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诗歌论
详细信息On the Poe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摘要: 随着深度学习网络的发展,人工智能诗歌创作方兴未艾。当下人工智能作诗面临着四个问题:人工智能没有审美体验的能力,无法分辨作品好坏,也难以赋予作品意义;没有主体意识的人工智能写出的诗缺乏意图,没有所指和隐喻,本质上无法被人理解;人工智能模仿的路径与诗歌创新的特性背道而驰,诗歌创作没有稳定而清晰的标准以致人工智能难以驾驭;诗歌缺乏工具价值,单独开发写诗能力的必要性难以成立。在强人工智能出现前,这些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较小。虽然如此,当前人工智能的创作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诗歌的好坏和门槛。正因诗歌主要是审美性而非实用性的,所以人文学科应更多地介入人工智能“诗人”的开发。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仍应对未来抱持乐观的态度。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learning network in recent years, the writing of poems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t (AI) is prospering. Now, AI poem-writing is facing four problems. First of all, AI is unable to appreciate beauty, therefore it fails to differentiate good poems from bad ones, and also, it is difficult for AI to give meaning to a poem. Secondly, AI, which has no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lacks intention to write a poem, so its works have no significance and metaphors, and cannot be understood by humans essentially. Thirdly, AI writes poems through imitation, which is opposite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poetry, that is, creation. Considering this point, it is difficult for AI to master poetry writing, because poetry has few stable and clear standards. Fourthly, poetry lacks tool value, so there is no necessity to develop AI's poem-writing function alone.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strong AI, thes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are less likely to be solved. Nevertheless, we can still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current AI production of poetry, which is helpful for us to rethink the quality and standards of poetry. Since poetry is mainly aesthetic rather than pragmatic, humanities should be mo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I "poets". The prospects of AI are unlimited, so we should be optimistic about them.
-
Keywords:
- artificial intelligent /
- poem /
- deep learning /
- consciousness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讲清伟大成就背后的机理奥秘,是目前理论界亟待回答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①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话语表达,旨在基于世界历史视域呈现中国实践探索的伟大成就与独特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构体系与世界面向的叙事逻辑。只有将“中国式”这一特殊性意蕴置于“现代化”普遍性叙事的基础之上,才能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从而真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由此,从历史生成、内容阐释与发展指向三重维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历史向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生成叙事:被动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话语生成
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于世界现代化场域之中,其叙事逻辑就是将中国问题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加以思考。进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是对世界历史趋势和中国发展进程的双重思考,只有将其置于世界历史视域之中,才能深刻把握其生成逻辑。
一 基于世界历史“总体进程”的中国实践探索
无论是实践推进还是话语构建,现代化源自西方国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方资本主义开辟的世界历史,使现代化成为不同民族国家的普遍命运。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共产党宣言》深刻阐释了伴随“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拓,“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由此导致“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②,“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③的中国也不例外。当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凭借代表工业革命产物的船坚炮利打开中国与世阻隔的大门,中国最终以被动的方式卷入世界历史潮流之中并开启了现代化征程。甚为明显,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构成环节,尽管是以被动的方式开启的。从致力于技术和器物等物质层面的革新,到辛亥革命后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再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始终以“世界方案”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参照。
如果说鸦片战争开启的只是从世界之外向世界之内转变的被动历程,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则呈现出现代化探索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中心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有了相对较快的发展。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阐释这段历程总体上“拖拉缓慢”,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方有进展,“中国才最终加入了少数后起国家的行列,准备快速地进行现代化”④。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到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任务,明确建立“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⑤,这种探索持续推进。当然,开启加速度模式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主动打开,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方向与特殊性,即中国探索的现代化之路是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实际要求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模式,又不可“全盘西化”;既要立足本国国情与具体问题,又不可“闭关自守”。这种看似话语表述的差异,究其根本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旨在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独立自主的而非依附性的现代化。⑥而这种基于世界历史视域“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分析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维范式和话语样态,为其后的探索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现代化道路中呈现出的“中国式”叙事日渐明显,并注重将其置于世界历史的场域之中明确自身定位,而在实际发展中,“中国式”与“世界性”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互相影响甚至叠加交织的局面,为后来的实践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深刻把握“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的实践逻辑,尤其基于主要矛盾的转化进一步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的工作推进和实践探索必须始终“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⑦。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然而从世界范围的时代大势与历史长河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⑧。这就需要把握小时代与大时代的辩证关系,落实到现实层面就是要看到世界历史图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启发思考。甚为明显,大小时代的统一构成了21世纪新的时代的历史全景,这一独特叙事方式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实践基础,⑨也构成了把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世界历史面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新困境,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却尚未完成现代化任务,现代化以及提升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能力与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必然是一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在世界历史整体背景中向前推进的过程。
二 世界场域内“他者”现代化向“自身”现代化的话语生成
理论界关于现代化的叙事方式,尽管存有争议,但也形成了基本共识。作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事业目标,现代化表征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表现在经济、政治、文明、社会等多个方面,并呈现出多层次与多阶段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两条基本的叙事面向已达成共识:一是现代化用以指称发达国家自16世纪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变革,二是现代化用以表征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进程。很明显,两种叙事话语都表现出一以贯之的“西方中心”特质。这样的情况并非主观臆造,而是源自现代化发生以来形成的“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⑩的历史格局。
然而,西方国家在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伴生普遍性时代病症,马克思、恩格斯称其为“活生生的矛盾”⑪。一方面,现代化催生了“伟大的文明”。现代化的开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成就,创造了“世界市场”,推动了普遍交往,开创了人类社会世界历史化的进程,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⑫。另一方面,现代化伴生“现代的灾难”。西方现代化道路这种“粗陋野蛮的文明”有其自身的矛盾性,致使整个社会出现难以调和的佯谬,继而导致“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⑬的困局。尤其是,西方国家终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本身及其现代化带来的生发病症,始终无法跃入更高级的现代化形态。因此,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避免其问题弊病,是探索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难题。
此种背景之下,中国式现代化新话语的提出有其重要指向。一方面,正视西方国家引领现代化的文明面向,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状况寻找自身发展模式。从历史推进来看,中国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世界性”,这是必须承认的前提问题,不能将中国模式与世界发展割裂开来。探索自己的路不仅要“回看走过的路”,更要“比较别人的路”,只有这样,才可以“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⑭。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吸收其他文明的基础上,以超越式思维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困境难题,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道路。面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与贫富不均,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超越物质优先发展的“单向度”模式。面对全世界范围内资源短缺、气候异常、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旨在超越西方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真正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西方国家的矛盾冲突与安全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超越掠夺扩张,开拓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繁荣发展提供智慧。
由此,现代化虽然源自西方但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历史场域内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基于中国自身实践探索形成的发展理念、走出的发展模式以及凝练出的话语表达,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建立在反思与超越基础上的生成叙事方式具有指向现实发展的普遍历史意蕴,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置于“中”与“外”的国际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在突出内在规定性的基础上奠定了融通世界历史的现代化总体图景的发展可能性。⑮
二. 内涵叙事:主动参与世界历史进程的整体话语呈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⑯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内涵建构,是在“各国现代化”的对比视域之中、在参照西方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总结得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既要辩证审思西方国家现代化频发的无序化病症,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又要面对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情境,解决本国发展进程中的具体问题。
一 遵循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性”的“特殊性”叙事
现代化叙事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民族与国家追求现代化目标维度的话语阐释,在实践层面作为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点。⑰现代化道路首先需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趋势和普遍规律,即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体现出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本国到世界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趋势,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可能不同,然而发展趋向一致。恩格斯指出:“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⑱历史发展如此,现代化进程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呈现更是如此。落后国家和地区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受制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主导和统治,也就纳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性趋向得以定型。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具有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这成为其内涵叙事的前提构成。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界定基于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是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性普遍展开意义上来呈现作为特殊性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注重呈现各国现代化“一般特征”的叙事方式。现代化进程中最根本的趋向即是随着生产力大幅度跃升,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及知识社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在构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的新发展,尽管表现不同,但基本遵循一致。有学者指出,当今社会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之所以构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恰恰是因为遵循了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从而使得中国现代化也必然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普遍意义。⑲另一方面,在注重与其他国家对比的基础上阐释“中国特色”。由各国“共同特征”引出“中国特色”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五大特色概括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发展路径,不同于“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走出一条互通共荣之路。⑳这条道路是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并没有脱离世界历史视域下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对此,有学者指出,必须在国际比较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特点,这一点可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目标、内容、过程、途径多重维度来论证。㉑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的规律性叙事,旨在将中国现代化融入世界历史之中,并引领世界历史潮流。现代化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属于中国,更应该通过中国的特殊性映照文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以彰显中国智慧的世界历史意义。聚焦中国性与传统性不能忽略现代化和国际性,强调“世界问题、中国方案”不能忽略实践进程中的“中国问题、世界方案”。正如有学者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现代化普遍性与中国发展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经验,而且为未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思维的方法论指引。㉒
二 摆脱世界历史“先验预设性”的“现实建构性”叙事
现代化将每个民族都纳入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并赋予其普遍的历史性命运。尽管历史趋向如此,每个民族的现代化具体进程却不尽相同,而由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并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恰恰是在各个民族的具体道路中经由发展“合力”最终形成。按照吴晓明教授的阐释,真正的普遍性绝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深入具体之中且可以把握住具体的普遍性,所以现代化任务只有通过每个民族在其“社会—历史”中的具体性加以完成。㉓现代化呈现的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人的现实性存在方式与历史性活动产物,各国面对的历史境遇不同,决定了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身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此,叙事方式也是如此。
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道路都深植于特定的历史情境,无论将近代西方的抽象观念先验地强加于任何其他民族,都必然沦为一种主观臆断或精神幻想。中国式现代化显然不是一种先验的设定,其植根于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民族劫难,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探索中实现国家独立和国家富强。正如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加以呈现。㉔再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样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长期探索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的创新突破。㉕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定社会条件和具体历史环境中展开的,这是其内容叙事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叙事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并且这种意义不是“后天”添加的,而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先行规定。㉖从现代化的世界图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格局,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打破“特殊主义的普遍化”进程中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具体的实践路向进行话语建构,即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主观迷思,批判“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固化思维,在话语呈现中构建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系。正如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的,我们不仅从实践层面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㉗同时,这一理论也向后发国家表明,在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规律中,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创立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通往现代化的理论,道路的创立和理论的生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选择方案。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方面的概括,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三 以“人的现代化”替代“物的现代化”的超越性叙事
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㉘这就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西方现代化存有根本差别,同时也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必然要超越西方现代化。究其根本,西方现代化是基于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属于一种“物”的文明,在助推现代文明跃迁的同时,也带来诸如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以及人自身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现代社会频陷失序状态。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内部矛盾,唯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超越“物的依赖”现状,方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发展,“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㉙,继而摆脱现代性危机。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进,恰恰在扬弃“物”的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从人本立场超越资本全球化的无序扩张,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图景。尽管这种道路探索属于后发型状态,但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成就,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在内容阐释时总体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究其根源是对人自身发展的现实观照,彰显出深刻的人类情怀与“人的现代化”叙事向度。
就中国自身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人的需要,致力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究其根本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在五大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阐释中都有深刻体现。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前提事实,聚焦人的现实境遇,主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绝非少数人富裕的西方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㉚,只有持续不断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才能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㉛,从而为人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必然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㉜。“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重大原则方面,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三,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旨在“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好世界和平与发展”。面对“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历史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先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大原则第一条也重点明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些均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毕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㉝。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观照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还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照全人类命运的发展,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前进的逻辑与时代发展的潮流。面对西方现代化“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暴力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发展路径,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面对西方现代化衍生的贫富差距、价值冲突与对抗性矛盾等时代病症,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倡导对话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全球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㉞这种“历史正确的一边”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已经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生发于世界历史之中,继而引领世界发展,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推进与话语构建,实现“人的现代化”超越“物的现代化”的叙事构建。
三. 发展叙事:积极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方案表达
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以往现代化阐释中的“唯一论”论调,改写了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解读范式,明确提出在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实践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性指引。从生成逻辑到内涵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叙事置诸世界历史场域之中,也必然决定了其未来指向的世界意义,只有把握其发展叙事的世界面向,才能真正把握其未来发展的深刻意蕴。
一 为世界历史视域下的现代化叙事提供方法论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已经充分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㉟
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绝非西方化,而是基于本国国情的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㊱。这种叙事的重大意义在于,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探索中国现代化何以可能的问题中形成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不仅是对过往实践探索的理论升华,更为未来道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来分析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方法论叙事。一方面,总结过往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惊人创造,并构成当代中国全面发展的时代主题。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目标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之中,是一种实践层面具有独创性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面向未来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必然持续创造发展奇迹,不断开创未来的新征程。其中的关键在于,必须且只有正视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来观察当代世界的关键武器,才能继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且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意义不局限于中国自身,而是面向世界历史场域提供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方法论指引。过往话语阐释均有体现这种意蕴,如“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㊲。再如,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时,以四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㊳来呈现四段不同时期的历史成就,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成就始终置于世界性的场域之中,始终以大历史观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置于世界历史视野内整体把握。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并推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艘巨轮通往现代化征途,从而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推进全人类的现代化发展跃入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国实际,从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在遵从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同时,又彰显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中国叙事。这种辩证的呈现方式,既有力彰显了现代化的一般历史张力,又体现出人类社会关于现代化探索的多样性。
二 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供全新的文明叙事样态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基于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路向,尊重不同文明的特性,融合不同文明的优势,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此有学者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它生成于中国场域,又关联全世界,为世界谋大同,形成了以中国之治为价值坐标原点向世界历史之问拓展的演进逻辑。㊴
一方面,实现从文明对抗到文明交流的引领转变。唯物史观视域中现代文明的生发逻辑基于矛盾与对抗,“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㊵。由此,矛盾动力与交流动力构成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并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三大趋向:资本主义文明由于内在的对抗性和矛盾性呈现出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的趋向,地域文明与民族文明呈现出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被奴役、被支配的个体呈现出向自由解放的文明发展的趋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一种“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规定性,主张以和合共生的文明新秩序代替冲突扩张的文明旧秩序,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文明基因,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路径等发展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这既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人类命运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洞悉探究,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文明话语中的“异质性冲突”与“差异优劣说”。以文明交流替代文明对抗,强调“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㊶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原创性贡献。立足时代新坐标,实现人类社会从文明对抗走向文明交流,应以“真正的普遍的文明”引领现代化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文明进步。
另一方面,为人类文明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话语构建。话语构建不仅是对发展阶段本质特征的表达,同时以反作用力的方式影响当下的发展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建构不仅指向现实世界,更面向未来发展。从话语构建的意义来看,西方现代化制造了现代与传统的巨大历史性断裂与话语鸿沟,所以现代化的开启也意味着先进与文明摆脱了落后与野蛮,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在以往的话语阐释中,现代化被抽象化为一种单一的、固有的以及非历史性的存在,这种“主观构造”割裂了话语与现实的连接,从而遮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性。于是在实践推进层面,“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以“公理捆绑”式的话语形态钳制了现代化话语方式,制造了误导人们认知的话语偏见,进而阻断了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性空间。中国式现代化在激活世界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同时,有力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的窠臼,破解了现代化话语霸权,以科学的话语体系揭示了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正如陈曙光教授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推进和话语叙事的意义在于,现代化的历史叙事与空间叙事同时正在被中国以其独特方式加以重构,继而促生现代化的学术话语与理论术语也被改写。㊷这种世界面向要求我们重新将视野放到实践中,放到被资本主义现代化话语遮蔽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放到广大的非西方世界的现实情境中,总结并描绘一个真正属于人类发展的全球秩序话语。面向未来,要提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世界影响力,充分吸收整合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提高中国理论满足世界需要程度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话语构建。
一言以蔽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历史向度,整体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生成叙事中的世界历史场域、内涵叙事中的普遍性意义以及发展叙事中的人类指向,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置于世界历史视野之中,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走向世界,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
①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3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页。
③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117页。
④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第31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4页。
⑥ 肖政军、杨凤城:《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现实构建与未来展望》,《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⑦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第7页。
⑧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66页。
⑨ 刘卓红、吕璐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三重逻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1期。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6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05页。
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927-928页。
⑬ 同⑤书,第267页。
⑭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第70页。
⑮ 吕列霞、陈锡喜:《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结构与叙事话语建构》,《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11期。
⑯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
⑰ 陈金龙、李越瀚:《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
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70页。
⑲ 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特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3期。
⑳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页。
㉑ 秦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2期。
㉒ 臧峰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㉓ 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9期。
㉔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第13-14页。
㉕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
㉖ 吴宏政:《“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意义的先行进驻》,《湖北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㉗《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7/content_5740520.htm, 访问日期:2023年2月12日。
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594页。
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6页。
㉚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
㉛ 同上书,第24页。
㉜ 同上书,第22页。
㉝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9页。
㉞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页。
㉟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第824页。
㊱ 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第2版。
㊲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第64页。
㊳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6页。
㊴ 卢岚:《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出场:中国式现代化演进逻辑》,《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196-197页。
㊶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9页。
㊷ 陈曙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光明日报》2021年9月10日,第6版。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王贺. 为什么人文学依然重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及其不满. 文艺争鸣. 2025(03): 19-31 . 百度学术
2. 程羽黑. AI技术的意图与审美问题:再论人工智能诗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2): 84-95 . 百度学术
3. 张珊,金中. 论人工智能作诗研发的意义. 系统科学学报. 2023(03): 23-28 . 百度学术
4. 马晴. 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的现状与展望. 信息系统工程. 2023(07): 145-148 . 百度学术
5. 程羽黑. 一种技艺进步主义的性灵文学观——论刘衍文先生的《雕虫诗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5): 57-64+171-172 . 百度学术
6. 蒋好霜. 从记忆形态的转变看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时间性——以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诗歌创作为例. 都市文化研究. 2023(02): 263-275 . 百度学术
7. 衣若芬. 文图学与人工智能生成诗. 数字人文. 2022(03): 12-26 . 百度学术
8. 周水寿. 诗到语言的“变形”为止——略谈小冰的诗歌写作. 新纪实. 2021(01): 70-73 . 百度学术
9. 陈夏临,崔栋森. 当代网络古诗词的传承与嬗变.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02): 34-38 . 百度学术
10. 宋时磊. 诗歌之后:国外人工智能小说的创作探索. 湖北社会科学. 2021(12): 126-13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69
- HTML全文浏览量: 999
- PDF下载量: 73
- 被引次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