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兼论“城乡统筹”相对贫困的可行方案

沈扬扬, 李实

沈扬扬, 李实. 如何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兼论“城乡统筹”相对贫困的可行方案[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 91-101.
引用本文: 沈扬扬, 李实. 如何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兼论“城乡统筹”相对贫困的可行方案[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 91-101.
SHEN Yang-yang, LI Shi. How to Determine the Standards of Relative Poverty after 2020?—With Discuss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n Relative Poverty[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2): 91-101.
Citation: SHEN Yang-yang, LI Shi. How to Determine the Standards of Relative Poverty after 2020?—With Discuss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n Relative Poverty[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2): 91-101.

如何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兼论“城乡统筹”相对贫困的可行方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农村家庭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18ZDA08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19NTSS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沈扬扬,辽宁沈阳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研究员

    李实,江苏徐州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

  • 中图分类号: C913.7

How to Determine the Standards of Relative Poverty after 2020?—With Discuss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n Relative Poverty

  • 摘要: “相对贫困”在中国扶贫工作中是个新概念。相对贫困的内涵决定了扶贫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增收,同时要关注收入分配。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过渡,对中国未来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手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城乡差距较大的阶段使用“城乡一条相对贫困线”相对贫困标准,则八成以上贫困人口仍分布在农村,弱化了城镇贫困的重要性。建议分城乡设置相对贫困标准,并将相对贫困标准设定为(分城乡)居民中位收入的40%。利用CHIP2018数据计算,城镇相对贫困线约为12 000元,贫困发生率为9%,折算得到城镇相对贫困人口约0.7亿人;农村相对贫困线约为5 000元,贫困发生率约为11%,折算得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约0.6亿人。
    Abstract: "Relative Poverty" is a new concept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of 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relative poverty determines that the go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volves not only income increase but also income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he transition from absolute poverty to relative poverty puts forward more requirements on the working ideas and means of China's fu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This article estimates the scale of relative poverty under different relative poverty standard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setting relative poverty standard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in the short term, the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plan is not feasible. According to the "one lin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lgorithm, it is concluded that more than 80% of the poor are still distributed in rural area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ve not been fully considered. Second, it i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relative poverty standards by urban and rural areas, taking 40% of the median income level of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s the baseline. The corresponding urban relative poverty line is about 12 000 yuan, and the incidence of urban relative poverty is 9%, which translates to about 70 million people in urban relative poverty;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rural relative poverty line is about 5 000 yuan, and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is about 11%, which translates to about 60 million people in rural relative poverty.
  • 2020年中国将彻底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党和国家的重要目标即将实现,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等于贫困的消除,也不等于国家扶贫使命的完结。恰恰相反,消除绝对贫困这一伟大胜利的取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将鼓舞和激励着党和政府继续朝着服务民生的发展目标锐意奋斗。“相对贫困”在中国扶贫工作中是个新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度量和践行扶贫成果的标尺都是绝对贫困,即关注绝对贫困群体的增收问题。但相对贫困的内涵决定了扶贫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增收,同时要关注收入分配。因此,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过渡,对中国未来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手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改革开放至2018年年底,按现行绝对贫困标准(2 300元,2010年不变价格),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1.7%,40年来减贫7亿多人。2020年年末,中国即将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伟大目标。然而,按现行标准计算的贫困人口在统计上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居民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决定了相对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缓解相对贫困将成为新阶段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理念。

    发展差距与相对贫困在概念和内涵上有天然联系,只要存在差距,就会存在相对贫困。理由有四。

    其一,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高位徘徊。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9。现阶段中国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中国城镇相对贫困和农村相对贫困在贫困内涵和标准上有巨大差异。

    其二,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差距持续扩大。一个好的势头是,尽管中国当前阶段城乡差距仍居于高位,但呈现持续缩小态势。然而,城镇内部以及农村内部的差距则在不断拉大。这可能会导致农村内部、城镇内部的相对贫困呈现持续拉大的态势,需要引起警惕。

    其三,区域发展差距大。2018年,东部地区(如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西部地区(如甘肃)的2.6倍,区域和省份间的较大发展差距说明,即便中国贫困标准设定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所关注群体的区域分布特征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欠发达地区和落后省份仍然是扶贫开发的重点。

    其四,城镇发展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潜在贫困群体。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高达2.41亿人。伴随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贫困也随之转移到城市,成为城市贫困的潜在对象。这一城镇贫困的新特征应当引起重视。

    传统的扶贫主要以家庭收入这一单项指标作为政策考虑对象,强调事后救助和帮扶功能。精准扶贫时期以来,国家扶贫战略转向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扶贫目标,以“五个一批”为手段,以“六个精准”为方向,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可以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的必然要求,也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保障。面临相对贫困这一全新扶贫时代,扶贫工作需要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例如,将事后救助政策与农村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结合起来,通过综合性手段,降低农民家庭生活的脆弱性,减少个体面临的社会风险,消除贫困诱发因素,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其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缓解相对贫困,本质上是“提低”,即想方设法让处于发展最底端的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因而,相对贫困的缓解和长效扶贫机制的建立,成为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切实和重要的政策工具。

    其二,在发展中缓解相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将与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形成合力,推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阶段的贫困将综合表现为包含但不限于收入的多种维度不均衡发展状态。在相对扶贫阶段,应该以巩固扶贫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和缩小差距为目标,由此构成“保收入、促发展、缩差距”的良性扶贫助贫模式。要将脆弱易返贫群体或抵御风险能力低的潜在贫困群体纳入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目标,特别要充分考虑人民大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能力。不再把扶贫目标定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上,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倍增,即年收入高于人均收入若干个百分点。这不仅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建档立卡情况下可能产生的一部分农户刻意“争当贫困户”的逆向激励。当然,这种扶贫方式执行起来可能比减贫更难。

    中国扶贫理念正不断与国际接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绝对贫困测算方法上实现了首轮国际接轨;21世纪初期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分别实现了农村贫困线与世界银行“1天1美元”和“1天1.9美元”标准的国际接轨。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两不愁、三保障”任务目标以和党的十八大精准扶贫时期“五个一批”施策方法的提出,践行了国际上最新的“多维贫困”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之于中国扶贫标准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将全面实现扶贫度量标准的国际接轨,形成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系列贫困度量指标。

    国内文献对相对贫困线的设置方式有不同观点。

    其一,对于相对贫困线应该设置为某一基数的40%、50%还是更高水平,学者持不同观点。例如,陈宗胜等建议将农村人均纯收入均值的40%—50%设为相对贫困线[1];张青提出应该将人均收入的1/3至40%作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范围[2];席雪红等提出应按照农村居民收入中位数的50%进行设定[3]

    其二,相对贫困标准设定基数的选取不尽相同。以同样建议设定某一基数的50%为相对贫困线来讲,李实和古斯塔夫森建议的基数是人均等值收入[4];张立冬等建议收入中位数[5];程永宏等建议人均收入[6];王朝明和姚毅则建议当期可比收入的中位数[7]

    其三,尽管多数学者提出相对贫困线应该基于人均收入的某种比例值来衡量,但还有一些学者建议以其他指标作为相对贫困的设定基础。例如,杨洋和马骁、刘宗飞等提出城市相对贫困线应以总资产而非收入支出来设定[8-9];池振合和杨宜勇则建议以人均消费的50%—60%为相对贫困标准[10],等等。

    总结来看,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相对贫困线的设定有较多不同看法,基本因素可以概括为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必要资源等;文献中使用的相对贫困标准,主要为人均收入(人均消费/人均资产)的一定比例(40%—60%)。上述相对贫困线的基本设置方式与国际标准做法类似。

    从收入贫困的研究历史看,学术界对绝对贫困人群的系统性研究始于19世纪末[11-12]。目前来看,绝对贫困线仍然为发展中国家所常用,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联邦、意大利(兼用相对贫困线)、波兰、瑞士(兼用相对贫困线)、荷兰、印度、南非(2014年兼用多维贫困标准)、智利、秘鲁、韩国(兼用相对贫困线)、菲律宾、马来西亚(2015年极端贫困消除后,使用多维贫困标准)、泰国、越南(2016年胡志明市转而使用多维贫困标准)、印度尼西亚等国。此外,在国际应用方面,世界银行自1990年以来一直使用绝对贫困线进行国际贫困的测量和比较

    从国际实践经验看,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对贫困线的设定方式是:选取居民中位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作为相对贫困线,常用标准是50%或60%居民收入中位数标准。多数欧盟和OECD国家使用相对贫困线,如日本、南韩、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奥地利、希腊、芬兰。此外,巴西也使用相对贫困线。

    绝对贫困线的优势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同地域是统一和不变的——这令贫困的度量与比较更为简单化。同时,绝对贫困线也是“经济的”,在衡量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极端贫困状况时,无需过多考虑其他发展条件。绝对贫困也有其劣势。其一,绝对贫困线设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二,在选取维持基本生存和生活标准的替代变量方面,很难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 特别是对于异质性强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其三,一个挑战来自区域间价格指数的差异。最典型的例子是世界银行“1天1.9美元”标准,其饱受争议的一点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不同时间序列内,以绝对货币标准很难进行横向比较。其四,从贫困救助角度,由于货币体现的是贫困的结果而非根源,从而导致消除贫困变得过于简单。

    相对贫困线的优点在于:可操作性强、计算简单、节省评估成本(已知国民收入便可得到相对贫困线)、体现特定发展时期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一理念与很多经济学家对贫困理念的理解不谋而合。但是,相对贫困也存在局限,主要在于相对贫困的内核并不尽然是贫困的本质,而是不平等领域的子课题,或者说是由于非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相对剥夺、相对贫困问题。而且相对贫困依赖收入分布的中位数值结果,经济正常发展下不会出现问题,然而一旦发展遭遇危机,便会产生相对贫困度量误差。第一类误差为“虚假繁荣下的被贫困”。Celtic Tiger时期的爱尔兰便是真实例子。该时期,爱尔兰由于大规模境外直接投资而出现飞速经济增长,尽管同期中低和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改善,但受到高收入群体在泡沫经济时期收入虚假增长的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水平提升,相对贫困线上移,很多非贫困群体被识别为贫困。这种“被贫困”对应增加了扶贫救助体系的财政负担。第二类误差被称为“萎靡经济下的被脱贫”。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经济倒退期。例如,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欧洲许多国家遭受重创,经济在一段时期内难以复苏,甚至出现负增长。此时,中位(或平均)收入水平下降,相对贫困标准随之下降。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很多原本被识别为贫困的人口被剔除出去,无法享受相应的扶贫救助待遇,导致贫困人群“被脱贫”问题。

    尽管两类货币贫困线各具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其一,货币贫困无法回答为什么穷人陷入了贫困状态,却无法通过货币贫困本身寻找贫困的根源。其二,从操作上看,收入/消费信息获取成本较高,且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其三,贫困门槛(贫困线)附近,略高或略低收入区间所展现的贫困差异或许并不明显,但由于“固定门槛”的存在,差异不大的两类人所得的救济、享受的政策可能差异很大。其四,只关注收入或消费,而不关注源能力提升,容易引起政策偏差。这也是中国精准扶贫时期强调通过“五个一批”等综合性手段,精准到人到户,从多维角度因人施策扶贫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精准扶贫、多维扶贫两大武器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征,因此本文也建议,无论是当前消除绝对贫困攻坚战,还是向相对贫困过渡,精准和多维的扶贫手段和思路仍需延续下去。

    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对贫困标准的设定建议和经验,本文采用从低到高的相对贫困标准,包括居民人均收入中位的40%、居民人均收入中位的50%(欧盟标准)和居民人均收入中位的60%(OECD标准)三套标准。之所以选择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而不是均值,是鉴于中位数给出的是按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有利于消除过高极值引起的多数人“被增长”的效应,正是因此,中位数在民生统计中往往更具代表性[13]

    其次,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相对贫困线的计算基数,主要是融合了精准扶贫以来地方以收入作为贫困度量标准之一的实践经验。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测算相对贫困的国家采用的是人均消费而非收入;中国统计局在测算特殊地区绝对贫困过程中也综合了收入和消费两项指标。

    最后,采用“全国一条线”还是分城乡设置相对贫困线,也是需重点分析的内容,因为不同的相对贫困线设置方式会直接影响下一阶段扶贫工作开展的重心和力度。

    本文所使用数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19年启动的第六次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8在城镇和农村共计调查了约20 000户常住家庭,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甘肃等共计15个省市,涵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其中,CHIP2018收入变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子样本的日记账收入,数据更加准确,同时具有全国代表性,这是其他微观调查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本文采用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见表 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8%。CHIP2018的城镇农村样本比例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相当接近,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为了排除这2个百分点可能带来的误差,后文的结果都使用城乡权重进行了调整。

    表  1  CHIP2018的样本情况
    住户样本/户 住户占比/% 个体样本/人 个体占比/%
    城镇 12 701 62 41 503 58
    农村 7 963 38 30 444 42
    总计 20 664 100 71 947 100
    注:作者根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8)数据计算整理,后表同。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CHIP2018计算的中位数据要略低于统计局公布的中位数据。这是因为微观住户调查数据通常会面临高收入群体拒访和低报等问题,导致调查数据的中位数较低;国家统计局则使用多渠道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由于缺少高收入样本,CHIP2018中位数计算的相对贫困发生率会低于实际水平。因此,本文基于CHIP2018计算的相对贫困发生率将作为相对贫困程度的下限结果,后文将比较其与按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测算上的差别。

    不分城乡,将全国居民收入作为整体,形成相对贫困的“全国(城乡)一条线”。利用欧盟标准(中位数的60%)、OECD标准(中位数的50%)和中位数40%的标准,按全国一条线,全国相对贫困线分别约为12 000元、10 000元和8 000元;单独考虑城镇,城镇相对贫困线分别约为18 000元、15 000和12 000元;单独考虑农村,农村相对贫困线分别约为7 000元、6 000元和5 000元。由此可见,如果按照“全国一条线”对相对贫困线进行设置,无论以哪种标准度量,全国线均介于城镇相对贫困线和农村贫困线之间(见表 2)。

    表  2  相对贫困线测算结果(2018年)/元
    人均收入的中位数 人均收入中位数的40% 人均收入中位数的50% 人均收入中位数的60%
    “全国一条线” 19 780 7 912 9 890 11 868
    城镇线 29 462 11 785 14 731 17 677
    农村线 12 140 4 856 6 071 7 28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从标准的绝对值上看,对城镇居民而言,全国线贫困标准偏低;对农村居民而言,贫困标准偏高。中国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仍居于较高水平,利用城乡一条线作为相对贫困标准将会识别出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国城乡差距在中短期内并不会迅速缩小,即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中短期内城乡一条线下的相对贫困问题也不会得到迅速改善。以全国居民为基数,设置“全国一条线”相对贫困线,经济含义、政策含义和政策落地性均不尽清晰。因此,在2020年后的初期发展阶段,分城乡单独设置相对贫困线更为合理。

    表 3可见,利用CHIP2018城镇样本收入计算,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的相对贫困标准线为11 785元,中位数的50%的相对贫困标准线为14 731元,中位数的60%的相对贫困标准线为17 677元,对应城镇相对贫困线相当于城镇绝对贫困线的1.7倍、2.1倍和2.5倍。利用农村样本收入计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0%的相对贫困标准线为4 856元,中位数50%的相对贫困标准线为6 071元,中位数60%的相对贫困标准线为7 285元,对应农村相对贫困线相当于农村绝对贫困标准(按农村绝对贫困线2 995元计)的1.6倍、2.0倍和2.4倍。在设定相对贫困线时,应当充分考虑扶助范围与扶助力度的平衡关系,以及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过渡阶段,因而新贫困标准不宜与前期标准差距过大。

    表  3  城镇和农村相对贫困线与绝对贫困线的比较
    城镇相对贫困线 农村相对贫困线
    相对贫困标准线/元 与城镇低保平均标准的倍数关系 相对贫困标准线/元 与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的倍数关系
    40%中位数 11 785 1.69 4 856 1.62
    50%中位数 14 731 2.12 6 071 2.03
    60%中位数 17 677 2.54 7 285 2.4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推算农村常住人口56 401万人。故可将以CHIP2018收入计算的相对贫困发生率作为预估贫困规模的下限,分别按照城乡一条线的相对贫困标准和分城乡相对贫困标准测算中国2018年的相对贫困人口,结果见表 4

    表  4  不同标准设置下的相对贫困规模和相对贫困发生率(2018年)
    按中位数40%标准 按中位数50%标准 按中位数60%标准
    贫困率/% 贫困规模/亿人 贫困率/% 贫困规模/亿人 贫困率/% 贫困规模/亿人
    全国一条线 14 2.0 20 2.8 27 3.7
      其中:农村贫困 30 1.7 42 2.4 54 3.1
        城镇贫困 3 0.3 5 0.4 8 0.7
    农村相对贫困线 11 0.6 17 1.0 23 1.3
    城镇相对贫困线 9 0.7 14 1.2 21 1.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按照“全国一条线”标准,以居民中位收入的40%为标准,全国相对贫困发生率为14%,折算出2018年中国相对贫困人口约2亿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约1.7亿人,城镇贫困人口约0.3亿人。若进一步将相对贫困标准提高到50%或者60%,对应全国相对贫困发生率提高到20%和27%,对应全国贫困规模提高到2.8亿人和3.7亿人,其中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显著提升至2.4亿人和3.1亿人,城镇相对贫困人口分别提升至0.4亿人和0.7亿人。上述结果显示,若使用“全国一条线”标准度量全国的相对贫困人口,细看其城乡分布,则八成以上贫困人口仍然集中在农村地区。该项结果再次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趋同;也就是说,施行相对贫困标准合一的“全国一条线”城乡统筹扶贫模式在中短期内时机尚不成熟。

    分城乡来看,按照居民中位收入的40%的相对贫困标准,计算得到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为11%,折算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约0.6亿人;城镇相对贫困发生率为9%,折算出城镇相对贫困人口约0.7亿人;由农村和城镇加总得到的全国相对贫困人口共计约1.3亿人。上述结果与“全国一条线”方案相比,相对贫困规模更低,且城乡贫困规模分布更加均匀(以50%和60%相对标准测算结果类似)。故此,我们提出要将“城乡统筹”限定于使用同一套相对贫困度量办法,并在相对独立的系统内处理城乡内部相对贫困问题。

    当然,上述建议是在短期内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这一现实情境下的最优选择,缺点是可能会导致乡—城、城—城流动人口在不同区域所能够享有的扶贫标准产生差异,需要引起重视。因此,本文建议在践行上述短期权宜性政策建议的同时,要坚定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让“全国一条线”尽早成为扶贫工作的统筹标准。

    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标准(如图 1所示),分城乡设置相对贫困线方案下,中国城镇相对贫困发生率排在OECD国家中等偏上水平,位于葡萄牙、拉脱维亚之间,低于韩国和日本两个邻国,也低于同样为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墨西哥和土耳其,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如爱沙尼亚、智利、美国等)。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则更高,处于OECD国家偏上发生率区位,仅低于土耳其、美国和以色列。

    图  1  中国相对贫困(50%中位收入)在OECD国家的排序
    注:OECD国家测算结果为自2014年及之后更新年份数据,参见http://www.oecd.org/social/OECD2016-Income-Inequality-Update.pdf,作者整理。

    图 2图 3分别给出了60%中位数和40%中位数作为相对贫困线的欧盟28国相对贫困发生率及其排序。结果显示,即使参照欧盟标准,中国分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仍然分别居于发达国家相对贫困排序的中等偏上和偏上位置。

    图  2  中国相对贫困(60%中位收入)在欧盟国家的排序
    注:为欧盟28国2017年数据,作者整理,下图同。
    图  3  中国相对贫困(40%中位收入)在欧盟国家的排序

    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分城乡相对贫困程度较高,这归因于中国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分化程度较高的现实。可结合国际发展经验来理解中国相对贫困程度偏高的国际比较结果。

    其一,很多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较高的相对贫困发生率。以英国为例,英国于1950年代废除“购物篮子”方法,转而采用60%中位收入的相对贫困线。数据显示,1989—1999年英国相对贫困发生率高达24%,且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20%—23%之间浮动。直到进入21世纪,得益于更健全的福利体系以及更有效的再分配政策,其相对贫困程度才有所下降。对中国当前较高的相对贫困发生率应有阶段性认知。

    其二,发达国家度量相对贫困,往往与覆盖范围广且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相配合。从实行相对贫困的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初次分配结果下的相对贫困仅用于监测,更重要的是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格局和对应贫困状况,即“补助救济后的相对贫困状态”。其对中国的借鉴价值在于,初次分配的合理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不足为惧;建立和健全社会安全网和福利体系机制,缓解和降低再分配后的相对贫困程度更为重要。

    根据城乡一条线计算的相对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而且全国相对贫困人口高约2亿人。而分城乡测算(均以40%相对贫困标准),全国相对贫困人口合计1.3亿人。考虑到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在中短期内并不会迅速缩小,而是会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故建议2020年以后相对贫困标准的设定采取分城乡制定的方案。

    其一,分城乡制定相对贫困标准,城镇相对贫困线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作为相对贫困线;农村相对贫困线采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作为相对贫困线。

    其二,周期性调整相对贫困标准(调整收入中位数的比例),最终将相对贫困线稳定在收入中位数的50%,与高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设置方法接轨。以五年调整周期为例,具体调整方式可以为:2021—2025年设定相对贫困标准不变,为居民中位收入的40%,期间贫困线绝对值仅随物价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2026年,首先对贫困状况和国家扶助能力进行评估,以决定在2026—2030年是否调整贫困线,可以上调、下调或保持不变,若条件允许,循序渐进地将2026—2030年的相对贫困线设置为45%;最终将相对贫困线稳定为居民收入中位数的50%,实现贫困线设置方法与高收入国家接轨。

    ①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② 波兰采用世界银行方法,将每人每天收入低于4.3美元视为贫困。

    ③ 瑞士使用绝对贫困标准,将贫困定义为“无法负担维持社会生活所需的必须产品和服务”(或社会救济标准)。其中,2015年单身成员的月收入低于2 239法郎、两个成人两个孩子家庭月收入低于3 948法郎即为贫困,等等。

    ④ 荷兰社会文化办公室(SCP)指出,贫困线综合考虑满足衣、食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收入。贫困线因家庭构成而异。

    ⑤ 贫困线标准考虑的最低生活水平支出,不包括教育和健康,后者的支出提供应该根据国家宪法以及其他承诺执行,考虑城乡差距和区域要素。

    ⑥ 越南的贫困标准分阶段分年度。2005—2010年分城乡各有一个标准;2011—2015年则更新了标准,此外还增加了城、乡贫困标准(pro-poor)。

    ⑦ 世界银行2008年根据15个最穷国家(包括马拉维、马里、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尼日尔、乌干达、冈比亚、卢旺达、坦桑尼亚、几内亚比绍、塔吉克斯坦、莫桑比克、乍得、尼泊尔和加纳)的平均国家贫困标准,确定每天1.25美元的标准(“基本温饱水平”的极端贫困标准)。同时,世界银行根据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贫困标准的中位数,确定每天2美元的标准(“稳定温饱水平”的高贫困标准)。2015年,世界银行将1.25美元的标准提高到1.9美元,将2美元的标准调整为3.1美元。

    ⑧ 日本目前还没有颁布官方贫困线,但一般测算选取中位家庭收入的一半作为标准。

    ⑨ 使用家户中位收入的一半。

    ⑩ 法国参照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局(INSEE)标准,以中位收入的一半作为相对贫困线。

    ⑪ 一些OECD国家并没有官方贫困线,如奥地利、加拿大、比利时、丹麦等。以奥地利为例,尽管2012年政府开始重视贫困的概念,但始终没有官方标准,且贫困度量方式在政府中具有争议性。左翼认为相对贫困是合理的,将收入低于50%或60%中位收入的群体视为相对贫困人口;但右翼政治家认为绝对贫困依然存在,应该予以重视。

    ⑫ 希腊将收入不足全国家庭平均收入一半的家庭,视为贫困家庭。此外,他们也关注失业和物质资料不足的剥夺情况。

    ⑬ 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OPHI)设计过一份多维贫困问卷,其调查时间仅需要30—45分钟;而一份正规的收入消费调查问卷可能需要1—2个小时。

    ⑭ 我们关注健康,因为它与贫困紧密相连:个人可能由于身体不健康而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收入水平低下;抑或个人由于收入水平低而买不起营养品,导致营养不良。在两类因果关系之间,货币贫困线并不能协助我们判断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

    ⑮ 按2018年全国城镇低保平均标准6 956元计。城镇低保数据为作者利用全国低保的平均值计算整理所得。

  • 图  1   中国相对贫困(50%中位收入)在OECD国家的排序

    注:OECD国家测算结果为自2014年及之后更新年份数据,参见http://www.oecd.org/social/OECD2016-Income-Inequality-Update.pdf,作者整理。

    图  2   中国相对贫困(60%中位收入)在欧盟国家的排序

    注:为欧盟28国2017年数据,作者整理,下图同。

    图  3   中国相对贫困(40%中位收入)在欧盟国家的排序

    表  1   CHIP2018的样本情况

    住户样本/户 住户占比/% 个体样本/人 个体占比/%
    城镇 12 701 62 41 503 58
    农村 7 963 38 30 444 42
    总计 20 664 100 71 947 100
    注:作者根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8)数据计算整理,后表同。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相对贫困线测算结果(2018年)/元

    人均收入的中位数 人均收入中位数的40% 人均收入中位数的50% 人均收入中位数的60%
    “全国一条线” 19 780 7 912 9 890 11 868
    城镇线 29 462 11 785 14 731 17 677
    农村线 12 140 4 856 6 071 7 28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城镇和农村相对贫困线与绝对贫困线的比较

    城镇相对贫困线 农村相对贫困线
    相对贫困标准线/元 与城镇低保平均标准的倍数关系 相对贫困标准线/元 与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的倍数关系
    40%中位数 11 785 1.69 4 856 1.62
    50%中位数 14 731 2.12 6 071 2.03
    60%中位数 17 677 2.54 7 285 2.43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不同标准设置下的相对贫困规模和相对贫困发生率(2018年)

    按中位数40%标准 按中位数50%标准 按中位数60%标准
    贫困率/% 贫困规模/亿人 贫困率/% 贫困规模/亿人 贫困率/% 贫困规模/亿人
    全国一条线 14 2.0 20 2.8 27 3.7
      其中:农村贫困 30 1.7 42 2.4 54 3.1
        城镇贫困 3 0.3 5 0.4 8 0.7
    农村相对贫困线 11 0.6 17 1.0 23 1.3
    城镇相对贫困线 9 0.7 14 1.2 21 1.8
    下载: 导出CSV
  • [1] 陈宗胜, 沈扬扬, 周云波.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J].管理世界, 2013(1):67-7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lsj201301007
    [2] 张青.相对贫困标准及相对贫困人口比率[J].统计与决策, 2012(6):87-8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jyjc201206025
    [3] 席雪红.河南省农村居民相对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8):9933-9935.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2.18.127
    [4] 李实, 古斯塔夫森.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J].中国社会科学, 1996(6):29-44. http://www.cqvip.com/QK/81908X/199606/1003361674.html
    [5] 张立冬, 李岳云, 潘辉.收入流动性与贫困的动态发展:基于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9(6):73-8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yjjwt200906013
    [6] 程永宏, 高庆昆, 张翼.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13(6):26-32. doi: 10.3969/j.issn.1005-2674.2013.06.005
    [7] 王朝明, 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3):3-1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Thesis/D01740871
    [8] 杨洋, 马骁.流动人口与城市相对贫困的实证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12(10):125-128. doi: 10.3969/j.issn.1002-6924.2012.10.025
    [9] 刘宗飞, 姚顺波, 渠美.吴起农户向度贫困的动态演化:1998-2011[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3):56-62.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03.009
    [10] 池振合, 杨宜勇.城镇低收入群体规模及其变动趋势研究——基于北京市城镇住户调查数据[J].人口与经济, 2013(2):100-107. 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13.02.013
    [11]

    ROWNTREE S. Poverty: a study of town life[M]. London: Macmillan, 1902.

    [12]

    BOOTH. Life and labour of the people in London[M]. New York: Macmillan and Company, 1902.

    [13] 王志平.统计局如何"多算"了公众的收入和消费[J].探索与争鸣, 2017(11):57-65. doi: 10.3969/j.issn.1004-2229.2017.11.011
  • 期刊类型引用(208)

    1. 樊增增,邹薇,程小佩. 相对贫困变化分解方法的拓展及其中国应用. 财经科学. 2025(01): 119-135 . 百度学术
    2. 高兆祥,温涛.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5(02): 57-70 . 百度学术
    3. 鲍海君,钟文钰,陈升杰,陈婧宁. 浙江省县域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驱动模式及其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5(02): 382-401 . 百度学术
    4. 杨春红,李小燕,凌志东.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相对贫困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5(01): 118-125 . 百度学术
    5. 陈文美,赵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研究. 热带农业工程. 2025(01): 135-142 . 百度学术
    6. 陈燕凤,唐琦,夏庆杰. 中国城镇家庭消费相对贫困:1995—2018年. 消费经济. 2025(01): 99-113 . 百度学术
    7. 罗良清,黄斐. 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低收入群体多维识别与常态化帮扶的着力点分析. 农村经济. 2025(02): 115-128 . 百度学术
    8. 张文珺,朱启贵. 相对贫困精准定位研究:依ICW联合分布. 中国软科学. 2025(02): 94-107 . 百度学术
    9. 万艾琳,庄天慧,杨浩. 共同富裕视域下生计资本对农民“三感”的影响. 世界农业. 2024(01): 92-103 . 百度学术
    10. 刘桂莲. 相对贫困的国际测量方法、运行实践及启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 92-100 . 百度学术
    11. 黄杏子,周云波. 贫困脆弱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西北人口. 2024(01): 98-112 . 百度学术
    12. 马双,林涌. 智能手机使用与相对贫困家庭金融参与行为. 财经科学. 2024(02): 31-45 . 百度学术
    13. 李雪杰.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强度与相对贫困治理——基于三次分配的视角. 统计与决策. 2024(04): 68-72 . 百度学术
    14. 李壮壮. 中国城市相对贫困的统计测度及其分解.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4(02): 29-34 . 百度学术
    15. 贾晋,刘嘉琪. 防止规模性返贫: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现机制. 农业经济问题. 2024(03): 128-144 . 百度学术
    16. 阮敬,王继田,杨芯. 从“患寡”到“患不均”——共享视域下的相对贫困测度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24(02): 331-342 . 百度学术
    17. 陈燕凤,夏庆杰,李实. 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研究——基于收入与消费的比较视角. 社会科学战线. 2024(05): 101-109 . 百度学术
    18. 杨海丽,罗越月. 中国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障碍因素研究.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4(02): 1-18 . 百度学术
    19. 崔新新,孙伯驰. 相对贫困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统计学(季刊). 2024(01): 9-26 . 百度学术
    20. 宋扬,程泽睿. “提低”目标下农村低保制度的捆绑效应与优化路径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24(03): 22-41 . 百度学术
    21. 黄琦,彭智敏. 三峡库区移民家庭支出型贫困特征及后扶路径优化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4(05): 961-970 . 百度学术
    22. 高和荣,范绍丰.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04): 45-57 . 百度学术
    23. 车四方. 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4): 69-88 . 百度学术
    24. 彭玉婷. 中国城乡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测度与变动分解. 上海经济研究. 2024(07): 62-71 . 百度学术
    25. 刘贞,刘佳奇. 农业补贴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3): 67-73 . 百度学术
    26. 孙培栋,严新明. 残疾人共同富裕之路——基于残疾人家庭收入状况与相对贫困变化的研究. 残疾人研究. 2024(03): 3-21 . 百度学术
    27. 何秀,罗栋燊,王成超.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多维贫困特征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03): 26-34 . 百度学术
    28. 王娜娜,葛喜艳,丁雪菲. 教育公平视角下区域性低收入群体长效增收机制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16): 152-153+159 . 百度学术
    29. 岳经纶,彭晓艳. 社会救助、收入差距感知与困难群体共同富裕.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5): 104-111 . 百度学术
    30. 平卫英,黄斐. 寒门何以出贵子: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跃升的机会不平等. 财经问题研究. 2024(10): 93-104 . 百度学术
    31. 李盛基,叶兴旺,曲永军.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居民医保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103-114 . 百度学术
    32. 刘丽影,钱铖,芮东升,毛璐,刘思佟. 以城乡视角测度与分解多维相对贫困——基于双界限法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中南农业科技. 2024(10): 131-135 . 百度学术
    33. 林万龙,张莉琴,朱雅琼. 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标准制定:国际经验及政策取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51-63+141 . 百度学术
    34. 郭真华,段锴丰. 父辈代际经济支持对青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2020数据的实证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6): 53-64 . 百度学术
    35. 沈洁. 基于Adaboost的长江经济带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与预警模型.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04): 66-72 . 百度学术
    36. 谢明明,杨洁,朱铭来. 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CLHLS 2011-2018的实证分析. 南方人口. 2024(06): 38-50 . 百度学术
    37. 侯盈伦,黄金月,韩家彬. 农村集体经济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效应:基于CFPS家庭微观数据的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449-457 . 百度学术
    38. 诸萍. 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缓解流动人口家庭的经济相对贫困吗——基于微观家庭视角的分析. 社会保障研究. 2024(05): 3-16 . 百度学术
    39. 刘慧玲,刘宗飞. 非农就业比例对农村低收入家庭返贫风险的影响. 合肥大学学报. 2024(06): 100-107 . 百度学术
    40. 祝振华,张红丽,李洁艳. 收入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减贫效应——基于CFPS农村家庭数据的实证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3(02): 31-44 . 百度学术
    41. 温涛,刘亭廷. 金融素养和社会信任能促进农户数字金融参与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1): 85-100 . 百度学术
    42. 鲁钊阳,廖杉杉,邱新国. 电商扶贫视角下志愿服务影响农村相对贫困的实证研究. 兰州学刊. 2023(01): 128-146 . 百度学术
    43. 黄天鉴. 金融科技可以缓解农民相对贫困吗?——基于正规金融视角. 当代金融研究. 2023(01): 55-70 . 百度学术
    44. 秦海波,李文翰,谢仲玄. 新疆相对贫困多维测度与分析——基于南北疆六地(州、市)的调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02): 16-25 . 百度学术
    45. 沈扬扬,卢云鹤,滕阳川. 农村益贫增长与共同富裕:成就、挑战和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 2023(02): 20-32 . 百度学术
    46. 周慧. 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研究——基于2018年CFPS数据库的测算. 经济研究导刊. 2023(02): 4-8 . 百度学术
    47. 张嫣娟,陈海龙. 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检验. 统计与决策. 2023(04): 148-152 . 百度学术
    48. 徐晓红,甘洁宇. 基本医疗保障对居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财政科学. 2023(02): 58-75 . 百度学术
    49. 郭忠兴. 从相邻到反转:低保“悬崖效应”及其形成机制探究. 社会保障评论. 2023(01): 119-132 . 百度学术
    50. 王萌,郭帅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矛盾及对策——以河南省X县为例.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03): 215-218 . 百度学术
    51. 李鹏,张奇林. 我国低保规模持续缩减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情境—结构—执行”分析框架. 兰州学刊. 2023(03): 64-76 . 百度学术
    52. 于学霆. 共同富裕视域下相对贫困测度与标准设定——以重庆市为例.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 14-29 . 百度学术
    53. 何经纬,孙子月. 农村相对贫困识别的测度标准、潜在风险和实践策略. 湖北农业科学. 2023(02): 188-192 . 百度学术
    54. 陈铭聪,程振源,杨彦欣. 中国居民绝对与相对贫困的综合测度:1989—2015. 经济科学. 2023(02): 26-48 . 百度学术
    55. 谭灵芝,张宇争,周宗社.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3(02): 224-232 . 百度学术
    56. 安锦强,李青,徐一荻. 后脱贫时代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贫困测度与治理. 农业展望. 2023(02): 67-72 . 百度学术
    57. 李鸿雁,金小雨.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经济论坛. 2023(04): 13-20 . 百度学术
    58. 张迪. 基本公共服务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吗?——来自CSS 2019数据的证据. 经济与管理. 2023(03): 55-62 . 百度学术
    59. 方迎风,周少驰. 中国相对贫困测度与城乡差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03): 171-180 . 百度学术
    60. 李盛基,商明贺,周十同. 城乡居民保能降低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吗?——基于PSM-DID的实证分析. 税务与经济. 2023(03): 91-98 . 百度学术
    61. 岳希明,胡一凡,李禛临. 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基本生活需要:内涵与测量. 经济学动态. 2023(04): 42-58 . 百度学术
    62. 刘孝才. 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困境与策略研究. 新西部. 2023(05): 61-64 . 百度学术
    63. 林万龙,马新宇,何禄康.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政策框架——收入视角的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60-73 . 百度学术
    64. 魏下海,韦庆芳. 通往农村共富之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对贫困缓解. 统计研究. 2023(06): 134-144 . 百度学术
    65. 成林辑,朱洪革,刘本双. 重点国有林区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研究. 林业经济问题. 2023(01): 19-25 . 百度学术
    66. 赵怡展,赵千芊,何佳楠,张莹. 基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农村居民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3(07): 458-461 . 百度学术
    67. 严明义,甘娟娟. 能力视角下我国城乡居民相对贫困比较研究. 管理学刊. 2023(03): 1-18 . 百度学术
    68. 王美玲,姜竹. 政府转移性支出促进共同富裕了吗?——基于微观家庭数据的经验证据. 财政研究. 2023(04): 32-47 . 百度学术
    69. 叶贝,于长永,刘一凤,李甜甜. 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 西北人口. 2023(04): 91-101 . 百度学术
    70. 陈杰,卢洁玉,朱红根. 内生动力对城乡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智”与“志”的分析. 财贸研究. 2023(06): 21-30 . 百度学术
    71. 陈燕凤,唐琦,夏庆杰.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相对贫困比较研究:1995—2018. 社会治理. 2023(04): 84-101 . 百度学术
    72. 刘七军,刘梦,李昭楠,盖涵雨. 农村能源贫困是否影响农户主观幸福感?——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微观调查数据. 林业经济. 2023(06): 5-24 . 百度学术
    73. 王文利,张子义.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3(04): 99-104 . 百度学术
    74. 张楠,杨琳,林志建,彭刚.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可及与流动人口相对贫困治理. 财政研究. 2023(07): 64-81 . 百度学术
    75. 吕婷,刘卫镇. 社会保障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华北金融. 2023(09): 52-63 . 百度学术
    76. 陈杰,卢洁玉,翁辰. 城乡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扶“志”还是扶“智”. 财经科学. 2023(09): 118-130 . 百度学术
    77. 陈煦,白永秀.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减贫效应——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城市问题. 2023(09): 66-73+94 . 百度学术
    78. 贺慧惠,童天天. 数字普惠金融对长期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2023(09): 33-53 . 百度学术
    79. 祝振华,张红丽,李洁艳. 城乡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量化分解——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3(05): 83-94 . 百度学术
    80. 马学广,闫丹妮,张筱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历史变迁与趋势展望——基于322份中央政策文本的分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1-14 . 百度学术
    81. 路锦非,陈梦瑶. 促脱贫与防返贫: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动态效应研究. 社会科学. 2023(09): 152-164 . 百度学术
    82. 宋嘉豪,徐定德,汪为. 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 改革. 2023(10): 46-59 . 百度学术
    83. 程峥,赵兴华,侯庆丰. 数字技能使用偏好是否缓解了相对贫困?——基于2019CSS的量化分析. 管理现代化. 2023(05): 145-155 . 百度学术
    84. 沙占华. 迈向共同富裕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之策.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1-7 . 百度学术
    85. 谭昶,吴海涛,彭燕.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09): 223-231 . 百度学术
    86. 李梦娜,周云波,王梓印. 数字经济能否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基于城市规模视角. 中国农村经济. 2023(09): 48-73 . 百度学术
    87. 左停,李颖,李世雄. 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问题探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23(09): 2-20 . 百度学术
    88. 陈虹,李玉恒.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对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效应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23(22): 67-72 . 百度学术
    89. 杨帆. 共同富裕导向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构建. 社会保障评论. 2023(06): 124-136 . 百度学术
    90. 李丽萍. 湖北城镇低收入家庭贫困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统计与管理. 2023(10): 45-53 . 百度学术
    91. 卢盼盼,张长全.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减缓相对贫困:基于要素赋能的视角.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3(06): 63-69 . 百度学术
    92. 陈梅芳. 社会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非农就业的中介效应分析. 乡村科技. 2023(23): 4-8 . 百度学术
    93. 万台妹. 共同富裕视角下民族村寨相对贫困治理路径创新研究——基于寨头村的调研.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 2023(00): 318-335 . 百度学术
    94. 刘佩,孙立娟. 中国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与识别研究.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01): 137-150 . 百度学术
    95. 黄乾,晋晓飞. 子女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 广东社会科学. 2022(01): 34-43 . 百度学术
    96. 马瑜,吕景春. 中国城乡弱相对贫困测算及时空演变:2012—2018. 人口与经济. 2022(01): 58-73 . 百度学术
    97. 李壮壮,龙莹. 新发展阶段农村多维贫困的识别与测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2): 15-27 . 百度学术
    98. 李艳,齐亚. 相对收入水平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基于家庭化迁移样本的分析. 西北人口. 2022(02): 54-63 . 百度学术
    99. 邹再进,陈嘉. 基于有向哈斯图技术的中国相对贫困分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02): 43-48 . 百度学术
    100. 刘宝臣,任国锋. 相对贫困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救助改革.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2(01): 87-97+107+111-112 . 百度学术
    101. 于新亮,严晓欢,上官熠文,于文广.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相对贫困长效治理——基于隔代照顾的视角. 中国农村观察. 2022(01): 146-165 . 百度学术
    102. 罗楚亮,梁晓慧. 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与共同富裕.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2(01): 61-72 . 百度学术
    103. 张九童,张梦欣,厉才茂. 残疾人共同富裕研究:理论视域与未来指向. 残疾人研究. 2022(01): 4-16 . 百度学术
    104. 胡志平. 公共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探索. 学习与探索. 2022(03): 49-57 . 百度学术
    105. 王佳楣,何金财. 基于农户生计资本的相对贫困测量与敏感度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2): 83-90 . 百度学术
    106. 肖坤鹏,张铁民. 体育公共服务缓解相对贫困的时代价值、落实瓶颈与现代治理. 体育科学. 2022(02): 74-85 . 百度学术
    107. 王芳,曾令秋. 财政能力约束下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的选择研究. 农村经济. 2022(03): 40-48 . 百度学术
    108. 张志国. 辽宁省相对贫困现状与治理体系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2(07): 7-9 . 百度学术
    109. 李昭楠,刘梦,刘七军. 炊事燃料清洁转型能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于CFPS2018的微观证据.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02): 239-248 . 百度学术
    110. 陈岑,沈扬扬,李实,赵永生. 关于构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3): 16-25+205 . 百度学术
    111. 吴本健,石雪,肖时花.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3): 26-41+205 . 百度学术
    112. 李涛,何静. 我国脱贫攻坚战略转向:相对贫困研究热点综述. 财会月刊. 2022(12): 154-160 . 百度学术
    113. 康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耦合、功能定位和作用机制.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2(02): 58-65 . 百度学术
    114. 何永林. 小农经济的经典理论之争及其时代价值.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05): 26-35 . 百度学术
    115. 贾玮,田文泽.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老年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05): 36-47 . 百度学术
    116. 张志国. 乡村振兴战略下辽宁省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2(12): 231-232+252 . 百度学术
    117. 高杨,刘庆莲,张堪钰. 相对贫困标准与人口识别:地方实践与政策启示.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04): 135-145 . 百度学术
    118. 孙炜红,伍骏骞,刘定,王卓. 中国弱相对贫困标准与测量. 当代财经. 2022(05): 13-24 . 百度学术
    119. 贺坤,周云波,成前.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基于城-城流动人口的比较分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2(07): 94-113 . 百度学术
    120. 袁月. 财政支出分权、社会保障与多维相对贫困. 公共财政研究. 2022(03): 43-63 . 百度学术
    121. 邵文豪,戚珍珍. 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比较研究——基于七市的对比.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2(06): 11-20 . 百度学术
    122. 郭庆,黄祖宏,王湘平. 低收入流动人口的测算与空间分布研究. 人口与社会. 2022(04): 53-65 . 百度学术
    123. 徐玉婷,黄贤金,陈志刚,徐国良,周艳.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多元主体收入的影响——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证经验. 自然资源学报. 2022(09): 2451-2466 . 百度学术
    124. 杨肃昌,杨移. 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的扶贫标准再测度. 统计与决策. 2022(17): 11-16 . 百度学术
    125. 黄念. 后脱贫时代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16): 201-203 . 百度学术
    126. 刘宇洋,陈玉萍. 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分析与指标比较——基于货币方法和多维方法. 学术论坛. 2022(04): 68-82 . 百度学术
    127. 邓娟,史芳媛. 基于CiteSpace国内相对贫困研究现状及展望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4): 81-90 . 百度学术
    128. 宋丽,李芸. 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22(18): 22-26+31 . 百度学术
    129. 刘郭熠. 后脱贫时代教育扶贫价值转向与实践逻辑.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3): 79-82 . 百度学术
    130. 张雪冰,张美雪. “健康中国”背景下不同年龄的农村老年人健康贫困问题. 经济研究导刊. 2022(27): 57-60 . 百度学术
    131. 李昕泽,余蓉晖,蔡建光,蒋宏宇,赵克. “元治理”论域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05): 578-584 . 百度学术
    132. 颜军,周思宇,何莉琼. 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现状、困境及治理. 民族学刊. 2022(02): 60-73+139 . 百度学术
    133. 刘金林,程凡,马静. 普通话推广普及与缓解边境民族地区农户相对贫困调查研究——以广西为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5): 86-95 . 百度学术
    134. 黎毅,何虹瑾. 后扶贫时代中国西部省域农村相对贫困变动及其分解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05): 618-626 . 百度学术
    135. 汪子昂,乐章. 医疗保险缓解城市老年人相对贫困的效果研究——基于CHFS(2019)数据的实证分析. 新疆农垦经济. 2022(11): 83-92 . 百度学术
    136. 徐菁. 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11): 129-138 . 百度学术
    137. 李鸿雁,金小雨,马静.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相对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经济. 2022(12): 38-46 . 百度学术
    138. 何登录. 乡村振兴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协同推进——基于新内生式发展理论. 创新. 2022(06): 63-74 . 百度学术
    139. 陶纪坤,孙培栋. 农村低保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减贫效应测度. 经济纵横. 2022(12): 88-96 . 百度学术
    140. 胡宏伟,侯云潇,陈一林. 中国低收入家庭支持政策体系:历史嬗变、制度现状与改革取向. 社会保障研究. 2022(06): 3-15 . 百度学术
    141. 林玉妹,秦淑娟. 制度创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 海派经济学. 2022(04): 89-104 . 百度学术
    142. 陈基平,沈扬扬. 从关注生存需求到关注平衡发展——后2020我国农村向相对贫困标准转变的政策与现实意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73-84 . 百度学术
    143. 黄征学,潘彪,滕飞. 建立低收入群体长效增收机制的着力点、路径与建议. 经济纵横. 2021(02): 38-45+2 . 百度学术
    144. 姜玉砚.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理论探索. 2021(01): 101-107 . 百度学术
    145. 解安,王立伟.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相对贫困治理对策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21(02): 82-90+175 . 百度学术
    146. 李莹,于学霆,李帆. 中国相对贫困标准界定与规模测算.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1): 31-48 . 百度学术
    147. 杨秀勇,曹现强. 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机会的脱贫效应.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30-40 . 百度学术
    148. 王志章,杨志红. 贫而不困:当下中国农村不存在贫困陷阱.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118-131 . 百度学术
    149. 解安,侯启缘. 中国相对贫困多维指标建构——基于国际比较视角. 河北学刊. 2021(01): 133-139 . 百度学术
    150. 黄宏伟,潘小庆. 脱贫质量提升:对象精准识别与标准动态调整——以农村老年人为例. 宏观质量研究. 2021(02): 16-28 . 百度学术
    151. 刘佳,曹景林.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差异化治理及其测度. 求是学刊. 2021(02): 9-17 . 百度学术
    152. 王宏新,冯钰,罗茜. 中国城市贫困:回顾与展望. 社会治理. 2021(03): 32-46 . 百度学术
    153. 潘文轩. “后脱贫时代”反贫困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前瞻性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 2021(02): 28-34 . 百度学术
    154. 汪三贵,孙俊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标准、测量与瞄准——基于2018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3): 2-23 . 百度学术
    155. 尤杰舜,刘子锋,陈怡晴,苏贝克,刘飞翔. 经济发达地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晋江市为例. 台湾农业探索. 2021(01): 68-73 . 百度学术
    156. 李鹏,张奇林,高明. 后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相对贫困:内涵、识别与治理路径. 经济学家. 2021(05): 93-101 . 百度学术
    157. 陆帆,姚凤民,李志锋,周雨卓. 相对贫困线测算及财政治理政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财会研究. 2021(05): 4-12 . 百度学术
    158. 孙久文,李方方,张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加快落后地区乡村振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5-15 . 百度学术
    159. 郭军,张琛,马彪. 贫困地区脱贫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宏观质量研究. 2021(03): 24-35 . 百度学术
    160. 王一凡,王登举,赵荣. 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 世界林业研究. 2021(03): 89-95 . 百度学术
    161. 李实,陈基平,滕阳川. 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37-46 . 百度学术
    162. 陈杰,詹鹏,韦艳利. 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及影响机制——基于不同队列的分析. 南京社会科学. 2021(06): 39-47 . 百度学术
    163. 方迎风,周少驰. 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研究.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1(06): 21-30 . 百度学术
    164. 胡原,陈光燕. 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与基本思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03): 408-414 . 百度学术
    165. 曲延春.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测度原则与路径选择. 理论学刊. 2021(04): 142-149 . 百度学术
    166. 陈萍萍,刘海军. 农村基层党组织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及成果巩固策略探析.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27-32 . 百度学术
    167. 霍增辉,张玫,吴海涛.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农户相对贫困测度研究——来自浙江农村的经验证据. 农业经济问题. 2021(07): 57-66 . 百度学术
    168. 杨龙,陈奕好,徐家鹏. 易地搬迁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以陕南安康市为例.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1(09): 53-60 . 百度学术
    169. 邱海兰,罗明忠,唐超. 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效率提升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基于城乡比较视角. 农村经济. 2021(05): 109-117 . 百度学术
    170. 李楠,张奇. 新发展阶段我国贫困治理逻辑嬗变的三个维度. 上海经济研究. 2021(08): 29-37+116 . 百度学术
    171. 郁建兴,任杰. 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 政治学研究. 2021(03): 13-25+159-160 . 百度学术
    172. 孙久文,张倩. 2020年后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经验、实践与理论构建.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79-91+2 . 百度学术
    173. 孙娇,赵建辉. 城乡相对贫困的内涵特征及治理思路探究.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8-10 . 百度学术
    174. 张亚洲,杨俊孝. 土地流转的农户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双重视角.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09): 1066-1072+1135 . 百度学术
    175. 廖娟,黄金玲. 残疾与相对贫困:基于额外成本的研究. 人口与发展. 2021(04): 101-110+120 . 百度学术
    176. 陈宗胜,黄云. 中国相对贫困治理及其对策研究. 当代经济科学. 2021(05): 1-19 . 百度学术
    177. 马莉,王广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构建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21(18): 212-216 . 百度学术
    178. 王志刚,封启帆. 巩固贫困治理策略: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 财经问题研究. 2021(10): 14-23 . 百度学术
    179. 张珍,毛文倩,沈洋. 农旅融合减贫效应研究:作用机理与实证考察. 新疆农垦经济. 2021(10): 29-37 . 百度学术
    180. 熊柴,蔡继明,刘媛. 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05): 107-138 . 百度学术
    181. 樊增增,邹薇. 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0): 59-77 . 百度学术
    182. 雷霆,张浩帆.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测算与结构分解——基于CFPS 2018的实证研究. 社会保障研究. 2021(04): 78-86 . 百度学术
    183. 张林,邹迎香. 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治理问题研究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1-14 . 百度学术
    184. 张承,彭新万,陈华脉. 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 2021(11): 15-29 . 百度学术
    185. 钟海,卢芳许. 后脱贫攻坚时代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构建.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31-37 . 百度学术
    186. 缪言,白仲林,尹彦辉. 财政支出政策的减贫效应:相对贫困治理视角. 经济学动态. 2021(09): 120-133 . 百度学术
    187. 郑琼洁,潘文轩. 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基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视角. 财经科学. 2021(11): 36-49 . 百度学术
    188. 陈治国,白凤娇.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 金融教育研究. 2021(05): 26-35+80 . 百度学术
    189. 闫书华. 精准方略下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 2021(06): 189-195 . 百度学术
    190. 赵青,徐静,王晓军. “正规就业-灵活就业”比较视角下的养老金充足性研究. 保险研究. 2021(09): 99-111 . 百度学术
    191. 刘建,江水法. 相对贫困治理: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20-27 . 百度学术
    192. 鲁钊阳,杜雨潼. 家庭金融资产投资与城镇居民相对贫困——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研究. 时代金融. 2021(24): 40-46+59 . 百度学术
    193. 李昭楠,李钰婷,刘树梁,刘七军.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影响效应——基于宁夏的农户调研数据.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06): 1104-1113 . 百度学术
    194. 檀学文,谭清香. 面向2035年的中国反贫困战略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2021(12): 126-136 . 百度学术
    195. 江永红,黎进东. 互联网对家庭贫困的影响效应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8-15 . 百度学术
    196. 沈扬扬,滕阳川,李实. 扶贫政策转型中城市低保瞄准度与反贫困效果分析. 南开经济研究. 2021(05): 3-18 . 百度学术
    197. 侯小雨,李兴洲. “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的路径选择. 中小学管理. 2020(05): 5-8 . 百度学术
    198. 檀学文. 走向共同富裕的解决相对贫困思路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2020(06): 21-36 . 百度学术
    199. 牟成文,吕培亮. 论建立解决2020年后中国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的视角. 贵州社会科学. 2020(07): 154-160 . 百度学术
    200. 宁亚芳. 2020年后贫困标准调整的逻辑与构想. 中州学刊. 2020(07): 60-68 . 百度学术
    201. 赵志君,罗红云,王文豪. 相对贫困测度与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研究. 民族研究. 2020(03): 15-27+139 . 百度学术
    202. 李实,李玉青,李庆海.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中国农村贫困的动态演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30-42+189 . 百度学术
    203. 陈伟. 国内关于相对贫困研究述论.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2): 93-94 . 百度学术
    204. 邢成举.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相对贫困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研究.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0): 156-162 . 百度学术
    205. 陈宗胜,黄云,周云波. 多维贫困理论及测度方法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与治理实践. 国外社会科学. 2020(06): 15-34 . 百度学术
    206. 李洪,蒋龙志,何思妤. 农村相对贫困识别体系与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来自四川省X县的数据. 农村经济. 2020(11): 69-78 . 百度学术
    207. 李武装,刘梦媛.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生成缘由、治理难点与有效对策. 青海社会科学. 2020(05): 36-42+105 . 百度学术
    208. 许源源,徐圳. 公共服务供给、生计资本转换与相对贫困的形成——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共管理学报. 2020(04): 140-151+17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23)

图(3)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29
  • HTML全文浏览量:  1741
  • PDF下载量:  341
  • 被引次数: 43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2-0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20-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