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
详细信息Historical Changes of National Image sinc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务实高效、自信担当、文明包容、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魅力。但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尚存在双重性问题,“他塑”而非“自塑”的现象依然严重,要注重提升理论话语的比较优势,切忌宣传工作的简单化和庸俗化,注重精神气质的塑造和方式,突出国家形象塑造的特色。Abstrac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national imag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70 years since its founding, and the Chinese nation has taken a great leap forward from standing up, getting rich to becoming strong. An independent,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agmatic, efficient, confident, responsible, civilized, inclusive and vibrant socialist country has stood up in the east of the world,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has shown great vitality and charm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problem of duality in China's national image, and the phenomenon of "shaping by others" rather than "shaping by oneself" is still serious. Therefore,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 avoid simplistic and vulgar publicity work,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haping of ethos and its way, so a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image shaping.
-
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外基于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和精神气质等多个层面做出的一种综合评价。“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是国家一笔雄厚的无形资产。”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从“黄祸论”“睡狮论”到“崩溃论”“威胁论”,丑化和诋毁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因此,梳理7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既能宏观地、历史地呈现新中国的巨变,也对当前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①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第3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一. 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国形象
近代以来,一盘散沙的中国屡遭侵略,中华民族倍受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次改变了国家形象。邓小平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侮辱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变了中国的形象。”②崭新的东方大国形象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政治崛起。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一 站起来的独立自主的形象
1949年9月,毛泽东庄严宣告:“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③国家形象往往是多元和主元的统一。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元素,也是新中国最独特的精神气质,意味着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独立自主包含了多层意思。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343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不再受民族压迫。“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 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为新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奠定了政治基础。当然,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如何保卫来之不易的独立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力主出兵朝鲜,打出了国威,但并没有完全消弭战争的危险。因此,毛泽东主张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面对质疑,他说:“有人说怕敌人不来用不上,不是浪费吗?那不对,一定要搞,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敌人来了总要打掉一些坛坛罐罐。不是浪费,敌人不来也不是浪费。” ⑤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充分想到了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底线思维。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第243—24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第二,自信心提高。自信是维护独立自主的重要心理基础。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深受战争的摧残,民众的自信心备遭打击。毛泽东说,“有些人做奴隶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家,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 ①。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而且通过民主政权的建设,使老百姓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受了历练,自信心发生了根本扭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了信心。面对外国的战争讹诈,毛泽东用“鬼论”来克服民众的害怕心理。他说:“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越怕鬼就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了。”②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是曲折的,“人定胜天”“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样一些口号固然是冒进的、错误的,但背后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信心是不能抹杀的。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新中国实现独立自主在精神层面的彰显。
①②《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8, 374, 236, 311, 27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三,独立自主的道路探索。近代历史的发展证明,道路问题至关重要。西方的路走不通,苏联的路也走不通。对此有着深刻体会的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③ 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开了反对个人崇拜的盖子,这对中国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契机。毛泽东果断地提出“以苏为鉴”,强调“对待苏联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 ④,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比如,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判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等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尽管新中国发生了将近二十年“左”的错误,但也为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奠定了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有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③④《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8, 374, 236, 311, 27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第四,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究竟‘一边倒’对不对?我们一边倒是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 ⑤ 1964年1月,毛泽东在《赫鲁晓夫的日子不好过》一文中指出,“现在我们转入了反攻,有大闹天宫的势头,打破了他们的清规戒律”⑥。当苏联推行强权政治时,中国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甚至不惜两个拳头出击,同时对抗两个超级大国。除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之外,在外交中,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充分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独立。面对世界上存在的霸权主义,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团结广大的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用和平的诚意和举动,捍卫民族的独立和世界和平。
⑤《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8, 374, 236, 311, 27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58—359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二 鲜明的革命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角色的转变,学术研究通常将其概括为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有些外国媒体甚至认为毛泽东是“职业革命家”治国。由此,学术界往往把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归咎于转型不成功,中国共产党依然是以革命党的思维治国理政。实际上这种理解不是很准确,把革命理解得过于狭隘。
1 自我革命的优良品格
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延续了革命时期勇于自我革命的优良品格,在执政后相对较好地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毛泽东对党的建设,尤其是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时刻保持着密切关注,并通过整风、整党等方式,保持共产党人的生机活力。1951年开始的“三反”“五反”运动,把反贪污和反行贿结合起来,对当时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党群关系问题,毛泽东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⑧在如何防止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问题上,新中国继承了优良的革命基因。面对大量的群众来信,毛泽东做出《必须重视人民群众来信》的批示,要求“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情看成是共产党人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 ⑧。1957年,面对大量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做出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区分,主张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当前化解社会矛盾、防止激化为群体性事件具有启发意义。在浮夸风盛行时,毛泽东主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指出:“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①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法。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需要一些“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
⑧《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23, 164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61,341页。
2.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貌
在诸多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常用“火红的年代”或“激情燃烧的岁月”来描绘1950、1960年代的历史。彼时,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大量的革命话语,就像沉浸在红色话语的海洋里,为它激动,受它指引,表现出了昂扬的革命风貌。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艰苦奋斗依然是各条战线上最鲜明的精神品质。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道:“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②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诸多错误,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依然值得肯定。而且,在国家利益面前,外国的力量是靠不住的。中苏交恶后,苏联把专家撤走,撕毁了合同,这对中国既有弊也有利。中国没有办法,就靠自己,靠自己两只手。毛泽东说:“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 ③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1955年,基于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考虑,国务院决定把地处上海的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交大人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铸就了不朽的“西迁精神”。铁人王进喜和大庆人本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胜利完成了石油大会战,结束了中国的“洋油”时代。1964年,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党中央决定推动“三线建设”。党让去哪里,就背起行囊去哪里,三线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历史。人们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的岁月而没有丝毫怨言,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62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61,341页。
二. 开放务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
新中国成立是国家形象的第一次改变,这次转变主要是实现并捍卫了独立自主,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昂扬的新风貌。但是相对政治上的崛起,经济方面的变化并没有达到预期。邓小平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④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形象的第二次转变,使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 253—254页。
一 富起来的社会主义形象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而老百姓对社会主义也充满了真挚、朴素的美好憧憬。1950年代,经典红色歌曲《社会主义好》风靡大江南北,唱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满腔热情。但事与愿违的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错误。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经济腾飞。邓小平说:“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⑤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水平徘徊不前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形象。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27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曾谈道,“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实际上违背了八大的路线,这一‘左’,直到一九七六年,时间之长,差不多整整二十年”⑥。对这段历史有着切身体会的邓小平,致力于反思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惨痛教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通过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 ①。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的生机活力。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 253—254页。
①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507, 50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二 独特的精神标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国家形象既包括外在的物态形象,也包括内在的精神形象。“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②改革开放精神极大地塑造了国家形象,使中国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和其他国家的独特气质。
②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507, 50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1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访问日本期间谈及乘坐“光号”新干线列车的感觉时指出,“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③。巨大的差距、深深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担当精神,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改革的共识已达成,但如何改革仍存在不小争议,思想解放的程度比较有限。对此,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④。习仲勋也指出,“要有闯劲,要当孙悟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敢于改革,只要不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大胆试验,不要等”⑤。阻碍改革开放的是观念,而改革开放最吸引人的恰恰也是观念。推进改革开放,就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冲破思想的束缚,摸着石头过河,敢闯敢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体现了一种魄力和勇气,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体现了一种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一种敢闯敢拼的拓荒精神。
③《小平访日,坚定改革开放决心》,见《新京报》,2008-10-22。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74,382,64页。
⑤ 王全国:《习仲勋提出让广东先走一步:坚决搞大胆搞放手搞》,载《深圳特区报》, 2013-10-13。
2 埋头苦干,务实高效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坐而论道的问题,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⑥在他看来,无谓的争论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白白耗费大量时间,丧失发展的机遇。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⑦ 《春天的故事》词作者蒋开儒在1992年来到深圳,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这样的句子:“观念是由人创造的。这里的人,不谈谦虚谈自信,不排辈分排股份,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拜灶王拜财神,不求安稳求创新,不惜汗水惜光阴。光阴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⑧改革开放后,有很多短小精悍的口号,实际上是改革开放观念的浓缩,也最能代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人把邓小平时期的改革和现在的改革进行对比,认为今天的改革难度更大,理由是改革初期面临的是普遍贫穷的状况,改革会使所有人都受益,只是受益的程度不同。而经过40多年的发展后,改革面临的是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讲,触动人的利益比触动人的灵魂还难,改革的难度自然加大。当然,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两段时期的改革难度都很大。改革初期的难度更多来自思想观念的不解放。因此,从无谓的争论中解放出来,埋头苦干、务实高效、只争朝夕成为改革初期鲜明的形象。
⑥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74,382,64页。
⑧ 韩文嘉、姚卓文:《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载《深圳特区报》, 2016-06-27。
3 海纳百川,开放共赢
1970年代,中国政府对待外资的态度以排斥居多,把“联合经营”和“引进外资”看作低三下四的乞求。邓小平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就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⑨他一再强调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⑩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从沿海、沿江、延边地区开放到内陆地区开放,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设立自由港,一个全面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据统计,2018年中国占全球出口、进口的份额分别是12.8%、10.8%。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贸易运行的“稳定器”。⑪关于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革命,用再多华丽的词汇去定义它都不为过,但开放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词汇之一。正是有了开放的眼光,中国才真正了解到与世界的差距,并产生了再不改革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忧患和压力,内生了改革的动力。这也是所谓的“开放倒逼改革”的含义。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74,382,64页。
⑩《邓小平文选》, 第2卷,第1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⑪《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见《人民日报》, 2019-05-30。
三 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验不足和国际条件等因素使然,走上了苏联人的路。“联共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苏联学习。” ①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遗憾的是,一些探索成果更多存在于理论层面,没有很好地付诸实践。实际上,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完全从苏联模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正如邓小平所讲:“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②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③ “走自己的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论断,也是贯穿新中国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走自己的路”是最基本的逻辑前提。
①[日]竹内实:《毛泽东集》,第10卷,第306—307页,苍苍社1983年版。
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2—3,331,332,345—346页。
第二,坚守社会主义的旗帜。改革开放后,中国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比较关注的问题。1985年8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问中国,在谈及国际上对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议论时,邓小平说:“世界上对我国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 ④从1980年代的情况来看,很多西方国家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他们认为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一些他们所期待的变化,很快会变成另外一个西方国家。面对国际社会的种种疑问,1986年4月,邓小平在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拉多万·弗拉伊科维奇的谈话时再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10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⑤表达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④⑤《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第238, 156页,台海出版社2011年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当西方国家最终意识到中国不可能成为另外一个“他们”的时候,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了制裁。另一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面临着严酷的挑战,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前途命运的关注。1989年10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中美关系非常严峻的时刻到中国访问,邓小平说:“西方有一些人要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只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感,使中国人奋发图强。” ⑥ “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经济要有一个稳定的局势,中国搞建设不能乱。”⑦ 1989年11月,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再次来到中国,在谈到世界形势时,邓小平强调:“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什么威胁也吓不倒我们。我们这个党就是在威胁中诞生的,在威胁中奋斗出来的,奋斗了二十八年才真正建立了人民共和国。现在我们总比过去好得多。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⑧应该说,在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对形势做出了理性科学的分析,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屹立不倒,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地推向了新的世纪。
⑥⑦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2—3,331,332,345—346页。
三. 自信担当文明的世界大国形象
邓小平在和外宾谈话时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又是大国又是个小国,大就是地方大、人口多,小就是穷、经济落后。” 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上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并处在“由大向强”的发展新起点,国家形象呈现出新特点。
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139页。
一 新时代强起来的形象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果说站起来是一种政治崛起,富起来是一种经济崛起,那么强起来则是一种全面崛起。经济发展由数量向高质量转变,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军队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全方位外交深入展开,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号召力进一步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种强起来的国家形象。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0页,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二 自信担当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②自信首先源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③其次,自信源于历史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用“极不平凡的五年”来表达过去五年的成就。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④ “三个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这是自信的重要基础。同时,国家的自信也源自政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治国理政的突破口,“打铁必须自身硬”,既靠教育也靠制度,两者一柔一刚,同向发力,人们深恶痛绝的“四风”得到有效遏制,党内政治生态愈来愈风清气正。中国共产党正在呈现出一种自觉、自立、自省、自律、自强的崭新形象,党自身的变化既有效提升了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得到了老百姓更多的认可和拥护,自信度显著提高。
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 2016-07-02。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④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511页。
自信是担当的重要心理基础,一个越来越从容自信的党,必将会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责任担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习近平说:“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⑤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担当作为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展现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责任担当。同时,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和不稳定的国际形势,中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创办“亚投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断扩大开放的程度,充分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看,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已经度过了“而立之年”,进入“不惑之年”,方向愈来愈清晰,但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深水区”的挑战,自信和担当是成功到达“彼岸”的品质支撑。
⑤《习近平引用的从政箴言》,见《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04-04。
三 文明包容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5 000年来绵延不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鸦片战争后,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制度文明,都已经全方位落后。尤其是在文化方面,那种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开始慢慢地变为文化自卑,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思潮。“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日渐形成,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日趋繁荣。“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②
①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7,7页。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正在焕发出灿烂的魅力。2008年之后,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甚喧尘上,各种宣扬西方制度文明的观点粉墨登场。实际上,冷静地分析,争论的双方已经偷换了概念,不是在争论“价值”本身,而是争论实现“价值”的模式孰优孰劣,并且“普世”一词本来就蕴含着些许霸权逻辑。伴随着中国不断强大的脚步,争论的声音愈发微弱,甚至销声匿迹。一些客观的西方学者也认为,中国在经济上不断崛起,背后肯定有制度设计的支撑,中国的制度设计也越来越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兴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曾说:“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定五年规划的时候,我们(指美国)的一切计划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 ③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讲究效率、谋划长远、善于集中群体智慧等优势,愈来愈显示出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比较优势。
③ 鄢一龙:《中国共产党何以独具强大生命力》,见《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12-12。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强调,“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④,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近年来,这种文明的基因深深地融入对外开放和对外关系上。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中国的态度是“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负面清单不断减少,更多领域向外商独资开放,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一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特别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⑤这里所表达的是“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合中国,中华民族没有称霸世界的基因,而是崇尚平等的文明交流。面对国际冲突的危险,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文明包容的品格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从一个全球化的参与者成为全球化的塑造者,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④《习近平主席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见《人民日报》, 2019-05-16。
⑤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8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四 充满活力
自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对处于低潮的状态。面对“旗帜”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埋头于国内经济发展,胜利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首先,发展理念的活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既顺应了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不仅给中国发展注入了新的可持续性的动力,也为解决世界发展的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新发展理念及其带来的变化重塑了中国的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其次,精神风貌的活力。改革会有阵痛,不改革就有长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凭借刮骨疗毒的勇气,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突破口,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的底色和新的期待。这些变化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认同度,既包含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也包含了对“中国梦”的目标认同,还包括对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认同。基于这种情感认同,“撸起袖子加油干”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和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新气象,彰显了新作为。第三,世界舞台上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愈来愈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怀着“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真挚情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外交方面,有定力、有张力,也不缺乏亲和力的外交风格,绽放出了更多的自信和从容。一句“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道出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据统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自2017年11月7日发行以来,截至2018年1月12日,海外发行量已超过1 000万册①,充分说明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可。
⑥ 纪东冲:《“活力中国”从哪里来》,见《人民日报》, 2019-03-11。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全球发行突破1 000万册》,见《人民日报》, 2018-01-13。
四. 新中国国家形象变迁的现实启迪
新中国70年来,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梳理这一变迁的历史,展望未来国家形象的塑造,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 国家形象存在双重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存在着双重问题,即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并存。负面形象的存在,首先是中国自身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所导致。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逐步富起来;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恶化、道德水平滑坡、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严重、公平正义缺失,等等,这也是很多人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空前提升,但在很多领域里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黑恶势力和微腐败等影响群众获得感的问题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表现出新的形式;政府办事效率在回应速度上大幅提升,有效度还有待提高;宣传工作简单化、粗暴化,难以起到实效;大力度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改善了党的形象,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但不敢担当、不愿担当和不能担当的问题也严重地存在着,影响到改革事业的持续深化,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构成了国家形象的另一面。
其次,负面形象的存在是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思维的结果。党的十九大结束后,美国白宫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野心”好大。2019年4月29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凯润·斯金纳在“未来安全论坛”上,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上升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考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长期进行丑化,“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战略欺骗论”“新殖民主义”等论调不绝于耳。美国三大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对中国的报道,负面的报道远远多于正面或者客观的报道。
二 国家形象塑造的几点建议
国家形象的双重性说明了中国国家形象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从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和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国家形象的塑造依然任重而道远。
1 打造理论话语的比较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这种变化源自什么,却长期争论不休。西方国家主流的论调认为,中国经济的奇迹是拥抱全球化的结果,对所谓的“中国道路”不以为然。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简单归咎于西方国家的有色眼镜,而是要深刻反思在理论话语上的差距。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郑永年先生毫不掩饰对中国知识界的失望之情,认为很多学者做的都是假知识,用中国的素材来论证西方的命题。的确,在很长的时间里,哲学社会科学界西方命题加中国证据的研究模式曾经被看作是学术视野宽阔、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表现。但是,以西方的框架解释中国的问题,势必会落入西方国家的话语陷阱,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滞后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无法有说服力地阐释中国奇迹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哲学社会科学界能否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是改善国家形象的关键所在。而要打造理论话语的比较优势,最终还是取决于制度环境和制度创新。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国内充斥着举全国之力进行技术研发的言论;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国家的巨额投入不能产生成效才是症结,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加迫切。
2 宣传工作切忌简单化和庸俗化
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列主义即科学的社会革命论以后,中国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①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色,但历史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960年3月,邓小平在主持天津会议时指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把毛泽东思想用得庸俗化了,什么都说成是毛泽东思想。”“例如,一个商店的营业额多一点就说是毛泽东思想发展了,打乒乓球也说是运用了毛泽东思想。” ②这种把理论作用绝对化的做法,事实上降低了理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庸俗化的典型表现。形象塑造离不开宣传,但宣传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简单化、庸俗化问题的存在,宣传工作很容易跨过一个“度”,反而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比如,对诋毁党的领袖、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铺天盖地的文章以“骂”者居多,缺少理性的、学理的分析,甚至很多大骂历史虚无主义的学者都没有历史学专业的背景。舆论和宣传工作的简单化、庸俗化,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消极的影响。
①[日]竹内实:《毛泽东集》,第10卷,第35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注重精神气质的塑造
中国的国家形象不断改善,更多的还是经济奇迹带来的一种变化。相对来说,精神气质还有待继续提升。尤其是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领导人讲话中,把“四个自信”出现的频率极高,但仅限于“提到”这个层面;至于人们是一种什么心态、“四个自信”怎么理解,似乎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甚至出现了理解的偏差。《厉害了我的国》这样一种宣传,固然能传达一种“厉害”的信息,但是也传达了一种错误阐释,把“四个自信”和“静态”的历史成就截然画等号。如果把自信与过去等同起来,那么每当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时,有些人就会发生心理波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有些人就讲“我的国一点都不厉害”;中兴被制裁后,有些党员干部说“都这个样子了,还讲什么自信”?过去的成就只是“四个自信”的一个基础,但不是全部。自信也源于对形势和发展趋势的研判。有些人是因为看见才会相信,有些人是因为相信才看得更远。毛泽东为什么总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定力?这种力量更多来源于他对问题和形势的科学分析,而不是仅来自对自身实力的评估。
4 国家形象塑造要突出特色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特色的呈现,而塑造国家形象也需要突出特色。2011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循环播放,使更多人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但是,从西方人的逻辑来说,他们在关注中国富起来的同时,也会质疑中国是否会像当年富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样实行对外扩张。著名的地缘战略家兹比格涅夫·卡济米尔兹·布尔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深入分析了美国的地缘特点,认为美国地缘的优势是可以制约别人,劣势是当世界重回大陆文明时,美国将会产生“孤岛”效应。目前,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即“一带一路”是核心,和平与发展是两个重点。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逐步转化为实际行动,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愈来愈频繁和密切,中欧之间的班列已达到1.4万班,“陆权说”重回人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会印证美国人对地缘劣势的担忧。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丑化和抵制“一带一路”的倡议在所难免。这说明,中国国家形象“他塑”而非“自塑”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扭转,一些国家敌视、丑化、误解中国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因此,塑造国家形象要突出特色。习近平说:“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③这段论述,既明晰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内涵和方向,也包含了塑造国家形象要突出自身特色的路径指向。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202页。
-
期刊类型引用(7)
1. 巩思伟. 群文阅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材的国家形象教学. 语文天地. 2024(07): 71-75 . 百度学术
2. 熊踞峰. 记忆与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标语口号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传媒论坛. 2023(15): 19-23 . 百度学术
3. 彭继裕. 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践图景及优化策略. 晋阳学刊. 2023(05): 95-104 . 百度学术
4. 王莉. 北京冬奥会中国家形象塑造工作的几点思考. 湖北体育科技. 2021(01): 1-6 . 百度学术
5. 张裴裴,王攀峰.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国家形象分析. 教学与管理. 2021(24): 87-90 . 百度学术
6. 王莉. 疫情背景下北京冬奥会与国家形象塑造: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 26-34 . 百度学术
7. 周思邑. 多模态语篇视角下的中国抗战形象研究——以《生活》(1936—1945)中的中国报道为中心. 外国语文. 2020(06): 91-9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13
- HTML全文浏览量: 1100
- PDF下载量: 176
- 被引次数: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