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hree-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Combinations"
-
摘要: “两个结合”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并具有形象建构功能。“两个结合”首先是作为方法论提出的,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两个结合”具有情感意蕴,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国情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推崇和对时代的关切。“两个结合”对于建构政党形象、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将产生深远影响。从多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才能深化对其意蕴和功能的认识。Abstract: The "two combinations" is not only a methodology, but also a kind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image construction. The "two combinations" was first put forward as a methodology, which is not only a method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to open up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 method to build the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two combinations" have emotional implications, expressing the faith in Marxism, respect for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reverence for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spect for the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and concern for the times. The "two combinations"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Only by interpreting the "two combination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can we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implication and function.
-
Keywords:
- the "Two Combinations" /
- methodology /
- emotional expression /
- image construction
-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表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实践要求。学术界围绕“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研究,要求拓宽研究视域、扩展研究思路。事实上,“两个结合”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并具有形象建构功能。从多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才能理解其深刻意蕴,把握其独特功能。
一. 作为方法论的“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首先是作为方法论提出的,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
一是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第三个历史决议重申“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进行了具体阐释,明确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这些都是将“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加以论证的。马克思主义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和实践的产物,要发挥解放人类、改造世界的作用,必须同各民族、各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具体化。如果拘泥于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或不顾具体国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就会走向教条主义,损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权威性。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1920年3月,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中指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①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主要立足西方文化土壤,借鉴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都是西方文化的结晶、西方文化的代表。对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马克思、恩格斯虽有关注,但借鉴吸收并不充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的东方文化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建立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创造和积累,已经定格和成型,如果不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就只能躺在古文献或博物馆之中,难以发挥其现实作用,也无法彰显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又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这是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体系的文化,但两者对于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处理的思考有不少契合和相通之处,使两者“结合”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品格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本思想、辩证观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自然观、道德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契合。这种文化品格、哲学思想、具体主张的契合和相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可能性。“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尽管“两个结合”的表述是在新时代提出来的,但“两个结合”的实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就已经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两个结合”的过程。
二是作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将“两个结合”作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②如此,将“两个结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提升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赋予“两个结合”更高地位和更大作用空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创造,“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建构、制度创设、文化发展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结合”的产物,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特色之源。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社会主义。
三是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方法。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的,两者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此前的积累和创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此后开始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中华文明的整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它是坚持人民至上、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兼收并蓄、和平发展的文明。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动中华文明转型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是创造了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从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问世,都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中华文明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仍然要从文明维度来定义,这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的指导,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立足中国国情,才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连续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传统的断裂,而是传统的继承,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基础上生成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两个结合”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
作为方法论的“两个结合”,既是理论创新的方法,也是实践创新的方法。“两个结合”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实践智慧的总结和升华,从方法论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是对“两个结合”基本涵义的理解,也是把握“两个结合”内涵的基本要求。
二. 作为情感表达的“两个结合”
情感是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的积极心理状态,可通过行为、话语等方式来表达。将“两个结合”提到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实际上以话语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国情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推崇和对时代的关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情感和情怀。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⑤。在“两个结合”的表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前置性条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当代价值的确认。“两个结合”所指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如此,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空间,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并不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也包含其中。
二是对中国国情的尊重。中国具体实际就是中国国情,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⑥历史的创造者无法选择创造历史的条件,只能从既定的国情出发进行创造,开启新的历史进程;如果无视国情、脱离具体实际,只会导致历史发展的曲折,延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国情包括历史、现实两个方面,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国情的两个重要表征。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参照,也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并依靠实践加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表达了对中国国情的尊重。
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脉”。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从不同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强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在论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时,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⑨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是从道德文明维度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如,在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底蕴时,习近平从大同理想、大一统思想、德治主张、民本思想、平等观念、正义追求、道德操守、用人标准、改革精神、外交之道、和平理念等方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思想精髓。⑩这是从制度文明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总结和概括。再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四个方面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揭示了这些精髓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这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总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
四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推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⑪,人民的实践创造、实践探索、实践智慧经过加工提炼,凝聚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最终积淀而成中华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实际上表达了对人民实践智慧和人民文化主体地位的推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包含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⑫,这是对人民文化主体地位的肯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通过代际传承、口口相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结合的文化对象、文化内容,表达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推崇,诠释了人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五是对时代的关切。“两个结合”尽管从字面表达而言没有涉及时代,但实际上蕴含对时代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并提,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随时代而发展的内在诉求。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根据时代发展主题、潮流和趋势,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和内容,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之问、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离开时代则无法科学说明理论的形成。中国具体实际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的关切,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使马克思主义适应变化的时代、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诉求,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对其进行选择以实现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选择的参照和标准只能是时代特征和时代诉求。适应时代特征、时代诉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精髓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加选择,缺乏“结合”的针对性,就难以达成“结合”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既是价值型、使命型政党,也是情感型政党。从情感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延伸涵义,拓展了“两个结合”的阐释空间,有助于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理解。
三. 作为形象建构的“两个结合”
作为方法论和情感表达的“两个结合”,蕴含形象建构功能,有助于建构政党形象、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
一是促进政党形象建构。政党形象是以政党为主体,基于政党性质和宗旨、政党理论与实践、政党执政能力和绩效、政党威望和声誉建构起来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构政党形象,“两个结合”作为基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话语表达,具有形象建构功能。中国具体实际具有特殊性,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要发挥指导作用,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精髓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带有历史、社会、时代的局限性,精华与糟粕并存,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精髓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只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习近平对此从不同维度进行总结和概括,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清醒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习近平将坚定文化自信提到“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⑬的高度。“两个结合”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由此建构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形象。守正是继承,创新是超越。“两个结合”的过程是守正创新的过程。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建构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的形象。“两个结合”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的形象。
二是促进国家形象建构。国家形象是以国家为主体,基于国家文化传统、历史地位、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而建构起来的形象。“两个结合”作为基于中国国情的话语表达,具有国家形象建构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表明中国作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具有的特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国家意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坚持以中国为中心,在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主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自主选择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表明了文化上、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两个结合”的过程是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的过程,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由此彰显国家的文化创造能力和对新型文明形态的追求。“两个结合”强化了新中国的国家意识、文化主体性、文化创造力的形象。
三是促进中华民族形象建构。民族形象是以民族为主体,基于民族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精神气质而建构起来的形象。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历史积累、文化土壤、文明积淀基础上诞生的,“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⑭。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明积淀,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精神养分。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文化,形成了深厚的文明积淀,这是“两个结合”的文明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形象建构的基础。“两个结合”强化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两个结合”的过程,是新的文化形态形成的过程,也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表明中华民族不是固守传统的民族,而是不断创新、追求新型文明形态的民族,由此强化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形象。中华民族是开放包容的民族,能以宽广胸襟借鉴吸收外来文明。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对外域文明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先后借鉴吸收了南亚文明、中亚西亚文明和欧洲文明的有益成分,通过本土化改造,形成了新的文明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先进文化,并在多元思潮并存的背景下确立主体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两个结合”表明了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明开放包容的态度。“两个结合”强化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形象。
从形象建构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是对“两个结合”功能的进一步揭示,拓展了诠释“两个结合”的空间和视域。
对于“两个结合”的解读,不仅要从字面上来理解,阐释其方法论的基本内涵,也要从延伸层面来理解,阐释其情感表达、形象建构的深层意蕴。仅仅从方法论层面来阐释“两个结合”是不够的,结合情感表达、形象建构来理解“两个结合”,才能揭示其多元内涵和深层意蕴。对于“两个结合”的解读,既要避免强制阐释,过分延伸其内涵、意蕴和价值,又不能遮蔽深层内涵,导致对“两个结合”的阐释缺位或不到位。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内涵和意蕴,才能充分揭示“两个结合”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
从“两个结合”的三维阐释可以看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命题和判断,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作简单化理解,而要注意从多维度揭示其深层内涵和意蕴,彰显理论创新成果的价值和功能,以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第474页。
②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③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④ 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
⑤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4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70-471页。
⑦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10页。
⑧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第281页。
⑨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第164页。
⑩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第300-301页。
⑪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第386页。
⑫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15页。
⑬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536页。
⑭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191页。
-
期刊类型引用(7)
1. 陈金龙. 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学与研究. 2025(01): 33-41 . 百度学术
2. 冼骏. 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中的“情感制度化”. 党内法规研究. 2025(01): 33-47 . 百度学术
3. 马静. 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考察与方法论要求.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01): 7-14 . 百度学术
4. 彭丽霞,王建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内蕴、价值底蕴与实践意蕴研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02): 7-14 . 百度学术
5. 严侦祯,李思思.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05): 91-94 . 百度学术
6. 陈杜鹃,代晓丽. 中华文明统一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柢作用. 兰州学刊. 2024(11): 15-23 . 百度学术
7. 王秀良,罗水杰. “两个结合”与干部理论教育创新.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06): 53-6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2
- HTML全文浏览量: 123
- PDF下载量: 175
- 被引次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