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主义指称论解决空名难题的策略

高贝贝

高贝贝. 命题主义指称论解决空名难题的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 183-191.
引用本文: 高贝贝. 命题主义指称论解决空名难题的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 183-191.
GAO Beibei. The Solution of Propositionalism Theory of Reference to Solve Empty Names Problem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2): 183-191.
Citation: GAO Beibei. The Solution of Propositionalism Theory of Reference to Solve Empty Names Problem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2): 183-191.

命题主义指称论解决空名难题的策略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T-模式紧缩主义方法论研究” 23CZX06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极小主义真理论的哲学方法论研究” GD23XZX08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B812

The Solution of Propositionalism Theory of Reference to Solve Empty Names Problems

  • 摘要:

    命题主义指称论运用紧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指称,以命题成分间的指称关系限定名称的指称。命题主义指称论创新性地给出了一种理解语言与世界之间指称关系的方法,这为解决空名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空名难题是指空名是否有意义、空名语句是否表达命题、空名语句的真值判定等相关问题。从命题主义指称论的观点看,空名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空名语句表达命题,空名语句的真值判定依赖于以意义为核心的等值模式。命题主义指称论弥补了间隙命题论解决空名难题的语义学策略存在的不足。

    Abstract:

    The propositionalism theory of reference, using methodological deflationism to analyse reference, defines the notion of reference which applies primarily to propositional constituents. The propositionalism theory of reference gives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referenc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which offers a new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empty names. The problems of empty names include, whether empty names have meaning, whether sentences containing empty names express propositions, whether sentences containing empty names have truth and so on. From the view of the propositionalism theory of reference, the meaning of empty names is their basic acceptance property, sentences containing empty names express propositions, the truth of these sentences depends on the meaning-to-truth equivalence schema. The propositionalism theory of reference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semantic solution of the Gappy Proposition.

  • 空名难题指的是以下问题:空名是否有意义与指称,空名的意义与指称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空名语句是否表达命题,空名语句是否能够进行真值判定,等。空名难题对直接指称论构成了难以回避的理论挑战,在哲学上使直接指称论的拥护者陷入某些尴尬处境:“这种尴尬处境之一便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正如直接指称论所要求的那样)每一个有意义的表达式都依据具有一个指谓对象而有意义,那么,全部有意义的语句也必须具有指谓对象,而这是违反直觉的。”

    在日常表达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如下的语句:

    (1) 孙悟空不存在;

    (2) 齐天大圣不存在;

    (3) 唐僧不存在。

    在直接指称论者看来,指称对象作为名称的全部语义内容,若一名称没有指称对象,则该名称无意义。空名因缺乏现实世界中的指称对象而不具有任何语义内容,空名语句(1)(2)和(3)将会因为这里的“孙悟空”“齐天大圣”“唐僧”缺少现实世界中的指称对象而没有任何的意义。显然,这是不符合我们的直觉的。事实上,我们一般会认为语句(1)(2)和(3)具有意义,表达了真的思想;语句(1)和(2)表达了相同的内容;语句(3)表达的内容是不同于(1)和(2)的。

    当前,为了应对空名难题的理论挑战,直接指称论的拥护者主要采取了如下的辩护策略:一是以迈农(Alexius Meinong)、扎尔塔(Edward Zalta)等为代表的对象论,主张空名具有语义内容,有相应的对象作为其指称,但是其指称对象不同于现实世界中占据时空位置的现实对象,而是一些虚构对象;二是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假装论,认为空名可以看作是“假装的名称”,我们每次对空名的具体使用则是假装了其具有相应指称对象的,使得包含有空名的语句得以传达出相应的思想;三是以布朗恩(David Braun)为代表的语义学策略。一方面,布朗恩从语义学的角度提出了空名语句不表达命题的无命题论(the No Proposition View),试图回应空名难题的挑战。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空名语句真值判定难题,布朗恩提出了空名语句表达非常类似命题的语义对象——间隙命题(Gappy Proposition),给出了判定空名语句真值的规则。

    实际上,无论是假装空名具有指称对象的假装论,还是坚称空名指称虚构对象的对象论,都是站在指称关系具有实质性的立场上,采用了实质性的还原主义分析方法,将空名的意义看作其指称对象,假装空名具有指称对象或赋予空名一个虚构对象从而使得空名非空。这两种解决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辩护了直接指称论,但它们依然存在着一些自身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有关指称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等复杂的哲学问题 ,本文对此不作过多分析与讨论。

    本文将考察布朗恩的语义学策略(无命题论和间隙命题论)及其解决空名难题存在的理论不足,尝试借助以霍维奇(Paul Horwich)为代表的命题主义指称论 ,以紧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指称,明确空名的意义,探讨极小主义真理论在解决这些难题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为解决空名难题提供一种新思路。

    布朗恩指出,为了应对空名难题的挑战,直接指称论应当接受无命题论;空名因无指称对象而无意义,不表达任何的语义内容;包含空名(或由空名构成)的语句不表达命题,空名语句无真值,空名语句既不为真也不为假。直觉上,这似乎能够解决空名难题,将空名语句排除在外,为直接指称论找到了可能的理论支撑点。但是,若按无命题论的观点解释涉及空名的情形,尤其是当我们使用空名语句的时候,会产生认知悖论。当使用诸如语句(1)(2)和(3)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不仅表达了命题,而且这些语句也是能够作真值判定的。若以无命题论解决空名难题,我们将会陷入新的陷阱。当说语句(1)既不真又不假时,必须以某种方式解释语句(1)在直觉上为真,这将产生更加复杂的哲学问题。

    布朗恩又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无命题论的观点,允许空名语句表达非常类似命题的语义对象。在布朗恩看来,命题包含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构成命题的结构形式,二是填充命题结构的具体个体和性质或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包含个体或关系但未被填充的命题结构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语句能够生成命题结构却不能生成基本的语义值填充该命题结构的情况。也就是说,会遇到包含有空名的语句,空名所在的主词位置无相应对象填充。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有如下的理解:如果一个语句包含空名,那么它表达一个不饱和的命题(Unfilled Proposition),亦即间隙命题。间隙命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对象,为判定空名语句的真假提供了理论可能性。

    间隙命题的真值判定依据如下的原则:如果P是主词位置被一个专名填充、谓词位置被一个一元谓词所填充的命题,那么若主词位置被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填充,并且该对象所例示的性质能够填充谓词位置,则P为真;若P不为真,则为假。例如,命题P:“祝融星是一颗行星。”祝融星是一个空名,没有相应的指称对象。命题P其实就是这样的间隙命题<_,是一颗行星>,它的主词位置没有相应的对象予以填充,命题P是假的。但是,当我们说命题P1:“祝融星不是一个行星”时,命题P1可以表示为对命题P的否定,具体形式为,<<_,是一颗行星>,否定>,此时可以得出命题P1是真的。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间隙命题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它看起来确实是允许包含空名字的语句为真或假的。

    然而,间隙命题论解决空名难题也面临着一些理论诘难。

    第一,间隙命题的理论特设性。正如艾文特(Anthony Everett)所指出的那样,布朗恩的间隙命题论用于解决空名语句的真值问题仅仅是一种理论特设,在某些方面存在理论不一致性,空名语句的真值判定有违背人们直觉的风险,有关命题内容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般来说,命题是对世界的一种呈现方式,命题表达了世界的存在状态。按照间隙命题论的观点,当使用一个空名语句时,我们是把空名语句看作一个间隙命题,将空名语句作为名字使用,以此判定间隙命题的真假。但事实上,间隙命题没有真正的描述世界的运行方式,即使假设空名语句具有某种语义内容,也没有理由认为这个内容是真的或假的。

    第二,间隙命题真值条件的非完备性。首先,我们无法判定诸如“福尔摩斯是神探”类型语句的真值。按照布朗恩给定的间隙命题真值条件,语句“福尔摩斯是神探”所表达的内容似乎只是从句子中去掉“福尔摩斯”这个名字后所表达的命题,亦即<_,是神探>。这正如弗雷格所提出的“空位思想”,如果从语句中删除名字,结果将得到一个“包含空位”的不饱和谓词,那么我们将无法判定这样的开语句的真值(除非给定开语句中的自由变元赋值)。其次,布朗恩间隙命题真值条件存在语义悖论。按照布朗恩的观点,可以得到:

    (T) 如果P是一个一元谓词命题,其主词位置为空,则P不是真的。

    这确实能够判定P的真值,当我们断定一个主词位置为空的命题的真值时,实际上没有说出任何对象,不存在满足谓词表达属性的对象,因此该命题不是真的。

    但同样地,也能够得到:

    (F) 如果P是一个一元谓词命题,其主词位置为空,则P不是假的。

    如果把(T)和(F)相结合,可以推出,对于任意的语句来说,如果它的主词位置为空,则它既不为真也不为假,这与间隙命题论的核心主张相矛盾。

    总的来说,布朗恩间隙命题论的语义学策略将空名语句看作表达了特殊语义内容,通过给定空名语句的真值条件来判定空名语句的真假,这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但是,当判定间隙命题真值时,我们仍然需要寻求指称对象。如果指称对象不存在,那么间隙命题为假,间隙命题的否定为真。这种对指称对象的过分依赖导致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空名丧失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们的日常直觉。有必要转变传统指称论(亦即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的指称模式,探求一种基于紧缩主义方法论的命题主义指称论来解决空名难题。

    一般来说,传统指称论强调指称的实质性,指称对象是构成语词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词的意义不能脱离相应的指称对象。无论是以弗雷格为代表的描述论还是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直接指称论,它们都将意义理解为语言和世界之间的指称关系,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其指称对象,指称对象的存在是名称意义不可或缺的元素。指称对象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真值(真或假),当指称对象满足语言表达式的谓述要求时,语言表达式为真,反之则为假。具体来说,传统指称论坚持如下的解释模式:

    (1) x指称y当且仅当x与y之间存在非语义关系r。

    (2)“x意味着f-ness”分析为“x意味着f-ness=T(x, f)”,即“x意味着f-ness=用某些对象来满足语词x所表达的概念”。

    这里的x表示某个语词;y表示具体对象;r表示非语义的指称关系;f-ness表示某种性质;T(x, f)表示x与f之间具有的指称关系,即语词x所指称的对象存在且应当满足指称关系的要求。

    对于一个名称“n”来说,如果语词x意味着名称“n”意谓的东西,那么x指称(仅仅指称) n。或者,如果x意味着N,那么对于任意的y来说,x指称y当且仅当n=y。这里的“ n ”是指“n”所意谓的东西,“ N ”是指“n”所具有的意义属性。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指称理论强调“x意味着N ”的意义对于指称对象的决定作用,名称的意义构成属性解释了其所指称对象的存在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指称理论过于强调指称对象的存在,若一个名称所指对象不存在,则没有任何意义。

    不同于传统指称论,紧缩论者基于紧缩主义真理论的理论立场,借鉴紧缩主义处理“真”问题的技术手段,提出了关于“指称”的紧缩主义理论,给定了R-模式:

    (R)“a”指称x当且仅当a=x

    正如紧缩真理论运用T-模式及其具体使用实例解释“真”,R-模式及其实例则能够解释“指称”。这是紧缩主义指称论核心思想,对R-模式的不同解释产生了不同理论版本的紧缩主义指称论。这主要包括,以菲尔德(Hartry Field)为代表的去引号主义指称论,以布兰登(Robert Brandom)为代表的回指理论(the Anaphoric Theory),以霍维奇为代表的命题主义指称论。 命题主义指称论以极小主义真理论 和意义使用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极小主义处理“真”问题的技术手段来刻画“指称”,改变了传统指称论处理指称问题的方法,强调“指称概念本身不是一个实质性的概念,关于指称的理论观点同样可以纳入紧缩论的范畴,紧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能够作用于指称理论,并且可以将其看作极小主义的理论” 。具体来说,命题主义指称论关于名称指称的核心思想是由以下原则规定的:

    (Ⅰ)∀x(<n>指称*x当且仅当n=x)

    (Ⅱ)w指称x当且仅当$ \exists $k(w表达了k k指称*x)

    这里的<n>是指使用词项“n”表达的命题或思想,即“n”所表达的命题成分,“n”则是一个具体的语言表达式,或者是名称或者是语句。“x”则是具有“n”所表达内容的对象。“w”是指一个语言表达式,“指称*”是一个更为基础性的概念,是表达式具有的一种特殊性质,即k具有指称一个对象x的性质。“指称*”表达的是k与命题成分之间的关系。“指称一个对象”被看作是一个表达式的性质,指称概念是由模式(Ⅰ)和(Ⅱ)共同解释的。命题主义指称论将传统的“x意味(Means)y”理解为“x意味着f-ness”,其中f-ness=F,F是指一种特殊的意义属性。这意味着可以使用其他任意的与语词x具有相同意义构成性质的语词来解释我们对于语词x的使用。

    依据命题主义指称论的思想可以得出,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词,其意义不是指该名称所具有的具体描述方式,也不是该名称所指称的对象,而是该名称所具有的使用性质。名称的意义是通过其每次的具体使用体现出来的,每次的具体使用根源于名称所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一个语词的基础可接受性就是语言的使用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倾向于接受包含该语词的特定语句”。任一个语词W都存在一个规则性的形式结构:W的所有使用源自它拥有可接受性A(x)。这里的“可接受性A(x)”给定了具体的使用规则,包含W的某种特定语句是可接受的,亦即A(x)给出了关于语词W的接受条件或断定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拥有了接受某种特定语句的正当性理由,这给出了语词的意义。例如,“真的”的意义是通过其在等值模式(<P>是真的当且仅当P,<P>是指命题)中的具体使用限定的。同样地,名称的意义可以通过名称的使用获得解释,一个名称的意义构成属性与其他有关该名称的事实相结合能够解释它的所有使用,名称的具体使用是由其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构成的,名称的基本可接受性能够解释其他包含该名称的语句具有的可接受性。

    名称意义的经典解释采取如下的模式:名称“n”和“如此这般(so-and-so)”具有相同的意义,或者名称“n”意味着“如此这般(SO-AND-SO)”。这里的“如此这般(so-and-so)”表示具体的意义内容,或是性质或是某种关系,而“如此这般(SO-AND-SO)”则表示某种意义概念或意义实体的名称。这种模式预设了名称意义的非初始性,名称所具有的意义需要依赖其他更为基础性的东西来解释,名称不能作为基础性的东西解释有关名称的其他事实,名称和对象间的指称关系决定了名称的意义。

    依据命题主义指称论的思想,“名称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初始的表达式,就像诸多谓词是初始的一样,它们不需要进行还原性的解释” 。名称的意义是由名称的具体使用决定的。例如,给定任意的一个名称“n”,“n”的意义是由“n”的具体使用构成的事实决定的。具体来说,任意名称的所有具体使用“#n”所要求的保真性决定了“n”的意义。这里的“#n”是指由包含名称“n”的语句所构成的语句集合,或者是名称“n”的具体使用构成的事实,这些事实的基本特征是名称“n”的使用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保证“这就是n”为真。例如,名称“亚里士多德”,这一名称的意义构成了它的基本使用事实,当指向亚里士多德时,保证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保真性条件成立。

    基于命题主义指称论的观点,空名虽然没有指称对象,但是它的具体使用给出了自身意义的解释。空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名称,是具有各自原初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空名所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解释了它的具体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空名的意义。例如,“孙悟空”的意义构成了使用它的基本事实,这些具体的使用事实具有保真性,使得“孙悟空=那个一路斩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猴子”这样一个条件恒为真。“孙悟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意义源自它自身的基础可接受性。

    为了明晰空名的意义,还必须区分一个名称在某种语言中具有意义和一个特定的个体使用具有某种意义的名称。前者是通过关注“专家”对一个名称的使用,给出一个最好的规则解释用于说明这个名称的每次具体使用;后者则是借鉴克里普克“因果论”的思想,利用名称指称的因果关系链条对名称具体的使用进行阐释。就空名而言,我们对空名的使用源自它所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通过相应“专家”给出的使用说明,明确空名的具体应用范围或方式。这里的“专家”其实是指那些赋予空名具体使用意义或知晓空名自身所包含的基础可接受性(基本的使用规则)的人。例如,就空名“贾宝玉”来说,与其相应的“专家”则是指作家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最初赋予它的意义,“贾宝玉”的每次具体使用依据专家曹雪芹最初赋予它的意义,即它基本的使用规则。因此,空名的每次使用没必要一定要有明确的指称对象,而是必须遵循最初的使用规则(最初赋予空名的基础性的意义内涵)。只要遵循因果链条所赋予的基础性使用规则,满足空名基础可接受性的要求,就能够获得空名意义,据此能够识别空名语句的意义。

    依据极小主义真理论的思想,命题不是语言层面上的东西而是意义层面的,命题是由语句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构成的,语句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语句的结构性质(Construction Property)连接组合而成的。例如,命题“雪是白的”是由语句“雪是白的”组合各个部分所表达的意义构成的,即“雪”表达<雪>,“是”表达<是>,“白的”表达<白的>,命题“雪是白的”则是由<雪>、<是>、<白的>通过特定的结构性质组合而成的。这里的<雪>是指语词“雪”所表达的意义,意义<雪>与语词“雪”是不同的概念,<雪>是一种意义概念,是一种特殊的属性。

    所谓结构性质,是语句意义的基础性质,是语句意义具有解释力的根源,其实质是构成语句的结构模式所具有的性质。语句意义通过特定的语句结构模式连接各个组成部分,语句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意义内容,连接语句各组成部分的结构模式也具有特定的意义内容,即结构性质。在霍维奇看来,结构性质对语句表达的命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语句‘狗吠’,它的意义是由‘狗’的意义、‘吠’的意义以及结构模式‘nsv’的意义构成的。具体来说,就是把语词‘狗’的意义<狗>以及语词‘吠’的意义<吠>放入到结构模式‘nsv’的意义<NSV >之中,我们可以得到语句‘狗吠’的意义<狗吠>”

    空名语句的意义是由空名具有的意义与具体的语句结构性质相结合构成的。例如,语句“孙悟空能腾云驾雾”,空名“孙悟空”具有意义,其意义为“<孙悟空>”。<孙悟空>在这里表示一种意义属性,或一种抽象的意义实体。 “腾云驾雾”具有意义“<腾云驾雾>”,而且这一语句所具有的结构模式nsv即“…能…”具有特定的意义NSV“<…能…>”。通过结构性质NSV“<…能…>”把意义“<孙悟空>”和意义“<腾云驾雾>”相连接,语句“孙悟空能腾云驾雾”的意义就表达为命题“<孙悟空能腾云驾雾>”。

    传统指称论依赖语言与世界间的表征关系获取语言表达式的意义,遵循从名称意义推进到指称对象的思路。命题主义指称论转变了传统指称论的思路,运用紧缩主义的技术手段解释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依赖真理论概念(Truth-theory Notions),而是从语词或名称的意义着手,转向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分析命题的真值。 这也正如古普塔(Anil Gupta)指出的那样,“意义使用论和意义表征论存在理论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所关注的意义方面。意义表征论侧重于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指称)解释意义,名称的意义就是其指称对象,而意义使用论则是从语言表达式的具体使用获取意义的,名称的意义是其具有的一种特殊属性,它是由其所具有的使用属性构成的”

    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将名称的意义作为判定语句真值的语义条件,名称的意义通过其自身具有的使用属性来解释。命题主义指称论对真与指称之间的关系采取如下的解释模式:

    (MT) s意味 < p>是真的当且仅当p。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我们解释对于名称“柏拉图”来说是真的时,首先要明确名称“柏拉图”具有的意义<柏拉图>,其次判定那些具有意义属性<柏拉图>的名称对于柏拉图来说是真的。这也就是说,所有有关名称指称关系的解释源自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真模式能够充分地解释有关指称的其他事实。名称的意义不同于指称关系的意义。虽然名称所具有的意义与指称关系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名称的意义不是由指称关系的意义决定的; 相反地,指称关系的意义依赖于名称的意义。

    空名语句的真值是由其所具有的意义决定的,若一个空名语句表达的命题满足了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的要求,则该命题为真;若一个空名语句表达的命题不满足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的要求,则该命题为假。例如,空名语句(S)“孙悟空能腾云驾雾”,若(S)表达的命题意味着 < 孙悟空能腾云驾雾>,则可以判定(S)为真;若(S)表达的命题不具有意义 < 孙悟空能腾云驾雾>,则判定(S)为假。这也就是说,判定空名语句的真值不依赖于空名的指称,而是依据空名以及空名语句所具有的意义;空名的意义在于其所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空名语句的意义则是由空名的意义与具体语句结构性质的结合而构成的。

    有人可能质疑,名称的意义是由名称的具体使用决定的,空名的意义通过其具体使用获得,这里的“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以“使用”限定空名的意义是模糊的。依据极小主义真理论的思想,这里的“使用”旨在从语义的层面分析名称的意义。“使用”是名称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属性,其源自名称所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基础可接受性统一限定了名称的具体使用。名称的意义属性是由其使用属性构成的,名称的具体使用则是其使用属性的呈现,名称的意义是明确的。事实上,不同的名称在具体语言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即不同的名称具有不同的使用规则(即名称所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使得名称的意义构成属性也不尽相同。例如,城市的名称(广州)、数字(2)、历史人物(亚里士多德)、虚构对象(哈姆雷特)等,由于具有不同的使用意义,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构成属性。名称的意义构成属性(或使用)并不是完全归属于相同类型的,名称的意义也就不能仅仅依赖意义所决定的指称对象。空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名称,其意义也能够通过此种方式限定。

    还有人可能认为,意义不是组合性的;语句的意义不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所表达的意义组合而成的,命题成分也是不明确的;因为语句各部分的意义没有相对应的指称理论,戴维森-塔斯基式的组合性失去了作用。 对此,我们认为,语句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不需要依赖于非语义实体(例如,物理对象或对对象的具体思考方式),意义的组合性是很容易解释的。要解释一个复杂表达式的意义,只需理解它的构成元素和结构,一个名称的意义可以来自它的指称、内在的概念特征、某种具体的使用等。

    总的来说,命题主义指称论提供了一种分析空名难题的新思路,空名的意义不依赖于其在现实世界的指称对象,而是由其具有的基础可接受性决定的;空名语句表达命题,空名语句真值的判定依赖以意义为核心的等值模式。这避开了虚构对象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 ,在一定程度上为空名的语义学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 ,对于逻辑哲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作用。命题主义指称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指称理论,不仅弥补了传统指称理论对于空名问题解释的不足,而且进一步扩展了极小主义真理理论的运用。然而,命题主义指称论也存在一定理论不足,命题成分的形而上学问题有待更深入地分析与探讨。

    ① 格雷林:《哲学逻辑引论》,牟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262页。

    ② 李少芬:《两种空名理论——科学理论字词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2期。

    ③ 叶闯:《直接指称论解决虚构对象名字问题的一种语义学策略》,《哲学动态》2013年第2期。

    ④ Båve A, “A Deflationary Theory of Reference, ” Synthese 169,no.1(2009): 51-73.

    ⑤ Braun D, “Empty Names, ”Noûs 27, no. 4(1993): 449-469.

    ⑥ Braun D, “Empty Names, ” Noûs 27, no. 4(1993): 449-469.

    ⑦ Braun D, “Empty Names, Fictional Names, Mythical Names, ” Noûs 39, no. 4(2005): 596-631.

    ⑧ Braun D, “Empty Names, ”Noûs 27, no. 4(1993): 449-469.

    ⑨ Hodgson T, “Russellians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ty Names with Nonsingular Propositions, ” Synthese 197, no. 12(2020): 5411-5433.

    ⑩ Everett A, “Empty Names and ‘Gappy’ Propositions, ” Philosophical Studies 116, no. 1(2003): 1-36.

    ⑪ Frege G, “Function and Concept,”in 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 ed, P. Geach P. and Black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6), pp.21-41.

    ⑫ Horwich P, Mea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 1998), p.6.

    ⑬ Bradley P. Armour-Garb, Beall J. C,Deflationary Truth (Chicago: Open Court, 2005), pp.18-19.

    ⑭ Båve A,“A Deflationary Theory of Reference, ”Synthese 169, no. 1(2009): 51-73.

    ⑮ 胡泽洪、高贝贝:《基命题:极小主义真理论解决说谎者悖论的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⑯ Horwich P. Meaning, p.115.

    ⑰ 同Horwich P. Meaning, 第120页。

    ⑱ Horwich P. Meaning, 第26页。

    ⑲ Horwich P, Meaning, p.45.

    ⑳ Horwich P, Meaning, 第125页。

    ㉑ Horwich P, Tru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113-114.

    ㉒ Horwich P, Meaning, 第126页。

    ㉓ Horwich P, Meaning, p.44.

    ㉔ 结构模式nsv其实就是“狗吠”所具有的语法模式,即它是一种“名词-动词”的连接形式。

    ㉕ Horwich P, Meaning, 第154-156页。

    ㉖ 意义实体(Meaning-entities)是语词或语句所表达的概念,它是一种抽象实体。一个语词的意义即它所表达的概念,即一个抽象实体,它是构成命题以及思想的重要部分。

    ㉗ Horwich P, Meaning, p.30.

    ㉘ Gupta A, “Deflationism, The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and Horwich’ s Use Theory of Meaning, ”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67, no.3(2003): 654-666.

    ㉙ Schiffer S, “A Paradox of Meaning, ” Noûs 28, no. 3(1994): 279-324.

    ㉚ 徐敏:《存在量化、意向性与虚构对象》,《逻辑学研究》2018年第3期。

    ㉛ Felappi G, “Empty Names, Presupposition Failure, and Metalinguistic Negation, ”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18, no. 5(2021): 270-287.

    ㉜ 何朝安:《指称收缩论》,《哲学动态》2013年第6期。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7
  • HTML全文浏览量:  9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9-0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5-14
  • 刊出日期:  2024-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