人们“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和积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精神力量” ⑫,这是文化产业最初产生的背景和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应担负的责任。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生产和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高品质精神食粮,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 文化引领责任
文化产业不仅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引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种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所生产或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及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社会价值观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文化手段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通用做法和主要方式。拿美国来说,其文化产业看似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渗透却无处不在。正如内尔森所说:“每当我们看电视、阅读通俗杂志或侦探小说、听乡村音乐、看电影或观看职业体育比赛的时候,我们都在重新确认美国文化的信仰和价值。实际上,我们每周都用十五到二十个小时参加美国文化宗教的崇拜仪式。” ⑬中国同样如此,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业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 “在促进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同时,在全社会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推行正确的价值导向” 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更要承担起价值导向和引领的责任,通过自己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以及传播的先进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进行思想指引和价值引领。
三 文化传承责任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以中国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发展而积淀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灵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才保证了中国的现代性始终是“中国的” ⑮。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这里所说的“责”, 其实指的就是文化盛衰的传承责任, 他把这种责任解释为不亡天下。不亡天下的根本在于不亡文化, 所以天下兴亡的大事, 是人人都有的文化责任。⑯文化产业更要肩负起这种责任,要通过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
四 文化创新责任
文化产业不仅要积极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基因,更要善于进行文化创新,使文化呈现出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色,这也是文化产业重要的文化责任内涵。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表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文化内容的创新,体现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结合时代新元素进行再整合、再创造,形成更能体现时代价值的文化内核;文化表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表现为突破传统文化技艺的限制,充分利用影视、网络、激光、卫星等以声光机电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文化技术,“增强文化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以多样化的崭新形式更好地展现、传播和发展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⑰。
五 文化的国际责任
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不仅体现在国内场域的文化满足、文化引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方面,还体现在国际场域中展示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等方面。欧文·拉兹洛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很多时候,政治上的冲突往往就是由文化上的深刻分歧所导致的。⑱ 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或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向世界传播本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因此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生成和提升的主渠道。一个国家“文化产业越发达, 就越有利于文化思想的传播和渗透, 越有利于该文化认同度的提升, 从而增强了该文化的吸引力” ⑲。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或新型工业化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过文化产业输出自己的优势文化,如美国的全球文化战略、英国的创意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德国的会展文化、法国的时尚文化、意大利的艺术文化、韩国的影视文化等。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样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神圣使命。
二. 新时代向文化产业提出更高的文化责任诉求
文化产业在当代中国的发生发展,是20世纪末伴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后逐步凸显的。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要“推动有关文化产业的发展”;2001年10月,文化部发布《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一次把“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两个平行的文化发展领域进行政策规划;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上加以提出;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如200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等),逐步推动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领域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很多重要论述,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2019年6月,在几年酝酿的基础上出台了《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在此背景下,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8%,2017年提高到4.29%;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已增至6万家,实现营业收入89 257亿元,同比增长8.2%,增长态势较好。㉑在新时代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也面临着更高的文化责任诉求,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问题更加凸显。
一 更加强调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为重视文化的价值导向问题。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并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等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文化产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大领域,必然也需要把牢价值导向。但由于文化产业属性的二重性,基于其经济属性的逐利性,新时代文化产业实践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GDP崇拜”“资本崇拜”“技术崇拜”等错误价值倾向;而单纯追求资本效益最大化和技术化的“眼球经济”效应,既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冲突,也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期待不符,因此新时代要更加强调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
二 更加强调文化产业的审美功能
在现代社会,借助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主导社会流行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因其内蕴的审美张力成为形成和传播大众审美的重要载体,在引导大众追求美、欣赏美并参与创造美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基于市场机制下文化产业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甚至还存在低俗化、恶俗化的审美偏差。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作品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不仅是对新时代文艺作品创作的要求,也是对整个文化产业审美功能的强调和审美方向的指引。文化产业不能在市场经济中随波逐流,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与市场性的统一,更加重视文化产品的审美性价值,在传播真善美、培育和提升新时代大众审美指向上作出更多贡献。
三 更加强调文化产业的安全责任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会伴随一些安全问题,既有经济安全的因素,更有文化安全的威胁。就文化产业的文化安全而言,主要是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抵御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威胁,确保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创新中保持民族特色、得以传承,本国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性、彰显软实力。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外文化领域的问题与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发展思路;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的对外文化交流目标。新时代文化产业应强化文化安全意识,筑牢文化安全防线,牢牢守护住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抵御住文化渗透的风险考验,彰显自身文化软实力。
三. 新时代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实现路径
新时代文化产业肩负的文化责任十分艰巨。这种艰巨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必须担负的外在的使命与任务要求上,更体现为文化产业必须承受的内在的理智与良心拷问方面。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文化产业经历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要从多元文化冲突中审慎地进行文化选择。因此,要实现新时代赋予的文化责任,文化产业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秉持党、国家和人民的文化立场,勇敢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文化产业的文化使命。一是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看起来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问题,是一个市场问题,其实是一个思想问题,一个价值观问题,一个意识形态创新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政治问题。” ㉒因此,不仅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更要从政治学的角度、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充分认识文化产业所肩负的文化责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文化产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不仅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二是要坚持党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领导。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都是党对文化和文化产业正确领导的结果,“核心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把握了文化领导权” ㉓。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是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坚强保证。三是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担当。对行业来说,担当就是其精神和灵魂。实际上,担当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中。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文化重任在肩,只有以这种担当精神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始终把文化责任扛在肩上,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二 秉承文化自觉,坚持正确导向
文化自觉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提高其对文化和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使全体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意识形态能力、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并使之转化提升为高度的文化自觉。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㉔文化产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加强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在整个文化产业行业和领域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体从业人员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形成文化自觉。我国文化产业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首先,它源自不断增强的由政治、经济、军事等构成的国家综合实力,也就是国家硬实力。其次,它源自中华优秀文化的强大力量和深厚底蕴,源自文化产业生产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提供的优质文化服务,也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后,源自文化产业自身所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在整个文化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更要维护和巩固其主导地位。三是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文化导向问题是决定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成败与否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进行文化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广告包装等产业运营过程中,都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 坚持“人民中心”,打造文化经典
产业发展需要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新时代的文化产业要把大量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打造更多文化经典,既要为当今社会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也要为后世留下经典遗产。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产业效益的最为重要的标准,无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还是提供的文化服务,都要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通过研发、创作、生产和包装等方式,创新性地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二是要着力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带动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需求的扩大;以文化产品营销模式的创新,推进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模式的升级;以文化产品品质的提升,促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品味的提高;以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引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结构的改善;以“文化+”“互联网+”等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推动文化消费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文化产业的产业活力得以充分释放,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要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文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文化,其整个生命运动的本质就是关于文化的生产与服务。” ㉕因此,文化产业只有坚持文化内涵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上,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打造文化经典和文化品牌,用文化精品去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和引导人。
四 坚守中华文化,加强国际交流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㉖。因此,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坚守中华优秀文化,又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化立场既是对待文化的一种态度,又是对待文化的一种理念。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因此,文化产业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精髓和根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二是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丰富多彩。文化产业要重视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抢占国际文化产业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要积极向世界推介我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讲述好中国文化故事,阐释好中国文化精髓,让全世界都能看到、触摸到并感受到魅力无限的中国文化,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产业还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具有较高的防御意识和抵御能力。三是要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文化产业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融通世界先进文明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按照新时代的要求,秉持科学的文化态度,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越来越强大。
五 完善制度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制度是文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文化责任的正确履行,文化产业既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精心教化,也需要从业人员的自我内化,更需要对从业人员的行为用制度机制进行约束和激励,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惩戒。我国文化产业要在党和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的监督下,通过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制度约束机制,加强文化产业内部管理,使其能更好地履行文化责任并得以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构建产业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制度的灵魂。文化产业要建立一整套具有文化产业特殊性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和符合我国文化产业特点的制度文化,以严格规范和约束从业人员的一切从业理念和行为。二是要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强化产业内部管理。这种约束机制的建立旨在有效地引导和激励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相关规章制度,自觉规范地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在日常的内部管理中,文化产业要大力倡导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得到鼓励和支持,反之就一定会受到制约和惩罚。三是要自觉接受各级政府监管,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我国文化产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在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严格监管、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严格监督下依法阳光运营。
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说到底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与非文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对社会的价值不仅局限于物质经济层面的交换,更多的是在精神文化层面进行的互动。但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反映了文化产业与社会的关系特征,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文化产业在社会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这是文化产业履行文化责任的基本逻辑。本文立足新时代,从文化产业自身建设的视角出发,以文化产业的文化责任及其实现路径为整体框架,对新时代文化产业文化责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进行探讨,对文化责任的实现路径进行审视与探寻,明确提出新时代文化产业要始终把文化责任放在首位、扛在肩上并内化为文化自觉,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并使自身得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如果说,非文化产业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承担社会责任;那么,文化产业就要在履行文化责任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文化责任的实现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需要产业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共同支撑。在产业内部,要通过提高产业价值观的驱动力量,促使产业积极主动自觉地去履行文化责任;在产业外部,文化产业的所有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都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满足整个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基本期望和合理关切。因此,关于影响文化产业文化责任实现的外在因素以及内外交互作用等方面,都有待未来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0-41页。
② 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2页。
③ 霍德华·R.鲍恩:《商人的社会责任》,肖红军、王晓光、周国银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第23页。
④ Suresh P. Sethi,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 Analytic Framework,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7(1975) : 58-64.
⑤ 赵芸:《不同生命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基于企业生态演化的理论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第20页。
⑥ 张彦宁:《中国企业管理年鉴》,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第778页。
⑦ 王青、徐世勇、沈浩:《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以江森自控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年第3期。
⑧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第270页。
⑨ 史新国:《文镜》,团结出版社,2013,第73-74页。
⑩ 王晓云、高淑怡、王丛:《转型期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期。
⑪ 艾庆庆、杨蕙馨:《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文化与经济互动的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⑫ 胡惠林:《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9月16日。
⑬ 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第31页。
⑭ 方世南:《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辽宁日报》2018年6月11日。
⑮ 林国标:《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
⑯ 杨启亮:《教师的文化责任》,《江苏教育》2004年第20期。
⑰ 谭文华:《技术进步与文化创新——基于技术进步视野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探析》,《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
⑱ 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戴侃、辛未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211页。
⑲ 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⑳ 谭文华:《文化软实力竞争、文化创新与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
㉑ 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2%》,统计局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9-01/31/content_5362727.htm,访问日期:2019年1月31日。
㉒ 范玉刚:《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人民论坛》2016年第25期。
㉓ 冯鹏志:《文化自信与40年改革开放的文化理解》,《理论视野》2018年第11期。
㉔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1页。
㉕ 詹绍文、李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价值追求、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中州学刊》2019年第3期。
㉖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
期刊类型引用(6)
1. 马树芳. 文化交往理论视域下君子文化数字传承研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01): 32-36 . 百度学术
2. 陆永胜,毛明娟. 文化产业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国家治理. 2024(15): 51-57 . 百度学术
3. 詹绍文,王芳芳. 文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决策咨询. 2024(06): 75-81+89 . 百度学术
4. 马树芳. 马克思文化交往理论视域下徽文化数字传承路径研究.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06): 34-38 . 百度学术
5. 张琼. 论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使命新方向新动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239-249 . 百度学术
6. 董开颜,谭博. 时代激变下的融合之道与通变之途:“新文科”和“新商科”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第十七届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综述.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21(01): 61-7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50
- HTML全文浏览量: 806
- PDF下载量: 67
- 被引次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