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成就、问题与策略——基于全国8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样态调查
详细信息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taff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Based on the Survey of Work and Life Styles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ight Provinces of China
-
摘要: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教育发展之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而且将之视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教育界持续关注其发展动向。通过对全国8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样态的调研发现,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具体表现为: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整体提升以及教师队伍社会声望相对较高。与此同时,中国教师队伍建设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教师队伍结构有待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工作强度有待调整、教师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以及教师社会声望有待改善。基于以上现实,提出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法制建设、加强城乡中小学教师互动融合、建设品德优秀的“筑梦人”队伍、增强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建立“幼小初高大”一体化教师教育新模式。Abstract: The teaching staff is the founda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and the sou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2035 plan identifies "building a highly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with innovative aspirations" as one of the ten strategic tasks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regards it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education 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al course whose trend requires sustained attention paid by the educational worl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n the work and life styles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ight provinces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with specific performances including the growing scale, the remarkable success in ethics construction,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social reputa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still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needs to be consolid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teachers' work intensity needs to be adjusted, teachers' security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eachers' social reput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prevailing problems above, strategy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build a team of "dream builders" with excellent moral characters,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o establish a new integrated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of "Education-Government-University-Schools".
-
Keywords:
- teacher development /
-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
- achievements /
- problems /
- strategies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①。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多次改革中砥砺前行,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改善,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虽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体上呈现不断向前发展之势,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需要教育界与学术界持续关注教师发展样态,深入探讨教师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问题,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这对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中国东北、西北、华南和华东地区共8个省份进行调研取样,样本覆盖面较广,采用研究团队设计、开发的科学的调研工具——中国教师发展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多次走访调研获取了真实、具体的研究数据。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2018年对全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状况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梳理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分析其在新时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策略,希冀促进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 成就
一 教师队伍结构渐趋合理,教师数量稳步上升
教师队伍建设逐年向好,其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某研究这样描述新中国成立后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师人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9倍, 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近两倍。教师数量基本满足了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断改善。从最初的20世纪50年代师范教育的初师、中师、师专、本科四个层次提升到21世纪的专科、本科、硕士甚至博士,不断向高质量的方向迈进。”②此次调研也发现,2012—2017年,中国普通中小学教职工总数增加44.84万,年平均增长率为0.73%;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学段的专任教师绝对数量均有增长,教师队伍发展在数量上呈现稳中上升的趋势。同时,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在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生比结构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总体上呈现较为合理的“倒U形”分布形态、整体学历水平逐年提高、“小学科”教师比例呈现增加趋势等,这些都表明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在结构上逐渐优化。从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动态上升的趋势,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二 教师队伍软实力不断提升,师德建设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领导下的师德建设成效显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把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付诸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教师队伍建设。” ③习近平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④近年,一些研究对新中国成立70年师德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从中总结经验,这对于深入落实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牢记时代精神,密切关注学术界的研究动向,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维度对教师师德修养整体状况进行了细致调研。首先,大多数教师都有正确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据调查数据统计,有21.73%的教师受教师职业的吸引而选择这一职业,20.09%的教师因家庭影响而选择教师职业;有66.23%的教师非常认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特点,28.25%的教师比较认同这些特点。从这些数据来看,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热爱教师职业,虽然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动机各异,但大多数教师对于为什么从事教师行业都有清晰的认知。其次,大多数教师有以生为本的学生观,有正确的学生发展理念。调查结果显示,有71.53%的教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且大多数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施与适当的教育。最后,教师自身修养水平较高。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具有爱心和责任心,自我提升意识较强,对待工作和生活态度乐观,尤其是在自身仪表和言行方面,有77.16%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衣着整齐、行为得体。整体而言,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处于理想水平,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软实力不断提升。
三 教师核心能力日益增强,教学能力整体提升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能力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田立君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 ⑤关于教师教学能力所包含的维度,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如王光明等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核心能力”之一,其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维度。⑥结合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了界定,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调控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五个维度,并以此为基准进行了调研。采用李克特量表对五个选项赋值,“完全不符合”赋值为1,“比较不符合”赋值为2,“不确定”赋值为3,“比较符合”赋值为4,“完全符合”赋值为5,分别计算上述五个维度和每个维度下具体指标的均值,分析方式为比较均值大小,分析得出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现状。首先,教师教学能力整体表现较好,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较强。调查数据显示,教师教学能力的均值为4.19,教学设计能力维度的均值为4.44,高于五个维度的总均值4.19。其次,教师教学能力的五个维度发展势态良好。调查表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调控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各维度的均值分别为4.44、4.30、4.23、4.33和3.59,虽然教师在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但是其中的创新能力较强,均值为4.13。最后,教师教学能力虽有地域差异,但中部地区(均值为4.51)与城市(均值为4.21)教师教学能力相对较强。
四 教师职业吸引力水平提高,社会声望相对较高
在已有的职业声望研究中,学者们所研究的维度各不相同,如有的学者从职业道德声望、职业能力声望和职业贡献声望三个维度对教师的职业声望进行分析,⑦本研究则从教师职业声望评价、教师职业魅力、教师职业认同三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团队通过自主开发的教师职业声望调查问卷(教师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社会人士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4)收集数据,发现社会人士比较认可教师这一职业。首先,社会人士对中小学教师社会声望的评价相对较高。在社会人士卷中,基于“您身边的朋友都很敬重教师”和“您觉得当教师在社会上很受人尊重”两题的数据统计,认为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尊重程度高的社会人士占47.15%,认为尊重程度低的占27.78%。相对教师群体的自我感知而言,社会人士认为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上更受人尊重。其次,在职业认同方面,教师整体表现出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具体体现在较为良好的角色价值观、较强的职业归属感以及较高的职业自尊感。调查表明,89.72%的教师高度重视自己的职业声誉,仅有3.43%的教师持相反态度,6.85%的教师重视程度一般。最后,在教师职业魅力方面,社会人士相对教师而言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魅力给予了更高评价。根据调查,45.98%的社会人士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具有高水平的吸引力,25.15%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具有高水平的吸引力。
二. 问题
一 代课教师渐增,教师队伍结构有待巩固
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但教师队伍的非专业结构水平也十分重要,是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提升的基础。教师队伍规模的壮大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周晔认为,教师队伍的非专业结构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虽不直接反映教师队伍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但能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稳定性、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结构, 主要包括数量、年龄和性别等结构。⑧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在数量与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专任教师数量稳步上升,但仍存在一定数量的代课教师。2017年,全国中小学仍有23.34万代课教师,且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在2015年后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其次,教师队伍在结构上存在失衡问题,如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状况愈加严重、老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高学历教师比例有待提高等。再次,虽然乡村教师队伍得到加强,但城镇学校的生师比较高。近年来,学生不断进入城镇,导致了乡村生源较少、城镇班额过大等诸多问题。最后,教师队伍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教师数量在东部稳定增长,在西部快速增长,但在中部增长缓慢。
二 职业理想弱化,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部在文件《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指出: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于发生准则中禁止行为的,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依法依规严肃惩处,绝不姑息。⑨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小学教师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注重自身师德修养的提升。首先,一些教师职业理想不坚定。调查显示,60.50%的教师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职业的话,愿意放弃教师职业而考虑从事其他职业,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弱化倾向,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一个生存的工具。其次,一些教师欠缺保护和尊重学生的意识。调查显示,有27.46%的教师认为体罚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有24.73%的教师认为体罚是因为教师生气,这种做法在所难免,可以原谅;有47.81%的教师认为体罚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应该坚决避免;还有极少数教师因为对体罚定义不确定,所以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再次,一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例如,有少数教师缺乏全面发展成人观,仍然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还有部分教师对个性发展教育观重视不够。最后,一些教师职业修养不足。部分教师欠缺自我修炼,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个人形象三个方面。例如,对于“教师能否与时俱进设定专业发展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问题,仍有8%的教师表示做不到。
三 专业发展失衡,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本研究在分析调研数据时发现,中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首先,教师教学能力区域发展不均衡,且西部地区的问题较为明显,主要问题有教师的职称相对偏低、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其次,与城市相比,乡村教师教学能力较低。通过访谈发现,部分乡村教师对职称评聘、薪酬待遇以及家长态度等方面的不满影响了他们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并且乡村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程度较低。再次,国家“特岗计划”教师教学能力较弱。根据调查,国家“特岗计划”教师教学能力的均值(3.78)较低,他们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并且部分国家“特岗计划”教师在服务期满后可以离开当前的工作岗位,责任感不强。最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较弱。调研发现,主要存在教学研究课题不由教师自主选择、部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不够明确、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研究的正确认识这三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四 工作压力过大,教师工作强度有待调整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关注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多数研究都发现教师工作强度尤为重要,如武向荣通过其调查数据发现,教师对工作压力的感受得分最低。⑩本研究对教师工作强度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强度很大。首先,教师工作繁琐,非教学工作量偏高,教师工作任务结构不合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不仅在校工作时间长,还普遍存在加班的情况,通常教师在下班后仍需完成其他非教学工作。其中,班主任工作压力问题比较突出。在现实教学环境中,教师不仅要承担所教学科与教学相关的任务,还要为应对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耗费大量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这种工作压力的增加使教师不能把重心放在教学上。其次,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价值感与获得感不强。在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这几年当教师体会不到自豪的感觉,关于教师工作成就感和意义感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五 薪酬机制缺失,教师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在教育领域, 教师薪酬激励成了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试图通过改革工资制度提升教师工资水平, 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建设。⑪总体来看,调研数据表明,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薪酬待遇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教师工资收入总体偏低,地区间差异大,尤其是班主任津贴总体偏低,缺乏增长机制。根据调查,约有四分之一班主任教师的班主任津贴不超过100元,超过十分之一的班主任教师没有班主任津贴,虽然各地在班主任津贴上有所提升,但提升的比例不大,导致班主任津贴总体偏低。其次,教师对工资的满意度不高,工资制度缺乏激励作用。调查数据显示,现有教师工资制度对高学历人才缺乏激励作用,高学历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0—35岁,正处于家庭、事业的建设阶段,对薪酬的满意度较低可能会直接导致高学历人才的流失。最后,存在教师工资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是教师对工资调整政策的及时了解度不高;二是教师感到工资政策的落实度不高;三是教师工资政策的执行效果存在群体间差异,如教师对工资政策的了解度随着教师所教学段的升高而降低、城市教师在工资兑现方面的积极感知要高于农村教师等。
六 职业认同削弱,教师社会声望有待改善
教师职业声望不但对教师及其他社会成员(再)择业具有重要影响, 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态度、积极性等也有影响。关注教师的职业声望, 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之一。⑫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关调研数据发现,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声望有待改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形象期待过高,似乎在以“圣人”标准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而在某些教育事件中,真正的弱势群体实质上是教师本身。然而,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声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队伍的整体师德水平、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及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如果从个别事件或过高期待中评价教师,会使教师群体对自己的职业丧失信心,感到孤立无援。例如,在本次调查中,80.12%的教师认为媒体对教师的负面报道降低了教师职业声望,且教师在访谈中表示,一些事件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教师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三. 策略
一 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教育改革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朝令夕改。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是需要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调整的,其治理体系的完善是目前的重中之重。首先,加强中部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中部地区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发展较为缓慢,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明显高于东西部,且在2015年后中部代课教师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要采取多种举措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其次,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方面的失衡问题。一是加大对小学阶段男教师的关注;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招聘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血液;三是提高高学历教师比例;四是改善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部地区小学阶段高级教师比例较低的情况;五是加大对普通高中阶段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和农村外语教师的关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立足现实情况,聚焦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各个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助力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
二 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法制建设,建立科学的保障制度
1 建立中小学教师薪酬待遇管理制度
首先,明确教师薪酬待遇标准,探索教师薪酬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工资最低保障制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作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的法律保障,这是从国家制度层面建立一个“底线”,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可根据国家标准以及自身情况建立各自标准。其次,研究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和内部分配办法,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让付出更多、教学优质的教师获得更好的待遇。再次,确保薪酬发放的程序公正应成为未来中小学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加强推进预算公开,增强工资政策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如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工资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明确政策内涵、优化教师工资政策的实施环境等。最后,进一步完善与教师工资政策配套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建立以省级政府统筹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教师工资的支出责任,明确落实教师工资的来源和渠道。
2 出台详细的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
首先,国家应出台教师工作量标准,尤其是在教师隐形工作量方面,包括备课、教研和开会等,需要通过具体文件对其进行划分界定,避免教师被动承担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工作。其次,实现教师工作量“减负”与“增量”同步转换,明确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时间和工作重点,减少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为中小学教师合理减负。最后,教育部要严格执行明文列出清单的制度,合理约束行政权力,赋予学校发展自主权。中小学校作为教育发展的主阵地,需要被给予足够的发挥空间,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理念,减政放权,赋予学校合理拒绝的权力。
三 加强城乡中小学教师互动融合,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
首先,要加强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西部教师队伍建设振兴专项计划。通过落实和完善首席教师岗位计划、适当增加西部地区高级职称和在编教师人数、建立远程线上培训中心等方式,逐步提升西部地区教师教学能力。其次,要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并加强对国家“特岗计划”教师的培养,有效落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又要鼓励优秀师范生去乡村支教,以强带弱,以新促老,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双赢。最后,通过完善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加大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强化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达到以“培”“学”“研”“评”四方面优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目标。
四 建设品德优秀的“筑梦人”队伍,严抓师德师风培养
“根据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当前实际,师德建设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基本要求,以阶段性职业行为禁行规定为底线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科学管理,使师德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 ⑬因此,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应是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具体、适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师德修养评价标准。师德修养标准体系应由社会行为标准和职业道德标准共同构成,务必做到内容清晰可测,并且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依据,摒弃曾经的唯成绩论。其次,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强教师师德课程教学建设,创设“师范化的环境”,加强职前师德培训,比如通过开设讲座、专门的师德课程等多种形式向师范生传递师德要求,使师范生明师德、立师德、传师德。再次,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本身都应对择选教师环节予以重视。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本身应双管齐下,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大教师师德修养考核力度,挑选有真才实学、职业道德良好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始终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最后,应优化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策略,在集中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长效机制,形成科学、广泛的网络监督体系,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自省和交流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五 增强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兴盛程度。首先,社会、政府、学校和家长应团结一心,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政府、学校都要通过积极落实相关优待政策,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为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后盾,尽最大力量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基于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对教师的深厚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⑭家长要以身作则,爱师敬师,尊重并积极支持教师的工作,引导孩子尊重教师。媒体应坚持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理性报道教育事件,进而营造尊重教师的社会氛围。其次,通过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进对媒体的监督和审查制度、建立权威的学生惩戒法规制度和家长行为规范制度,确保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及落实。最后,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不但教师要提升师德内化的主体意识,社会也要建立富有实效的榜样示范、奖惩机制以及社会舆论的支持机制。同时,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塑造教师这一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提高教师职业声望。
六 建立“幼小初高大”一体化教师教育新模式,扩大教师发展平台
东北师范大学倡导建构的“师范大学(University)—地方政府(Government)—中小学校(Schools)”(以下简称“U-G-S”)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为基础教育教师成长搭建了优质的发展平台,正成为很多师范大学指导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机制。“U-G-S”教师教育模式下区域学校教师发展的实践探索,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借鉴与启示,引领区域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合作,扩大区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辐射范围,以最大限度发挥“U-G-S”模式的教育功能,让区域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质的提升,推动“U-G-S”教师教育模式由立足东北走向全国。通过“U-G-S”教师教育模式的推广实施,中小学教师可以受聘到大学,同时,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者也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帮助,这不仅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领悟师范大学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文化,而且有助于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形成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策略。⑮东北师范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在拥有多年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正逐步建立“幼小初高大”一体化教师教育新模式,为新时代区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建立科学的法律保障制度,推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社会声望,扩大中小学教师发展平台,有利于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升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凸显了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这也意味着,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需要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及全体教育者共同努力,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与探索中开创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访问日期:2020年11月9日。
② 龙红霞:《新中国成立70年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及展望》,《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0期。
③ 秦苗苗、曲建武:《新中国成立70年师德建设回顾总结和展望》,《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10期。
④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6期。
⑤ 田立君:《以案说理:有效教学需要什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156页。
⑥ 王光明、张永健、吴立宝:《教师核心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培养》,《教育科学》2018年第4期。
⑦ 董新良:《中小学教师职业声望调查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⑧ 周晔:《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与破解政策体系》,《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11期。
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from=timeline,访问日期:2020年1月6日。
⑩ 武向荣:《义务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⑪ 杜屏、谢瑶:《中小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公平理论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⑫ 季轩民、程红艳:《溯本追源: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良知之维》,《现代大学教育》2019年第2期。
⑬ 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中国民族教育》2004年第5期。
⑭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访问日期:2020年11月9日。
⑮ 李广:《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新发展》,《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
期刊类型引用(16)
1. 杨川,覃洪丽. “他者”视角下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角色定位及其形塑——基于NVivo的质性分析. 教育导刊. 2025(02): 77-86 . 百度学术
2. 杨栩,王颖. “双减”背景下教师负担的现状变化及治理对策——基于宁夏地区部分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 西部素质教育. 2024(04): 122-126 . 百度学术
3. 李嫣然,柳士彬. 三维资本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减负的回潮机理与纾解之道. 教育科学. 2024(02): 23-30 . 百度学术
4. 李郅婷,安宝珍. 多源流理论视角下《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政策议程解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1): 123-128 . 百度学术
5. 史梦丝,黄真金. “双减”背景下班主任自我减负路径研究. 福建轻纺. 2023(04): 50-53+68 . 百度学术
6. 孔凡琴,邓涛,杨大清,万满. 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及对工作负荷感的影响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6): 95-106+207 . 百度学术
7. 于川,杨丽乐.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的风险分析及其化解. 当代教育论坛. 2022(01): 87-96 . 百度学术
8. 张家军,闫君子. 中小学教师负担:减与增的辩证法. 教育研究. 2022(05): 149-159 . 百度学术
9. 袁德润,李政涛. 基于“活动”主角地位的“双减”课后服务路径探析. 教育学术月刊. 2022(05): 58-63 . 百度学术
10. 李宜江.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教师发展研究. 2022(02): 16-24 . 百度学术
11. 谢泉峰,蒋蓉,黄蓝紫. 关系视域下的公费师范生留乡任教: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S校公费师范生的深度访谈. 教师教育研究. 2022(04): 86-92 . 百度学术
12. 张博林,阮守华,孟彦,洪成文. 中小学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突围. 中小学管理. 2022(09): 39-42 . 百度学术
13. 李冬卉,田国秀. 帮助教师持续留任——澳大利亚教师抗逆力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高教探索. 2022(05): 76-83 . 百度学术
14. 余慧娟. 202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 人民教育. 2021(02): 26-36 . 百度学术
15. 李跃雪,邬志辉. 如何为中小学教师减负?——英国的经验与启示. 比较教育学报. 2021(03): 122-135 . 百度学术
16. 张燕. 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11): 49-5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14
- HTML全文浏览量: 917
- PDF下载量: 89
- 被引次数: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