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els's Unique Contribution to Marxist Theory in His Later Years: Taking "Preface, Postscript and Introdu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摘要: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扛起了阐扬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大旗。结合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实践,面对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恩格斯为两人原有著作的再版和新版著作撰写了30余篇“序、跋、导言”。恩格斯承继马克思与形形色色错误思潮作斗争的理论传统,通过著书立说和为两人原有著作的再版、新版著作撰写“序、跋、导言”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了整体性的阐析,不仅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形成了其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诠释的独特风格。恩格斯晚年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后人理解和把握其晚年思想与理论贡献提供了一把“钥匙”。
Abstract:After Marx's passing, Engels shouldered the theoretical banner of Marxism alone. He combined new developments in capitalism and new practices in the proletarian movement, facing various erroneous trends opposing Marxism, and wrote over 30 prefaces, postscripts, and introductions for re-editions and new editions of their previous works. Engels continued Marx's theoretical tradition of combating various erroneous trends,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arxist theory, staunchly defended and developed Marxism, and developed a unique style of interpreting Marx's teachings in his later years. Engels not only enriched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Marxist ideological treasury and contribu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views but also provided a "ke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his late-life thoughts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
Keywords:
- Engels /
- prefaces, postscripts, introductions /
- Marxist theory
-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通过为两人原有著作的再版和新版著作撰写“序、跋、导言”的方式,不仅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精髓与思想演进过程,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整体性理解,而且为这一理论学说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所作的30余篇“序、跋、导言”,形成了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和诠释的一种独特的理论风格。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学说作出整体性的理解,其要旨在于:一是在对两人主要著作的历史背景、理论内容以及核心要义的诠释中,凸显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精髓和马克思主义阐释史的价值;二是在对两人主要著作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阐扬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三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阐释,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历史纪元”的时代内涵。当前,学界多从恩格斯晚年著作和书信出发,勾勒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轨迹、内容、价值,以及立足单篇著作的“序、跋、导言”考释文本译介状况,阐释文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这为本文从“序、跋、导言”的文本载体出发,深入探讨著作与“序、跋、导言”的结构关系,以及对恩格斯晚年所作“序、跋、导言”进行整体系统研究提供了空间。
一. 恩格斯晚年写作“序、跋、导言”的历史溯源
恩格斯晚年,资本主义在生产动力、经营方式以及阶级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众多新变化,与此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恩格斯意识到有必要深入阐析马克思主义学说,通过撰写“序、跋、导言”的方式对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新阐析。这不仅起到了回击各种错误思潮的作用,而且为更好地开展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展现出恩格斯晚年的理论风格和思想特点。
一 欧美资本主义新变化
19世纪后期,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状况。
首先,恩格斯意识到“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在加强”①,加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持久性、扩散性相互交织的“三性叠加”,使资本主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恩格斯在研判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洞察到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通过各种改良方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工人阶级原有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旧式巷战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工人运动要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原则这一前提的同时,注重议会选举斗争策略的新变化,为工人运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指导。
其次,恩格斯看到虽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第一,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次数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共产党宣言〉1890年序言》这样评价:“今天的情景将会使全世界的资本家和地主看到: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②第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遭遇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渗透。第三,各国工人运动内部本就存在着各种派别,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不一, 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充斥着工人运动的过程,导致阶级斗争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再次,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逐渐从欧洲向俄国转移,这使探索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命运和发展道路的任务迫在眉睫。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暂时陷入低潮。与此同时,俄国工人阶级组织却逐渐壮大,普列汉诺夫、查苏利奇等人与民粹派彻底决裂并转向马克思主义,加上1883年成立的“劳动社”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动展开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大大提升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力。俄国虽然经历了农奴制改革,但改革并不彻底,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俄国究竟向何处去,成为俄国社会各阶层和团体热衷探索的焦点,其中,俄国民粹派和革命人士围绕俄国的出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马克思、恩格斯重点关注俄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主动阐发了自己的观点,鲜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恩格斯晚年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收录于《〈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时,结合俄国经济、社会、历史和阶级斗争等多重因素为其撰写了“跋言”,对俄国向何处去以及东方落后国家的出路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
二 第二国际内部错误思潮泛滥
第二国际内部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曲解引发了恩格斯晚年的深切关注。第二国际内部成员身份复杂、思想各异,从第二国际成立之日起就把社会上各种思潮带入党内,使其成为一个社会思潮丛生的复杂体。为了批判第二国际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恩格斯决定进行全面反击,其中以“序、跋、导言”结合文本阐析对第二国际中的各种错误思想展开批判,是恩格斯表达观点的主要路径之一。
首先,以海德门为代表的英国社会民主联盟与北美社会主义工党的活动出现了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庸俗化的现象。美国劳工党的成员几乎都是德国移民,受拉萨尔主义的影响,党内充斥着宗派主义,“不愿和当地工人接触……党的领导人只会照搬马克思主义,而不了解美国工人的实际”③。在《美国工人运动》一文中,恩格斯对美国劳工党宗派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鲜明提出了工人运动必须遵循工人应当团结的基本原则。
其次,德国青年派曲解唯物史观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并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证化。他们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简单定义为“经济决定论”,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经验式教条而不是一种方法和行动指南。在无产阶级采用何种方式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德国青年派秉持旧式巷战的看法并简单将其等同于无产阶级的武装斗争方式,错误地将恩格斯提出“重视议会选举”的意见污蔑为放弃武装斗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观点。为了捍卫唯物史观,恩格斯晚年通过撰写“序、跋、导言”批判了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同时主动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方法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最后,福尔马尔主义攻击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19世纪80年代末,机会主义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再度活跃,以福尔马尔、格里连贝格为代表的右派要求用改良主义取代无产阶级革命,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1891年,福尔马尔在演说中公开声称:“由于‘俾斯麦制度’的垮台和‘新的民主时代’的到来,必须修改党的方针。这种修改应该是用阶级合作代替阶级斗争的路线。”④福尔马尔对马克思高度赞扬的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进行诘难,企图以此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针对这一错误思潮,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1891年导言》与《〈哥达纲领批判〉1891年序言》中都给予了揭露和批判,并在批判中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学说。
三 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攻击
除了第二国际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断进行攻击,资产阶级也从外部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展开全面围剿。首先,面对欧洲形成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席卷西欧的局面,新康德主义在思想领域通过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消极因素,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否定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企图达到否定唯物史观的目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以应对新康德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此外,资产阶级思想家巴尔特大肆攻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其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恩格斯对巴尔特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批判。⑤
其次,“讲坛社会主义”妄图通过攻击《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达到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讲坛社会主义”针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先后展开三次攻击:第一次是洛贝尔图斯及其信徒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到处宣扬马克思“剽窃”了其经济思想,企图以此说明马克思并不是剩余价值论的发现者;第二次是布伦坦诺等人攻击《资本论》捏造引文,妄图通过这一方式消解《资本论》的科学性;第三次是洛里亚通过构造《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之间子虚乌有的矛盾,无端指责马克思在第三卷中放弃了劳动价值理论。对此,恩格斯为《资本论》撰写“序言”时明确指出:“一个什么样的魔术师才能想象得出马克思竟需要玩弄这样一套可怜的把戏!”⑥恩格斯对“讲坛社会主义”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和反击,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最后,资产阶级大肆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19世纪80年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沉渣泛起,费边社的理论家韦伯、萧伯纳等人利用资产阶级的实证主义哲学宣扬阶级调和,拒斥任何社会变革,企图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为折衷主义立论,以此来推行渐进主义主张。韦伯认为:“正是通过群众心理缓慢地、逐渐地向着新的原则的转变,社会的改组才能一点一滴地实现。”⑦这一思潮与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目标背道而驰,颠覆了共产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极大危害。1886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附录》中,通过对比自己早年对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解,对资产阶级的人道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对“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二. 恩格斯晚年撰写“序、跋、导言”的三维阐释
恩格斯晚年在阐发马克思主义学说时既考虑到在著作出版、再版及传播时彰显其权威性、经典性,又注意保持理论学说的开放性、兼容性,因而决定通过撰写“序、跋、导言”的方式达到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恩格斯运用“序、跋、导言”对著作所涉文本、人物、事件进行阐释,对原有著作中一些“过时”的观点进行补正,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创造性阐发。另一方面,恩格斯通过撰写“序、跋、导言”的方式不仅秉承了马克思的理论传统,保持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贯性和系统性,而且达到了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目的。
一 “序、跋、导言”的写作动因
恩格斯晚年撰写“序、跋、导言”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恩格斯通过“序、跋、导言”彰显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权威性、经典性。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学说,如《〈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他们在表达“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的想法后又明确指出:“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⑧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认同必须对这一文本中的某些“过时”观点进行修改,但鉴于《共产党宣言》是一个纲领性文献,无论以再次撰写著作的方式呈现还是直接对这一文献加以修改,都是不严肃的,会极大削弱其权威性、经典性,而通过撰写“序言”“导言”的方式加以补正,是一个绝好的办法。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的结尾,恩格斯再次阐明了这一立场,这也成为他晚年主张的理论遵循。事实上,不仅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对待其他著作也是如此,认为以重新撰写著作的方式对原有其他著作进行补正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对国际工人运动进行指导,因此在出版和再版著作时附上“序、跋、导言”也许是一种恰当的方式。⑨
其次,恩格斯通过“序、跋、导言”体现自己坚守的“权利”。1885年5月,恩格斯在致施留特尔的书信中提出, 一是在出版“马克思的短篇著作”时,“国际的文献——《成立宣言》、《内战》、海牙报告等等,还有《宣言》,我都没有算在内,虽然我想保留为这些著作写点引言的权利”⑩。这清晰表明他计划为原有著作写作“序言”的愿望。在恩格斯看来,没有他的“引言”,人们可能会难以理解这些著作的思想精髓及历史意蕴,因而“写点引言”成为恩格斯晚年极为重视的工作。二是出版“马克思的短篇著作”需要对文本进行必要研究。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几乎不能同我的分开,因为我们彼此有计划地作了分工”⑪,所以通过“引言”对马克思这些著作的文本背景与理论要旨作基本回溯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是恩格斯拥有为马克思著作撰写“引言”权利的价值所在。三是出版“马克思短篇著作”需要依照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演进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展开。恩格斯指出:“不管怎样,把《新莱茵报》上的文章和有关国际的著作放在一起出版……未必恰当,因为这些文章和著作前后相隔十五年到二十年。”⑫1885年10月,恩格斯再次致信施留特尔:“《新莱茵报》上的那些文章,如果不附上事件的真实经过,是不能重印的。”⑬他认为,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研究,否则难以把握其思想实质与理论精髓,而恰恰撰写“引言”的方式有助于厘清马克思主要著作的历史、思想、实践之间的关系。
最后,恩格斯通过撰写“序、跋、导言”的方式保持了理论学说的开放性、兼容性。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将自己创立的学说视为终极真理,而是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主义。1887年1月,恩格斯在致威士涅威茨基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⑭这表明,不应当用教条主义的方式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坚持理论因实践而产生并随实践而发展的观点。究其原因,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于历史过程,是对历史过程的阐明,而历史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恩格斯通过为著作撰写“序、跋、导言”的方式,不仅表明了他对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关注,也表现出他晚年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态度。
二 “序、跋、导言”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阐析效用
“序、跋、导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说明发挥着“一语破的”的作用。
首先,“序、跋、导言”以凝练的形式向读者传递信息,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思想。在阐释的过程中,恩格斯有意识地区分了“思想发展进程”研究与“专为在工人中进行宣传”的不同功能。当主要从“思想发展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时,恩格斯注重从思想的形成史来把握马克思主要思想的脉络。同时,“序言”与著作之间还形成了互证关系,很好地对著作的理论学说作出了回顾和总结。如对唯物史观学说的阐释,马克思指出,这一思想体系“有决定意义的论点”,是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⑮在《〈哲学的贫困〉德文版序言》《〈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通过对唯物史观形成史的阐释,再现了这一思想的历史真实,与马克思阐释的唯物史观保持了高度一致,对唯物史观的回顾和总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序、跋、导言”针对早期著作中尚未阐述或者尚需进一步完善的观点进行补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本身也经历了一段过程,先前在特定背景下得出的具体结论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得“过时”,这就需要结合实践的发展对这些观点加以补正。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说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⑯就属于这种情形。显然,恩格斯撰写的“序言”成为对原先著作中某些具体观点进行补正的恰当形式。
最后,必须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时期理论的侧重点会发生某些变化,因而撰写“序、跋、导言”对原有著作中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出于建构唯物史观的需要,从反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切入,强调唯物主义基本立场,重点阐发了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恩格斯晚年则更多围绕德国青年派、巴尔特等人把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展开批判。此时,恩格斯在“序、跋、导言”中重点强调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对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了重点研究。显然,恩格斯通过撰写“序、跋、导言”进行阐释,不仅深化了对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而且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内容,使得唯物史观更加缜密、完整。
三 “序、跋、导言”的基本特征
“序、跋、导言”作为特殊文体,彰显了恩格斯晚年思想的鲜明特点。
首先,“序、跋、导言”与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具有补充说明的关联性。透过恩格斯晚年所作的“序、跋、导言”可以看出,它们总是与相关著作相互辉映,是加深理解其对应著作思想的提升之作。恩格斯晚年的“序、跋、导言”多是在出版或再版著作时所作,“序言”“导言”写在著作之前,“跋言”写在著作之后,以说明著作的创作意图、写作过程、出版传播状况。因此,必须结合“序、跋、导言”对应的著作才能真正领悟其思想真谛,脱离了原有的著作,“序、跋、导言”就会沦为空中楼阁。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具有高度独立性,如《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并发挥着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作用,之后恩格斯独立为《共产党宣言》撰写首个序言时已是1883年。也就是说,“序、跋、导言”总体上并不影响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理解以及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经典著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显然,“序、跋、导言”在结构上只是对正文的一种补充和说明,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序、跋、导言”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具有内容的延展性。例如,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阐述原有著作在这些国家译介状况的同时,针对这些国家的具体国情对文本的运用作了深入分析,这些对正文内容的延展性说明彰显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具体化的重要价值。又如,《〈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围绕“俄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对《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这部著作中的思想作了延伸和丰富,为东方落后国家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启示。再如,《〈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在称赞和缅怀巴黎公社革命的同时,结合资本主义发展与无产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作出进一步总结和评价,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显然,恩格斯后来撰写的“序、跋、导言”,在思想逻辑上与原有著作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对原有著作中的思想作出了丰富性的阐发,对原有著作的再版和思想的传播都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序、跋、导言”具有思想的时代性。恩格斯撰写“序、跋、导言”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致了党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的局面。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主动承担历史责任,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变化,把两人的部分早期著作放入时代中去考察,并根据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加以补充和完善。恩格斯尤其注重针对第二国际和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及时给予严厉批判,努力尝试将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新状况及其运行特点呈现给读者。恩格斯晚年所作“序、跋、导言”不仅延续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的文本要旨,而且在坚守基本原理的同时,对其中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某些观点进行补正,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从而保持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时代性。
三. 恩格斯晚年“序、跋、导言”对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开始尝试对马克思主义作整体性阐释,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马克思的首肯和支持,马克思还亲自撰写了书中的部分内容。恩格斯晚年在“序、跋、导言”中沿用了对马克思主义作整体性理解的思路,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了丰富性阐释和整体性建构,为保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生机活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
第一,总结和深化了唯物史观学说。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进行凝练,再次确定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成的基础、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重申这一思想,提出对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作提纲挈领式的说明,不仅构成了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总结了历史唯物主义“两种生产”的理论,深入阐明了社会制度是如何受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制约之间关系的影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揭示了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出现的事实并展开思考,深化和完善了唯物史观。
第二,升华和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主要集中在《反杜林论》第二个版本的“序言”中。在这一文本中,他自信地评价了马克思和自己所取得的理论功绩:“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⑰这里,“运用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述就指向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恩格斯紧接着全面回顾了自己晚年在研究自然辩证法时所做的“脱毛”⑱工作,提出了辩证法规律无所不在的观点:“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⑲这一规律的运动不是外力将这种辩证法的规律强加给自然界,而是从自然界出发,在自然界中找到这些规律并加以系统阐发。《反杜林论》第二个版本的“序言”还对近代自然科学变革的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以此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领会辩证思维规律的重要性。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自然辩证法》以及《反杜林论》中已经得到了阐发,晚年,恩格斯还利用《反杜林论》再版的机会,通过撰写“序言”再次阐释这一理论学说。正是始终坚持不懈地展开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使恩格斯撰写的所有序言与其关联的著作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恩格斯坚持对自然、社会、思维及其规律的探索,为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恩格斯晚年着力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学说视为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观察问题的方法,才能运用其解决社会问题。很明显,此时的恩格斯更多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恩格斯致韦尔纳·桑巴特》的书信中,他进一步明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那就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⑳,真实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特质。恩格斯晚年撰写“序、跋、导言”始终遵循这一根本原则,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作科学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恩格斯撰写的“序、跋、导言”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并未穷尽真理,他们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应当成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只有沿着经典作家开辟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科学方法不断地深入研究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新的理论结论。除此之外,恩格斯在撰写“序、跋、导言”时,明确反对以学理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即“不能热衷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静止的体系来掌握……忽视了在行动上践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㉑,强调文本阐释的目的是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㉒显而易见,在构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恩格斯晚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并强调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态度,以“供研究使用的方法”的提法作出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真实表达了他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态度和一贯立场。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层面
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出版和再版撰写“序、跋、导言”,在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的斗争中,对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学说上取得的理论成就作出了系统总结和概括。
第一,在《〈哲学的贫困〉序言》中,恩格斯有力回击了庸俗经济学炮制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对洛贝尔图斯经济理论的剽窃”谬论,强调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继承,更是超越。他指出,虽然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已经出现,诸如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概念被广泛使用,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在于重新界定了其中的核心概念,并且提出了剩余价值这一全新范畴。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恩格斯以化学家拉瓦锡与普利斯特列、舍勒的关系来形容在剩余价值领域马克思和前人的关系,“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㉓。恩格斯还指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全部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他是第一个详尽阐述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的人,“而这是他的任何一个前人都没有做到的”㉔,更是洛贝尔图斯等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无法完成的。对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学说上的理论成就作详细阐述,并且对“讲坛社会主义”针对《资本论》的各种攻击作出及时和有理有据的回应,正是恩格斯独有的功绩。
第二,恩格斯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出发还原其思想真实,使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形成轨迹与科学观点的阐述得以巧妙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再版马克思早期著作时,恩格斯发现,原先著作中存在的某些观点表述不够恰当,认为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重新呈现给读者。恩格斯竭力主张保持早期著作的思想原貌,并提出“不加修改地重印这些早期著作”㉕的要求,但为了保障理论学说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作了极为巧妙的调整。发表于1849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几次再版都是一字不易遵照原稿印行,但在1891年专为满足工人运动宣传的需要时,恩格斯反复推敲,对其中核心词的修改作了说明:“工人为取得工资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而在现在这一版中则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㉖在他看来,这一修改并不是无意义的咬文嚼字,而是关系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单行本导言》中,恩格斯不仅阐明了作改动的目的,还进一步诠释了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成为商品”对于剩余价值学说形成的意义。
三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层面
第一,恩格斯晚年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对东方落后国家出路的探索,其成果主要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跋”中提到的东方落后国家主要指俄国,恩格斯对于俄国的出路并没有仅用一个判断来设定,即并未要求俄国社会发展必然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路。事实上,关于俄国,他还有另外的思考。恩格斯看到,如果俄国当时能够爆发推翻沙皇的革命,并且这场革命能够激发西欧的社会主义革命,西欧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并对俄国革命产生支持,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能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俄国也会大幅缩短资本主义的历程。“跋”将可能不通过“卡夫丁峡谷”这一抽象学理问题转化为“缩短和减轻痛苦”的详尽实际问题,提出如果具备各项条件,不仅仅是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大大缩短走向社会主义的进程并减轻前进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对比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跨越问题”的主张,马克思更多强调的是跨越的“可能性”,恩格斯晚年更多地分析了跨越的“条件性”,即“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的故乡和在它兴盛的国家里被克服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开始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㉗。很明显,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东方国家研究进行了具体化和现实性的探索。
第二,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也作出了丰富性阐释。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恩格斯对1848—1850年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及教训进行系统总结,详尽阐述了议会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当前开展斗争应当采取的策略。对于1848年欧洲革命,恩格斯给予了深刻的反思,对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出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决战”即将来临的观点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㉘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对当时的革命前景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未能看到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节总体仍然保持着繁荣状态,其军队的势力也在不断增强。对于议会斗争方式,恩格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资产阶级对于工人阶级参与议会选举的成就的恐慌已经超过了起义,其原因在于旧式的巷战已经过时。此外,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取得成功,也激发了恩格斯重新审视无产阶级现阶段如何更好开展斗争,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不能仅靠一般的革命口号与密谋的突袭,只有事先将人民群众争取过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有可能取得长久的胜利。
透过《〈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可以得出,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从主张暴力革命为主到重视合法斗争;二是从强调决战到谨慎决战;三是从重视巷战到现阶段并不主张旧式起义。在恩格斯看来,合法斗争是为了日后的决战积蓄力量,统治者必然会在无产阶级力量越来越强之前诉诸暴力镇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做好从合法斗争转向暴力革命的准备。马克思逝世后,唯独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应当采取的革命策略,即坚持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与议会斗争相统一的原则作出了系统总结和阐述,这也是他晚年留给后人的宝贵理论遗产。
通过以上对恩格斯晚年所作“序、跋、导言”的考察,我们不仅获得了对恩格斯晚年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面把握,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看到恩格斯晚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独特贡献。回顾恩格斯同马克思一道创立唯物史观以及在晚年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位始终如一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独特的方式捍卫、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的光辉典范。
首先,恩格斯晚年撰写“序、跋、导言”充分展现了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为人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为“第二小提琴手”,恩格斯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晚年通过撰写“序、跋、导言”,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丰富性理解与阐释。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也表明,恩格斯晚年没有背离马克思的初衷,作为理论学说的捍卫者、发展者,在与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恩格斯晚年撰写“序、跋、导言”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方法,明确表明其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序、跋、导言”中,恩格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教义,而是当做重要的研究方法,是能为后人继续研究和参与实践所使用的方法论。正是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当做行动指南和研究方法而非现成公式的观点,启示我们不能将“唯物主义”当做套语标签到处张贴,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态度是掌握其基本原理,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达到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目的。
最后,恩格斯晚年之所以能够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构建马克思主义观作出贡献,正是因为他能始终坚持做到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把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同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变化着的时代和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本土化、时代化。这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做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时代,紧跟时代,抓住时代重大问题,赋予理论以新的内涵。
在纪念恩格斯逝世130周年之际,对晚年恩格斯撰写“序、跋、导言”的意蕴、特征、精髓等进行探颐,能更好地呈现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的独特理论贡献。
① 王礼训等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第27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页。
③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第94页。
④ 祖波克主编《第二国际史》第1卷,刘金质、杨光远、高放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第233页。
⑤ 恩格斯分别在1890年9月21—22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10月27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3年7月14日《致弗兰茨·梅林》中对巴尔特“经济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给予了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1、600、65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3页。
⑦ 萧(肖)伯纳主编《费边论丛》,袁绩藩、朱应庚、赵宗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第87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6页。
⑨ 恩格斯晚年对两人原有著作进行补正并推动出版和再版的作品,绝大部分属于经典著作,如《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写的宣言,恩格斯认为以重写著作的形式进行补正显然不合适。此外,恩格斯曾多次以“第二小提琴手”来自谦定位他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晚年耗费大量精力从事《资本论》的编排、修改、补充、付印工作,为《资本论》各版撰写“序言”。在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恰当的形式。
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311-312页。
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312页。
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12页。
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61页。
⑭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62页。
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3页。
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5页。
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3页。
⑱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个版本的“序言”中两次提到“脱毛”一词:“我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次彻底的——像李比希所说的——‘脱毛’, 八年当中, 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上面。当我不得不去探讨杜林先生的所谓自然哲学时, 我正处在这一脱毛过程的中间。”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3页。恩格斯引用尤·李比希的“脱毛”一词,意指自己在研究自然辩证法这一过程中革新思维观念,是为了将自然科学从唯心主义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3页。
⑳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1页。
㉑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对恩格斯晚年一个重大命题的文本考察与语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㉒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5页。
㉓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1页。
㉔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页。
㉕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702页。
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702页。
㉗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59页。
㉘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38页。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7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