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空间尺度
-
-
我国的城镇化转型面临国土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其带来的深层次治理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指出:“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城乡空间发展日益复杂,城市治理的核心指向了空间治理。空间治理蕴含着深刻的组织方式和权力架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空间治理单元的变革和重构体现了尺度的特性,涉及不同层级间的制度安排、政策制定以及治理模式之间多元化主体的行为特征与内在逻辑。
本专栏聚焦城市与区域治理中的空间治理与尺度逻辑,关注基层服务和行政区划的重要议题,结合概念讨论、政策分析和案例观察,形成对城市治理的空间尺度分析,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层治理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准切口,承载着治理重心下移的时代任务与公众期待。《服务与空间融洽: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优化路径》一文从服务与空间融合的角度,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探讨“空间设施改造—服务持续嵌入—邻里精神培育”的动态优化路径,通过基层治理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空间载体与政策工具,然而该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及其内涵构成的异质性在理论上始终未得到足够的厘清。《重新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基于“机构—功能”框架的类型学分析》一文通过行政区划的空间视角,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出发,将“机构”与“功能”视为理解行政区划的两种关键要素,基于“机构—功能”框架及其空间视角,系统讨论不同行政区划类型的特点及其实现不同管理目标的优势和劣势,在实践中相互转化和调整,构建边界相对明确且周密的行政区划类型学框架,形成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1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 PDF下载量: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