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祈雨诗文罪己咎责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唐代祈雨诗文罪己咎责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 摘要: 唐代祈雨,沿袭古制有雩祭。亦循古礼,祭风伯、雨师。“大旱雩祭而请雨”,则遍祈岳镇、海渎、诸山川能出云雨者,以及社稷、宗庙。州县则“准京式”,祷祝界内山川、社稷。唐代诗文所叙写、歌吟的祈雨礼俗,官民同祀,丰富多彩。西山、黃溪、龙潭、汉庙、竹林、皋亭、白石、吴塘、丛祠、河神、乖龙、旱鬼、龙女、白帝、城隍庙、九龍寺、九华山、敬亭祠,处处有虔祈;鞭雷公、烧蛟龙、巫女之雩、土龙之拜,在在是精祷。祈雨之时,无论朝廷,抑或州县,总能表达罪己咎责之悔悟。君主反思“失德”:“每思禹汤之罪己”,“推心引谴,为人受咎”;臣僚检讨“失职”:“以愚劣偷安庙堂”,“敢尸位重禄”,“剌史无治行”,“宜降疾咎于某躬身”。悔过责躬,专咎自艾,唐代祈雨诗文所映现的这一群体价值观念以及应天顺时、以德动天之旨趣,具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现实意义。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