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发生——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自我的发生——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
摘要: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只有当自我被赋予性欲力之对象的含义时,自我发生问题才得以显现,并获得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它不仅关涉自我概念本身的澄清,更关乎自恋理论的合法性。弗洛伊德最终并未成功运用认同机制完成对自我之发生的阐释。这一遗留的缺口成为拉康进入精神分析的入口。他通过提出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了个体如何借助镜像并运用认同机制建构自我,进而在欲望层面上深刻揭示出自我的本质。
-
关键词:
- 自我发生镜像阶段认同欲望
-
-
期刊类型引用(6)
1. 董宸. 听觉、幻觉与符号记忆:电影《沙丘》声音设计的新范式与参考. 电影文学. 2025(04): 89-93 . 百度学术
2. 李一晖. 镜像阶段理论下《不-不仔》中的母子关系. 文学教育(下). 2023(05): 75-78 . 百度学术
3. 钱小兰. 东西“镜像”:石汉瑞“跨文化”设计的根源与形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101-105 . 百度学术
4. 李佳欣,周兰. 《成都偷心》:“浸没戏剧”的介入美学探索. 四川戏剧. 2021(08): 150-153 . 百度学术
5. 姜维,焦资涵. 浸入式戏剧《成都偷心》中“成都式”空间视角的文化内涵. 四川戏剧. 2020(05): 55-59 . 百度学术
6. 马丽. 《弗兰肯斯坦》之镜像阶段理论解读. 海外英语. 2020(21): 216-21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48
- HTML全文浏览量: 268
- PDF下载量: 50
- 被引次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