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Internet Hot Word "xx Partn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
摘要:
从2023年起,“搭子型”浅社交风靡全网,成为当代青年人最喜爱的社交方式之一。网络热词“xx搭子”,如“运动搭子”“饭搭子”“学习搭子”等,表示专门针对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一致的生活诉求和兴趣爱好而临时组成的伙伴关系。它映射出一种社会现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疲于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又有着身份认同、探索新的情感体验和渴望陪伴的心理需求。以“xx搭子”为对象,从结构特征、语义来源、流行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是:“xx搭子”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形式简单,语义明确;修饰语“xx”既可以是动词,又可以是名词或形容词,其涵盖范围广泛,使得“xx搭子”这一语言构式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现代社会赋予了“搭子”以新的内涵,“xx搭子”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开始从“以关系为主”转向“以事为主”的重要表现,它的兴起与网络语境下的语言传播特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有关。
Abstract:The Internet hot words"xx partner", means that it is specifically for the youth group, and is a temporary partnership based on consistent life demands and interests in the Internet era. It reflects a social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young people are struggling to cope with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under the pressure of fast-paced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e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identity, exploration of new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longing for companionship.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Internet hot word "xx partner" as the object, from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semantic sources, popular reasons for three aspects of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xx partner"is a noun phrase with biased structure, simple form and clear meaning; The modifier "xx"can be both a verb, a noun and an adjective, which covers a wide range, making the language construction "xx"has a strong word-formation ability. Modern society has given "partner" a new connotation, "xx partner"is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beginning to change from relationship-based to matter-based, its rise i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the network contex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ople's psychological changes.
-
Keywords:
- xx partner /
- construction grammar /
- principle of language economy
-
一. 引言
从2023年起,“搭子型”浅社交风靡全网,成为当代青年人最喜爱的社交方式之一,该现象甚至被称为“搭子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搭子”社交的分类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网络热词“xx搭子”应运而生。从相约运动的“健身搭子”、一起玩剧本杀的“剧本杀搭子”,到一块儿学习的“图书馆搭子”、互相探讨深刻话题的“哲学搭子”。这种新型社交方式让年轻人频频发出了“搭子,没有你我怎么活?”“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搭子”的感慨。DT财经和DT研究院2023年联合发起了一项“搭子”调研,收集并分析了1 431份问卷,发布了《2023搭子社交小报告》[1]。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拥有“搭子”;在没有“搭子”的人群里,一半以上的人想要拥有“搭子”。对一部分人而言,“搭子”只是朋友的另一种叫法;对另一部分人而言,从朋友变为“搭子”,意味着人的社交属性的改变。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认知和意义基于身体经验,语言符号也是这样[2]。现代社会的特点赋予了当代青年人以新的认知模式。从朋友到“搭子”,这一当代青年人人际交往模式的嬗变,正是受到认知模式改变的影响。通过文献搜索发现,目前对“搭子”这一具象社交关系的研究较少,说明青年群体的社交状况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此外,已有研究多是从社会角度和青年心理角度出发,分析“搭子”社交形成的原因、特点及隐患,对“xx搭子”这一语言现象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本文拟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以“xx搭子”为对象,从结构特征、语义来源、流行原因对其进行分析,以深化对青年群体“搭子文化”的理解,关注现代青年群体的社交状况。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受社会语言学基于用法原则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开始了新的转向,从探索认知的体验性和普遍性转向以认知和社会互动为核心、关注语言的社会变异等宏观语言现象,催生了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弥补了认知语言学只关注认知因素而忽略社会因素的不足之处。认知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变异涉及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三方面,除语言本身的特点外,语言变异还需要考虑个人(认知层面)和社会团体(社会层面)的相互作用[3-4]。认知社会语言学既继承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又吸收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5]。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快速发展,不断涌现的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等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也成为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热点[6]。因此,采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以“xx搭子”为例的网络热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搭子”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基本含义是指用于搭建架子或支撑物体的短木头或竹子。“搭子”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导传》中。据传,东晋的重臣王导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经常借助于他人的力量。因此,后人便用“搭子”比喻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搭子”也是上海一带的方言。2017年出版的《上海话小词典》对“搭子”的解释是:“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伙伴”。现如今,“搭子”突破了地理与地域文化的使用范围,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扩散,为全国各地的广大年轻人所使用。关于什么是“搭子”,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其一,“搭子”是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生成的快餐型友谊,是兴趣爱好一致的人临时组成的共同体[7]。其二,在青年群体中,“搭子”主要针对“垂直领域”的“精准陪伴”[8]。其三,“搭子”实际是一种弱关系与轻社交的表现形式,“搭子文化”是指一种基于生活诉求、兴趣爱好等打包分配指向不同对象的精准高效的社交文化。“搭子”之间可以在特定场景维持特定关系,既具有同伴之间所具有的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又不需要深度的沟通,因而对个体而言无太大的心理负担[9]。可见,“搭子”源于打牌,具有“牌友”的意思,后来演变成专门针对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基于一致的生活诉求和兴趣爱好而临时组成的伙伴关系,体现了当代青年社交的碎片化、临时化、浅层次化的特点。
人们关注到,“搭子型”社交的出现与社会转型有关。因为在传统的地缘、血缘、业缘等社交模式解体而形成的网络时代,社会是以人际关系的弱社交模式为主导的,即“无缘社会”。相较于传统的社交模式,青年群体开始建构出具有“Z世代” ①特征的人际关系,即以需求为主导、彼此独立、同而不黏[7]。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裹挟在快节奏生活的巨大压力下,疲于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又渴望获得陪伴的情感支持。相比需要长时间情感经营的传统社交,“搭子”社交这种浅社交关系更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社交环境,因此逐步发展成青年群体人际交往的新模式。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时间、空间的双重阻隔:现代化转型对传统社交的制约;其二,网络时代的群体性孤独:当代青年呼唤情感的陪伴;其三,趣缘关系的兴起:“搭子”社交迎合了青年以兴趣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其四,强调人与人之间边界感与分寸感:“搭子”社交满足了青年的轻社交需求;其五,算法推荐的精确匹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搭子”的寻找提供了便利[10]。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多从社会角度和青年心理角度出发,分析“搭子”社交的形成原因、特点和隐患。然而,对“xx搭子”这一语言现象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本文拟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使用语言观,在认知和社会两个层面对网络热词“xx搭子”进行分析。
二. “xx搭子”的结构特征
构式语法是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基础,以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的语言研究理论[11]。构式语法主张将语言的基本单位——构式视作整体来进行研究,并且强调构式的整体意义要大于部分之和[12]。陆俭明认为,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并不具有多义性,它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Form-meaning pair),具有单义性的特点。陆俭明对“人从感知客观事物到用言辞将所感知的客观事物表达出来的过程”作出假设,涉及六个不同的层面:
ⅰ≠客观世界(客观事件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等);
ⅱ→通过感觉器官感知而形成意象;
ⅲ→在认知域内进一步抽象由意象形成意象图式(概念框架);
ⅳ→该意象图式投射到人类语言,形成了该意象图式的语义框架;
ⅴ→该语义框架投射到一个具体的语言,形成了反映该语义框架的构式;
ⅵ→物色具体词项填入了该构式,形成了该构式的具体的句子。[11]
构式假设不仅可以应用于具体的句子分析,对新兴的网络热词也具有解释力。本文基于该假设,从构式语法的角度,以及语法特征、语义特征、语用特征几方面来分析“xx搭子”的结构特征。
一 “xx搭子”语法特征
基于构式语法的假设,网络热词“xx搭子”的生成过程如图 1所示。
“xx搭子”为偏正结构名词短语,从“xx”的词性入手,“xx搭子”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N+搭子”(名词表处所),如“图书馆搭子”“食堂搭子”“球场搭子”“迪士尼搭子”“校园搭子”等。
(2)“V+搭子”(动词表过程),如“学习搭子”“运动搭子”“聊天搭子”“减肥搭子”“住宿搭子”等。
(3)“N+搭子”(名词表动作内容),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由“V+搭子”简化而来,如“饭搭子”“羽毛球搭子”“游戏搭子”“剧本杀搭子”等。“饭搭子”便是由“吃饭搭子”简化而来。
(4)“Adj+搭子”(形容词表“搭子”的属性),如“穷搭子”“复合型搭子”等。朋友和恋人算是一种“复合型搭子”,体现其“身兼多职”的属性。
综上所述,“xx搭子”的产生符合人从感知客观事物到用言辞将所感知事物表达出来的一般认知规律。几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形式与“搭子”相结合。“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体现出“xx搭子”这一构式的强大构词能力。
二 “xx搭子”的语义特征
“搭子”一词主要源于上海方言,“搭”字在上海话中具有特殊含义。“搭”在《解说上海话》中释义为:(1)牵扯,牵涉;(2)尝试滋味,尝味道;(3)捉拿,抓捕;(4)耽误;(5)为,给,替;(6)和,同,与;(7)表示地方、处所等。网络热词“xx搭子”主要与“搭”字的第六个义项(和,同,与)有关。在网络用语中,“搭子”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专门针对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一致的生活诉求和兴趣爱好而临时组成的伙伴关系”。不同于以往“搭子”单用时其含义较为模糊,由于“xx”对“搭子”进行了限定,因此“xx搭子”的语义更加具体、明确。例如,看到“健身搭子”,就可以即刻认识到是指“基于一起健身的诉求而组成的伙伴关系”。“搭子”的种类十分丰富,涉及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如表 1所示。
表 1 “搭子”的种类搭子类型 具体内容 搭子类型 具体内容 生活琐碎类 吃饭、睡觉、聊天等 胡吃海喝类 喝酒、喝咖啡、点夜宵等 一掷千金类 (购物软件)“砍一刀”、团购、凑单等 户外放风类 旅游、露营、野餐、散步、踏青等 玩心大起类 约拍、追剧、追星、打游戏、逛漫展等 养宠育娃类 遛娃、遛狗、撸猫等 校园生活类 自习、上课、洗澡、打水等 健身自律类 举铁、跑步、瑜伽、爬山、减重等 打工搬砖类 迟到、加班、通勤等 其他 …… 可见,“xx搭子”中“xx”所指的内容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如“学习搭子”“旅游搭子”,而“哲学搭子”中的抽象词语(哲学)与“搭子”的组合形式较少。同时,像“贸易伙伴”“学术搭档”等词,则比“贸易搭子”“学术搭子”显得更恰当。
综上所述,“搭子”的种类十分丰富,相比于“搭子”的独立使用,“xx搭子”的语义更加具体、明确,其表示“专门针对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一致的生活诉求和兴趣爱好而临时组成的伙伴关系”。此外,“xx搭子”中“xx”所指的内容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
三 “xx搭子”的语用特征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从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的渐变过程。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语言经济原则和大众传媒等外部因素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力地带动了网络语言向前发展[13]。语言经济原则是指用最少量的语言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追求语言的最大效用化。网络热词“xx搭子”被广泛地使用,其显著特点是高效、简约,并且它的构词符合语言规范和社会习惯,能够准确表达新的思想和概念,具有某种特殊的表现力或特殊的语用效果,符合网络用户语言表达的需求。例如,一位网友在微博发布寻求“旅游搭子”的动态,人们立马就能得知博主的需求,并且选择是否与其组队。
此外,“xx搭子”在互联网上使用最为广泛,它较少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正式场合中。这是因为,在快节奏、强压力、内卷严重的社会生活中,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寻求轻松的生活方式。相比“朋友”“伙伴”“搭档”等稍正式、严肃的词语,“搭子”呈现出一种责任轻、心情愉快、无压力的松弛感,使得以青年群体为主的网民们暂时脱离了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暂时摆脱了内卷的束缚,轻松愉快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同时,“xx搭子”也有自我调侃的意味,体现出一种轻型的黑色幽默感,因而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不同于其他网络热词或网络流行语仅供在网络上吐槽、调侃,以达到排解苦闷或者吸引流量的效果,“xx搭子”在网友助力下,从虚拟社会走向了现实,成为青年群体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综上所述,“xx搭子”的语用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高效、简约的特点,体现了语言经济原则;二是具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容易引发共鸣,呈现出责任轻、心情愉快、无压力的松弛感,因而受到网络上青年群体的喜爱。
三. “xx搭子”的语义来源
“搭子”最初除了具有“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伙伴”的意思,还具有“伴侣”的含义。例如,我们在闲谈中可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她现在也不想结婚了,只想找个搭子,谈得来就谈,谈不来就分手”。可见,“搭子”最初的含义包含“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异性关系的意思。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男女未婚同居的情况比较普遍,已婚者的离婚率也在逐年攀升。在老年人群体中,许多离异、丧偶的老年人往往也采取“搭伙过日子”的方式,同居但不结婚,各人仍然维持着与原家庭的紧密联系,随时都可能返回到原家庭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的“搭子”含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部分“搭子”都是从同学或者同事演变而来,并且不再局限于异性关系,“搭子”也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职场人的“搭子”社交为例:
(1)“上班搭子”:在一起上班、工作,可以从彼此身上学习长处;一起踩点进公司,即使迟到也是成双成对。
(2)“吐槽搭子”:互相吐苦水,缓解工作中的消极情绪,相处默契。
(3)“开会搭子”:一起度过漫长的开会时间,主打精神陪伴。
(4)“下班搭子”:跟搭子一起下班(其含义是年轻人主张到点就下班,希望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享受自在且多元的生活,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xx搭子”的出现,使得“搭子”社交真正地与传统社交分离开来。从与朋友、恋人一起吃饭、运动、看电影,转为与“饭搭子”一起吃饭、与“运动搭子”一起运动、与“电影搭子”一起看电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开始从“以关系为主”转向了“以事为主”。“以事为主”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具有高效、理性、客观的特点。最典型的“以事为主”的关系源于工作,同事之间便是通过一件件的工作建立起关系的。例如,“(吃)饭搭子”的核心就是一起吃饭,人是次要的,关系也是次要的。正如网友(张喵)所说:“我感觉搭子好就好在关系只靠共同的一件事来维持,可以说这是更纯粹的一种关系。我自己有‘运动搭子’,一起活动时关系很融洽,但不活动时几乎完全不联系,见面的时候也只谈相关不谈其他,可以说相当‘就事论事’,一些冲突比如‘观念不同什么的’也就不会出现。这种关系相比朋友来说门槛更低,交集更少,相处更自由。”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开始从“以关系为主”转向了“以事为主”,青年群体更倾向于追求高效的社交。只不过,寻求“搭子”与自己一起,表面上看起来是积极的社交,背后则体现了个体对孤独感的无能为力,以及在社交中的防御性自保。其中的内涵与“社交恐惧症”异曲同工,是当代青年“社交恐惧症”的另一种体现。
四. “xx搭子”兴起的原因
“xx搭子”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 语言层面
作为媒介化的文本,网络用语得以快速地传播,与网络语境下的语言传播特点密不可分。当今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漫长转型期,信息碎片化是基本特征。因此,只有优化信息的呈现结构并且高效率地整合信息碎片,使得传播信息内容简洁、重点突出、价值明确,才能够适应受众的需求。同时,网络社交平台具有简单易操作、人人可参与的属性,彻底打破了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之间的界限,呈现出传播内容多样化和传播形式娱乐化等特点[14]。
首先,“xx搭子”这一构式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 其具有受众所需的内容简洁、重点突出、价值明确的特点。例如,“(吃)饭搭子”顾名思义就是指一起吃饭的人。“xx搭子”避免了啰嗦,在语用上也体现出语言经济原则,因而受到了网民的喜爱。其次,“xx搭子”这一构式以填空造句的游戏形式给予了网友更多的想象空间,尽显其娱乐化的特点。不同职业、身份、地位的人纷纷为这一构式贡献了词汇量,使“xx搭子”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xx搭子”这一构式为信息传播提供了良好载体,也为社会的语言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 社会层面
现代化是“搭子”社交产生的根本原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社交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传统乡土社会的解体。传统中国是乡土社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地方性。传统中国农民一般聚村而居,如“杨家村”“潘家湾”等,地方性容易使人形成地域认同,老乡心理就是集中体现。二是熟悉性。费孝通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15]三是礼俗性。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费孝通指出:“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15]与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如异地打工的民工、城市化过程中进城的农民、大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的学子;二是陌生性,茫茫人海中的熟悉面孔少,一个人的工作岗位与生活的城市也经常发生变化;三是规则性,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人情来维系转变为由法律、规则来维系。
其二,数字化交流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传统社交主要依赖于线下的社交场合,如学校、工作单位、聚会场所等,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结识新朋友。社交媒体和数字化通讯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交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即时通讯应用等渠道轻松地与朋友、家人交流,也可以在各平台上找到与自己兴趣、需求相匹配的陌生人,进而扩大社交圈子的范围,为“搭子”社交提供了可能性。
其三,社交焦虑和依赖。社交媒体的普及导致人们更频繁地与他人互动,也增加了社交焦虑和依赖。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来就离群索居的个体是鲜有的,独居的个体则倾向于通过与外界建立联系来显示自身的社会属性。网友们不仅限于满足线上的互动,对线下陪伴的渴求成了“搭子”社交产生的动力。既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可得,那么在某一方面能够达成一致的“搭子”也就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其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生活节奏快速,人们的生活很容易被工作和个人事务所填满,从而导致社交时间减少。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即便是有,也很难在时间上达成绝对一致;而“搭子”社交具有精准陪伴的特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快速地找到陪同者,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这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是适配的。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交方式和习惯。在社交方式演变过程中,“搭子”式社交适应了新的技术和社会趋势,融入了年轻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了青年群体的欢迎,类型丰富的“xx搭子”也就应运而生。
三 心理层面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信息资源,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社交互动中既可能产生共鸣,也可能产生冲突。网络热词的盛行便是一场从小众发声到大众共鸣的集体语言狂欢的重要表现。语言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内在的思维模式和内在需求。因此,对网络热词的分析,不仅要准确把握话语在网络媒介逻辑之下的含义,还要看到话语投射的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形成的建构角色[16]。作为推动“xx搭子”这一构式在网络上迅速流行的主力军,青年群体的社交与心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产生“搭子文化”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身份认同(Identity)的需求。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描述,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对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青年期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个体经常追问“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到何处去”等问题。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压力之下,年轻人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压力。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压力,他们一方面渴望被人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又感到孤独和无助,感觉找不到在各方面都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参与“搭子文化”,他们发现比较容易找到一群在某一方面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可以发展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并且从中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认同。
二是对新情感体验的探索。受现代化发展的影响,青年的婚育年龄普遍推迟,单身青年也越来越多。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单身生活状态让他们感到孤独和压抑。相比之下,参与“搭子文化”为单身青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陪伴和互动;还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的文化和活动,增加生活乐趣的同时又不会因为深入的交流而感到受约束并产生负担。
三是实现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前已叙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变革,中国社会已经从熟悉社会转向了陌生社会。大量的年轻人离开了农村,涌向了城市。在城市中,“大杂院”“筒子楼”已经被现代的住宅楼所取代,邻里之间的互动很少。因此,传统的社交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年轻人。他们更喜欢通过线上平台或社交软件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而“搭子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实现社交需求的新方式。通过“搭子文化”,年轻人可以轻松地认识更多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与其他热词有所不同的是,“xx搭子”不只停留在吐槽、调侃、宣泄情绪的基础阶段,而是进入了从虚拟网络走向现实的实践阶段,实现了从“体验到认识再到体验”的过程,通过实践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为青年群体所认可。
四是源自当代青年对意见争执和人际冲突的恐惧。当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且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上的人群由于利益、资源分配关系的不平衡较难形成共识,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观念和看法就很难达成一致。这种“三观不一致”无疑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争执,无法形成共识,而争论只会徒增烦恼;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难寻觅,老朋友也常常闹得不欢而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退而求其次,不追求交往对象与自己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三观一致”,只要在某一方面一致就可以成为交往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当代青年实现了“心理区隔化”(Psychological compartmentalization)。心理区隔化又称为心理间隔化或心理解离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现代化变迁而经常采取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在心理区隔化的作用下,个体在心理上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情感和需求区分为多个范畴,赋予不同的性质和运作逻辑,分别对待,不同时加以考虑,也不加以比较;甚至在认知其中一个范畴的事物时,尽量不要想到区隔后的其他范畴事物。心理区隔化的目的是不使一个范畴内的变迁影响到其他范畴,具体表现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区隔化、不同生活范畴的区隔化[17]。在“搭子”社交中,青年将有可能与对方不一致的心理内容区隔开来、封闭起来,只突出与对方一致的兴趣或者领域。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这种精准式的匹配提供了可能,于是“xx搭子”就迅速成为青年人喜欢的方便且安全的交往方式。
总之,“xx搭子”的兴起有语言、社会和认知三方面的原因:一是“xx搭子”满足了网络语境下语言传播碎片化、娱乐化的特点;二是现代化的发展为“搭子”社交产生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三是青年群体对身份认同的需求、对新情感体验的探索、对陪伴的渴求、对意见争执和人际冲突的恐惧成为“搭子”社交产生的内在动力。
①“Z世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指新时代人群。“ Z世代”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较大。
-
表 1 “搭子”的种类
搭子类型 具体内容 搭子类型 具体内容 生活琐碎类 吃饭、睡觉、聊天等 胡吃海喝类 喝酒、喝咖啡、点夜宵等 一掷千金类 (购物软件)“砍一刀”、团购、凑单等 户外放风类 旅游、露营、野餐、散步、踏青等 玩心大起类 约拍、追剧、追星、打游戏、逛漫展等 养宠育娃类 遛娃、遛狗、撸猫等 校园生活类 自习、上课、洗澡、打水等 健身自律类 举铁、跑步、瑜伽、爬山、减重等 打工搬砖类 迟到、加班、通勤等 其他 …… -
[1] 从饭搭子到蛋搭子, 年轻人为啥流行找搭子?[EB/OL]. (2023-04-18)[2023-11-02]. https://mp.weixin.qq.com/s/W0Hz9IiySlMBUAOsYhgitw. [2] 王寅. 体认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35. [3] 文旭. 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J]. 现代外语, 2019(3): 293-305. [4] 高佑梅.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源起、发展对策及展望[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1): 14-23. [5] 房娜, 张炜炜.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变异研究——基于近年来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15(1): 69-79. [6] 左悦. 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汉语网络热词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 2023: 1-143. [7] 于语和, 周欢. 青年"搭子型"浅社交的心理透视与现实审思——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 理论导刊, 2023(10): 96-103. [8] 王品芝, 孙丽萍.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找"搭子"[N]. 中国青年报, 2023-06-01(10). [9] 任冠青. "搭子文化"是对社交需求的诚实表达[N]. 文化艺术报, 2023-05-15(3). [10] 王昕迪, 胡鹏辉. 搭子社交: 当代社会青年新型社交趋势与形成逻辑[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8): 90-95. [11] 陆俭明. 构式与意象图式[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103-107. [12] GOLDBERG A.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14-25.
[13] 吴早生. 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范[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4): 108-112. [14] 刘晓丽. 微博语境下语言传播的特点[J]. 当代传播, 2012(6): 91-93. [15]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9-10. [16] 王宇豪. 网络用语"饭搭子"何以流行——基于鲍曼现代性思想的微博用户话语分析[J]. 新闻前哨, 2023(14): 65-68. [17] 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本土化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