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ZHAO Hua, FENG Jianjun. Educational Understanding Based on Interactive Subjectivity——A Genetic Phenomenolog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 5-16. |
[1] |
胡塞尔. 胡塞尔文集·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 王炳文,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07.
|
[2] |
朱刚. 通往第一哲学的三条道路——兼论现象学如何作为第一哲学[J]. 世界哲学, 2017(1): 63-7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YC201701005.htm
|
[3] |
倪梁康. 自识与反思: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384.
|
[4] |
胡塞尔. 笛卡尔式的沉思[M]. 张廷国, 译.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5] |
倪梁康. 现象学及其效应: 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
[6] |
D. 扎哈维, 臧佩洪. 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J]. 哲学译丛, 2001(4): 2-9.
|
[7] |
倪梁康. 胡塞尔选集: 上卷[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323.
|
[8] |
HUSSERL E. Analyses concerning passive and active synthesis: lectures on transcendental logic[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11: 629.
|
[9] |
胡萨.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 唤醒与激活价值观的"原初意义"——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J]. 教育研究, 2020(8): 65-7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2008011.htm
|
[10] |
余清臣. 交互主体性与教育: 一种反思的视角[J]. 教育研究, 2006(8): 25-3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KY201401005.htm
|
[11] |
朱刚. 交互主体性与意义的生成——兼论意向共同体与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意义[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6): 79-9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DX201906010.htm
|
[12] |
樊浩. "我们", 如何在一起?[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 5-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NDS201701001.htm
|
[13] |
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M]. 渠敬东, 曹卫东,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56.
|
[14] |
冯建军.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6): 26-3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IGH200106004.htm
|
[15] |
宁虹. 教育的发生: 结构与形态——发生现象学的教育启示[J]. 教育研究, 2014(1): 20-2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1708019.htm
|
[16] |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115.
|
[17] |
格特·比斯塔. 测量时代的好教育[M]. 张立平, 韩亚菲,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21.
|
[18] |
冯建军. 人"如何"生活在一起: 历史发展的逻辑[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113-126. http://journal-s.scnu.edu.cn/article/id/93287ca2-2d3f-4e9f-9e53-6aa24a8fc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