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陈金龙, 张钰

陈金龙, 张钰. 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1): 173-180.
引用本文: 陈金龙, 张钰. 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1): 173-180.
CHEN Jinlong, ZHANG Yu.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the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 (1): 173-180.
Citation: CHEN Jinlong, ZHANG Yu.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the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 (1): 173-180.

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基金项目: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研究” 23ZDA002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D61; D64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the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 摘要:

    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主体把握历史大势、洞察历史规律、引领历史方向、推动历史进步的自觉意识、自主精神和独特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依据改革演进的内在逻辑,适时将改革推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并确立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指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基于历史自觉、历史自信而生成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内在品质,从一个维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精神密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标识。

    Abstract:

    Historical initiative refers to the conscious awareness, independent spirit, and unique practice of historical subjects in grasping the overall trend of history, perceiving historical laws, leading the direction of history, and promoting historical progress.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based on the internal logic of reform evolution, timely pushed reform into a further stage of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and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practical directions for further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This has highlighted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the CPC.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the CPC is generated based o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reflecting the inherent qualities of the Party as a mission-oriented political party. It interprets the spiritual code of the CPC's path to success from one dimension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piritual symbol of the CPC.

  • 何谓历史主动精神,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在具体内涵的界定上存在较大分歧。概而言之,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主体把握历史大势、洞察历史规律、引领历史方向、推动历史进步的自觉意识、自主精神和独特实践。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支撑,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实践经验,适时将改革推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并确立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指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诠释了历史主动精神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经历了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演进过程,呈现出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依据改革演进的内在逻辑,适时将改革推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

    1978年4月,邓小平就《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发表修改意见时指出:“八级工资制需要作些改革。行政人员的工资级别,也有一个改革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邓小平倡导改革是从分配领域开始的。随着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邓小平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1985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江泽民、胡锦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分别着眼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科学发展,一再强调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将改革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实际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在论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要求“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重申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进行了系统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经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

    党的二十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2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这实际上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诠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表明改革正式步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三个面对”诠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缘由,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之间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博弈和竞争空前加剧。美西方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技术封锁和技术垄断、抹黑中国等多种方式联手打压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空间,延缓中国发展步伐,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日渐增多的时期。应对国际社会的风险挑战,突破美西方的打压遏制,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使来自外部的压力转变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比如,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技术垄断,关键在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所谓新型生产关系,就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性质和发展状况要求,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新型生产关系表现为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产业,进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中国产业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改革诉求相应发生变化。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主要体现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此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必要。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生活在公平正义的社会,才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可言,由此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体现。“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导向谈不上真正的主动,只会越来越被动。”针对新征程上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改革发展大势、洞察改革规律、引领改革方向、推动改革前进的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若干关键节点,在关键节点能依据世情、国情、党情对历史发展的阶段、任务作出理性抉择,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是历史主动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内在要求。改革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存量矛盾和问题解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新的制度体制机制建立之后,随着时代发展又将变得不合时宜,需要继续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任务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和解构。改革历来是有底线、有原则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不能动摇,只能完善、定型、成熟以利于坚持和巩固;重要制度则需要大胆突破和创新,以构建新的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原则关系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进程和改革成效,甚至决定改革成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改革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宏观上、总体上谋划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是教科书、营养剂,总结历史经验是继续前行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是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力求从历史经验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立足改革开放的特点,从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五个方面,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明确了推进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时,又一次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九个方面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即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40年实践对改革开放经验进行的系统总结,较之以往更为全面和深刻,对改革实践的指导性更强。上述三次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表明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日渐深化和拓展,为确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原则奠定了重要基础。

    《决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确保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坚持守正创新,才能确保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避免犯颠覆性错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才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将法治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范畴;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协调和处理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一般而言,历史经验是柔性的,对历史主体的约束不强,面对历史经验,历史主体可以选择性借鉴甚至采取排斥态度;原则是刚性的,对历史主体的实践具有规定性和强制性,是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对实践具有定位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原则的确立,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升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原则的定位和保障作用。

    改革方法是完成改革任务、达成改革目标的路径,改革所处的阶段不同,改革面临的任务、需达成的目标不同,改革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依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等方法,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守正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整体性的改革,“七个聚焦”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在诸多重大改革任务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牵引作用,或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或对其他领域的改革提出诉求,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展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十四项重大改革任务,前六项都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充分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牵引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必然要求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相应进行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同时,推动改革全方位展开和各方面制度体制机制臻于完善。

    全面深化改革已开始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改革实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先后成立,是改革注重系统集成的组织保障,确保重大改革举措相互协调、有效衔接;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五大领域的改革,都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更加”,是相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的,说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沿用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同时,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强调的是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提升,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求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带动其他领域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强调的是各项改革举措要落地见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防止改革“空转”或者半途而废,导致改革失败。

    改革是破旧立新的过程,破和立的关系如何处理,实际上涉及改革方法问题。就破和立的先后顺序而言,可以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先破后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选择了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方法,这是改革风险最小的稳健方法。破立并举要求实现制度建设在破和立上的动态平衡,确保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先立后破则蕴含对制度体系的整体稳定性乃至国家安全的考量,强调在时序上以立为先、破在立后或者破在立中,确保先立和后破的有效衔接。事实上,新的制度建立起来并实施之后,旧的制度自然失去了作用空间,新旧制度更替成为自然的过程,避免了制度变革引发的社会动荡。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这是处理破立关系的方法,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改革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蕴含整体和部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破和立关系处理的辩证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体现了经济是基础的唯物史观。依据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目标、任务确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选择改革方法论的历史自觉,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

    不同阶段的改革有不同的目标追求和实践指向,准确定位改革的实践指向直接影响改革成效。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指向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指向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重要改革举措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

    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经过程和阶段,经历现代化的过程,才能形成现代化社会、建成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将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上实践进程,并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拉大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践诉求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基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才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面向。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诉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最大公约数”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这里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指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现代化是整体性的社会变迁,需要整合、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体制机制创新,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激发各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作为改革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为社会生产重要构成要素的资本、技术的效用充分释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现代化过程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制度保障以避免因利益冲突引发社会动荡,制度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的本质就是制度体制机制的变革,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建构和建立、健全和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独特道路。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由于历史传统、发展阶段、现实境遇不同,现代化道路也存在差别,不能简单照搬或模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关系、独特意蕴、世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没有明确界定。究其原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已经作出明确概括,实际上已厘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十四项重大改革任务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决定》在部署每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时,首先界定了相关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如在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首先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部署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时,首先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部署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时,首先认定“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此,既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定作用,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

    坚持目标导向,确立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将总体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基于历史自觉而生成。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清中国改革的特点,揭示改革演进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洞察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而能够科学确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指向,引领改革走向深入,历史自觉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基于历史自信而生成。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自身创造或拥有历史的信心和信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力量。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义为“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成就自信的表达。正是基于对改革成就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成就的自信,才能生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自信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而生成。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担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密切相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蕴含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法和智慧,从一个维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集中体现了改革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蕴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

    ① 参见侯衍社:《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骆郁廷、付玉璋:《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三重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9期;李海青:《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韩振峰、米亭:《历史主动精神: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及转化路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王炳林、方建:《把握历史主动的中国智慧》,《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9期。

    ② 陈金龙:《从实行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24年第6期。

    ③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303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7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3页。

    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当前首要任务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7日。

    ⑦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78-179页。

    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第2页。

    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

    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第2页。

    ⑪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第739页。

    ⑫ 逄锦聚:《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9期。

    ⑬ 陈金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第9期。

    ⑭ 李海青:《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⑮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第9页。

    ⑯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

    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14页。

    ⑱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第729-736页。

    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5-6页。

    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0日。

    ㉑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73页。

    ㉒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4年第18期。

    ㉓ 《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日。

    ㉔ 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的互动关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

    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6、10、13页。

    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第37页。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12-11
  • 刊出日期:  2025-01-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